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72155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3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docx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docx

八下语文教案全册教案

11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4.学习作者语言,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

“我要征服你!

”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

1、订正字词:

2.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明确:

最后一段。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敬畏他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明确:

人类常常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虽有其合理性,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的惩罚。

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才能求得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明确:

人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分,但都是平等的生命。

所以,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再者,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文章结构:

全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段):

指出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1段:

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部分(2~5段):

着重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2段:

大自然窃笑人类。

(理由:

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

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

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

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

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三部分(6~7段):

进一部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6段:

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

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四部分(8~10段):

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8段:

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

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

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五部分(11段):

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

第11段:

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

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惧,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四、探究课文:

(一)认识人类:

1.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取得了哪些骄傲的成绩。

试举例说明。

  明确:

四大发明、人类登月、计算机的普及等。

2.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你的态度如何呢?

作者对人类取得这些成绩,态度如何呢?

  明确:

言之成理即可。

(二)认识自然:

3.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谈谈你对自然的认识。

  明确:

言之成理即可。

(三)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4.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如何?

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明确:

人类是大自然机体的一部分,人类应该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五、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

1.哲理性(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①掉入陷阱就是危机。

那些留下的矿坑,破坏了地貌地层结构,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②宇宙创造了人类,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把宇宙人格化。

③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组成形式,所以他们是和我们一起的平等生命。

,是我们的兄弟。

2.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明确:

有理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道理,和资格的。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明确:

语气强烈,发人深省。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明确:

语气强烈,激发思考。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明确:

语气强烈,发人深思。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3.拟人:

形象化的语言,更具亲和力,说服力。

六、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

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准备问题)

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自然界有目的吗?

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

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

(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

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七、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和人的和谐,人类长远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自然是伟大的,它有着深邃,高超的智慧;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

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八、布置作业: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能力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文体特点。

2、学习和掌握本文巧妙设置时间的布局方法。

德育目标:

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为提高生态保护发出强烈的呼声。

教学重点:

1、认识生态环境破坏对我们将来生活的影响并提高环保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写作手法的运用;并以此写作倡导书。

教学难点:

1、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认识到环保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职责;并制止环境破坏者的行为。

过程和方法:

朗读课文后揣摩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的感情和中心的关系,体味文中所设置的悬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与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我们眼见一个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地方变为荒漠;原本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却是一片死寂,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我们会深思,这种生态的巨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地方——罗布泊。

二、背景简介: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的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

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

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

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到公元4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讯”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

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注入罗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积又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

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

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

民国31年(1942),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

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

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

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

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

全文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

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清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三、文体常识:

本文是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1)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的相同之处。

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同属于广义上的新闻范畴,都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而且一般应为社会公众近期较关心的事件。

(2)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的不同之处。

①时间上。

消息、通讯是最强的,基本都是当天或前一两天以内的事情,突出“新”的特点。

报告文学在时间上相对差许多,有时是已发生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深入调查和细致报道,本文是记述探讨了罗泊布消逝几十年后再度被人们关注所写的一篇报告文学。

②表达方式上。

消息、通讯一般以记叙为主,以极简单的评论为辅,有时没有评论。

评论主要以记叙、议论为主,表明某个党派、阶层、团体或个人的观点;报告文学则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③文章目的上。

消息、通讯只是将事情公之于众,使人们了解最新近发生的事情。

评论则代表某一社会力量的观点和利益,引导舆论导向,阐释事件动态;报告文学则是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历史,发生发展的渊源、经过,事件造成的后果、影响,涉及到的社会范围,将来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影响作深入调查、了解、反思,其思想内涵、感情色彩、社会意义比前两者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四、初读课文:

1、正确识读、理解文中生字: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

裸露(luǒ)戈壁(gē)荡漾(yàng)娱乐(yú)

2、词语释义:

萧瑟:

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

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干涸:

(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吞噬:

蚕食、并吞。

裸露:

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滩:

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

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也说桑田沧海。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

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4~14):

罗布泊的历史。

第一层(4~9):

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第二层(10~14):

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5~25):

罗布泊的现状。

第一层(15~20):

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21~25):

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26~28):

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

4、内容提要: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

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全文充满了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

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五、精读课文:

1、语言品味: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3)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20万平方公里”“1000多平方公里”,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4)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

(5)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

“急剧”“马上”“很快”明确写出塔里木河与罗布泊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

确切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人类致使塔里木河缩减、罗布泊消失的巨大危害。

(6)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开惨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7)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指的是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制造了悲剧。

这句话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的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警示人们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8)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

湖泊——青海湖的伤害.由些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六、课内小结:

①总结比较罗布泊的过去与现状的差别。

②思考造成罗布泊现状的原因。

③从罗布泊的现状中我们的深思。

七、课内练习: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对本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应从中学到点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会很多,但只要所说的内容与环境、生态有关,不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的阐述,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给予鼓励。

二、课内阅读:

语段:

“问题出在近30多年。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罗布泊秀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1、文中语句(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有何作用?

2、文中语句(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造成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4、由罗布泊的消失,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5、从上文看,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用一系列具体、确凿的数据,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向塔里木河要水的。

这种行为,使罗布泊沙化。

2、排比,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3、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都要大量用水,而当年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4、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

要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5、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三、写作手法: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

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对比手法。

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

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拟人手法。

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

“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排比手法。

例如“四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直接抒情。

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课内练习:

课后练习二

五、迁移训练:

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说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事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何破坏的,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危害,并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号召人们对环境的保护。

六、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罗布第一层:

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泊,第二部分:

罗布泊的历史

消逝第二层:

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的仙第一层:

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湖第三部分:

罗布泊的现状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

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

类似罗布泊的悲剧还在上演,呼吁人们爱护生态环境,爱护我们还拥有的一切。

七、教后感

 

13旅鼠之谜

一、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从旅鼠惊人的繁殖能力联想到人类毫无限制的繁衍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从而警示人类关注人口问题,关注生态平衡问题。

内容浅显,但带给人们的思索是深刻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 图片导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旅鼠的奥秘。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带给人们的启示。

3、 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体)。

4、 讲述自然界还有那些奇异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 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

3、 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记叙文、说明文的杂交体)。

4、 培养学深热爱科学,用于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概括旅鼠三大之谜。

2、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

四、教学难点:

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旅鼠图片)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他们的奥秘。

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会产生探索旅鼠之谜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字词。

2、 速读课文,旅鼠有哪几个奥秘?

划出文中的标志性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解讨论。

1、北极旅鼠惊人的繁殖能力,“惊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后两个谜都与旅鼠自杀有关,仔细阅读课文,你能为这两个谜找到谜底吗?

3、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怎样才能解开类似的自然之谜?

(四)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 作者写作本文只是向人们介绍旅鼠的奥秘吗?

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还有什么意图?

(2) 想一想,说一说在本文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启示?

2、 找代表发言。

(五)品读课文,领会写法。

1、根据你所掌握的文体知识,你觉得这是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为什么?

我们也来解开这篇文章的文体之迷。

2、指名回答。

(1)记叙文。

理由:

通篇都是对话形式,又具备六要素:

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

事件的起因——我捉了一只旅鼠。

经果——“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结果——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自己的感想。

(2)说明文。

理由:

全篇讲的都是旅鼠的知识,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教师小结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作者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记叙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