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5003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docx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docx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利弊探讨

  摘要:

城镇化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其中土地使用权流转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则是城镇化的关键环节,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农村土地资源转化所带来的利益是显而

  易见的,如农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但目前转化过程中凸显的各种弊端也不容忽视,如部分农民的‘被城镇化’、生活水平不升反降、耕地的流失、环境的恶化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有序进行。

如何在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运用帕累托改进的思想,降低负面效应,努力达到帕累托最优,是当今我们应该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土地;利益;弊端;帕累托最优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1)10-0050-03

  

  0引言

  城镇化就是农村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力量不断地向城市和城市地带集中,变农村为城镇,变农民为市民,城市的空间范围不断向外扩展,从而导致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的产业链由传统的农业为主向现代的二、三产业为主转化的过程。

  要使城镇化顺利开展,必须严格把握土地资源这一核心要素,土地资源是满足人们需求,并且能够创造价值的土地,另外也具有环境生态功能。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是工业化开展的必要条件。

城镇化通过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改变了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优化了土地利用的结构,这就决定了土地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一方面,农民以土地为基础进行农耕,以满足生活需求,从而保障自己的权益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的工业和城市的扩展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例如增设工厂,铺建公路等,从而导致土地的缺失和对土地的破坏。

  但是,城镇化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所以必须协调好土地资源转化的成本与收益,使之尽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这里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在尽量消除土地资源转化的弊端,并且同时使得优势能得到最大化。

  1土地资源转化的利益

  城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经道路,其中土地资源的转化又是关键环节。

土地资源转化所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1)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县域经济进程加快。

目前农村存在着布局分散、治安状况不佳的现象,很多地方的交通通讯水平远远不达标。

在这种况下,农村管理者将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以工业化为核心进行招商引资,例如以廉价的租金吸引经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投资商,将对突破农村二元经济结构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是促进未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江西省九江县为例,根据县府发[2009]3号文件规定:

  ①凡在县兴办的企业,可依法通过出让、转让、租赁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工业项目用地依法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

  ②企业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按《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307号)文件标准执行。

  ③对国家鼓励和符合产业政策、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生态环保型、贡献率高的企业或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或1亿元(含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重大项目优先供地,一事一议。

  为此九江县引进赤湖啤酒,进行8000平方米的土地建设项目,预计年收入可达1100万元,将有效带动九江县的经济发展;与江西民生集团签订投资约50亿的九江大千世界项目,以庐山风景区为核心进行交错发展,带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将大力推进当地财政的不断增长。

  

(2)更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

剩余是指相对剩余,即隐形或不充分就业发展的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这些劳动力分离出去不影响农业发展(黄小晶2006)。

农民将手中的土地转让后,就需要更加合适的就业方式来生存,农民可以以农村各类乡镇企业职工身份在家乡的新城镇过上市民生活,也可以通过进入大城市务工以产业工人的身份在城市安家落户,无论哪一种方式,农民的生产结构都发生了质的改变,都将通过工资的形式领取劳动报酬。

  另一方面,农民一直以来都处于低层收入水平,农业为弱质产业,易受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陈会春2008)。

若想要达到增收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必须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渗透转移。

  举例说明。

据调查,江西今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较去年大体持平,但务工收入增幅超过25%,本地务工人数大幅增长,收入增幅近60%。

江西鄱阳县芦田镇舍头村有6个村民小组,250户人家,1100多人口,有近300人外出打工,且多江浙一带,打工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好的有5万元,工资大都比去年提高25%。

另外,由于县工业园区的兴起,入园企业逐渐增多,农民在本地务工人数也逐年增多,去年为普通工人工价25元/天,技术工30元/天,今年分别是40元/天和50元/天,增幅近60%,村里这几年由于务工收入增涨近一半以上盖起了新房。

  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即农林牧业的乡村从业人数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工业的乡村从业人数不断上升,农民收入稳步上升,恩格尔系数保持下降的趋势,这是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转化带来的直接效益。

  (3)促进县域发展,走地方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不同地域,土地资源呈现不同的特点,导致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东南部季风区土地生产力较高,目前已集中全国耕地与林地的92%左右,农业人口与农业总产值的95%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农区与林区,而且畜牧业的比重也较大;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面积大,其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灌溉农业生产力低。

由此看来,土地资源转化能够因地制宜的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由于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金茂霞、曾金星2003)。

县镇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具有最密切的关系,县域土地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以县为单位推进协调发展战略,一方面可以通过综合、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又可以依托县级政府,使城镇化发展拥有强有力的支撑。

  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根据县域土地资源情况的差异,各级政府可以将土地资源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当土地资源被资本化了以后,吸引投资者对土地进行利用而产生效益,其中乡镇企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进入第二、三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形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产品结构。

二是发挥特色土地资源优势。

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的条件,转化为更加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培育优势产业,开发出特色优势产品(陈先运2007)。

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在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依靠技术改造、区域布局、规模化见识、系列化加工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

  2土地资源转化的弊端

  在土地资源转化成资本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尽管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减少转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并且研究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使城镇化得以顺利进行。

  

(1)农耕地大量减少,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

我国尽管国土面积很大,但是人均占有耕地却是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大,城市外围向农村不断扩张,因此不可避免要改变土地的用途,将农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这将会导致本身就有限的农耕地流失速度过快。

而农耕地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中心,流失的农耕地会直接降低农业生产的产量及质量,以不充足的农产品资源来供给越来越多的人口,是不现实的。

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8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436万亩、2176万亩、2081万亩、3878万亩、28243万亩和2874万亩。

而“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1998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45亿亩,2008年仅为18257亿亩(人均仅137亩),呈现出持续减少的势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1300多万亩。

而中国总人口数量从2003年的129227亿人口年的增长到2010年末的1341亿人口。

  

(2)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遭到破坏。

我国当前的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资源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和规划,存在着不够节约集约、违法占地现象严重等问题,不少土地资源在征用后遭到费,特别是一些盲目圈地的行为无法招致投资商,导致了建筑房屋的隐性闲置。

除直接占用耕地外,农村工业也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逾1300万公顷,其中因为农业、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另外,土地资源的破坏削弱了其在水土保持、污染净化、调节气候、生物调控等方面的作用,对不可再生资源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2004-2008年间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也不断加剧,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3)失地农民威胁社会稳定,货币补贴治标不治本。

自古以来,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以土地为生,从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承担子女教育等费用,土地承担了几乎所有的保障功能,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年加剧,失地农民日趋增多,生存权受到威胁尤其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外延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增加,至少已使将近7000万左右的农民失去土地,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失地农民,在迁入城镇后,由于缺乏劳动技能,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在这种情况下,会诱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甚至导致犯罪现象的发生。

现有的国家制度主要以货币补贴为主,只能缓一时之急,而并非长久之计,应该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入手。

另外,“城中村”作为土地资源转化不完全的产物,是城镇化的畸形发展,是失去耕地的农民在城市中居住的场所,大部分的城中村存在着缺乏管理,社会治安环境差,人口构成杂乱,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是城镇化的进程的一重大隐患,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

  3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城镇化中的土地资源转化中利益与弊端并存。

  总体来看,尽管利益要大于弊端,但是我们进行城镇化的目的是为了能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在城镇化的初始阶段就开始帕累多改进(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是指不减少一方的福利的情况下,改变现有的配置以改善另一方的境况),既我们可以采取合理方式进行土地资源配置,在不以损害农民利益及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情况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现行的政策主要针对于对城镇化后造成损害的补偿,既使能够进行卡尔多改进(一种变革使受益者所得足以补偿受损者的损失),但是损害已经造成,甚至有部分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所以,我们以帕累托改进为原则,以帕累托最优为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与保护。

  

(1)开展农民权益听证会,人本主义先行。

在这一措施中主要是协调人与经济的关系。

当进行土地置换之后,农民的土地或是入股、或是作价、或是征收出让、亦或是流转,土地的承载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不再为农民所有,这时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农民有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城镇化是让人民生活变得更好,所以我们应当从农民的需求出发,下到基层,听取农民对于土地处理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使之自愿进行身份的转换,将土地进行转让,而非强制性地被征用。

  

(2)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我们应该正确协调好经济与自然的关系,使之能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理是在资源稀缺性的约束条件下,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组织的不断优化、节约的理念和行为更加普遍化,实现人的生存质量提高与经济增长同步,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以生态企业为载体,采用高科技术手段实现零排放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对农民的培训使之能达到技术岗位的要求,实现农民的难就业问题,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给农民带来福利。

  (3)当地政府对土地进行管理与监督。

不可否认,当地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土地资源转让开始的时候,必须针对土地制定有效及合理的规划方案和统筹管理,包括对农耕地的保护,房地产用地的管理,工业用地的环境等等影响,从最初的阶段防止转化中问题的出现。

另外在不断进行的城镇化过程中,加大监督的力度,保障土地资源转化的效果,突破城乡土地管理的二元结构。

  参考文献

  [1]?

@叶剑平,张有会从土地综合整治看中国城镇化: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G]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金茂霞,曾金星发展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泉州市县域工业调查与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浙江社会科学版),2003,(6):

1-4

  [4]?

@张思锋等循环经济[J]建设模式与推进机制,2010.

  [5]?

@金碚等资源与增长[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1).

  [6]?

@李秀彬对加速城镇化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核心学术问题的认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7]?

@陈先运寻求跨越――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