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6655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docx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对性状的控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docx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考纲知识梳理】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1、中心法则的提出

(1)提出人:

克里克。

2、内容:

2、发展

(1)RNA肿瘤病毒的遗传信息由RNA流向RNA。

(2)致癌RNA病毒能使遗传信息由RNA流向DNA。

(三)完善后的中心法则内容(见右图2):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间接控制)

酶或激素细胞代谢

基因性状

结构蛋白细胞结构

(直接控制)

2、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地调控生物的性状。

【要点名师精解】

一、中心法则的理解与分析

1、内容图解

图示表示出遗传信息的传递有5个过程。

(1)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

(2)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

2、中心法则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例1】获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的研究让人们认识到,RNA作用不可小视,它可以使特定基因开启、关闭、更活跃或更不活跃,从而影响生物的体型和发育等。

双链RNA在生物体内是存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经酶切后会形成很多小片段,这些小片段一旦与mRNA中的同源染色体互补结合,形成双链RNA,导致mRNA失去功能,即不能翻译产生蛋白质,也就是使基因“沉默”了。

已知控制矮牵牛紫色花的基因……TGGGAACTTA……(模版链片段)。

若将产生紫色素的基因……ACCCTTGAAT……模板链片段转入紫色花的矮牵牛花中,则矮牵牛花的花色最可能为

A.深紫色B.浅紫色C.紫色(不变)D.白色

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控制方式:

(1)直接途径:

基因控制蛋白质结构进一步控生物性状,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的病因。

(2)间接途径: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2、基因与形状的对应关系

(1)一般而言,一个基因只决定一种性状。

(2)生物体的一个性状有时受多个基因的影响。

(3)有些基因则会影响多种性状。

【例2】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B.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C.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D.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练习

(2010·山东高考)下列实例与基因的作用无关的是

A.细胞分裂素延迟植物衰老

B.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

C.过量紫外线辐射导致皮肤癌

D.细菌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效应B(浆)细胞

(2010·广东高考)5.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菌产生的可致癌毒素,其生物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也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环境因子不影响生物体的表现型B.不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的基因型都相同

C.黄曲霉毒素致癌是表现型D.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是表现型

(2009·广东高考)大多数老年人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是头发基部细胞内双选()

A.物质转运加速B.新陈代谢变缓

C.呼吸速率加快D.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酶活性降低

(2009·福建高考)某种牧草体内形成氰的途径为:

前体物质→产氰糖苷→氰。

基因A控制前体物质生成产氰糖苷,基因B控制产氰糖苷生成氰。

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现型

有氰

有产氰糖苷、无氰

无产氰苷、无氰

基因型

A_B_(A和B同时存在)

A_bb(A存在,B不存在)

aaB_或aabb(A不存在)

(1)在有氰牧草(AABB)后代中出现的突变那个体(AAbb)因缺乏相应的酶而表现无氰性状,如果基因b与B的转录产物之间只有一个密码子的碱基序列不同,则翻译至mRNA的该点时发生的变化可能是:

编码的氨基酸,或者是。

(2)与氰形成有关的二对基因自由组合。

若两个无氰的亲本杂交,F1均表现为氰,则F1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3)高茎与矮茎分别由基因E、e控制。

亲本甲(AABBEE)和亲本乙(aabbee)杂交,F1均表现为氰、高茎。

假设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F2中能稳定遗传的无氰、高茎个体占。

(4)以有氰、高茎与无氰、矮茎两个能稳定遗传的牧草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高茎牧草。

请以遗传图解简要说明。

(2008·上海高考)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所表示的四个过程依次分别是、、和。

(2)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3)a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的期。

(4)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5)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

(6)R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有(用类似本题图中的形式表述):

①;②。

【考点精题精练】

1.中心法则是指()

A、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B、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过程和表达过程

C、DNA复制以及转录和逆转录的过程

D、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的传递过程

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DNA转录和翻译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B.mRNA穿过核孔在细胞质中进行翻译

C.复制和转录都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D.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依次参与转录和翻译

遗传信息从RNA→RNA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下列能够进行该传递过程的生物是()

A、烟草花叶病毒B、噬菌体C、烟草D、大肠杆菌

下列关于细胞基因复制与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密码子可以编码多种氨基酸

B.基因的核苷酸顺序能翻译成多肽

C.基因中增加一个碱基对,只会改变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

D.DNA分子经过复制后,子代DNA分子中(C+T)/(A+G)=1

据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研制了一项化学干扰技术,有望使人体的致病基因“沉默下来。

”这项干扰技术很可能是干扰了细胞内的()

A.ATP水解过程B.某些信使RNA的合成

C.许多DNA的复制过程D.某些氨基酸的合成

在生物体内性状的表达遵循“DNA→RNA→蛋白质”的表达原则,下面是几种与此有关的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在细胞的一生中,核DNA不变,RNA和蛋白质分子是变化的

B.“DNA→RNA”一般是在细胞核中完成,“RNA→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完成

C.在同一个体不同的体细胞中,核DNA相同,RNA和蛋白质不同

D.在细胞的一生中,核DNA、RNA和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是不变的

(2010·山东省东营市高三一模)下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

请根据图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某段ND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

D.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

下图是中心法则示意图,各个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

请据图回答问题。

⑴若某蛋白质是由3条肽链290个氨基酸组成的,那么在合成该蛋白质的过程中至少需要DNA上______个碱基,最多需要_______种氨基酸。

⑵若用含有15N的培养基培养细菌,那么一段时间后,15N将会出现在图中的_______物质中。

⑶导致人们患白化病的最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不能合成_________酶。

⑷白化病在近亲结婚者的后代中远比非近亲结婚出现的机会高得多,原因是_________。

⑸用图中物质和数字表示HIV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个提出进化理论的人是拉马克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过度繁殖:

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

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

(3)遗传变异:

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基因频率:

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

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

基因频率计算

1.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

(1)已知基因型的个体数,求基因频率

某基因的频率=[(纯合子个数×2+杂合子个数)÷(总个数×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该基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2.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时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可能成单存在,如红绿色盲基因,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因此男性基因总数与女性体内等位基因总数有差别,在确定种群等位基因及其总数时应分别考虑。

如色盲基因频率=

×100%。

3.遗传平衡定律(哈迪—温伯格定律)

(1)成立前提

①种群非常大;②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没有自然选择;⑤没有基因突变。

(2)计算公式

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

基因型AA的频率=p2;基因型Aa的频率=2pq;基因型aa的频率=q2。

如果一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其基因频率应保持不变。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原因:

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②结果: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四)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①隔离类型:

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②隔离实质:

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③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生殖隔离。

1.梳理物种的形成过程

2.比较下表中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出现生殖隔离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生物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二者关系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进化是量变,物种形成是质变;

②新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对物种和进化标准的判断技巧

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判一判]

1.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2.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3.喷洒农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5.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6.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

7.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隔离,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

8.新物种形成一定是长期地理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  )

9.基因交流是指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  )

10.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基因型,本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

(1)内容: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

生物的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化石。

考点一 比较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下),下列叙述不属于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2.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3.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就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40%

题组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综合运用

4.判断正误:

(1)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2010·山东,2A)(  )

(2)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2010·江苏,12B)(  )

(3)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2010·江苏,12D)(  )

(4)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2010·江苏,12A)(  )

(5)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010·山东,2C)(  )

(6)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2010·山东,2D)(  )

5.(2012·海南卷,23)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题组二 基因频率及相关计算

6.(2012·上海卷,29)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30%,21%B.30%,42%

C.70%,21%D.70%,42%

7.(2010·大纲全国卷Ⅰ,4)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题组三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8.(2011·海南卷,20)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9.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表所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

AA(%)

Aa(%)

aa(%)

第一年

30

40

30

第二年

25

50

25

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10.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图2表示这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11.“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

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

”每年的四五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

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比例是AA(30%)、Aa(60%)、aa(10%)。

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

请分析白翅基因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__________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