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系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5907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8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安全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建筑安全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建筑安全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建筑安全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建筑安全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安全系统.docx

《建筑安全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安全系统.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安全系统.docx

建筑安全系统

第六章  建筑安全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一、消防系统的意义与作用

凡失去控制并对财产或人身造成损坏的燃烧现象统称为火灾。

除自然界(森林,草原等)火灾之外,所谓财产损害总离不开建筑。

建筑本身就是财产,也是其它财产的存放场所。

多数火灾往往是财产着火后危及建筑。

故直观上,火灾往往是指建筑着火,而对财产或人身的损害程度,又与建筑的规模、着火点的火灾负荷、消防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代当今建筑的发展,对消防工作在组织、管理、技术、装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上述各方面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提高。

因此现代消防科学是多专业、多学科、多学术领域相互交叉、渗透并有机结合的一种特殊领域。

我国现行的各种技术和管理法规对工业、农业、商业、娱乐、旅游等各种用途的建筑消防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

而智能化大楼的消防系统,则是现代消防科技的高度概括。

二、火灾形成的基础知识

(一)火灾发展过程

建筑空间内可燃性物质自阴性着火起至全部燃烧结束,其室内温度Q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6-1所示。

图中将这一过程划分为a,b,c,d四个阶段。

图6-1火灾时室温随时间的变化

a.阴燃阶段。

本阶段又称火源的潜伏期。

火源对可燃性物质.已构成威胁,逐步产生大量的烟和雾,但未形成明火,室内温度有所升高,但变化不大,财产损失不大。

b.初期阶段。

阴燃面积逐渐加大,局部产生明火,但火势不稳,室内温度已明显增加,对财产也已构成了一定的损失。

c.全部着火,猛烈燃烧阶段。

明火蔓延到整个可燃性物质所处空间或整个建筑平面空间。

火势稳定,室内温度急剧上升,对建筑物已构成威胁,对室内财产已造成重大损失。

本阶段持续到可燃性物质全部参与燃烧反应为止。

d.火势衰减阶段。

可燃性物质已全部烧尽,燃烧反应的余热使室内温度升高到最大值后逐渐衰减,对建筑已造成破坏或严重破坏,整个财产损失惨重。

不同的可燃性物质在各个发展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

如木材,布匹,纸张或其它天然或合成纤维的阴燃阶段较长,烟雾浓重。

某些化学物品,轻金属粉末等物质阴燃阶段极短或不存在。

若图中的a~d四个阶段在密闭空间内瞬间完成,便形成了爆炸。

我国的消防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消结合”。

不管消防设施的完善程度如何,不管“防”与“消”的实施手段是手动还是自动的,都应在阴燃阶段即发出可靠的报警信息,在初期阶段及以前将火灾扑灭。

消防设施的选择与配置也与这四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有关。

(二)火灾烟雾

多数燃烧现象均伴随着烟雾,火灾也不例外烟雾是燃烧反应析出物的气态成分、固态微粒尘埃与被抽过“血”的空气的混合物。

所谓“抽过血”是指空气因参与燃烧而损失了大量氧气与其他成分。

烟雾中除因氧气成分相对减少而对现场人员不利外,更重要的是,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毒成分。

凡含单质碳成分的各种可燃性物品(如木材,纸张等)燃烧不充分必然产生CO2有资料指出,CO与人体内红血球的结合能力为CO2的200~300倍,使人体血液中因得不到充足的O2,而CO2又不能迅速排出,很快便窒息死亡。

不同物质燃烧时还有可能产生其他有害成分。

如木材燃烧时除产生CO外还能产生SO2,橡胶燃烧时也产生SO2,聚氯乙烯塑料燃烧产生HCL,皮革,羊毛燃烧可产生H2S2。

现代建筑的内装磺、室内摆设及用品大量采用高分子化合物。

发生火灾时产生有毒气体就更是在所难免了。

烟雾是火灾现场人员的大敌。

有准备的消防人员必要时可戴上防毒面具操作,而等待营救或奋力撤离现场的其他非消防人员却没有任何防毒措施。

据统计,火灾死亡人员中被火活活烧死者只是少数,因烟雾窒息而死亡者占到70%~80%。

因此,现代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无论在建筑结构或设备配制上,防烟排烟设施已成为消防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构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简化构成框图如图6-2。

安放在各报警区域的区域报警器(或称报警控制器)通过输入联线一直在监视分布于各探测区或其他报警点的输入设备的输入信号。

当某设备的输入信号的状态发生变化后,报警器经过一个判断过程,作出“正常”、“火灾报警”、“故障报警”三者取一的确认结论。

若属“正常”,报警器不作出任何反应,继续处于监视状态;若属后两种确认结论,报警器除继续依次监视各输入设备外,将按指定的控制方案通过输出联线控制输出设备,并通过通讯联线将报警信息传送给集中报警器,集中报警器再按指定的控制方案通过消防控制设备对现场消防设备作出反应,并将报警信息通过信息报出设备输送出来。

图中的“人工监视干预”属岗位值班人员或事业人员的操作行为,不属设备。

不管系统处于正常或报警状态,岗位值班人员均可通过对信息报出设备的操作索取系统的实时资料与历史资料;信息报出设备属集中报警器的配套设备或属装置的一体化组件,包括键盘、显示器、打印机及其他控制、操作器件。

输入设备分布于各探测区域或其他报警点,包括各类火灾报警探测器(以下简称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

分布于其他报警点的设备是指有关消防设备的工作状态触点,如消防给水系统的流量继电器、压力继电器,或有关联动设备(防火线、防火门、排烟防烟风门等)被操作后的应答信号触点。

图6-2火灾自动报警的系统简化框图

输出设备是指用以防止火灾蔓延、保护疏散人流的各种现场自救设备或告诫设备;消防控制设备是指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的系统在消防控制室内对现场设备集中控制的总称,其中也包括集中报警器。

输出设备与受到控制的现场消防设备就其功能可分为两类:

1、告诫设备

警铃、警笛、火警电话、火灾事故广播、疏散引导指示、重复显示屏或其他火警信号指示等。

2、联动设备

指专用消防设备及其他关联设备的本身或其控制环节与执行环节,如消防泵、喷淋泵及其控制装置、排烟风机,正压送风风机及其阀门、风门,空调风道的防火线、防火门、卷帘门、客梯迫降控制环节、火灾事故照明等。

输出设备按指定的控制方案投入运行后,均有一表示“正常运行”的应答信号返回报警器。

这一应答信号的产生环节(多为电气触点的状态改变)应归入输入设备之列。

若返回信号不正常,则作为设备故障予以报警处理。

除输入、输出设备外,各种产品还可能配置一定量的附加设备。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类

(一)按系统的电气联线分类

看上去很不起眼的输入联线、输出联线、通讯联线恰恰是系统分类的依据。

以下仅以探测器的输入联线为例予以说明,其他联线基本雷同。

1.多线制或辐射式

如图6-3所示,Dl,D2…··Dn为分布于n个探测区的n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除接向+、-、X三根公共线外,各有一根单独的Jl,J2…Jn共n根联线接向报警器。

这样,接向报警器的联线总数为n+3根,这样的联线方式称为多线制。

国内外早期产品均属多线制,具有联线多、系统设计复杂、施工费用高、运行可靠性差、维修不方便等缺点多线制目前虽未全部淘汰,但已很少采用。

图6-3多线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总线制。

“总线”指所有外接设备均通过2~4根公共导线接向报警器,如图6-4(a),(b)所示其中(a)为四总线制,(b)为二总线制。

为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有的二总线制产品可接成如图6-4(c)所示的环形接线方式,当任何一处发生断线故障时,均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

图6-4总线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总线上每一探测区的探测器均有一个单独的、不与其他设备重复的地址。

与此相应,每一探测区的探测器均有一个设定地址的电路环节,称为“编码模块”。

使用编码模块上的二进制开关可随时定义或更改该设备的地址码。

这种用二进制数字表示的地址码称为“地址流水码”,简称为“流水码”。

信息报出设备所报出的地址码往往使用与被保护场所名称有关的“地址代码”。

在软件中,流水码作为操作数使用,而地址代码作为字符串使用。

其对照表作为软件的一部分存于内存中。

多线制系统的每一个输入设备的不同地址的区分完全由硬件实现而总线制中,地址识别属软件行为。

总线制系统除避开了多线制系统的前述缺点外,还有如下优点:

●采用多回路联线方式,大大扩大了单台报警器的容量。

早期的多线制产品的单台外接设备地址数一般为数十个,而总线制产品的容量,一个回路就有数十甚至一百个以上,多个回路的产品,一般为数百甚至数千个。

●功能模块化,大大提高了总线对输入输出设备的操作能力及系统设计的灵活性。

多线制产品的输出联线对外仅提供几对控制触点,而总线制产品可通过接在输出总线上的各种输出模块操作外接设备。

通过不同功能的模块,可操作不同类型的设备。

类似地,输入总线也可接入不同的输入模块。

(二)按系统的规模分类

我国有关技术法规对各种建筑的消防要求都有详尽的规定,这些规定也直接决定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备配置规模。

按其规模,可选用下列三种基本形式:

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建筑内仅有1~3台区域报警器而无集中管理要求的系统称为区域报警系统;仅由一台集中报警器及两台以上区域报警器构成的系统称为集中报警系统。

现行规范按系统规模所划分的三种基本形式对系统设计并无严格的约束。

总线制产品问世后,单台报警器的容量大辐度提高,足以满足输入总线与输出总线合二为一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报警系统的所需容量。

可以这样理解,凡需设置消防控制室的系统,属“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否则为一般报警系统。

现行规范规定的报警区域,可由一个总线回路予以覆盖。

国外产品有容量大小之分。

并无区域、集中之分。

我国的总线制产品正处于区域集中、通用产品的并存时期。

(三)按探测器变送信号的类型:

探测器将所处环境的某个物理量(烟雾浓度、环境温度。

火焰光通量等)所变换成的电量称为变送信号。

若变送信号的大小正比于上述物理量,则该变送信号称为模拟量;若上述物理量随时间单调增大(或减小),只有在通过某个基准值(或阈值)时变送信号才呈现高低电平的改变,则该变送信号称为开关量。

按变送信号的上述区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又可分为开关量报警系统与模拟量报警系统。

该两种系统宏观上(结构形式、设备配置、电气联线、信息报出等)并无明显差异,其主要差异在报警器对火警信号的确认依据上。

1、开关量报警系统

一般产品中,VA信号在探测器内形成,而VA持续时间由报警器判断。

探测器在产生VA信号的电路环节中已滤除了更短暂的干扰信号,故一旦VA出现,报警器即作为预报警处理。

CR的选择,决定了探测器的灵敏度。

2、模拟量报警系统

报警器自探测器不断采集随时间变化的变送信号,并按原理图其变化规律综合分析对火灾的真实性作出判断。

例如可按变送信号的强度,随时间的积累值、随时间的变化率等因素分析,并作出确切结论。

该种确认方式除能降低误报率外,还可按正常情况下变送信号的历史统计值自动修正阈值,以防探测器因长期使用受环境污染而对其灵敏度的影响,并免去定期的维护费用。

由此可见,模拟量报警系统对火灾的真实性判别依据比开关量系统更科学,且对环境污染有自适应能力,这在探测技术上无疑是一重大进展。

三、示范系统

以下分析的示范系统虽属虚构,但能以较简单的系统结构形式,最少的设备配置说明系统的构成要点及基本原理。

(一)电气布线的透视图与电气原理图

透视图与原理图分别如图6-5与图6-6所示。

该系统采用二总线制报警系统的环形联接,并有A,B两个回路。

其中A回路警戒底层,B回路警戒二、三层及设备层。

图6-5中A回路仅画出能在图6-6中能观察到的一部分,B回路仅画出二、三层能观察到的右半部分。

一台挂壁式的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FAC安装在底层的中间部位,右边房间有一台未个其它说明的电力控制柜PL。

图中省略了强电布线及部分可编址设备的+24V直流电源线等。

安装FAC的房间为经常有人值班的兼用房,无消防控制设备。

因此,可将该系统视作具有两个报警区域的集中报警系统。

本系统的两个回路不区分输入总线与输出总线。

所有的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均直接或通过多种功能模块接在指定回路的两根总线上。

(二)设备配备

1、输入设备

ADI,AD2…为可编址探测器,每一个AD一各占有一个地址;CDI~CD4为属于一个探测区的一组普通探测器;DM属一种输入模块,其功能是使CDI~CD4合月一个属于DM的地址;CP为手动报警按钮,各占一个地址;三层右端的CM为监控触点模块,火警时,通过它向FAC、提供该处疏散诱导指示(此处为安全出口指示)是否已接通的应答信号;LI为线路隔离器,一般安装在总线的分叉支线处或将不分又而又较长的总线分隔成若干个区域,一旦某个区段的设备或联线发生短路或其它故障时,LI能自动将该区尽切除,以保证其余部分仍能正常工作。

图6-5火灾报警的示范系统透视图

图6-6示范系统的电气原理图

2、输出设备

本系统的联动设备由继电器模块RM通过继电器.RL对电力设备PL8行控制。

见图6-5底层中部及设备层。

图中未说明控制对象。

本系统的告诫设备仅列出警笛SI,S2…各组警笛均由相应的警笛模块SMI~SM3驱动。

3、附加设备

图6-5中能观察到的附加设备是二层中间部位的电源模块APM。

APM的作用是通过总线操作,”有选择地将交流消防电源变换成直流,为临近几处的各种功能模块提供直流24V的工作电源。

对图6-5,6-6所述系统作如下说明:

a)该系统旨在从感性上粗略地阐明系统的构成要点及工作原理,对设备的定量配置未作说明,并回避了系统设计中大量的细节问题,实际产品的功能模块的种类也不止这些。

b)总线制系统中,通过总线上各种功能模块实现对各种外接设备的不同的操作功能应属当今产品的一大特点。

但针对不同的产品,各种功能模块在模块名称上、功能上、电气联线上及其它与系统设计有关的细节方面并无一固定模式。

例如,不少产品不用本系统中的APM,而直接将功能模块用的直流电源线布线到位;有的产品将本系统中的监控触点模块CM与有关联动模块做成一体;有的产品的手动报警按钮与火警电话装在一起……。

因此.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应以所选定产品的产品应用资料或系统设计资料为准。

第三节安全监视的要求

为了保证智能建筑中使用人与财产的安全,便于安保管理,在大楼的一些部位必须进行监视甚至24小时监视。

一、风险等级与安全防护级别

根据中国的公安行业标准,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有规定的风险等级与安全防护的级别。

办公楼、宾馆、金融机构、文物保存、商场都有风险等级与安全防护级别的要求,因此其安全监视电视系统及其它技术防盗措施都需相应设置。

以金融机构为例,按日均现金收付量、日均现金收付笔数、现金库房与储蓄存款余额等主要条件,将风险等级划为四级,一级风.险为最高。

防护级别与风险等级相对应,即四级防护级别对应四级风险等级,一级防护对应一级风险。

如果金融机构的风险等级为一级,则必须设置一级防护的技术措施。

一级防护为全方位防护。

其中心控制室、守库室均装防盗门,入口处于报警系统的监控范围内。

营业所、现金柜、进入中控室、守库室、业务室的通道设安全监视电视系统,24小时不间断地录像、录音,一旦接收到报警信号,还能发出声光告警。

对于进入营业所的门、窗、入口、天棚、地面、墙壁还应作24小时监控。

报警中心已控制室可同时控制电视监视系统和报警系统,识别报警的部位、性质(抢劫、盗窃、火灾、故障等),在屏幕显示的同时进行报警、记录、打印。

中心控制室还应和银行保卫部门与公安机关以有线或无线方式联网,将图象与报警信息上传,以及时出警。

综上所述,安全监视的内容是广泛的,它包括了监视电视。

安全报警与通道的控制等大量技术措施。

二、安全监视的区域与要求

一幢大楼的监视区域大致可分为户外区域、公共通道与重点防范区。

(一)户外区域的监视

1、大楼前后的广场与停车场,以掌握进出大楼的人流量与车流量的动向。

2、大楼周边的门窗非法进出的情况。

3、大楼顶部出现自杀者等意外情况。

(二)公共通道的监视

1、出入口的通道监视,捕捉重点控制对象或掌握人流状况。

  2、电梯轿厢内的监视,防抢劫与非礼案件。

3、电动扶梯的监视,防止人群涌动或设备故障造成人身伤害。

(三)重点防范区的监视

  1、金库、文物珠宝库。

  2、现金柜台、财务帐册存放柜。

3、计算机中心、软盘库。

4、机要档案室。

 

第四节安全监视电视系统

一、典型安全监视电视系统

典型的安全监视电视系统如图6-7所示。

各类摄像机摄得的监视区域信号,由视频电缆(传输距离小于100m)或光纤(传输距离大于100m,直至数千米)送到主控制中心。

主控制中心将信号有选择地送入监视器墙或主监视器,供安保值班人员观察。

根据需要还可将监视区域的图像,录入长时间录像机(一盘录像带可录例84小时甚至48小时的图像)。

主控制中心根据现场的情况,可以控制摄像机的焦距、光圈与姿态,仅得到最佳的监视效果。

由图6-7可见,典型的安全监视电视系统中主要的设备有摄像机、云台、视频切换器监视器、录像机与控制台。

图6-7典型安全监视电视系统

二、安全监视电视系统的主要设备

(一)摄像机

摄像机通常由高灵敏成像的CCD固体摄像器件、调整镜头与光圈组成。

CCD电荷耦合器件构成的摄像头,利用光敏Th极管的PN结构成基本像素,当光线照射在PN结上的强弱发生变化时,在其表面的电荷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将这一微弱的电荷变化采用特殊的耦合方式输出就形成了这一点像素的信号。

一个CCD摄像头中可有514X579(黑白摄像头1/3”)个像素或330X400(彩色摄像头1/3”)个像素。

采用电子扫描方式把全部像素的信号输出,即可得到摄像头场景的图像信号。

CCD摄像头的灵敏度高,可以在02LUX的照度下得到满意的图像效果,而且可靠性高,寿命长达10年以上。

能在-100C到+500C的环境下长期正常工作。

为了能在不同的环境照度下获得最佳的图象,摄像头上安装有光圈与镜头。

光圈与镜头在一些环境照度无大变化且监视范围固.定的场合可以在安装时一次调试后锁定。

在一些户外监视区域,因自然光照变化较大,常用自动光圈,可由监控室内遥控,或自动调节。

在需要改变监视区域或观察监视对象细部时,则配备自动镜头调节焦距,以便于监控室遥控。

(二)云台 

云台是安装、固定摄像机的支承设备。

如果监视区域是固定的,则采用固定云台,在其上安装好摄像机后可调整摄像机的水平,俯仰的角度,达到最好的工作姿态,然后锁定调整机构即可。

若需对大范围的区域进行扫描监视,则采用电动云台。

电动云台可以调整摄像机水平转动的角度为00~3500(有些特殊产品可达00~3600),俯仰角度为00~900,水平旋转速度1~120/秒,俯仰旋转速度0.1~40/秒。

电动云台调整姿态是由两台执行电动机来实现,电动机接受来自控制器的信号精确地运行定位。

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云台上的摄像机即可自动扫描监视区域,也可在监控中心值班人员的操纵下跟踪监视对象。

(三)监视器

监视器在屏幕上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画面。

黑白监视器的中心分辨率可达800线,彩色监视器则为300线。

监视器的工作要求比较高,在合上电源3秒内就要将图像显示在屏幕上,在电压严重波动的条件下,也能高质量地显示图像,并且具有快速自动行频控制电路,以保证稳定观看重放的图像。

监视器的输入信号为IVP—P复合视频信号,输入阻抗为75欧/高阻(可切换)。

屏幕尺寸可由需要在9英寸到100英寸范围内选择。

(四)间歇式视频录像机

间歇式视频录像机是专为CCTV系统设计的,它有多种时间间隔录像模式,在一盘1/2英寸VHS/EIS0的盒带上,最长可以录制长达960小时的图像。

像机内设有字符信号发生器,可在图像信号上打出月/日/年/星期/时/分/秒/录像模式,还能在图像上示出摄像机与报警器的编号与报警方式。

自动录像周期设定,可以对一星期内每一天的录像模式编程。

如果收到一个报警信号,录像机便自动进入连续录像状态,在无报警情况下,恢复正常间歇录像模式。

每次报警录像的开始都加有报警检索信号,可以按报警情况自动搜索。

录像机还有一个锁定保护键,使非正常指令与操作处于无效,防止非专业人员与破坏性操作侵犯CCTV系统。

(五)视频切换器

在CCTV系统中,通常摄像机数量与监视器数量的比例在2:

1到5:

1之间,这意味着不是所有的摄像机图像都能出现在监视器屏幕上,需要视频切换器按一定的时序把摄像机的视频信号分配给特定的监视器。

视频切换器的规格常用:

最大摄像机/监视器配置来表示。

有32输入/8输出、128输入/16输出、128输入/32输出、256输入/32输出等等。

切换的方式可以按设定的时间间隔对一组摄像机信号(如4台)逐个循环切换到某一台监视器的输入端上;也可以在接到某点报警信号后,长时间监视该区域的情况,即只显示一台摄像机信号。

在切换视频信号的同时一,为了避免图像的跳动与抖动,切换器工作与外部复合视频信号同步。

(六)画面分割器

在大型CCTV系统中摄像机的数量多达数百个。

若以300台摄像机为例,即使配置比为5:

1,也要有60台监视器。

60台监视器的体积庞大,安保中心机房面积有限很难安置,另外,值班人员也不可能用肉眼大范围巡视。

而且,在6O台监视器显示图像时,还有240台摄像机的信号丢失了,值班人员无法掌握。

为此,就提出了一个全景监视的概念,即让所有的摄像机信号都显示在有限的监视器屏幕上。

画面分割器就是实现全景监视的一种装置。

多路视频信号进入画面分割器后输入一台监视器,就可在屏幕上同时显示多个画面。

分割方式常有二画面、四画面、十六画面。

如采用一台大屏幕显示器,配以一台十六画面分割器,值班人员可以轻松地同时观察16台摄像机送来的图像。

通过编程,每一个画面的图像可以被定格,也可转为全屏幕显示.在报警状态下,显示方式可以权设定要求变化,以提示值班人员注意。

(七)控制台

控制台通过各种遥控电路(有线、无线、光纤、电缆。

数字信号不开范信号)来控制摄像机的姿态,接收摄像机的信号,报警探头的信号,并且将这大量的信号,以图像与声音的方式显示在安保中心,给值班人员参考。

在大型CCTV系统中,信息量与信息的处理工作量都十分大,因此,近年来在控制台的操作中大多采用了计算机系统,以用户软件编程的全键盘方式来完成驱动云台巡视、字符复加、视频切换、复合报警处理、设备状态自检。

在小型CCTV系统中则采用一些视频切换器、调制/解调器、云台遥控器、监视器,组合构成控制台。

三、安全监视电视系统的技术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犯罪手段的日趋智能化,常规的监控报警系统已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安防行业最大的忌讳是误报和漏报,而在传统的报警系统中误报率和漏报率确不可兼得。

数字视频监控报警系统,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这种系统以CCD摄像机作为报警探头,摄像机获取的视频信号传输到主机后,主机里的高速图像处理器对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进行控报警。

同时主机自动采集存储报警图像,以便事后查看报警现场,了解报警原因。

系统将电视监控系统与报警系统合二为一,从而突破了传统电视监控系统的功能局限,实现了监视、报警与图像记录的同步进行,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安防系统。

数字视频监控报警系统是全屏幕报警,计算机将视频信号形成的图像与背景图像进行分析、比较,若发现有差异就报警,所以不易漏报。

此外,还可进行区域报警,如对一些重点监控地点或物品采用区域报警,可降低误报率。

系统自动进行背景更换,一分钟换一次背景,避免因光线缓慢变化而引起的误报。

系统的报警响应时间很短,一般在0.03~0.32秒之间。

为提高报警的准确性,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可设置不同的灵敏度。

如室内的变化很小,灵敏度就可设高一点;室外情况比较复杂,变化大,灵敏度可设低一点。

灵敏度一经设置,主机在处理视频信号时,便以此为依据,图像变化大于设置的灵敏度参数时就报警,小于则不报警。

警戒区域的设置保证了报警准确性。

比如银行的金库、博物馆的重点保护文物等地点或物品,均可设为警戒区域,一旦有目标入侵就会报警。

每一路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