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43379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36 大小:31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6页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6页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6页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6页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docx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docx(3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docx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

文言文实词

2010年高考文言文实词年高考文言文实词120全部复习与练习全部复习与练习年高考文言文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实招秘诀一、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对于有理解难度的实词可以借助联系旧知、语境推理、语法分析三个方法来解决。

二、解题方法

1.语境分析法

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如:

(2006年全国卷Ⅰ)“士类益以此多之”,题目中给的2006年全国卷Ⅰ士类益以此多之”词义是:

称赞。

?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

①数量多;②重要,在古汉语中,“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

我们根据语境“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结构分析法

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

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

?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屈原列传》)上下句以“系,据“亡国破家”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3.语法分析法

?

?

?

?

?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语法分析包括:

根据句子结构推断该词的词性或语法成分;根据语境分析该词可能涉及的文言词法现象,如文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如:

(2006年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6年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书要:

关键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

需要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

询问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

资财【解析】A项“要”字作主语,当为名词;B项“责”作谓语,当解析】字作主语,当为名词;B为动词;C项“询”作谓语,当为动词;D项“资”支配“生”,作谓语,当为动词;D支配“当为动词,不是名词,可以断定解释错误。

“当为动词,不是名词,可以断定解释错误。

“资”当解作“供当解作“给”,如“固大王资余兵”(《史记?

项羽本纪》)。

,如“固大王资余兵”史记?

项羽本纪》【答案】D答案】

4.联想推断法

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

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

如:

?

(2006年全国卷Ⅰ)“远与恢素善”可以联2006年全国卷Ⅰ远与恢素善”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鸿门宴》素善留侯”知为“友好、友善”之义;“尚轻侠”知为“友好、友善”之义;“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促织》宫中尚促织之戏”为“崇尚”义。

崇尚”

5.邻字借推法

?

?

?

?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如:

(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徒:

只是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

胜任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

纠正D.卒为羁旅羁旅:

寄居【解析】C项“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解析】“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应为“发”之义。

【答案】C答案】

6.成语对应法

?

?

?

?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如:

(2006年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006年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

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

藏在袖里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

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

稍微【解析】“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解析】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之义;“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处解释错误;“处解释错误;“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微”义。

【答案】C答案】

7.古今对比法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如:

?

(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

一现代汉语词典》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而不说“南面”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

句中的“南面”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

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

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8.代入检验法

?

?

?

?

?

?

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又叫作“以题解文法”这种方法又叫作“以题解文法”。

如:

(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

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

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

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

指刚成年的时候【解析】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解析】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答案】D答案】

9.依形推义法

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推断词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

质的,从字形可推知字义。

如:

?

“其仆亦来慰解,曰: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其仆亦来慰解,曰:

‘冀得一归觐。

’”(公,指传主李若水)其中“冀得一归觐。

’”(公,指传主李若水)其中“冀得一归觐”一归觐”的“觐”字,可从这个字的形旁“见”上,字,可从这个字的形旁“猜出它与“猜出它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以判断出“断出“觐”是“拜见”的意思。

再如“赢粮而景拜见”的意思。

再如“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120个120个文言文实词

1、爱

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

例句:

?

⑴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过秦论》?

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人。

(《过秦论》?

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⑷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⑸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

⑹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答案:

⑴吝惜,舍不得,吝啬;⑵喜爱,爱护;⑶喜爱;⑷喜爱;⑸爱护;⑹喜爱。

2、安

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

?

?

?

?

?

?

?

?

?

?

?

?

?

?

例句: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⑵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之。

(《季氏将伐颛臾》⑶沛公曰:

“⑶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⑷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足辞!

(《鸿门宴》⑸项王曰:

“⑸项王曰:

“沛公安()在?

”(《鸿门宴》))在?

”鸿门宴》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⑺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⑻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人(《谏太宗十思疏》⑼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在哉?

《赤壁赋》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⑾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⒁成语“⒁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答案:

⑴⑵使……安定;⑶疑问副词,怎么;⑷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⑸疑问答案:

⑴⑵使……安定;⑶疑问副词,怎么;⑷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⑸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⑹安稳,安定,安全;⑺安逸,安乐;⑻使……安定;⑼疑代词,哪里,哪儿;⑹安稳,安定,安全;⑺安逸,安乐;⑻使……安定;⑼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⑽疑问副词,怎么/问代词,哪里,哪儿;⑽疑问副词,怎么/安稳,安定,安全;⑾安逸,安乐;⑿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⒀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⒁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3、被

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⑦音同“在身上。

⑦音同“披”,披散,散开。

?

例句:

?

⑴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冰雪。

(《促织》?

⑵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史记·屈原列传》容枯槁。

(《史记·屈原列传》)?

⑶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报任安书》))戮,岂有悔哉!

报任安书》?

⑷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史记·项羽本纪》))十余创。

(《史记·项羽本纪》?

⑸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⑹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执锐(《陈涉世家》?

⑺成语“泽被()后世”“被()发左衽”⑺成语“)后世”“被()发左衽”?

答案:

⑴覆盖;⑵音同“披”,披散,散开;⑶介词,答案:

⑴覆盖;⑵音同“表示被动;⑷蒙受,遭受;⑸音同“表示被动;⑷蒙受,遭受;⑸音同“披”,穿;⑹音同“披”,穿;⑺覆盖/音同“披”,披散,散开。

,穿;⑺覆盖/音同“

4、倍

①一倍,加倍;②通“①一倍,加倍;②通“背”,背向着,背对着;③通“背”,违背;④通“背”,背叛,反叛。

,违背;④通“?

例句:

?

⑴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过秦论》?

⑵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德也。

(《鸿门宴》?

⑶成语“倍()道而行”“乡(通“向”)利倍⑶成语“)道而行”“乡(通“()义?

”答案:

⑴一倍,加倍;⑵通“背”,违背;⑶一答案:

⑴一倍,加倍;⑵通“倍,加倍/倍,加倍/通“背”,违背

5、本

①草木的根;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本业,特指农业;⑤推究,探究;⑥副词,本来;⑦底本,版本;⑧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

?

例句:

?

⑴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韩非)也。

(《子》)?

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

(《疏》)?

⑶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⑷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陈情表》)陈情表》?

⑸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末,指工商业;残,祸害。

)(《论积贮疏》指工商业;残,祸害。

)(《论积贮疏》)?

⑹成语“舍本()逐末”“本()末倒置”⑹成语“)逐末”“本()末倒置”?

答案:

⑴根源;⑵草木的根;⑶推究,探究;⑷副词,本来;⑸本业,特指农业;⑹根本、基础的东西/⑸本业,特指农业;⑹根本、基础的东西/根本、基础的东西。

6、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鄙视。

?

例句:

?

⑴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报任安书》也。

(《报任安书》)?

⑵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⑶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⑷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出师表》?

⑸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其小器。

(《训俭示康》?

答案:

⑴庸俗,浅陋;⑵边邑,边远的地方;⑶庸俗,浅陋;⑷庸俗,浅陋;⑸看不起,轻视,鄙视。

7、兵

?

?

?

?

?

?

?

?

?

?

?

?

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伤害人;③军事,战争;④军队;⑤兵士。

例句:

⑴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⑵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⑵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也》)⑶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之。

(《史记·伯夷列传》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过秦论》)),聚之咸阳,销锋镝。

(《过秦论》⑸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而谁何。

(《过秦论》⑹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揭竿为旗。

(《过秦论》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⑻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鸿门宴》)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鸿门宴》⑼可汗大点兵()(《木兰诗》))(《木兰诗》⑽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

(《扬州慢》⑾成语“⑾成语“穷兵()黩武”“兵()不厌诈”“厉兵()秣)黩武”“兵()不厌诈”“厉兵(马”“兵()临城下””“兵()临城下”

答案:

⑴兵器,武器;⑵兵器,武器;⑶用兵器伤害人;⑷兵器,武器;⑸兵器,武器;⑹兵器,武器;⑺军事,战争;⑻兵士;⑼军队;⑽军事,战争;⑾军事,战争/军事,战争/兵器,武器/⑼军队;⑽军事,战争;⑾军事,战争/军事,战争/兵器,武器/军队。

8、病

①重病;②患病,生病;③疲倦,劳累;④困苦;⑤毛病,缺点;⑥担心,忧虑。

?

例句:

?

⑴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项脊轩)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志》)?

⑵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

⑶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矣。

(《捕蛇者说》?

⑷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问说》))。

(《问说》?

⑸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

⑹成语“悯时病()俗”“切中时病()”⑹成语“)俗”“切中时病(?

答案:

⑴患病,生病;⑵重病;⑶困苦;⑷毛病,缺点;⑸担心,忧虑;⑹担心,忧虑/⑹担心,忧虑/毛病,缺点。

9、察

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考察;④考察后予以推荐;⑤精明;⑥明察,细究。

?

例句:

?

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

⑵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表》)?

⑶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成语“明察秋毫”))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成语“明察秋毫”(《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

⑷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答客难》))则无徒。

(《答客难》?

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以,根据。

)(《曹刿论战》据。

)(《曹刿论战》)?

答案:

⑴考察;⑵考察后予以推荐;⑶看清楚;⑷精明;⑸明察,细究。

10、朝10、朝

①早晨;②一日,一天;③朝见(天子);④朝廷;⑤拜见;⑥朝代;⑦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

例句:

?

⑴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过秦论》))。

(《过秦论》?

⑵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过秦论》))同列,百有余年矣。

(《过秦论》?

⑶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

⑷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项),他日汝当用之!

(《脊轩志》脊轩志》)?

⑸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陈情表》)),沐浴清化。

(《陈情表》?

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逍遥)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游》)?

⑺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开济老臣心。

(《蜀相》?

⑼成语“班师回朝()”“朝()秦暮楚”⑼成语“”“朝()秦暮楚”?

答案:

⑴朝见(天子);⑵使……朝见;⑶早晨;⑷朝见(天答案:

⑴朝见(天子);⑵使……朝见;⑶早晨;⑷朝见(天子);⑸朝代;⑹早晨;⑺朝见(天子);⑻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⑼朝廷/期;⑼朝廷/早晨。

11、曾11、曾

①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②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zē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zē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竟连用,可译为“然”或“连……都……”;③通“增”,增加;④céng,,曾……都……”;③通“,增加;④cng,,曾经。

?

例句:

?

⑴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不若孀妻弱子。

(《移山》移山》)?

⑵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赤壁赋》)?

⑶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益其所不能。

(《于安乐》于安乐》)?

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相识。

(《琵琶行》?

答案:

⑴竟然,连……都……;⑵竟然,连……都……;⑶答案:

⑴竟然,连……都……;⑵竟然,连……都……;⑶通“增”,增加;⑷曾经。

12、乘12、乘

?

?

?

?

?

?

?

?

①驾驭,乘坐;②登上;③趁,顺应;④顶着,冒着;⑤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⑥车的量词,“辆”。

括一车四马;⑥车的量词,“例句:

⑴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氓》))彼垝垣,以望复关。

(《⑵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⑶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之势。

(《过秦论》⑷张良曰:

“⑷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樊哙者也。

”鸿门宴》⑸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安。

(《登泰山记》)⑹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⑺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质于齐,齐兵乃出。

(《后》)⑻成语“⑻成语“乘()人之危”)人之危”答案:

⑴登上;⑵趁着;⑶兵车;⑷兵车;⑸顶着,冒着;⑹顺应;⑺辆;⑻趁。

13、诚13、诚

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连词,表假设,“如果”“果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连词,表假设,“如果”“果真”。

?

例句:

?

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⑵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

⑶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谏太宗十)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思疏》思疏》)?

⑷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报任安书》))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报任安书》?

⑸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六百里。

”(《史记·屈原列传》)史记·屈原列传》?

⑹成语“诚()惶诚恐”⑹成语“)惶诚恐”?

答案:

⑴确实,的确;⑵真心;⑶如果,果真;⑷如果,果真;⑸如果,果真;⑹确实,的确。

14、除14、除

①台阶;②任命,授职。

?

例句:

?

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

臣洗马。

(《陈情表》臣洗马。

(《陈情表》)?

⑵洒扫庭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