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2991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主要问题(三)发展态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发展导向

三、优化城镇化形态格局

(一)构建中部城市群

(二)打造三个城镇组团(三)推进形成两轴一环城镇发展轴带(四)发展壮大重要节点城市(五)积极发展重点城镇(六)提高跨区域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四、有序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

(一)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三)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四)推动“三区”人口市民化

五、强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

(一)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加快发展服务业(四)完善提升特色产业园区(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优化城市功能空间

(二)增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三)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四)提高城镇安全发展能力

七、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一)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二)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三)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三)率先推进大城市郊区城乡一体化

(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九、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三)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四)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十、推进措施

(一)强化规划统筹

(二)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三)探索实施试点示范(四)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五)建立监督考评体系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强调城镇化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扎实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振兴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

本规划依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等编制,规

-2020年。

规划主要阐明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形态格局、重划期为2014

点任务和推进措施,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规划背景

吉林省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建国后快速发展期,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波动下降期,改革开放后的较快发展期,以及近十余年来的缓慢发展期四个阶段。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城镇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491.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2%;城市数量达到29个,其中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2个、50万-100万的城市2个、20万-50万的城市8个、20万以下的城市17个,建制镇达到434个;城镇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省1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占到全省的65.3%、50.7%和82%;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镇公共供水和城市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3.5%和8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

达到72%和83%,每万人拥有小学以上教师人数、医疗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3.8%;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以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为重点,研究制定了8个方面的城镇化配套改革政策,开展了城乡统筹、管理体制创新、户籍制度改革等16个类型20个试点,启动实施了22个省级示范城镇建设,为下一步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省也存在着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

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已经显现。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不足。

全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际参保率仅为69%。

进城农民工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基本没有享受到市民化待遇。

城镇发展方式粗放。

不少地方“摊大饼”式扩张,土地利用率不高,近五年来全省城镇人口增加1.8%,而城镇建设用地却增加了25.5%,“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

城镇结构不合理。

大城市不大,中小城市发育不足,缺少50万-100万人规模的城市。

小城镇不强,镇区城镇人口超过3万人的镇只有63个,超过5万人的镇只有34个。

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传统支柱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新兴产业实力尚未形成,地域、城镇间的产业配套协作程度较低,集群发展优势不够明显。

资金保障能力不足。

城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债务负担较重,财政和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吸取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些已经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释放城镇化的潜力和效应,推动城镇化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发展态势

我省新型城镇化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党中央、国务院将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发展城市群主体形态、增强中小城市吸引力等重点任务,将全面深化户籍、人口、财政、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区域的支持,国家层面培育发展哈长城市群,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深入推进,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从内部看,农村居民不愿放弃享受国家不断加大的惠农政策和既有土地收益,面临农民转化市民意愿不强的挑战;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土地资源粗放消耗、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使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较弱,面临在本省城镇就业不充分的挑战;城市负债率较高,城镇化建设资金量需求巨大,传统融资模式不可持续,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没有形成,面临金融支撑不足的挑战;部分资源短缺,全省一次能源自给率仅为61.5%,35个县以上城镇严重缺水,很多城市只有1个水源地,面临资源承载不足的挑战;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32个独立工矿区因资源储量衰减导致相关产业衰退,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在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土地、户籍、社保等诸多制度约束的挑战。

从外部看,全国各省区重点城市竞相发展势头强劲,吸纳要素能力不断提升,相邻的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相继走出城镇化低速徘徊阶段,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我省2000年到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提高4.5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仅0.35个百分点,落后全国平均水平,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我省城镇化发展速度将呈现先低后高的态势。

近几年来我省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2008年到2012年,五年期间仅增长0.49个百分点,2012年增长0.34个百分点,2013年增长0.5个百分点,已呈现进入拐点区间迹象,发展速度有加快趋势。

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城镇化作为统筹“四化”发展的关键载体,有必要保持一个适度较快的增长速度,未来一段时期,预测2014-2015年间年均增长0.5个百分点左右,2016-2020年间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

二、总体要求

综合考虑国家新型城镇化要求和我省城镇化发展态势,我们必须把握积极稳妥的方针,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坚持质量与速度双提升,推动全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把握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导向,抢抓构建哈长城市群机遇,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围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实施“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空间策略,更加注重中部地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构建“一群三组团、两轴一环”城镇化形态格局;全面加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有效扩大城镇就业容量;统筹强化制度设计,更加注重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和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推进城乡发展互促共荣;着力提高城镇品质,更加注重生态型、开放型和新型城镇建设,打造吉林特色,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城乡统筹。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镇,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三区”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战略指引,突出重点。

强化长春和吉林两个大城市的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提升中小城市功能,加快构建中部城市群,壮大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腹地支撑。

强化与黑龙江省重点城市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和产业合作,协同共建哈长城市群。

四化同步,产业优先。

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

把产业发展、创新和转型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有机融合,以产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化。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和生态特征,构建生态城镇化格局。

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对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推动城镇绿色发展,促使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走上互促共赢之路。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根据城镇自然历史和文化禀赋,依托独特风貌,融入现代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充分体现老工业基地、生态强省、农业大省和沿边省份特征,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更好履行政府职责,突出规划引领、政策制定、公共服务和环境营造。

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基本形成“一群三组团、两轴一环”城镇化形态格局,中部城市群集聚要素能力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联动效应逐步显现,城镇组团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长春和吉林两个大城市率先实现集聚升级,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哈长城市群核心增长极,50万-100万人口城市达到6个,20万-50万人口城市达到10个,10万-20万人口城市达到17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实现2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全面完成城市棚户区、林业棚户区、工矿棚户区和垦区危房改造任务。

——城镇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城镇产业发展满足充分就业需求,产城融合的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和安全稳定性明显提升。

——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

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更加优良,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一体化体制稳步建立。

展望2030年,预期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

长吉图战略实施效应充分显现,在东北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吉林中部城市群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生态优良、适宜人居的城镇组团和产业关联紧密的城镇发展轴带基本形成,中小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

(四)发展导向

根据中东西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城市布局和经济基础,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开放格局和先行先试效应逐步拓展,优化城镇化地区空间形态,促进城镇化地区与农业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功能互补、共生发展,引导人口分布与经济基础、资源环境相协调。

1.推进人口向中部地区集聚

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土地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大的环境容量,构建以长吉大都市区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推进中部地区成为我省人口主要集聚区域。

发挥中部地区空间广阔、江河众多、林田相间的优势,打造绿色宜居、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镇群。

推进核心城市集聚要素和转型升级,鼓励重点开发区和城市周边卫星镇按照产城融合模式集聚产业和新增城镇人口,构建大都市区。

推进区域中心城市提质扩容,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与核心城市的产业融合互动,构建产业集群。

推进位于交通廊道的小城市和重点镇加快发展,构

建珠链式城镇发展带。

推进城市间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和保障能力。

2.优化东部地区人口布局

遵循生态优先、集约发展、内外联动的原则,构建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和通白城镇组团,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严禁有损自然生态系统的城镇拓展和农业开发,保持人口规模适度,为生态建设和保护预留足够空间。

发挥东部地区环抱群山、水碧天蓝、景色秀美的生态优势,打造山环水绕、错落有致、景趣相融的城镇群。

支持延边州中心城市整合和提升功能,发展壮大外向型、生态型、服务型的城市产业,增强集聚人口能力。

支持朝鲜族聚居城镇保持特色风貌,构建以休闲养生为主的森林城镇、民族城镇。

引导通白城镇组团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合作,共建经济发展走廊。

探索在长白山管委会辖区开展低成本设市模式,构建长白山区域核心城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促进长白山旅游国际化。

推进资源型城镇加快经济转型,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根据资源环境和产业支撑能力,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和有序转移。

支持口岸城镇畅通对外通道,构建边境经济合作区,促进国际交流和产业合作。

3.支持西部地区人口迁移

立足西部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和发展基础,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构建人口规模适度的西部城镇组团,有序引导人口向西部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转移。

发挥西部地区草原辽阔、湿地广袤、河湖互济的生态优势,打造渔兴牧旺、草茂粮丰、人水和谐的城镇群。

强化与内蒙古相接地区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退耕还草还林,加快修复草原、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构建现代化大农业格局。

支持中心城市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与内蒙古、黑龙江的能源、物流、旅游产业合作,构建绿色新型工业基地。

支持小城市和重点镇完善功能,培育特色产业,

保持独特城镇风貌。

控制生态功能重要、远离中心城市、产业基础薄弱的城镇规模,为生态修复腾出空间。

支持保护、恢复城市周边草原和湿地,构建河网密布水系,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三、优化城镇化形态格局

根据区域城镇化发展导向,构建以“一群三组团”为主体、以“两轴一环”城镇轴带为骨架、以节点城市为支撑、以重点小城镇为补充、以便捷高效基础设施为纽带的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形态格局。

(一)构建中部城市群

依托城市空间分布和发展基础,逐步构建以长吉大都市区为核心,以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为支点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与哈尔滨等城市互动发展,成为培育哈长城市群的核心支撑。

到2020年,预期中部城市群城镇人口达到1200万人左右,比2013年增加约2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比2013年提高9个百分点。

专栏2:

中部城市群范围

中部城市群。

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等5个城市城区,九台、农安、德惠、榆树、舒兰、永吉、磐石、蛟河、桦甸、公主岭、双辽、伊通、梨树、东丰、东辽、扶余、前郭、长岭、乾安、梅河口、柳河、辉南等22个市(县)城区和镇区。

1.加快建设长吉大都市区

率先打造长春大都市区。

加快建设南部、西部、北部城区和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西南工业区,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着力打造汽车、农产品加工和轨道客车三个世界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光电信息、生物、

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创意、旅游服务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

强化长春市核心交通枢纽和经济、金融、科教等综合服务功能,构建组团式大城市,率先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导城市功能和产业向卡伦、奢岭、合隆、范家屯、米沙子、大岭等周边卫星镇转移,加快提升卫星镇服务水平,形成覆盖农安、九台、德惠、伊通、公主岭的半小时经济圈。

到2020年,预期长春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20万人,比2013年增加60万人,展望2030年,长春市进入50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行列。

加快构建吉林大都市区。

按照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推进形成沿江布局多中心、内外联接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建设南部新城和高新南区、高新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功能区。

充分发挥制造业中心和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石化、新材料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化工、汽车、冶金、旅游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碳纤维、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物流、金融和创意文化等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综合型特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完善金珠、口前、桦皮厂等卫星镇功能,推进形成吉林市半小时经济圈。

到2020年,预期吉林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05万人,比2013年增加20万人,展望2030年,吉林市进入30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大城市行列。

扎实推进长吉一体化。

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长吉北线城市经济产业带、长吉南线绿色休闲和现代农业产业带、长吉南部生态旅游产业带,着力做大做强九台节点城市,加快发展双阳、岔路河、口前等节点区(镇),提升龙嘉机场功能和等级,发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带动作用,建设长春空港经济区、中新吉林食品区等十大功能区,加快构建互惠共赢的城市发展合作机制,

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融合互动、生产要素无障碍转移、生态环保同防共治,构建特色鲜明的田园式现代化长吉大都市区。

专栏3:

长吉一体化

区域范围。

包括长春和吉林两市城市规划区,九台市、永吉县及公主岭市的范家屯镇、响水镇和大岭镇。

三大产业带。

长吉北线城市经济产业带,重点发展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长春空港经济区、吉林北部工业新区和卡伦、龙嘉、桦皮厂、孤店子等重点小城镇,引导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力电子和临空产业的快速集聚,打造长吉之间人口、城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脊梁;长吉南线绿色休闲与现代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庙香山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中新吉林食品区和搜登站温泉旅游度假区及沿线的劝农山、波泥河、万昌、岔路河、搜登站等重点小城镇,打造以绿色休闲和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带;长吉南部生态旅游产业带,重点发展净月潭风景名胜区、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北大壶冰雪旅游区、吊水壶风景旅游区和奢岭、鹿乡、口前等重点小城镇,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休闲观光及商务服务发展带。

四大节点。

九台,推进九台老城、空港新城和卡伦新城发展,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双阳,推进双阳老城、奢岭新城、经开组团和山河组团发展,建设组团式城区;岔路河,依托中新吉林食品区,建设国际一流的安全健康食品城和区域中心城市;口前,推进与吉林市对接式差异化发展,建设吉林都市区副核心。

十大功能区。

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构建世界级玉米加工基地和国内著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构建长吉一体化区域重要的休闲度假中心、都市服务中心、商务会议中心和绿色宜居中心;净月高端服务业集

聚区,构建东北亚总部经济园区、区域旅游休闲胜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高地,推进建设低碳生态、宜居宜游的城市特色功能组团;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构建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构建世界级轨道客车产业基地;长春空港经济区,构建东北亚航运新枢纽和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吉林北部工业新区,构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碳纤维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中新吉林食品区,构建国际一流的安全健康食品生产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和健康食品城;北大壶冰雪旅游区,构建国际一流,以冰雪、户外运动旅游为主的中国北方国际旅居休闲度假区;松花湖风景旅游区,构建集山水风光、宗教人文、康体养生、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2.强化支点城市支撑功能

按照规模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中等城市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四平、松原、辽源等三个区域中心城市提质扩容,全面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四平市实施四(平)梨(树)同城化,推进长春、四平相向延伸发展,培育长平经济走廊。

调整优化老城区功能空间,构建东南生态新城,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化工、换热设备、机械加工制造、专用汽车、医药健康、新能源、材料、纺织、光电子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食品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两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辽源市实施辽(源)白(泉)一体化,加快老城区拓展和改造提升,构建南部新城,推进城市产业整体跃升,延伸装备制造、冶金建材、轻工纺织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产业,建设高精铝加工、冶金铸造、纺织袜业、汽车零部件、医药健康、矿山装备、建筑机械、软件等产业基地。

松原市实施松(原)前(郭)同城化,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构建江南新区,加快油气开采、化工、农产品加工、食品、商贸等重点产业发展,推进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民俗、冰雪、生态旅游产业基地。

(二)打造三个城镇组团

根据东西区域城市布局和发展基础,打造以延(吉)龙(井)图(们)组合城市为核心的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以通化市和白山市双核构成的通白城镇组团,以白城为核心的西部城镇组团。

专栏4:

城镇组团范围

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

包括延吉、龙井、图们、敦化、和龙、珲春、安图、汪清等8个市(县)城区和镇区。

通白城镇组团。

包括通化、白山等2个市和通化县城区及镇区。

西部城镇组团。

包括白城、洮南等2个市城区和镇区。

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

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构建以延龙图组合城市为核心,以珲春市为窗口,以敦化、和龙、安图、汪清为支点的图们江区域国际化城镇组团。

实施延龙图一体化,优化空间和功能布局,构建组合城市,加快延吉空港经济区和城际公路建设,发展壮大加工制造、健康食品、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特色旅游等产业,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图们江区域国际化中心城市和吉林省东部地区核心城市。

提升珲春窗口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国际合作示范区,进一步畅通对外通道。

完善敦化、和龙、安图、汪清城镇功能,因地制宜地发展边境贸易、长白山旅游、新能源开发等特色产业。

促进珲春窗口、延龙图前沿、支点城市和长吉腹地联动发展,推动以长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协同图

们江区域城镇组团融入哈长城市群。

到2020年,预期组团城镇人口达到120万人。

通白城镇组团:

通化市实施城港经济带建设,推进通(化)快(大茂)一体化,白山市推进浑江区和江源区对进式发展,打造吉林省东南部协同发展的两个核心城市。

加快推进通化和白山的产业融合互动,建立上下游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重塑资源型产业新优势。

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构建白(山)通(化)丹(东)经济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