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理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3307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实词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文言文实词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文言文实词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文言文实词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文言文实词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实词理解.docx

《文言文实词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实词理解.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实词理解.docx

文言文实词理解

文言文实词理解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文言实词往往是多义词,考查的方向:

1、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是限定的条件;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什么是文言常见的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课本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原来的高中语文课本后面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40个文言实词。

(现在的课本没有编入)这些应该是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

新课标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尤其要作为重点掌握。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这是重点。

二、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例: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共叔①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①也。

《颜氏家训》

【译文】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却少有能够一视同仁的。

从古到今,这中间的弊端可够多了。

那聪慧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那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怜悯同情才是,有那偏宠孩子的人,虽然想以自己的爱厚待他,反而以此害了他。

共叔段的死,实际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被杀,实际是他父亲造成的。

其它像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事例都像灵龟、明镜一样可供借鉴啊。

【注释】①共叔:

即叔段,叔段逃亡至共,因称之为共叔段。

②灵龟明鉴:

古人以龟壳占卜,以铜镜照形,故以此二物比喻可资借鉴Z2R)的事物。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

例如: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荀子·劝学》

②追亡逐北。

《贾谊·过秦论》(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

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对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被任用的意思。

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战国策·燕册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聊斋志异·狼》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

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解释为“神态”。

句④的“意”用法与②相同;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如:

①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宋史·郭永传》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

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

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4.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例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

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自怨自艾”中的“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

刊:

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艾:

割草,比喻改正错误。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5.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

《三国志·李衡传》“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

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6.课文迁移法

课文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推断词义。

从高考试卷来看,虽然试题考的篇目都是课外的,但考题中涉及到的文言文实词很多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008年四川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

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

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宥:

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

拜见。

解析:

A项,完,根据上下文语境应为“保全”。

根据我们学过的《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就可推断出来。

(2008年全国卷Ⅱ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就:

赴任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诣:

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乃:

于是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但:

只是

【解析】:

C项“乃”,应为“副词,却,竟然”。

再根据上下文词义和用法推断可知A、B、D三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我们根据课文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荀子·劝学》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课文迁移法,这种方法必须建立在对课文非常熟悉的基础上。

对课文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对课文的知识点不熟悉,这方法就会形同虚设。

7.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2008年北京卷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

压迫、侮辱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

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

提拔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

希望

解析:

A项“欺负”一词后面跟有代词宾语“之”,由此确定它是动词;但古汉语又以单音节词为主,所以它又不同于现代汉语“欺负”的含义,由此推断为“欺诈背负”。

(有人欺骗或者辜负了他,他总是自己责备自己:

“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吧,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

”)

三、常见文言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例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全由单音节词组成。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纵观近十年高考涉及到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试题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一)、单音词和双音词

1、了解文言单音词与白话双音词的演变。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数,白话以双音词居多数,这是在词汇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变化,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又音词,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亦称前缀、后缀)。

例如: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

老师,加前缀)②《狼》:

“止有剩骨。

”(骨:

骨头,加后缀)

(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①《师说》:

“师道不传也久矣。

”(传:

流传)②《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

强健)

(3)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

①《劝学》:

“学不可以已。

”(已:

停止)②《师说》:

“圣益圣,愚亦愚。

”(益:

更加)

2、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的一个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为主,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中变成一个双音词,初学文言的人往往用白话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

常见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应该熟记,大约一百个。

如“亲戚”、“妻子”、“中国”、“非常”等等。

例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中的“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的意思,“间”读jìan,夹杂的意思,如果误当口语中方位词“中间”来理解,就误解了文意。

3、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

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1).单纯的双音词:

◎联绵词,例如:

A.双声联绵词:

①《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②《〈指南录〉后序》:

“……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③《孔雀东南飞》: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解析:

三句中的“参差、辗转、踯躅”三个词均不能分开来理解,只能合在一起才具有完整的意义。

“参差”,高低不齐;“辗转”,反复不定;踯躅,徘徊不进的样子。

B.叠韵联绵词:

①《劝学》: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孔雀东南飞》:

“窈窕世无双。

”③《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句中的“须臾、窈窕、徘徊、仓皇”分别解释为“一会儿、美好文静的样子、犹豫不定的样子、匆忙急迫慌张。

◎音译词,例如:

①《木兰诗》:

“可汗大点兵。

”②《苏武传》:

“因厚赂单于。

”③《琵琶行》: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④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叠音词,例如:

①《孔雀东南飞》: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②《岳阳楼记》:

“若夫霪雨霏霏,连日不开。

”③《孔雀东南飞》: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解析: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显然讲不通,因为它用来修饰“黄昏”的,因此应为通假字“晻晻”,昏暗不明的样子。

“寂寂”,寂静清冷的样子。

“霏霏”,雨飘落的样子。

纤纤”,轻巧的样子。

(2)合成的双音词

◎变义复合词。

复合词本是由两个以上的单音词复合而成的,因此有些复合词的两个以上的词素会改变原来的意义。

《秋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指仰视的样子,不能理解为“看着大海”。

《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社稷”指国家,不能理解为“土神和谷神”。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指平民,不能理解为“布制的衣服”“或衣着简朴”。

(二)、古今异义

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

“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

中原地区。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

母亲的姊妹。

今义:

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先生之高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公孙丑下》

古义:

指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

“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

妻,与“丈夫”相对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古义:

外交使者。

今义:

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颜色古义:

容颜、脸色。

今义:

色彩

③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张衡传》)下车:

古义:

官员到任。

今义:

从车上下来。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史记?

魏其侯传》)春秋古义:

年岁、年龄。

说汉景帝尚年幼之意。

今义:

春天和秋天。

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因为古义:

词组,因此写作。

今义:

因果连词,表原因。

⑥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举古义:

攻克。

今义:

抬起。

⑦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韩非子五蠹》走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古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

①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②放弃或损害自己的利益。

⑨穷饿无聊。

(《〈指南录〉后序》无聊:

古义:

没有依靠。

今义:

①由于清闲而烦闷;②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⑩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五人墓碑记》)首领:

古义:

头颅。

今义:

领导者,负责人。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

“很”古义是违逆、不听从;凶狠、残忍。

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例:

《国语吴语》:

今王将很天而伐齐。

《史记项羽本纪》: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

如:

非常:

古义:

意外变故。

今义:

不一般。

程度副词。

例:

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坚决明确地遵守。

副词做动词用)约束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约束古义:

盟约。

今义:

限制。

②吾羞,不忍为之下。

(同上)羞古义:

羞愧、感到耻辱。

今义:

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如: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

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例: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如: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如“口诛笔伐”,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例: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论语?

公冶长》(宰予大白天睡觉。

孔子说:

“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

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

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

如:

谤讥:

古义:

议论、提出批评,无贬义。

今义:

讽刺、诽谤。

例:

能谤讥于市曹,闻寡人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

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②(廉颇)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

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

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如:

卑鄙:

古义:

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中性词。

今义:

道德品质低下。

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先帝(刘备)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住的草庐里来探望我)

如:

爪牙:

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

例: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越语上》(即使没有各方面的忧患,但谋臣和勇猛的武士,不可不豢养和挑选啊。

如:

“乖”。

古义指偏执、不驯服。

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

例《林黛玉进贾府》:

“行为偏僻性乖张。

”即是古义。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

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诉?

(《雨霖铃》)古义:

深情蜜意。

今义:

流露出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常含贬义)。

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古义:

有功绩又有文采的。

今义:

指跟男女间放荡行为有关的。

④天下云集响应响应:

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如:

“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股:

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愿为市鞍马市:

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

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④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

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

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⑦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

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

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

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⑨属余作文以记之。

作文:

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靠积累、记忆。

着重记那些和现代汉字,形同、音同而义异的词。

同时可以和含有古代词义的成语相互参证。

如:

“走”古义是“小步快跑”,引申为“跑”;“偷”是“勉强”、“凑合”的意思。

这就可以和“走马观花”、“不胫而走”、“苟且偷生”中的“走”和“偷”对照理解。

(三)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意义相关(相近、相对、相反)的词组成的,但意义却偏于一个词,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如:

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作息”一词从文章意义上分析是“劳动”的意思,那么这个词语的意义就偏重于“作”,“息”就成了陪衬。

再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正处于充满危机、有可能亡国的时候;“存亡”中只有“亡”表达了意义,“存”做陪衬。

(1)意义相关。

两个意义相关的词组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偏义复词。

如:

①饿其体肤。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①中能产生饥饿感的只能是“体”而非“肤”,故“体肤”偏在“体”上,“肤”不表义,是连累而及。

例②中的“兵革”偏在“兵”义上,“革”不表义,因为“革”(甲衣)不好讲锐利,仅起和谐音节的作用。

2、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指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

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

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

偏义复词,离去。

④休浸降于天。

(《唐雎不辱使命》)“休浸”偏指(不吉祥),“休”(吉祥)在此无义,因为联系上下文内容可知是“上天降示不吉祥的征兆”。

3、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指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

偏义复词,果园。

(“圃”的“菜园”义就没有了)

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

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

偏义复词,指兄长。

(四)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完全相同,同义字在修辞中是镶嵌的增字而其目的是在拉长音节,使语气更为充足,使语意更加充实。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根”“本”的意思都是指“植物长在土中的部分”,意思一致。

②府君得闻之,心中大喜欢。

《孔雀东南飞》“喜欢”中的两个词语都表示“高兴、快乐”。

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谤讥”中的两个词语都是“批评”的意思。

这三个例子中加点的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都是一只能够的。

这类现象在教材中比比皆是。

①立诛杀曹无伤(诛:

杀)(《鸿门宴》)。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问:

讯)(《桃花源记》)。

③媪之送燕太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念:

悲)(《触龙说赵太后》)。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迁:

灭)(《六国论》)。

⑤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归:

还,迎:

取)(《孔雀东面飞》)。

⑥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从:

许)(《孔雀东面飞》)。

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逼:

迫)(《孔雀东面飞》)。

⑧天涯若比邻(比:

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⑨窃爱怜之(怜:

爱)(《触龙说赵太后》)。

⑩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

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一词多义

1、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

“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

①战则请从跟随,此用本义。

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砍伐,此用本义。

③范增数目项王眼睛,此名词用如动词。

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此用如“容易”

2、词的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

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本义“身体”。

此用如动词“用身体”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cháchā)以为民先。

引申义“亲自”。

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引申义“自己”“自身”。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引申义“身孕”。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引申义“性命”。

②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本义“对男子的美称”。

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引申义“读书人”

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引申义“做官的人”。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

引申义“读书人”。

胜不敢复相士。

(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引申义“有才能的人”。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引申义“士兵”。

③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本义是“察看、审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