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 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5470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 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 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 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 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 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 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

《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 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 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 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

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精品备课)高中语文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涉过那江水去采撷芙蓉,江边长满了兰花和蕙草。

涉,渡过。

芙蓉,莲花的别名,亦作“夫容”,又名“芙蕖”,或称“菡萏”。

“泽”,低下之地。

“兰泽”,生长着兰草的泽。

“芳草”,指兰。

以芳草称兰,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如《楚辞·招魂》: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王逸注:

“渐,没也。

言泽中香草茂盛,覆被径路。

”原文的“兰”,注文里称为“芳草”,足见“兰”和“芳草”在用法上是二而一的东西。

这是因为兰在许多芳草中最为突出的缘故。

这句承上句说,“涉江采芙蓉”之后,又在兰泽里采了很多的兰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采下来我能将它给谁呢?

我思念的人远在天涯海角!

遗,(wèi),赠予。

所思在远道,“所思”,所思念的人,这里是指在“旧乡”的人。

“远道”,即下句的“旧乡”。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流浪的人啊,回首遥望缥缈的故乡,伸往故乡的道路漫长浩淼。

漫浩浩,犹言漫漫浩浩。

“漫漫”,路长貌。

“浩浩”,水流貌。

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宽无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说是要心心相印却分离而居,忧伤就这样一天天地伴我到老!

同心而离居,“同心”,一般习用于男女间的爱情关系。

《诗·邶风·谷风》: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同心”,是说夫妇情感的融洽。

又《楚辞·九歌·湘君》: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也是就恋爱关系而言的。

后世男女相爱,以锦带绾为连环回文式,名曰同心结,义即本此。

苏小小诗:

“何处结同心?

西泠松柏下。

”“同心”就成为爱情的代称了。

这里以“同心”与“离居”对举成文,言情爱之深,相思之切。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

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六。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

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

--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

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

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

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还有,南宋词人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

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

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

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

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马茂元先生说得好:

“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

”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

“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二)短歌行

  对洒当歌,人生几何!

(面对美酒,自当高歌,人生短暂,能有几多?

对酒,对着酒。

作者有《对酒篇》是倾述政治理想的作品。

当,也是对着的意思。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正像是那早晨的露水,转瞬间就要干涸。

去日,说过去的日子苦于太多了。

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余年渐少而功业无成。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思绪如奔潮涌浪,使我倍觉慷慨悲凉;更有那无端的思虑,时时徘徊萦绕在心上。

慨当以慷,就是慷慨的意思。

这是由于四言诗句的要求和叶韵的缘故才这样写,用来形容歌声的激跃。

“忧思”,指内心的隐曲,深藏着的心事。

“思”读去声,作名词用。

“忘”字是韵脚,读阳平。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怎样解除我心头那千丝万缕的烦忧?

只有醉饮那杜康的美酒。

杜康,相传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是酒的代称。

  [以上八句,我们乍读起来,似乎感到情调消沉了些,其实不然。

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

但是,这种苦闷和感慨,也只有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只有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才可能产生,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

所以说,诗人的苦闷和感慨,正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曹植《送应氏·其六》:

“烈士多悲心。

”),是壮士的一种隐忧(曹植《篇》:

“谁知壮士忧?

”),自有它的积极意义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那个身着绿色衣襟的人,时时牵挂着我的心。

青青子衿,用《诗经·郑风·子衿》句,表示对贤才的思慕。

青衿,青色的衣领,周代学子的服装。

悠悠,长远地,形容绵长的思念之情。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为了你们的缘故,我至今仍在深情地沉吟。

沉吟,低吟。

《诗经·郑风·子衿》在“青青子衿”二句下有: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就不再捎个信)。

”就是“沉吟”的具体内容。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吃着沃野上的艾蒿呵,鹿儿呦呦地欢叫。

呦呦,鹿鸣声。

苹,艾蒿。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起来吧,欢乐的芦笙,奏起来吧,迎宾的曲调。

欢迎嘉宾的来到。

 [这八句是说:

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时刻不忘直到如今。

鹿在呦呦地叫啊,它们呼朋引伴相聚而食郊野的艾蒿。

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用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那满月的清辉呵,何时可以取下来属于你?

明明,指满月光辉,也指明德。

《诗经·大雅·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毛传:

“文王之德明明于下,故赫赫然著见于天。

”这里则言其著见于明月。

掇,(duō)取得;一作“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忧思愁绪呵,无端而起,如烟如雨。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忽有贤才,成百上千,越过山川,跨过平原,光临到我们面前。

“阡”“陌”,都是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

应劭《风俗通》中引有一条古谚叫做“越陌度阡,更为客主”,这里引用前一句是指客人远道来访。

“枉”,枉驾、屈就。

“用”,以的意思。

“存”,是省视、探问。

“枉用相存”是屈就以探问之意。

)契阔谈,心念旧恩。

(呵!

是久别重逢的故友,满怀着旧日思恋,举杯杨饮,握手言欢。

“契阔”,即投合、疏远,可引申为欢聚、久别,本为联合词组,这里作偏义复词来用,取“阔”的意思,即久别。

“契阔谈”,是指两情投合,在一起畅谈宴饮。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相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旧恩”,当指往日的情谊。

诗人这里把寻求贤士生动地比作无法揽取的明月,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而贤士既得,则又喜不自胜,欢乐已极。

 [这八句是说:

贤士有如那皎洁的明月,明月无法采摘,贤士难以求得。

我的忧虑出自内心,简直不能消歇。

一旦贤士长途跋涉,前来存恤问候,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以表达旧日的情谊没有忘却。

诗人就是这样,仅在短短的八句诗里,便将求贤过程中的悲喜情状曲折有致地表现出来了,形象是那样的鲜明、感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一轮满月,将它的光辉洒遍了环宇,满天星斗,顿时显得落落稀稀。

乌鹊似乎被明亮的月光惊起,惊叫着离枝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着大树一圈圈地寻找,寻找着自己终生的归依。

匝,周。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像高山不拒绝每一粒细小的沙石,像大海不拒绝每一颗水珠的微细。

《管子·形势解》: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这里用来表示渴望贤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我要像当年周公一样,吃一顿饭要吐出三次,犹恐失去任何一个得到贤士的良机。

我相信,这样下去,何愁天下不能统一!

《韩诗外传》卷三,周公说: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叔父也。

又相天下。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这里是以周公自喻。

哺,咀嚼着的食物。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意思是:

为了忙于招待来访的贤士,连洗一次澡、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

洗澡时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时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

后来便以“吐哺握发”形容为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三国时期,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民饱尝流离的痛苦,面临死亡的威胁,中原地区尤为严重。

曹操的《蒿里行》对此有过真实的写照。

诗中说: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那时,人心思治,要求尽快结束纷争的局面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曹操正是顺应时代的进步潮流,肩负起完成统一大业的英雄。

所以我们说,他在《短歌行》中所表现出的宏伟理想是符合人民共同意愿的。

这也正是本诗的思想精华所在。

【赏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

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

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

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一忧“人生苦短”。

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众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业绩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曹操时年已五十四岁),况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

再者,在当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在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中间颇为流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曹操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只好借“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忧思。

  二忧“求贤不得”。

仅仅把感叹“人生苦短”作为诗歌的起点和终结,这只是一般文人的思想境界。

而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把这样的慨叹只作为本诗感情发展的基点,以这种微吟低唱的形式,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的慷慨激烈的心曲打下基础。

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

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

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

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

让我们来听听曹操的心声吧:

贤士啊,我像热恋的女子一样渴望着你的到来,我只是为了你的缘故,一直“沉吟至今”,你快快地来到我的身边吧!

你到来后,我一定摆宴设乐,竭诚欢迎!

可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

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忧“功业未就”。

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

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

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

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

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

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曹操的《短歌行》,不仅是诗人的代表性作品,也称得上是“建安文学”的扛鼎之作。

前人对其思想主旨、艺术传承及情貌风骨等方面,都有大量精到论述。

一、关于“反复强调渴求贤才”

  “反复强调渴求贤才”之类提法,这是众多论者及中学教辅资料对该诗主旨及行文脉络的基本估价。

这个估价,一般而言,也算符合诗作实际。

而如果追问一下,全诗八节三十多句,全都处在同一层面,仅是不断重复一个主旨,有的地方起点“强调”作用罢了吗?

尽管这些材料也提到“思才、求才、待才”以及“建功立业,一统天下”一类的话,而最后归结到“反复强调渴求贤才”这一点上,总觉得没有将其间联系说清说透,不那么令人信服。

  

  事实上,全诗言求才,有其严谨的内在思路。

就整体看,可分为“思才之忧”──“待才之诚”──“纳才之旨”。

这样一梳理,全诗脉络更加清晰。

原来,所谓“反复强调”是通过“忧才、礼才、用才”来步步开展并深化的,未得时忧心如焚,忧到“唯有杜康”可解,是从反面强调;得之时盛宴歌吹,待如上宾,是从正面强调。

这样理解该诗“反复”,才不是机械平板的反复,而是有层级有深度的反复,它让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能量得以大大提升。

  

就拿小的内部层次来说,也非仅仅“反复强调”。

如第二层次“待才之诚”,又可分为“宴已到之才”──“盼远来之才”──“劝犹疑之才”这样几层,可不是吗?

先到者,诗人正“鼓瑟吹笙”,殷勤款待,奉为上宾。

那些远行未到之才,不正“明明如月”,可望而不可及吗?

当他们一拨又一拨地“越陌度阡”而来,我又怎能不与之“契阔谈宴”,互诉久别之情呢?

对那些尚在犹疑观望者,诗人比之于“南飞”的“乌鹊”,用了极富形象和情味的比喻,巧妙的烘托手法,委婉而动情地劝导他们不必“绕树三匝”般地苦苦寻觅,而应当机立断,赶快择枝而居,唯有到我这边来,才是你们的最佳选择。

通过这样分析,所谓“反复强调”,在这里表现为诗人的“求才三部曲”,才更符合三国时代人才流向的实际,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求才心情之迫切真诚了。

二、关下“天下归心”

  该诗最后一节(即末四句),通过设喻和用典表示要敞开胸襟,海纳百川般广纳八方人才,要像周公吐哺那样诚待天下贤士,结构上有收束上文的作用。

那么,这样急切殷勤地广纳才士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最后一句挑明了用意,即“天下归心”。

所谓“天下归心”,按人教社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注释,就是“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另有两套发行全国的教辅书在该诗翻译中也采取了这种说法,分别译为“天下贤士皆归心”、“天下英才归心似箭切”。

注意:

这里的“人才”、“贤才”、“英才”,都是同一概念,即仅指诗人渴求的辅助他安邦定国之士。

我们不禁又要问:

诗人如此急切真诚地延揽那么多人才来此,仅仅是归顺他一人而已么?

显然,这里的注释或翻译未能传达出诗中旨趣,降低了原诗的格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大有商榷的必要。

  

  我们认为,“天下归心”应该包含“天下贤士诚心与我协力同心,共举大业,定当达到人心归顺,四海安定,天下统一”这样丰富的内涵,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而不应仅仅理解(或注释翻译)为“人才归顺”。

  首先,从全诗主旨看,招贤纳才确是为了安邦定国,这是古今论者几无异议的看法;第二,联系诗人一生行事抱负看,也正是图谋天下一统;第三,从“天下”一词的含义看,也非限于仅指“人才”,完全可以概指天下之人;第四,本句处于全诗结穴处,从诗人感情发展和诗句位置看,都够得上全诗最强音,所谓“曲终奏雅”,如乐曲之最后一奏,应有余音绕梁、回旋久远之效。

因而,把“天下归心”的意蕴理解得更宽泛、更多层、更丰赡些,无论就诗人心思愿望、诗歌艺术特质,还是读者审美感受来考察,不是更好吗?

倘若严守教材教辅的上述说法,教师在分析时即到此止步,学生在领会此句时,亦到此止步,那不是索然寡味了吗?

故而我提议,宁可在此句注释、翻译中多费点笔墨,也要将其丰富的旨趣提示得充分到位一些。

这样,庶几不负诗人之苦心,讲者亦多获些读诗感悟。

(三)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气韵,自己天性原本热爱大自然的山川。

少,指少年时代。

俗,世俗。

韵,本性、气质。

性,天性、本性。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错误地落入世俗的尘网,离开田园一晃就是十三年。

“三十”当作“十三”,陶渊明从29岁做江州祭酒到41岁辞官归隐是十二年,这首诗写于归隐次年,正好13年。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可以说是他对归隐前13年生活的总结。

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

“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情趣,它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

“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记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

“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

”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关在笼里的鸟怀恋往日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从前的水潭。

羁鸟,笼中鸟。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如今我归隐田园,守住朴拙清贫,开荒耕作在这南野间。

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这是以“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作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

“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

《老子》:

‘大巧若拙。

’”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并以此自许。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枝高叶密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

暖暖,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

 [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

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中,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