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441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大学论文.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大学论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大学论文.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大学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青年学生首先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

其次,青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最后,笔者认为,心理辅导也是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比如:

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

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

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

“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

”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

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并解释:

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

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

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

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

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

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

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

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

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

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

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

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

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

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

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

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

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三、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

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要了解心理辅导是什么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是什么?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不等同于德育。

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

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

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

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

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二)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学者曾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与探索。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定义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

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

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

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

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

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

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

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

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

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

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

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

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

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

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

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

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

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能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

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

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

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受。

 2、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

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

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

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3、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

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

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

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

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

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

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

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

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

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八“自”方针

  1、自知:

找到自己的盲区,了解自己,不自大、不自卑,准确的定位自己!

2、自醒:

时时自己提醒自己,做到自己苏醒,有一个时刻提醒自己的朋友!

3、自学:

自学:

集体=8:

2,要用80%的时间去总结学习,用20%时间去交流!

4、自动:

时刻记住永远是给自己干,自己经营自己,一个不为自己负责的人谈何去为别人负责!

5、自律:

法律-纪律-规律-戒律,记住要在律中求取属于自己空间的自由!

6、自强:

要自强不息,要经得起屈辱、伤害、委屈、失败、诱惑,处于高位是尤其要经得起诱惑!

7、自励:

做到不指责,不抱怨,不压抑,要对自己的情感人生负全部责任!

 8、自新:

观念-心态-能力-行动-团队五大思想要不断提升,人生要进步要创新!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三)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

所谓心理咨询,一般指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并通过解除心理问题来维护或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

学校的心理咨询指咨询老师通过书信、电话、交谈等形式为求询的学生提供解释、答疑、建议和帮助,以期改善其不良心境,使之更好适应学校的教育活动。

有些学校还同时进行心理测量和心理训练,这就需要专业技能层次较高的教师任职,以保证心理测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及心理训练的有效性。

中小学时期是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掌握学生心理变化规律,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

一、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

优秀的学生都是相似的,问题学生却各有各的问题。

产生问题的根源主要来自心理偏差,例如: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均衡,心理发展过程的不协调,个性心理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化解,也有些需要成年人的帮助才能有效解决。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困惑、烦恼、心理失衡、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现象,有些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

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在学习方面

1.入学不适应

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在一年级学生中较多见。

儿童从一个受爱护照顾的家庭或幼儿园来到一个纪律严明、需要独立自觉学习的学校中,前后环境有了显著变化。

通常,大部分儿童在一、二周内就能适应。

但是有少部分儿童却总感到陌生、恐惧、怀疑、拘谨等,从而抑制了他们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

主要表现:

对上学的态度消极。

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

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

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2.厌学

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中的厌学情绪普遍滋长。

厌学主要表现:

(1)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2)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微小的外部动因也能使他们呈现明显的分心状态。

(3)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

(4)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3、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紧张学习后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在情绪情感方面

1.羞怯

羞怯就是我们常说的胆小、害羞。

这在低年级儿童或是女生中经常见到。

主要表现:

(1)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

(2)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

(3)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2.焦虑

分离性焦虑。

多见于学前班和一年级学生。

主要表现:

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考试焦虑:

主要表现:

(1)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2)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3.易怒

主要表现:

(1)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

(2)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

遇事易冲动、任性。

(3)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

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

如有些学生希望教师作业留少一点,若稍多、难一点,便满腹牢骚。

4.嫉妒心

嫉妒心存在于许多孩子身上,特别是高年级的儿童尤为明显。

主要表现:

(1)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

(2)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

(3)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

(4)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法破坏。

在行为方面

1.说谎行为

说谎,在中年级以上的儿童中较多见。

主要表现:

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

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2.攻击行为

主要表现为:

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

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

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

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

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

3.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是由挫折所引起的逃避、依赖、好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

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

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主要表现:

(1)缺乏自信。

(2)常常对自己不满。

(3)不敢单独接受任务。

(4)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

这些儿童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

2、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学生,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形成以自我中心、任性、固执己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脾气。

干事情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

3、自制能力较弱

主要表现:

(1)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

(2)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

(3)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

(4)经常不完成作业等。

4、抗挫折能力较低

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

被玩伴拒绝、被老师批评、没当上班干部、考试成绩不理想……就闹情绪、哭闹、不上学,有时做出极端的举动。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育的一个转折阶段,他们正在告别童年,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成长和变化时期。

身体在急剧的发育,心灵在不断丰富,情绪在激烈波动是初中生的特点。

他们正在竭力摆脱童年时期的幼稚状态,向成年人过渡。

他们希望老师和家长把他的当大人看待,其实,他们还不具备成年人的心智水平,因此心理上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之中。

常常出现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

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风暴期”、“动荡期”实质就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1、嫉妒心理

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伴有焦虑、悲哀、猜疑、故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情绪。

具有嫉妒心理的学生,可能因学业成绩、爱情、才貌、荣誉地位等产生嫉妒。

如果你是被嫉妒者,你可能很烦恼,但你要看到被别人嫉妒那证明“你比别人强”,同时要戒骄戒躁;如果你是嫉妒者,千万要注意到经常有这种心理能导致害人又害已的结果。

有句名言说得好“如果你战胜不了他,那就同他合作吧”。

所以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优势,心胸开阔一些,不要斤斤计较得失,学会各得其所地看问题,才能从嫉妒的情绪中走出来。

2、自卑心理

自卑心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高中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