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4457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

专题十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

[考纲原文呈现]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情揭秘]

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

年份

题号

题型

考查角度

分值

难度

命题预测

2015年课标Ⅱ卷

31

选择题

由建国初的“俄语热”切入考查外语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4

中等

2017年高考对此部分不会重点考查,可能考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成果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新中国教育的历史阶段特征及其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

2013年课标Ⅱ卷

31

选择题

由建国初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高校必修课切入考查政权建设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4

2012年课标卷

31

选择题

由1920年毛泽东致朋友的一封信切入考查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对革命道路的思考

4

[知识主线]

线索1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中共三大理论成果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怎样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的党建问题。

线索2 新中国教科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科技成就突出,部分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时期以来的载人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巨大发展。

(2)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以来,“双百”方针重新恢复,给科学和文艺领域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文革”时期,教育遭到极大破坏,新时期以来,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

考点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以俄为师→走自己的路

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选B。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选择B项。

2.(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

选C。

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

有人认为俄国革命道路是“恐怖的方式”,显然是指十月革命暴力的方式;毛泽东认为这种道路带有必然性。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

无产阶级的理论探索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无产阶级的理论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曲折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从独立领导工人运动到与国民党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进行国民大革命,找到了“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从独立领导武装起义到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找到了从国情出发、进行武装斗争的法宝;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这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过程。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并逐步得到发展完善的过程。

核心词:

实事求是、集体智慧、与时俱进、中国化

1.毛泽东思想——让中国人民站起来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①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主张: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③影响:

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

①著作: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主张:

工农武装割据。

③影响:

指导开辟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抗战时期(1937-1945)

①著作:

《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

②主张:

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

③影响:

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渡时期(1949-1956)

①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主张:

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任务。

③影响: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5)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著作: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②主张:

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③影响:

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邓小平理论——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1)酝酿: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

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提出:

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发展: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完善

①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②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5)地位:

是引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酝酿: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提出: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发展: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其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解决的核心问题

(1)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时期,使毛泽东思想历经形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重点解决“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

(2)邓小平理论历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酝酿、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的提出、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发展成熟并最终在十五大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3)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当代中国三大思想解放的内涵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3.三大角度认识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

(1)从思想路线上看:

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从道路选择上看:

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3)从统一战线上看: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1.(2017·河南开封联考)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

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解析:

选C。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但不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A项错误;制定灵活的方针政策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一方面,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共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C项正确;建立工农武装是其一方面,故D项错误。

2.(2017·河北唐山联考)以下资料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主题的第一手资料是(  )

A.《井冈山的斗争》    B.《新民主主义论》

C.邓小平“南方谈话”D.《邓小平传》

解析:

选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井冈山的斗争》与《新民主主义论》属于毛泽东思想内容,排除;《邓小平传》是别人的研究成果,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二手资料,故D项错误。

故C项正确。

考点二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方针

1.(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2.(2015·高考北京卷)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

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列举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

解析:

第一小问,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冷战争霸;随着加加林成为第一个太空人,美国也提出了登月计划,说明两国之间开展军备竞赛,把人类推进到“太空时代”。

第二小问,注意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以列举1970年的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宇宙空间站等。

答案:

背景: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

成就:

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宇宙空间站。

(答出三点即可)

备考2017年高考可从国家政策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入手,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变迁,理解教育的特色所折射的时代风貌;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角度,将近现代中西方科技、教育进行横向比较,揭示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及不同影响。

核心词:

国防科技→和平科技,科教兴国、“双百”方针

1.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时期

科技成就

20世纪

80年代

以前(侧

重发展军

事科技)

(1)“两弹一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杂交水稻:

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3)生物技术: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20世纪

80年代

后(侧重

为经济建

设服务)

(1)计算机

①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性能计算机“银河-Ⅰ号”

②1997年,“银河-Ⅲ号”巨型计算机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载人航天: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现代中国教育的探索历程

时期

政策

成就

1949—

1953年

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领导权,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

设社会

主义时期

学校将德育放在首位;全日制教育、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了教育的“大跃进”

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十年“文革”时期

“四人帮”宣扬“读书无用论”,迫害教育工作者

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

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提出“三个面向”,优先发展教育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3.现代中国文艺事业

时期

发展历程

1956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①表现:

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作为基础和长期性的方针

②影响:

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1957年至

“文化大

革命”结束

文艺发展受阻

①表现:

将一些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认为代表不同的阶级;许多知识分子被划归为“右派”“反动学术权威”

②影响:

知识分子受到人身和精神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1976年后

重新强调“双百”方针

①表现:

“文化大革命”后,清除文艺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邓小平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②影响:

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品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1.现代中国的科教文事业发展的阶段性

1949—

1956年

深受苏

联影响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②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

1956—

1966年

曲折中

前进

①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

②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

③1964年先后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发射了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1966—

1976年

遭受严

重挫折

①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研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

②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废止高考制度,招收“工农兵学员”,教授受到批斗

③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

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

改革开

放以来

全面繁荣

①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成就突出

②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③“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2.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教训与对策

(1)经验教训

①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并从基本国情出发。

(2)对策

①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②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帮扶力度。

1.(2017·陕西西安质检)某同学围绕“中国科技成就”这一内容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

下表为其中的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

北魏徐光启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神舟5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东方魔稻”和“第二次绿色革命”

A.1      B.2

C.3D.4

解析:

选B。

四大发明指的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故第一项正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故第二项错误;“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故第三项错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故第四项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

2.(2017·山东潍坊查缺补漏)“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

该讲话(  )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解析:

选D。

材料涉及科学领域和文艺领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是科技的作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主要是科技、教育领域,故B项错误;学术问题也是科技领域,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即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故D项正确。

跨考点综合提升

通史视角认识现代中国的文教事业

时间

阶段特点

时代环境与阶段特征

1949-

1956年

向社会

主义过渡

①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经济上,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③教育上,建立了人民教育事业

1956-

1966年

曲折中

前进

①经济建设有成就,也有严重的失误。

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

③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

 

1966-

1976年

遭受严

重挫折

①政治上,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②经济上,受政治运动的冲击,经济建设几乎停滞

③教育上,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教授受到批斗

④文化上,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

改革开

放以来

全面

繁荣

①政治上,进行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②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③外交上,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努力争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④教育上,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⑤文化上,“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十三)

一、选择题

1.(2017·河南鹤壁期中)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道: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毛泽东在此强调(  )

A.井冈山斗争艰巨而复杂

B.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

C.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D.工农武装割据只能存在于边界

解析:

选B。

材料没有体现井冈山内部斗争的艰巨而复杂,故A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既壮大了共产党的力量,也表明国民党“围剿”的破产,具有伟大意义,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影响,而非可能性,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于农村,不限于边界,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天台期中检测)毛泽东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

这里的“功绩”是指(  )

A.民族独立解放       B.社会主义建设

C.民族复兴富强D.发展人民民主

解析:

选A。

材料反映出毛泽东的最大功绩是带领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民族独立,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不是主要“功绩”,故B项错误;民族复兴富强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发展人民民主方面有所创新,但不是主要“功绩”,故D项错误。

3.(2017·新疆乌鲁木齐联考)毛泽东在其著作中说:

“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根据材料判断这篇论著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

选B。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于大革命期间发表的著作,此时的北洋政权之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各民主党派,故A项错误;本题是对基本史实的考查,即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

材料中的观点,体现的是一种各党派、各革命力量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思想,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1月的延安,此时的主要任务还是解决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对未来新政权的性质及具体构成,尚没有详尽的阐述,故C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于新中国成立前夜发表的著作,在其中确定的也不再是民主联合政府,而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故D项错误。

4.(2017·重庆联考)1911年春,毛泽东阅读《新民丛报》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

今日之中国,应像英日等国一样,“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而不应像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法令由君主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

这表明,毛泽东当时主张在中国实行(  )

A.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B.人民民主专政

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D.封建君主专制

解析:

选A。

毛泽东提出“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主张在当时的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故A项正确;毛泽东主张保留君主制,与人民民主专政不符合,故B项错误;毛泽东主张保留君主制,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不符合,故C项错误;毛泽东提出实行宪政,“而不应像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因此不是封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5.(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毛泽东说: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