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10 文言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5030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10 文言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10 文言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10 文言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10 文言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10 文言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10 文言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10 文言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10 文言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10 文言文阅读 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活页作业10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

【优化指导】2014高考语文总复习活页作业10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

建议用时

100分钟

满分

114分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13·西安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孟德传

[宋]苏 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自念:

“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

“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 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然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3分)(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解析:

A项,前后两句都是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想状况;B项,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解析:

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

答案:

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参考译文:

孟德传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

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

“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

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

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二、(2013·长治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拜住,安童孙也。

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

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

遣使召之,欲与语。

拜住谓使者曰:

“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

”竟不往。

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

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

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奏曰:

“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从之。

帝尝谓拜住曰:

“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

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

拜住密言于帝:

“论道经邦,宰相事也。

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

”帝然之,俱得不死。

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

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

拜住曰:

“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汝辈毋复言。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

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

上悟,夺其官。

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

晋王也孙铁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

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

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

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

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

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答案:

D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3分)(  )

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⑤遣使赴上都告变 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②④⑥

解析:

①是拜住的行事准则;⑤是晋王所为;⑥是间接表现,非直接表现。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

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赏,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

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得以保全。

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拜住则不予计较。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解析:

拜住不与太子结交是防止天子猜疑,二人都因之获罪,而非他要得罪太子。

答案:

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拜住跟随皇帝到上都,皇帝认为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扩建它。

(得分点“幸”“制度”“卑隘”“广”及句子大意。

(2)(张思明)现在凭借右宰相仇恨我,我如果谋求报复他,这不只是我们两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

(得分点“以”“仇”“报”“特”,句子大意。

参考译文:

拜住是安童的孙子。

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

英宗做太子时,向身边侍卫

了拜住的意见。

英宗曾对拜住说:

“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

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

”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

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

拜住私下对皇帝说:

“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

”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

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

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

反之心。

当时晋王也孙铁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到晋王那里,把造反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

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

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

住,又在营帐中杀死英宗。

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

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行大规模的佛事。

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

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

“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

”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

闻玠贤,相谓曰:

“是可与语矣。

”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

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

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

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

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玠曰:

“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明日,

必守计。

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供张一如帅所居   一:

都,一概

B.与分庭抗礼抗:

对抗

C.近则径诣公府诣:

去,到

D.密以其谋闻于朝闻:

报告(使……知道)

解析:

抗:

对等、平等。

答案:

B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余玠礼待、提拔人才的一项是(3分)(  )

①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 ②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③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 ④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⑤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⑥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A.①④⑤B.②④⑥

C.②③⑤D.①③⑥

解析:

①属于改革弊政的做法;④余玠想的内容;⑥是朝廷的做法。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余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显著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建议,并把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十余座城池。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解析:

“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

以礼。

欢心:

真诚欢迎。

随:

按照。

(2)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

(形胜:

地势优越。

以:

来。

贤:

胜过。

参考译文:

余玠,字义夫,是蕲州人。

凭战功补任进义副尉,不久授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

他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

“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

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高爵重赏,朝廷(也会)不吝惜以此为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

(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

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有几任外任的将帅征

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

余玠(心里)说:

“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

”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

(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

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

(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

“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

”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

余玠(听罢)不觉一跃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说:

“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

”(冉氏兄弟)说:

“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

”余玠大喜说:

“我始终相信先生非浅薄之士,先生的策

谋,我不敢掠为己有。

”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

(朝廷)诏封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

迁城之事,全部委任他们(督办)。

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都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粮制定坚守的方案。

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城兵力的)气势联通。

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

“高子黄中内润[注],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

未久而罢。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因问允曰:

“万机之

务,何者为先?

”是时多禁封良田,

为首为讳乎?

”允曰:

“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

怒允曰:

“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

”遂绝于允。

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

允谏曰:

“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

古人有言:

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

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

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诚圣主所宜思量。

”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黄中内润:

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

求学

B.则亩益三斗益:

增加

C.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

受宠

D.为首为讳乎首:

头领

解析:

首:

主动坦白。

答案:

D

2.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①②④D.③④⑥

解析:

①非有远见,只是很合世祖的心意;②为世祖所做的事,并非高允远见;③④为

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解析:

“被皇上杀了”错,原文为“竟为世祖所疏”。

答案:

C

4.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分)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有些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

(2)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是趁着农闲时候,是不建造的。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

“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

”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

不久就还俗了。

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

不辛勤每亩就少收三斗。

方圆百里一减一增,粮食就有二百二十万斛之数,况且这么广大的天下呢?

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

”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良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

辽东公翟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这件事被人发觉了。

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

“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首呢,还是隐瞒?

”高允说:

“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如果能表明自己的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

黑子认为崔览等人和自己亲近,反而对高允怨怒,说:

“按你说法,是诱骗我去死,还不如不直说呢!

”于是和高允断绝了关系。

黑子因为不诚实回答皇上而终被世祖疏远了,后来获罪被杀。

给事中郭善明,性情擅于投机取巧,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

高允劝谏说:

“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

现在建国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堂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远近之风景。

至于建造奇观的壮丽殿堂,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

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

古人有句话:

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因为他而受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她而受寒。

何况几万人呢?

那荒废损耗的数量已经很多了。

从古人的道理来推断,

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

吏肃然,奸盗止息。

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

“但付府君。

”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

“我物已寄苏公矣。

”贼遂去。

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

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

其弟子问其故,研曰:

“每见府君,径将

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

”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

“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

”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

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

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

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

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

纲纪谓琼曰:

“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琼曰: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

在郡六年,人庶怀之。

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

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

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迁三公郎中。

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

尚书崔昂谓琼曰:

“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

”琼正色曰:

“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

”昂大惭。

京师为之语曰:

“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

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解析:

署:

委任。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的一组是(3分)(  )

①民吏肃然,奸盗止息 

②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④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⑤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⑥京师为之语曰:

“断决无疑苏珍之”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

解析:

③说的是苏琼在见道研时的态度,⑤是说由廷尉寺来复查御台的案件,是从苏琼开始的。

不属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

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

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

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

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

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

C.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

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

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D.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

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在帮助百姓渡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

解析:

“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