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精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9821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精编.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精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精编.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精编

2019年秋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8·云南初二期末)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北京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及时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A.邮寄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利用互联网

D.打长途电话

2.(2019·山东初三期末)抗日战争时期,不论是国共双方,还是社会各阶层,包括商人、文学家、艺术家,人尽其力,物尽其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这些人包括

①张謇

②范旭东

③徐悲鸿

④冼星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8·山东初二期末)在近代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属于中共在解放区创办的、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是

A.商务印书馆

B.中华书局

C.生活书店

D.新华书店

4.(2018·廉江市实验学校初二期末)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免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

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材料表明()

A.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B.“实业救国”主张出现

C.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D.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5.(2019·桐城市第二中学初二开学考试)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刊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时务报》

②《申报》

③《民报》

④《新青年》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6.(2019·贵州中考真题)“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宇十分醒日:

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文中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事件之后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2019·江西上高二中初三月考)下表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某段时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变化(单位:

万两)。

请问在表格所示“X年”至“Y年”这段时间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是

项目

日本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X年输入总值

90000

3500

9600

520

2800

Y年输入总值

240000000

110000000

4900

150

0

A.1895—1912

B.1914—1919

C.1927—1937

D.1945—1949

8.(2019·广东中考模拟)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子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

上述材料说明(  )

A.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高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D.湖南女子教育领先全国

9.(2019·河南中考模拟)辛亥革命后,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实业,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条例。

孙中山更是积极倡导事业,认为“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他与黄兴、宋教仁等一起积极从事各种实业建设。

然而,人们殷殷向往、已在招手的建设机会很快丧失了,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

上述材料说明了(  )

①由革命转向建设是历史的必然

②辛亥革命后,尤其是一战期间,中国出现了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③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窒息了民族工业的生机

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健康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10.(2019·河北中考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记载:

“仅1912年一年内创立的各种实业团体就有40多个”,此前产业工人不过50万﹣60万,“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200万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③南京国民政府采取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

④辛亥革命的推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19·山东中考真题)“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

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这段材料主要装明,一战期间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C.重工业的发展停滞

D.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2.(2019·福建中考模拟)毛泽东曾指出:

“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下列轻工业中属于张謇创办的是

A.湖北织布局B.轮船招商局C.大生纱厂D.汉阳铁厂

13.(2019·汕头市金信中学中考模拟)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下表反映的是

项目

以前

现在(清末民初)

日常生活

无照相、电影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式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

剪辫子

人际称谓

老爷、夫人

先生、君

服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旗袍

A.习俗风尚的变革

B.大众传媒的发展

C.通讯设施的完善

D.服饰的全盘西化

二、综合题

14.(2018·江苏初二期末)中国行走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

——摘自李鸿章给恭亲王的信

材料二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材料三近代中国民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1)材料一中李鸿章主张如何实现“自强”?

以他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2)观察材料二、三,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在材料三的第几阶段(答案写序号)?

什么历史事件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家走上实业救国之路?

(3)据材料三,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在第几阶段(答案写序号)?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近代未能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原因。

15.(2019·山东中考模拟)《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称,“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

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

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二荣德生曾说“我国数十年贫弱原因,生产落后与国际市场之经济侵略实为重要原因”;“中国要富强,非极速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不可。

材料三毛泽东:

“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

(1)材料一反映了张謇什么主张?

他是如何践行这一主张的?

(2)材料二反映出荣德生怎样的精神?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说“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架设有线电报是在19世纪70年代,所以一位北京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及时取得联系最便捷的手段是拍有线电报。

邮寄书信不能及时取得联系;互联网技术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才产生;电话在我国出现是在20世纪初。

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张謇是清末民初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在他生活的年代,抗日战争没有爆发。

①不符合题意。

②范旭东民国时期化工实业家,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

他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④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创作《黄河大合唱》。

综上所述②③④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故选D。

3.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了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故D项正确。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生活书店都是在国统区,故排除ABC项。

故选D。

4.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民国政府抓住时机,发出长篇通饬,倡导使用国货,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选项D符合题意;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不符合史实;“实业救国”主张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报刊;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1915年《新青年》创办,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④,故D符合题意;ABC排列顺序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刊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6.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宇十分醒目:

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

”及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到中国。

近代中国人在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交通方面,出现了火车、轮船,大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

文化生活方面,照相技术开始出现,人们可以拍照片、看电影、看报纸等。

通讯上,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有了有线电报,后来有了电话,使人们远距离的联系变得非常便捷。

社会习俗上,辛亥革命后,人们剪辫子,穿新式服装,女子废止缠足,采用新式礼仪和称呼,故C符合题意;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辛亥革命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7.B

【解析】

【详解】

分析表格信息可见,在表格两个时间点的区间内,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入急剧减少,甚至德国出现空白,而此时日、美迅速增长,一度出现日本在华的绝对优势;以上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特征,一战时期,英国、法国、德国忙于欧洲战场,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减少;日本和美国趁机扩大对华的经济侵略,故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剧增,1914—1919符合一战时期,故B选项正确;1895—1912属于甲午战争后,故A选项错误;1927—1937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C选项错误;1945—1949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D选项错误。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8.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的解放,由于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辛亥革命后,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实业,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条例。

孙中山更是积极倡导事业,认为“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他与黄兴、宋教仁等一起积极从事各种实业建设。

然而,人们殷殷向往、已在招手的建设机会很快丧失了,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

”为切入点,考查了辛亥革命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项均正确,③项中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在辛亥革命后已然终结,中国并未出现产业革命的原因并非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本題选择不含③项的C选项。

故C符合题意。

10.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12—1919年”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有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④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南京国民政府是1927年建立,采取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含有③的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评】

注意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11.A

【解析】

【详解】

材料提供的时间范围为“1914年8月至1920年”,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正处在一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发展间隙,发展迅速,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生产总值,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的发展状况,C不符合题意;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于材料时间不吻合,是无关项,故排除D。

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2.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民族企业。

故C符合题意。

ABD都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

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取消“老爷”“人大”的称谓,代之“先生”“君”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只表达了一个方面,不全面,不合题意,故选择A。

二、综合题

14.

(1)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洋务运动

(2)第2阶段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3)第3阶段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自强,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企业、兴办新式学校;的哇依据所学可知,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在材料三的第2阶段。

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直接在中国内地开厂设矿,进行经济掠夺。

这种状况激发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工业的热情,民间出现投资设厂、兴办实业的高潮。

状元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在第3阶段;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未能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5.

(1)实业救国;弃官经商,发展工商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期盼国富民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意思相符即可)

(3)荣氏家族胸怀报国之志,艰苦创业,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留下了一大笔宝贵财富。

(意思相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通过材料中张謇认为“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可以看出,他主张通过创办近代工业实现富民强国御侮,即主张实业救国。

结合所学可知,为实业救国,张謇弃官经商,发展工商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通过荣德生说“中国要富强,非极速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不可”可以看出,他有着期盼国富民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3)结合所学可知,荣氏兄弟在民国时期艰苦创业建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胸怀报国之志,致力于实业救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贡献了大量物力财力,新中国成立后又响应党的号召,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留下了一大笔宝贵财富。

【点睛】

要求学生了解近代工业的发展,知道具有代表性的实业家及其事迹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