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清热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863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表药清热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解表药清热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解表药清热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解表药清热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解表药清热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表药清热药.docx

《解表药清热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表药清热药.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表药清热药.docx

解表药清热药

传统中医药典籍[了解]:

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

《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

《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本草典籍: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方书典籍:

《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

《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

《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

《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

《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

《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

现代中医药信息[掌握]:

1药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及其他《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又称为《部颁标准》。

2.中医药期刊

例题:

《中国药学文摘》的英文缩写是

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

《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

《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

《中国方剂大辞典》

《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

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

《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

《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

《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

《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

5.互联网资源

确定依据[了解]:

1、药物的特性

关于药物的归经,古代文献上又曾将它和“五味”联系起来,认为:

味酸---能入肝。

味苦---能入心。

味辛---能入肺。

味甘---能入脾。

味咸---能入肾。

这种归纳,虽然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但绝大部分与客观实际情况并不同,不能作为规律性来认识。

2、药物的疗效

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

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人心经....。

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解表里

概论[掌握]:

含义: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

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升浮善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

主具发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适应范围: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者。

部分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辛温解表药---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风热表证

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主能发散风寒,发汗力强。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兼治风寒湿痹、咳喘、水肿兼表证等。

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性味多为辛凉,主能疏散风热,发汗力弱,长于透热解表,主治外感风热表证,兼治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等。

配伍方法:

表证兼正虚,据其阳虚、气虚、阴虚等不同情况,分别配伍助阳、益气、益阴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辛凉解表药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使用注意:

1、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发汗以微汗为度,中病即止,不可过汗

2、对于多汗及热病后津液亏耗者忌用。

3、对于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慎用。

4、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辛温解表药药性功效主治及使用[掌握]:

麻黄

【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等的干燥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质轻,苦泄温通,入肺与膀胱经,重在宣肺,药力较强。

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

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风寒表实证

2.肺气不宣的咳喘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配伍】

1、麻黄配桂枝:

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2、麻黄配杏仁:

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佳。

3、麻黄配石膏:

清肺平喘兼透表热。

治肺热咳喘效佳。

【用量用法】1.5~9g。

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用。

【药理】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挥发油等,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中枢兴奋等作用。

桂枝

【来源】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甘温助阳,入心、肺、膀胱经,既走表,又走里。

发汗力虽不如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

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疗阳虚经寒血滞所致诸证可投。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癥瘕。

3、阳虚水肿、痰饮证。

4、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5、虚寒腹痛。

【配伍】1、桂枝配白芍:

两药相合,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

【用量】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证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药理】本品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有促进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进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等作用。

紫苏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叶。

叶称苏叶,梗称苏梗。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脾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入肺、脾经。

既散肺经风寒,又理脾胃气滞,兼安胎、解鱼蟹毒。

为治风寒感冒常用药,兼气滞胀满者尤佳。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证】

①风寒感冒,咳嗽胸闷。

②脾胃气滞证。

③气滞胎动证。

④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用量用法】5~9g。

不宜久煎。

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耗气,故气虚和表虚者慎用。

生姜

【来源】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肺、脾经。

【性能特点】本品味辛发散,微温散寒。

入肺经,散风寒而发汗解表,温肺寒而化痰止咳,为治风寒感冒与咳嗽所常用。

入脾经善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并兼解鱼蟹毒。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病证】

①风寒表证。

②胃寒呕吐。

③风寒客肺的咳嗽。

④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用量用法】3~9g。

煎服或捣汁冲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故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用。

荆芥

【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花穗名荆芥穗。

【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香,微温不烈,药力平和,功在肺肝。

生用长于发散,善散风发表、透疹止痒,为发表散风通用药,治表证及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皆可。

炒炭性变收敛,善止血,治各种出血可选。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主治病证】

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

②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③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④(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

【用量用法】3-9g。

不宜久煎。

芥穗力较强。

止血须炒炭。

防风、羌活、细辛、白芷、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西河柳详见教材。

辛温解表药记忆歌诀

荆防麻桂紫苏姜,香白羌细辛夷苍。

麻黄发汗治伤寒,利水痹痛与咳喘。

桂枝温胃善助阳,温经通络化水强。

紫苏散寒兼中宽,气胀解毒胎能安。

荆芥祛风解肌表,痒疹出血及感冒。

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痛痉。

羌活祛风寒湿气,太阳头疼上肢痹。

白芷通窍阳明疼,燥湿止带消痈脓。

细辛祛风通鼻窍,诸班寒痛肺饮消。

辛凉解表药详见教材。

清热药

概论[掌握]:

【含义】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适应范围】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分类】按其性能及临床应用之别,习惯将本章药物分为五类。

清热药的分类及其特点

【配伍方法】

1、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

3、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

4、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

5、里热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使用注意】

1、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

4、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清热泻火药[了解]:

1石膏(含水硫酸钙)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生用清泄与透达并具,即善清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又兼解肌透热,生津止渴,为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煅后外用,收敛之中又兼清热之性,可治疮疡不敛及湿疹等。

[功效]生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

收敛生肌。

[主治病症]

①温病气分高热。

②肺热咳喘。

③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④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用量用法]15-60g。

内服宜生用。

先煎。

外用须经火煅研末。

[使用注意]大寒伤胃。

2.知母

[药用部位]根茎.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甘寒滋润,清热之力稍逊石膏,擅长滋阴润燥。

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

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病症]

①热病壮热烦渴。

②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

③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④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6-12g。

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使用注意]寒润滑肠,脾虚便溏不宜。

3.天花粉

[药用部位]瓜蒌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微甘,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微甘而润,并兼行散,为清润消肿排脓之品。

既善清肺胃之热,生津液,润肺燥;又能消肿痛,排疮脓。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主治病症]

①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

②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③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注射液又能引产)

[用量用法]9~15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注射剂需作皮试。

[使用注意]苦寒伤脾胃,孕妇忌服,反乌头。

4.栀子

[药用部位]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性能特点]苦寒降泄清利,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入气分泻火除烦,入血分凉血解毒而止血疗疮,入三焦清利湿热而退黄,外用消肿止痛。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

①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②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③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④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用量用法]3-9g,生用走气分泻火,炒黑入血分止血,姜汁炒除烦止呕。

[使用注意]苦寒滑肠

[药理作用]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镇痛、抑制中枢神经、降血压、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利尿、减少胃液分泌、泻下止血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

5.夏枯草

[药用部位]干燥果穗。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性能特点]苦辛而寒,专入肝胆。

既长于清肝火而明目,又善散郁结、降血压,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主治病症]

①肝阳或肝火上升之头目眩晕。

②目赤肿痛,目珠夜痛。

③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

④高血压属肝热或肝阳上亢者。

[用量用法]9-15g,煎汤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性寒清泄,脾胃虚寒慎用。

6.芦根

[药用部位]芦苇的新鲜或干燥地下茎。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清利之中兼透发之性。

既能清肺胃热而生津除烦、止呕,又能利小便而导湿热之邪从前阴出,还兼有透散表邪。

药力平和,不滋腻,不恋邪,味不苦而易服。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主治病症]

①热病烦渴,舌燥少津。

②胃热呕哕。

③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

④小便短赤,热淋涩痛。

[用量用法]15-30g。

鲜品可加倍或更大剂量,并可捣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7.淡竹叶

[药用部位]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性味归经]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性能特点]甘淡渗利,寒能清热。

入心胃经,清心胃之火而除烦,为治热病烦渴及火炎口疮之要药;入小肠而利尿,为治心火尿赤与热淋所常用。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主治病症]

①热病烦渴。

②心火上炎并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

③水肿,热淋,湿热黄疸。

[用量用法]9-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

8.决明子

[药用部位]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

肝肾大肠。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甘润滑肠。

入肝、肾经,能清肝火、益肾阴而明目,为目赤肿痛及目暗不明之要药。

入大肠经,能清热润肠通便,为治热结肠燥便秘之佳品。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主治病症]

①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②热结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煎汤,10-15g;研末,3-6g;降血脂可用至30g;生用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力强。

炒用药力略减。

[使用注意]清润缓泻,脾虚便溏者慎用。

9.密蒙花

[药用部位]干燥花蕾及花序。

[性味归经]甘,微寒。

归肝、胆经。

[性能特点]转入肝经。

清泄与润养并具。

既能清泄肝热,又养肝润燥,故而善明目退翳,为目疾专药,凡目疾无论虚实,皆可酌用。

[功效]清肝养肝,明目退翳。

[主治病症]肝热目赤,羞明多泪,眼生翳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用量用法]内服:

煎汤,6-10g;或入丸散。

10.谷精草

[药用部位]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甘平。

归肝胃经。

[性能特点]辛散质轻,平而偏凉,升浮疏散,善疏散风热而明目退翳,为治风热目赤翳障之要药。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主治病症]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目生翳障;风热头痛

[用量用法]煎汤,6-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疏散力强,血虚目疾慎服。

11.青箱子

[药用部位]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苦,微寒。

归肝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专入肝经。

善清泄肝火,明目退翳,为治肝热目赤或翳障之要药。

[功效]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主治病症]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用量用法]煎汤:

6-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又能扩瞳作用,故瞳孔散大者忌服。

配伍作用:

1.石膏配知母:

石膏生用辛甘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苦甘而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两药相合,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2.知母配黄柏:

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苦寒,功能清热泻火。

两者配伍,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3.知母配川贝母:

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川贝母辛苦微寒,功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两者配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4.栀子配茵陈:

栀子苦寒,功能泻火除烦、利湿退黄;茵陈苦微寒,功能清热利湿退黄。

两药合用,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5.栀子配淡豆豉:

清热散郁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药理作用:

知母:

解热、抗菌、抗炎、镇静、抗肿瘤、降血糖、抑制Na+,K+-ATP酶、降低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通过其细胞调控作用纠正异常细胞的功能等作用。

栀子:

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镇痛、抑制中暑、降血压、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利尿、减少胃液分泌、泻下、止血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清热泻火药歌诀

泻火石膏知芦竹,决明栀子粉夏苦。

石膏泻火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煅用收敛又生肌,专配知母情相须。

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润燥虚热退。

栀子泻火除烦湿,凉血解毒肿痛止。

夏枯草清肝散结,高压消瘿珠痛解。

芦根除烦又生津,止呕排脓利尿淋。

决明益肾又清肝,明目润肠通大便。

清热燥湿药[了解]:

1.黄芩

[药用部位]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寒,肺、大肠,胃、胆

[性能特点]清热燥湿,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

兼入血分,能凉血而止血,清热而安胎。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病症]

①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湿热疮疹。

②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痈肿。

③血热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

④胎热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3-9g。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酒炒,止血炒炭

[使用注意]苦寒易伤脾胃。

2.黄连

[药用部位]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清泄燥湿,药力颇强,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郁之要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病症]

①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②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

③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④血热妄行吐衄,痈疽肿毒,目赤肿痛,耳道疖肿,湿热疮疹。

[用量用法]2-9g

[使用注意]苦寒易伤脾胃。

3.黄柏

[药用部位]干燥树皮。

[性味归经]苦,寒,肾膀胱大肠经。

[性能特点]清泄燥湿,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

药力不及黄连,以退虚热为长。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主治病症]

①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脚气、足膝红肿。

②湿热黄疸,湿热泻痢,湿疹,湿疮。

③热毒疮肿,口舌生疮,血热出血。

④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

[用量用法]3-9g。

清相火退虚热宜盐水炒用,止血宜炒炭。

[使用注意]苦寒易伤脾胃。

4.龙胆草

[药用部位]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胃

[性能特点]清泄燥湿,药力较强,主归肝胆,兼归膀胱。

既善清下焦湿热,又善泻肝胆实火,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火

[主治病症]

①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带下、阴囊湿疹,湿热黄疸。

②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等。

③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带状疱疹。

[用量用法]3-6g。

煎服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苦寒易伤脾胃。

5.苦参

[药用部位]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燥,沉降下行。

既能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而止痒,又能利尿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为治湿热疮疹、带下、黄疸、泻痢、便血及淋痛等所常用。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主治病症]

①湿疮,湿疹,疥癣,麻风,阴痒,带下。

②湿热黄疸、泻痢、便血。

③湿热淋痛,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3-9g。

煎服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忌服;反藜芦。

配伍作用:

1.黄连配木香:

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温,功能理肠胃气滞而止痛。

两药相合,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2.黄连配吴茱萸:

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吴茱萸辛苦而热,功能燥湿疏肝下气。

两药相合,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3.黄连配半夏、瓜蒌:

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半夏辛苦温,功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瓜蒌甘寒,功能清热化痰、利气宽胸。

三药合用,既泻火化痰,有消痞散结,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4.黄柏配苍术:

黄柏苦寒,功能清热燥湿,作用偏于下焦;苍术辛苦性温,功能燥湿健脾,兼祛风湿。

两药相合,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

药理作用:

黄芩:

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促进细胞免疫,抗过敏,降血脂,保肝利胆、利尿、镇静、降血压、促进胰腺分泌、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抗氧化和抗肿瘤。

黄连:

解热、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抗炎、抗过敏,促进免疫,抗肿瘤、正性肌力、抗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降血压、抑制胃肠平滑肌、抗溃疡、利胆、降血糖、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中枢。

清热燥湿药

(简称:

三黄苦胆)

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止血又安胎。

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

黄柏入肾燥下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胆草燥湿泄肝胆,带状疱疹小儿惊。

苦参燥湿又杀虫,疮疹癣麻痢尿淋。

清热凉血药[了解]:

1.生地黄

[药用部位]新鲜或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味甘质润,为清滋润滑之品。

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干地黄长于滋阴。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主治病症]

①温病热入营血证。

②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③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

④阴虚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9-30g。

煎服或以鲜品捣汁服。

[使用注意]寒滑腻滞,故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用。

2.玄参

[药用部位]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性能特点]苦甘咸,质润性寒为清凉滋润解散之品。

既能清热凉血、养阴护营,又能滋阴降火、润燥滑肠,还善清解火毒、消散肿结。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主治病症]

①温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②热病伤阴心烦不眠,阴虚火旺骨蒸潮热。

③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阳毒脱疽。

④阴虚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9-15g。

煎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寒滑腻滞,故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用。

反藜芦。

3.牡丹皮

[药用部位]牡丹的干燥根皮。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性能特点]为清泄行散之品,既善清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