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考《社会政策与法规》大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38015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自考《社会政策与法规》大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自考《社会政策与法规》大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自考《社会政策与法规》大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川自考《社会政策与法规》大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川自考《社会政策与法规》大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自考《社会政策与法规》大纲复习资料.docx

《四川自考《社会政策与法规》大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自考《社会政策与法规》大纲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自考《社会政策与法规》大纲复习资料.docx

四川自考《社会政策与法规》大纲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社会政策与法规概述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界定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本质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特征

(四)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功能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蒂特姆斯首先把社会政策概念从社会行政传统中释放出来。

2.戈夫认为社会政策是政府输出的一个环节,是国家影响劳动力及住户再生产,而最后结果是个人及社群的社会福利。

3.英国费边社将社会政策定义为:

社会福利的一系列的政策活动。

4.社会政策与法规按照制定的主体可分为:

阶级政策法规、国家政策法规、政党政策法规3方面。

5.社会政策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德国,1873年在德国为解决当时的劳动问题,一批经济学教授发起了“德国社会政策协会”、第一个给与社会政策以科学概念的是瓦格纳。

(二)理解

1.社会政策与法规是国家和社会运用行政和立法的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动员、利用、分配与再分配各种社会资源,以解决社会问题,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

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范畴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所提供的影响资源分配的社会服务。

3.社会政策大致包括:

社会安全制度、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制度、教育及人力发展、城市规划及国民住宅,以及社区发展等。

4.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本质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它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有三种情况。

5.18世纪,法国的摩莱里用《自然法典》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准则。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特征是由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本质决定的。

(三)应用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关系

社会政策与法规是相互联系的:

①法规与政策互为依据②社会政策与法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社会政策与法规相互的区别:

①制定的主体不同②表现的形式不同③实施的方式不同④调整的范围不同⑤稳定程度不同

政策可以转化为立法:

①政策转化为立法的条件②政策转化为立法的程序。

2.社会政策与法规具有突出的系统特性

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整体性②社会政策与法规体系的相关性③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层次性。

④社会政策与法规体系的开放性⑤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目的性。

3.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具体特点:

①权威性②明确性③时效性

(四)综合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功能

①显功能②隐功能③正功能④负功能

2.社会政策与法规功能作用的方式

①引导:

明确目标、指导行动、统一思想。

②调节

③控制

④促进

⑤提供保护

第二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理论基础

一、考核知识点

(一)价值、价值观和社会政策与法规价值观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价值观的特征

(三)价值过程

(四)社会政策与法规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19世纪时,在若干思想家和各种学派的影响下,价值的意义被延伸到哲学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主体就是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者。

3.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逻辑起点是社会问题。

4.社会福利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马歇尔提出并广为传播的概念。

(二)理解

1.社会政策与法规主体以权威性的价值分配的形式对社会利益关系的集中反映。

2.社会政策与法规价值观指的是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取向模式,它的价值取向就是对它的系统行为的选择,即对社会资源的获取和分配以及对行为管制的选择。

3.社会真诚与法规价值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包括社会政策过程中人们的向往、希望、爱好、需要、选择、责任和明显的道德义务。

狭义则指评判准绳。

4.价值过程:

就是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客体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追求、创造和享用新价值的过程。

5.效益或有效性大体有三个方面: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三)应用

1.社会政策与法规价值观的特征

①多元性:

价值的构成纷繁复杂。

②价值主体存在多层次③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主体与对象存在多种价值取向的可能性。

④社会政策与法规存在总体与区域之分。

②阶段性

(四)综合

1.社会政策与法规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

①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依据: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关系、事实与价值不可分。

②价值判断应以公共利益为重

③价值判断应是利益与义务的统一

第三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研究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政策研究方法分类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研究方法原理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定量分析方法

(四)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定性分析方法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规范原理是指社会政策与法规研究必须指明什么该为,如何为,什么不该为?

2.米尔提出的有关比较的逻辑方法,包括一致性比较方法和差异性比较方法,形成了定性资料分析中“比较分析法”的基础。

(二)理解

1.可行性原理是指任何社会政策与法规研究都必须根据规范分析所确定的社会政策与法规方向和目标来设计不同的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

2.优化原理是指任何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不可能一簇而就。

必须经过反复比较、分析、筛选,才能满意。

3.定量分析是以数量化的方式,反映不同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分析方法。

4.流程图方法是以历史和现时发展过程为标准,对社会政策与法规所进行的描述。

(三)应用

1.社会政策研究方法来源

①对实践的总结②向国外社会借鉴③从自然科学中移植④从社会科学中嫁接

2.社会政策研究方法分类

①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

②按研究的过程对政策与法规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

3.实证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市级社会政策与法规研究工作中,由于社会政策与法规研究者的立场、观点不可避免地要带进研究当中,容易造成先人之见。

②由于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可能出现不完全归纳的风险等。

③研究调查的对象有的是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者,有的是直接或间接承受着,因此应当提高调查研究的精确性。

4.根据决策类型的不同将定量分析技术分为确定型的分析技术和随机分析技术。

5.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

①简化表述②研究标准化③分析客观和直观

6.定量分析的不足

①定量研究的刚性与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弹性之间不契合。

②对一些难以量化的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因素难以适当处理。

③定量分析方法难以排除非定量因素的影响。

(四)综合

第四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各种理论流派

一、考核知识点

(一)西方社会政策与法规理论发展的现状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策与法规理论

(三)费边主义的社会政策与法规理论

(四)共责体系的社会政策与法规理论

(五)女性主义的社会政策与法规观

(六)后现代主义与社会政策与法规

(七)新右派对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影响

(八)反种族/群族歧视与社会政策与法规

(九)总结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英国学者狄康教授提出,社会政策与法规已经进入一个超国界的年代。

2.《贝弗里奇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着西方社会保障走向了福利化阶段。

3.埃斯平—安德森提出公民身份必须紧扣非商品化。

4.许舒尔提出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资源,满足资本主义运作的基本需要。

5.奥菲认为资本主义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反作用趋向”。

6.达尔文认为共责体系的社会制度有3个重要的元素。

7.史密特认为当共责体系体现于一个国家之角色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社会共责体系”、“国家共责体系”。

8.哥信将共责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宏观共责体、中观共责体和微观共责体。

(二)理解

1.科尔帮认为现代福利国家推行的社会政策与法规源于3个原因:

①市场失效②市场问题③市场冲突

2.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发挥创造国家的“合法性”并维持巩固整个制度的资本积累过程。

3.“共责体系”是指一种政治经济制度。

在这种制度之下,政府和人民通过一些有组织及有限树木的中间集团,包括利益集团,如工会、专业团体、民间团体和压力团体等,共同作出社会决策。

4.社会共责体系是指一个有高度合作精神的共享体系,由多元化政治体系慢慢演变过来,国家和人民通过有组织和共同组成利益集团来进行社会决策,着意味着国家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利益集团。

(三)应用

1.英国学者彼尔逊对福利国家的不同形式进行了归纳,突出三个福利国家的指标:

第一,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第二,社会开支的增长,特别是社会保障及其他福利服务开支均占国家预算的显著比例。

第三,公民权的扩大和普及化。

2.费边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①鼓吹平等和自由②互相关怀也是费边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自由主义派运动策略大致有以下几个重点:

①争取法律改革,排除固有制度对女性的歧视性措施。

②为了确保妇女在社会上得到平等的权利,排除生育带来的障碍,争取妇女在行政及决策上的位置,以影响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从而改善妇女的福利。

③要落实平等机会的原则,应着重妇女的就业训练及再培训的机会,并且推广雇员的育儿设施。

(四)综合

1.后现代主义的主线:

①后现代主义对事物呈现的批判。

②后现代主义对事物根源的批判。

③后现代主义对事物单一性的批判。

④后现代主义对事物超然存在的批判。

⑤后现代主义以他体性的建构分析社会体系。

2.福利国家的主要不足

①福利支出过高②福利国家的赋税加重③福利国家并未消除贫困④福利国家并未解决那些人们期望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者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依据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

(四)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

(五)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模型

一、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由于社会政策与法规议程的创始因素不同,就形成了建立议程的不同模式。

有内在创始模式、外在创始模式和动员模式三种类型。

3.林德布洛母是政策过程中渐进主义的代表人物。

4.综合决策模型是德洛尔提出的一种政策分析模型。

5.埃兹奥尼提出了综视决策模型。

(二)理解

1.系统原则就是指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时,把社会政策与法规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依赖的有机整体,把其制定过程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三)应用

1.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政党④利益集团⑤公民

2.公民的职能,在现代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和制约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主要途径有:

①以国家主人的身份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的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采取直接投票表达的方式加以决定。

②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者制定或修改的社会政策与法规。

③采用强制性方式去反对或阻止一些社会政策与法规。

④四是通过参加利益团体,借助力量去影响。

⑤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社会政策与法规采取合作与不合作态度,以此影响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结果等。

(四)综合

1.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的界定

①相关性②主观性③历史性④动态性

2.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的选择

①明确性②可行性③先进性④规范性⑤协调性⑥系统性

3.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评估择优

评估的主要变量有:

①价值性评估分析②可行性评估分析③效应性评估分析④协调性评估分析⑤风险性评估分析

4.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模型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过程的目标性因素,即决定政策与法规产出的因素。

②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过程的动力因素,可以是系统内的也可以是系统外的。

③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过程的干扰性因素。

④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主体、客体与决策方式。

⑤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过程中政治的影响。

⑥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第六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涵义、特点和意义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原则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程序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是社会政策与法规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法规的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

2.制定执行计划必须遵循的原则:

切实可行原则、留有余地原则、统筹安排原则。

3.协调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自觉协调、及时协调、全面的有重点的协调。

4.监督应坚持的原则包括:

求实性原则、依法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经常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二)理解

1.协调是指引导执行组织和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配合关系,避免各有关部门各环节发生抵触、失控、重复乃至内耗而有效达到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的行为,也是一种促进组织和个人活动同步化、和谐化的领导指挥艺术。

(三)应用

1.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是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者。

②社会政策与法规指令或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

③社会政策与法规受动者。

④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手段或条件。

⑤外部环境。

2.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特点:

①现实性。

②综合性。

③具体性。

④灵活性。

3.社会政策与法规宣传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①说服原则②适时原则③个性化原则

(四)综合

1.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原则

①坚定性原则。

②目标与手段相统一的原则。

③创造性原则。

④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整体性原则。

⑤及时果断与效益实现相统一。

⑥领导与群众相统一的原则。

2.控制包括的要素:

①确立标准②衡量对照③纠正偏差。

(四)综合

1.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计划的内容

①分解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

②调配组织力量。

③准备防范措施。

第七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评估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概述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评估标准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方法

(四)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程序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管理行为。

2.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在社会政策与法规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3.惠廷顿与麦克顿提出并推动;额对成本—收益分析中主体资格问题的研究。

(二)理解

1.特朗布尔认为,应当运用潜在的帕累托最有原则来确定主体资格。

2.整群抽样:

也称分群抽样,即将总体各调查单位划分为若干群,然后以群为抽取样本,对抽中的群内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

(三)应用

1.评估行政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包括权威、制度约定、能力和组织支持。

2.评估预测结果的技术:

①折扣②敏感性分析③分配公式④政治分析

(四)综合

1.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意义

①检验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②决定社会政策与法规修正、调整、继续或中止的重要依据。

③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

④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2.预测社会政策与法规效果的方法

①推断②理论模型③直觉预测④信息预测方法,主要有五种。

⑤决策树预测法。

第八章社会政策与法规调整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调整的原因和作用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调整类型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调整程序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增扩型调整是对原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及范围、措施等做相应的扩充。

(二)理解

1.激进型调整是指调整的内容变化大、节奏快,是对原社会在政策与法规方案的根本性调整。

2.废止型调整是指一项社会政策与法规经过执行过程后,从社会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消逝的现象。

3.延续型调整是指社会政策与法规由一种规范是转化为另一种规范的过程。

(三)应用

1.社会政策与法规调整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②主观原因

2.社会政策与法规调整的作用

①通过调整纠正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偏差和失误。

②通过调整完善和更新社会政策与法规。

③通过调整协调各部门社会政策与法规之间的矛盾并克服执行中的混乱现象。

④通过调整保持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稳定。

3.追踪决策与一般决策比较,有以下四个特征:

①回溯分析②非零起点③双重优化④心理效应

(四)综合

1.在实施阶段,社会政策与法规主体要依据一定的组织程序进行调整。

其要求是:

①任何人都不能对社会政策与法规调整直接做出决定,必须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手续来完成。

②下级机关不能直接调整上级机关制定的社会政策与法规,只能向上级机关提出调整的建议。

③对比较重大的社会政策与法规,必须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手续来完成,一般性的,也要上报上级机关或主管部门备案。

④在上级机关尚未作出决定之前,必须继续按原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

第九章社会政策与法规运作规律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运作规律的概念

(二)社会政策与法规效力作用规律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利益调控规律

(四)社会政策与法规生命周期规律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所谓社会政策与法规运作规律就是社会政策与法规在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的稳定的和必然的联系。

2.社会政策与法规效力规律的主导地位。

3.偶然失效、耗损失效、全面失效。

(二)理解

1.社会政策与法规效力是指一项社会政策与法规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

2.增效期,是社会政策与法规效力充分发挥的时期,是指抑制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的各种因素在减弱,而正效力的作用逐渐发挥出来,并且在直接效力,间接效力和泛系统效力三个层次上逐步开展,直至效力的最高点。

3.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利益调控是指社会政策与法规在干预社会过程中对社会利益的调整和控制。

4.主导群体优先规律,是指一定的社会在运用社会政策与法规调整利益关系时,总是优先满足社会主导群体的利益要求。

(三)应用

1.社会政策与法规良性循环的条件

①健全的社会政策与法规运行机制②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运行。

③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干扰能力。

④保证政策法规在周期内正常运行。

⑤政策法规周期内外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2.社会政策与法规效力的形式

①正效力。

②负效力。

3.社会政策与法规现象生命周期规律:

①社会政策与法规随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②社会政策与法规对阶级社会的影响范围日益广泛。

③社会政策与法规是阶级社会规范体系的核心。

第十章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

一、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沿革

(二)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概述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195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2.198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3.1952年第35届大会通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二)理解

1.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是国家和社会为保护某些特别需要扶助人群的生活安全,或用以改善和提高社会大众福利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三)应用

1.社会保障的基本格局:

三位一体。

2.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的特点:

①社会保障的权利不具有普遍性。

②社会保障制度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

③保障制度不全面。

④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于国家。

3.社会保障的主要特征:

①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②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③人道主义精神。

④具有给付性。

⑤时间性和地域性。

⑥公平性。

4.中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渊源。

①宪法②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③国际公约。

5.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①普遍保障原则。

②适度保障原则。

③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④公平与效率原则⑤社会共责思想和社会化原则

6.社会保障方式不同,可以把社会保障法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

第十一章社会保险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养老保险

(二)医疗保险(三)失业保险(四)工伤保险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养老保险是对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晚年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险制度。

2.1996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一次采用专门立法形式,较完整的规范了工伤保险问题。

(二)理解

1.中国传统医疗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建立了企业职工劳保医疗制度。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用人单位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后,定期或不定期地为本单位在职职工建立养老保险。

3.基本医疗保险,是以社会保险手段筹集资金保证公民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4.补充医疗保险:

是指用人单位在完成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后,为本单位在岗职工建立的医疗保险。

(三)应用

1.失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用于下列支出:

失业保险金;失业期间医疗补助金;失业人员死亡的丧葬补助金和对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失业人员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2.工伤保险的原则:

①无过失补偿原则。

②用人单位单方责任原则。

③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

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政策与法规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救助概述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自然灾害救助

(四)其他社会救助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生存权原则:

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2.中国自然灾害救助按形式区分:

灾中紧急救助、灾后生产自救、长期防灾减灾。

(二)理解

1.中国自然灾害救助的形式:

国家救助、生产自救、互助互济等三种形式。

(三)应用

1.社会救助的主要特征

①社会救助的对象具有选择性。

②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③权利、义务的非直接对应性。

④手段的多样性。

⑤程序的法定性。

2.中国建立和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的原则

①保障基本生活②中央统一规划,地方分散决策。

③政府、集体、社会共同责任的原则。

3.中国的救助活动和慈善项目大型的有5种:

①希望工程②烛光工程③微笑列车④复明工程⑤帮困助学活动。

第十三章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概述

(二)公共福利

(三)劳动福利政策与法规

(四)未成年人福利保障

(五)老年人福利保障

(六)残疾人福利保障

(七)军人福利保障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社会福利的含义:

广义的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依法向国民提供的各种津贴补助、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

狭义而言是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及减少社会病态和预防社会问题恶化,所采取和发展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事业,针对的是部分公民。

2.1984年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改革思路,1987年提出发展社区服务,动员社区资源。

3.1993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使中国最低工资保障走上制度化。

4.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以及法律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

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5.每年10月1日被定为“国际老人节”。

6.1996年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标志着中国老龄事业走上了法制化建设轨道。

7.1990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二)理解

1.劳动福利政策是基于劳动者身份设置的,是为改善和提高所有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实现而制定的社会政策与法规。

(三)应用

1.公共福利包括:

教育福利、卫生福利、文化康乐福利。

2.农民福利:

对农民物质利益的保护

①在土地问题方面②解决集体财务问题③在减负方面政策

3.老年人权益和福利保障的主要内容

①物质生活保障②精神生活保障③参与社会发展权利的保障④其他社会优待。

4.军人福利的基本内容;

①优待②抚恤③安置④军人保险

第十四章就业社会政策与法规

一、考核知识点

(一)就业社会政策与法规沿革

(二)中国主要就业政策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就业社会政策与法规是指国家和社会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制定和实行的基本原则、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