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教材通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4592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教材通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通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通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通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年级下册教材通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教材通研.docx

《三年级下册教材通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教材通研.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教材通研.docx

三年级下册教材通研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通研人员:

翟公珍刘林军孟庆美

1、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安排口算乘法,在扩大学生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做好必要的准备,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知道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及正确理解口算计算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及正确理解笔算的算理。

4、具体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

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

一、《口算乘法》

1、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算理,让学生看清10个10是100,所以几个十乘几个十就是几个百。

整百数乘整十是一样的道理,几个十乘几个百就是几个千。

2、结合实际情境正确进行乘法估算,并养成将估算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口算计算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四、主要内容简析

例1、通过解决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口算整百整十数问题中理解算理,明确口算方法。

教学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再交流方法。

然后梳理明确到:

10个100是1000,即十乘一百等于一千,几个十乘几个百就是几个千。

所以先算最高位乘积再添3个0。

对于整十乘整十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讨方法,在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明确:

10个10是100,几个十乘几个十就是几个百。

简单地说,就是最高位数字相乘再添2个0。

例2、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进行估算,感受估算方法多样性,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口算方法,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教师要注意,不能用与标准答案相差多少来判断估算的优劣。

培养学生估算意识,要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5、学生学习的难点:

1、对口算方法的算理理解有难度。

突破口就是先让学生理解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000.然后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理解共有多少个十,多少个千。

2、不能将估算问题脱离实际背景进行单纯的强化训练,一定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二、《笔算乘法》

1、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

1、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如:

24×12,让学生理解到12个24即10个24加2个24两步计算结果的总和。

竖式就是整个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

2、能够正确,规范的使用竖式进行计算。

3、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4、主要内容简析

例1(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再交流,在交流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所有的方法中,10个24加2个24的方法是最简单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以上思维过程用竖式呈现出来。

有些学生可能是先算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也有的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应该从个位乘起。

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

掌握乘的顺序;

理解用第二部分积的写法。

教学重点放在

掌握乘的顺序;

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例2(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教学方法同例1,重点放在理解进位的处理,要突出进位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把处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问题的技能,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

5、学生学习的难点:

1、第二步积的个位写错位置。

2、在进位的乘法计算中,个别学生容易忘记进位。

第六单元《面积》

1、单元内容简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本单元是学习面积单位的起始课,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学生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

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3、熟悉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四、具体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

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本单元内容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

1、能结合具体实物以及平面图形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统一的重要性。

2、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结合具体情境,灵活正确选择面积计量单位。

三、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

2、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四、主要内容简析

1、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通过观察物体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明确物体有大有小,平面图形所围成的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面积的定义。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层明确后,再进行课堂教学。

教材通过三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建立面积概念。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能用观察也不能用重叠比较大小的两个图形,为学生提供圆片、正方形,长方形等一些学具让生自主比较,从而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时,师可直接将用眼睛观察和用重叠都不能比较大小的两图形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学具注意:

每个组是同一种学具,不同的组要用不同的学具),让学生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交流时先让学生介绍比较的结果和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各组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测量图形(单位)所测量的结果是无法进行比较的,要想比较必须要有统一的测量图形(即测量单位),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然后让学生思考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哪种图形最适合?

通过比较:

能密铺且计量起来比较方便的图形即正方形。

第三部分是让生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时借助直观材料。

2、例1让学生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异同即都是计量单位,长度单位计量长度它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计量面积它是一个图形。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1、理解面积的意义,熟练掌握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2、能正确估计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面积。

2、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

1、要让学生分清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周长计算的区别,在摆的过程中感受到长和宽与所摆的面积单位个数的关系,并能正确的计算。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问题。

3、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分清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正确进行计算。

四、主要内容简析:

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通过呈现不同的摆法,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从长方形推理得出。

五、学生学习难点

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将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教师要注意强化。

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顷、平方千米》

1、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1、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能准确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

能够熟练进行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三、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四、主要内容简析

可以采用1:

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引导学生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可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公顷和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但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课本通过插图,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场的广阔面积,以此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入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教师在教授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可以用标杆或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如果有条件,可以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

)单位换算时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总结出相应的方法,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时是乘进率,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时是除以进率。

五、学生学习难点

让学生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重点是让学生从说明上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即1公顷=10000平方米)。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单元内容简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的计量单位。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并能进行简单的小加减法。

一、《认识小数》

一、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并会正确的读写;

2、让学生知道在现实背景下,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

1、让学生学会认、读、写一位和两位小数。

2、让学生知道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一种表示形式,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3、正确将十分之几和百分之几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出来。

三、教学重点:

小数的读写及小数的意义。

四、主要内容简析

教材通过出示商品价格让学生尝试在此基础上认识生活中的小数,教师在此基础上介绍小数和小数的读法明确小数点。

让学生明确十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1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还可以写成2位小数,同时让学生明确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将相关的长度改写成分数形式,再介绍分别又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

让学生学会,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改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在教学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时,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王东的身高是1.30米,应该先理解王东的实际身高是1米30厘米,从而理解1米30厘米的小数表示形式。

5、学生学习难点:

1、学生对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小数比较大小》

一、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1、学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体会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

知道怎样比较两个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能够熟练的比较两个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大小,并能按一定的顺序给多个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排序。

三、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的比较两个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大小,并能按一定的顺序给多个一位和两位小数排序。

四、主要内容简析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

除了课本插图提示的几种方法之外,(插图提示几种方法:

一种是根据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来比较,另一种是化成厘米来比较,还有一种利用卷尺根据四个成绩在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

)学生还很容易想到,直接看到小数比大小。

实际上是把整数比大小的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

至于比较的结果,则留给学生自己填写。

5、学生学习的难点

不同单位之间小数的比较。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

本部分内容局限于一位小数。

使学生明确相同数位相加减,要从最低位算起,而且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

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四、主要内容简析

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方面的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历,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有比较直接的帮助。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

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

学生一般能把0.8元改写成8角,把0.6元改写成6角,相加以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教师要重点引出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可以在小数竖式的上面写上“元、角”,以便学生看清相同单位的数上下对齐,便于相加减,并感悟其中的算理。

5、学生学习的难点

“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需加强学生的理解。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1、单元内容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万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连乘连除或乘除混合的计算解决问题。

2、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

运用连乘、连除,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四、具体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连乘、连除,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用4课时进行教学。

解决问题(连乘问题,连除问题)

1、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1、借助实物图,线段图理解解决用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方法;

2、使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解题策略;

3、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

1、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的策略:

(1)正确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检验。

(2)让学生明确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

2、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

读懂题,找出题里的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

3、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确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

4、主要内容简析

例1是教学连乘问题的两部计算,例2是连除问题的两部计算,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时教师要引导上面的策略(根据问题寻找有用信息,理清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解题思路。

)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交流时重点放在解题思路上,即让学生明确要求什么,先求什么,同时强化学生检验习惯和认真读题习惯的养成。

5、学生学习难点

1、理解每一步计算所依据的数量关系。

2、理解不同计算方法的解题思路。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1、单元内容简析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本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渗透集合(例1)和等量代换(例2)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单元教学重点

能利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具体内容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个例题:

集合思想(例1)和等量代换思想(例2)

例1及例2

一、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

1、让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表示出有重叠部分的分类现象。

2、让学生知道含有重叠部分的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及各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能够熟练找出不同物体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能用这种关系进行等量代换,能简单理解数学中的等量代换思想。

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量代换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教学重点:

1、理解韦恩图的作用,并能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主要内容简析

例1是初步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并让学生会用韦恩图表示物体的分类情况,尤其是有重叠现象的分类情况,并借助直观图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渗透集合思想上面即是用韦恩图表示物体的分类情况,不要上成了解决问题课。

例2是初步向学生渗透等量代换思想,教学时充分借助天平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

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用天平平衡的原理,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五、学生学习难点:

1、韦恩图中,中间部分的填写。

2、等量代换中不同物体之间的等量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