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综合素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9659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综合素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综合素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综合素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综合素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综合素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综合素质.docx

《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综合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综合素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综合素质.docx

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综合素质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材料分析辅导资料

1、2014年3月18日下午,某中学初三三班第3节是英语课,授课老师是孙老师。

上课十多分钟,孙老师面对黑板写字时,李某和同桌赵某相互推打到一起。

孙老师发现后讲了一句:

“你们要是有劲,下课到操场上去打”。

接着,孙老师照常上课。

结果他们大打出手,而且越打越凶。

坐在旁边的男同学过去劝架,只见赵某一拳击向李某,李某突然头部向后仰起,撞在后排同学的课桌上,同时全身颤抖、口吐白沫、脸部发白。

这时孙老师仍然继续上课。

当李某被同学抬出去后,孙老师一直上课直到下课铃声响起。

李某在送医院途中停止呼吸。

后经抢救无效,年仅l5岁的李某离开了人世。

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2、初三某学生平时学习懈怠,课堂自律能力差,且经常干扰其他邻座学习,经班主任教师多次教育不见改变。

班主任教师联系其父母,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联系上。

班主任便三番五次找该生谈话,希望其自动退学,该生一来厌学,二来老师不断施压,最后选择了自动退学。

请就该班主任的做法的合法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你的经验,给予该班主任建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答案要点】

(1)案例中的孙老师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违反教师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以及“教书育人”的规定。

(2)教师应当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教师应当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4)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解析答案要点】

(1)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因为身体状况需要休学,要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案例中某初三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依法保护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包括“劝退”的方式,来侵犯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另外,今后如果因为学生学习差就将学生“劝退”,也不符合“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五条)“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三十五条)、以及使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条)等法律规定。

关于材料中学生,有课堂自律差且干扰其他学生的行为,依据法律的规定,学校、教师首先应当批评教育,对学生负有教育的义务,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更不能随意劝退、开除学生。

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转送入专门的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并接受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材料分析题二) 

1、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每次提问都被老师否定了。

记得有一次,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异议,就问老师:

“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

”这位老师不以为然地说:

“这有什么奇怪的!

早上起床到外面看一看不就知道了?

”当时我还要再问,老师挥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有嘲笑的口吻说道:

“大家说说看,是他说得对还是老师说得对?

”同学们毫不犹豫地答道:

“老师对!

”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所以,到了中学以后,我很少提问……不像以前那样爱提问了。

问题:

请根据“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蕴涵的思想观念,分析说明本例中教师的表现会产生什么危害?

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情?

2、(运用逻辑思维知识能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牛顿废寝忘食的故事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对自己的工作极端专心,常常废寝忘食。

有一天,一个朋友等他吃饭,可是他在工作室专心工作,很久很久都不出来,那个朋友等饿了,就一个人先吃了。

吃完后,他给牛顿开个玩笑,把自己吃剩下的肉骨头、鸡骨头都放到牛顿的饭盒里,然后走了。

又过了很久,牛顿才从工作室出来,他看到桌子上摆着饭菜,他记起大约应该吃饭了,于是,就坐下来打开饭盒,准备吃饭。

当他打开饭盒一看,里面是些吃剩下的骨头等。

他自言自语地说:

“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

”于是,他站起来,又回到工作室去了。

根据推理的有关知识,分析牛顿的想法中包含一个什么推理?

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答案要点】

(1)主要问题是教师应当尊重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主要危害:

如此下去将束缚或压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主动性,伤害学生的自尊、人格,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正确做法:

对学生动脑思考、爱问问题在态度和行为上给予肯定;以这一问题激活全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共同寻求合理的结论。

(4)理由:

这是新的师生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联系案例展开论述。

2、(运用逻辑思维知识能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解析答案要点】牛顿的想法中包含着一个错误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如果我吃过饭了,那么就会有吃剩下的骨头;

现在我饭盒里有吃剩的骨头;所以,我已经吃过了饭。

他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关于“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规则。

(材料分析题三) 

1、赵老师在自修课时发现刘某、马某、张某三位同学在讲话,就过去训斥他们,当着全班同的面叫他们的绰号(说话声音最响的刘某为“大喇叭”,声音有点沙哑的马某为“破喇叭”,头发厚黑粗硬的张某为“黑刺猬”),并罚他们到教室外的走廊上站立至下课。

第二天上课,又听到马某、张某等在底下讲话,赵老师顿时走到他们身边,拿出胶带纸,令班干部帮他把他们的嘴封起来。

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2、某学校一年级学生张某,由于其家长是收废品的,一天来上课时脖子没有洗干净,在上课时,老师发现了张某的脖子脏,就叫他站起来给大家看,把他作为典型,教育其他的学生要讲卫生,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让你那收破烂的父母把你的脖子洗净”老师的这种做法给张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伤害,在这以后,每当上这位老师的课时,张某就感到似乎大家都在盯着他的脖子,同时想起老师说的“让你那收破烂的父母把你的脖子洗净”感到抬不起头。

这种心理妨碍了他集中精力听课,所以对老师教的内容学的很差。

结果考试时张某不及格,老师狠狠的批评他,张某终于忍受不住了,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向小学要求调换班级,学校领导知道这件事后同意了,后来,张某在老师教的内容上表现出了极大的才能。

问题:

结合案例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分析教师在保育实践中应怎样对待幼儿?

3、某中学初二级学生徐某迟到不敢进教室,而在教学楼后随意闲逛,恰好被班主任刘老师发现,问清情况后非常生气,罚学生徐某在操场上跑了5圈,并让他在教室外站了两节课。

该案例中刘老师的做法对吗?

运用教育法规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答案要点】

(1)赵老师违反了教师行为规范中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以及“教书育人”等规定。

(2)教师行为规范中要求教师应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教师行为规范中要求教师应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4)案例中赵老师批评(训斥)学生时叫绰号,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罚站、用胶带纸封嘴,是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

其行为是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和体罚学生、侵害学生人身健康的行为。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违反教师行为规范中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以及“教书育人”等规定,如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全体学生都要关心、爱护;对学生应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解析答案要点】

(1)“育人为本”的幼儿观,要求教师在保育实践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2)“育人为本”的幼儿观要求教师在保育实践中应当把幼儿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幼儿。

保护幼儿安全,关心幼儿健康,维护幼儿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3)这位老师的行为违反了“育人为本”的幼儿观中应当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幼儿。

保护幼儿安全,关心幼儿健康,维护幼儿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缺乏应有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加强学习。

3、【解析答案要点】刘老师的做法是不对的。

(1)国家颁布的《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都规定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变相体罚。

(2)这位学生迟到后是不敢进入教室,而不是逃学行为。

(3)班主任刘老师应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鼓励这位学生去上课,并告诉他以后别怕,迟到是错误的行为,但是不上课更是不对的。

(4)刘老师却罚这位学生跑了5圈,这位学生估计以后迟到了都不会再来学校了,也容易发展成为逃学,这种做法不免有些粗暴了。

(材料分析题四)

1、学生刘某,15岁,男,平时不善言谈,孤独冷漠,不喜欢集体生活,常独来独往,不会关心别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一次餐会上,他把自己爱吃的里脊肉、大鸡腿、排骨、草莓、苹果一股脑儿放在自己的碗中独自享用,全然不顾周围同学们的反应。

请运用素质教育的知识分析以上情况。

2、某中学校一位实习老师,教数学。

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上黑板演示题目做不出题,就会骂人。

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

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高中都没上。

问题:

(1)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2)从教育法律法规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3、某日上午,没有完成作业的史某被陈老师叫到讲桌前,然后陈老师向全班下达任务:

“每个人去打5棍,谁打得不狠就打谁”。

结果,全班有40名学生,除了另外4个没有做完作业的学生外,其余35名学生全部动了手,共打了史某175棍,陈老师也亲自动手打了5棍。

挨打后,史某疼痛难忍,还被要求坐着听课,直到放学。

回家时,他走到家门口就瘫倒了。

张母送他就医时发现其臀部大面积红肿,部分已经成了紫红色。

几天后,史某仍只能趴在病床上。

张母说,儿子现在每天晚上只能趴着睡觉。

“不趴着不行啊,屁股疼。

晚上稍微碰着一点,都疼得喊‘妈啊,我屁股疼’”。

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答案要点】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2)、从上述案例分析,刘某不懂得礼让与宽容;不懂得帮助别人、奉献爱心、关心别人;不懂得与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与家长平时应加强对刘某的做人、与人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2、【解析答案要点】

(1)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应当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我国的《教师法》第八条第4项“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第1项“规定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3)严重结果:

造成了这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师德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解析答案要点】

(1)陈老师的行为违反教师行为规范中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以及“教书育人”等规定。

(2)教师应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教师应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4)“学生被打事件中的陈老师行为是严重体罚学生、侵害学生人身健康的行为。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违反教师行为规范中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以及“教书育人”等规定,如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全体学生都要关心、爱护;对学生应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制止有害学生的不良现象,与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材料分析题五)

1、李老师经常以班级的名义从个体书店以优惠价购买各科课程学习辅导资料,然后以全价卖给同学,几乎是人手一套。

同时,他向学生家长暗示或明要礼物、礼品或礼金,特别是在各种节日的时候。

此外,他还私下到本市辅导班等处兼课。

在学校讲课时他会“留有一手”,只讲基本内容,对课程的重点也往往一带而过,并直接或间接地介绍同学去他所在的辅导班参加“补课”。

当然,同学接受辅导或参加“补课”是要交高额学费的,而辅导班给李老师的介绍费也是很高的。

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析答案要点】

(1)李老师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等规定中有关“廉洁从教”等要求。

(2)教师应当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教师应当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4)案例中李老师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收取辅导资料的差价,挣取不义之财;向学生家长暗示或明要礼物、礼品或礼金;校内教学工作“敷衍塞责”,讲课“留有一手”,有意私下挣取辅导班处的高额兼课酬金和介绍费等行为,都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

应对其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2、2014年4月某校14岁的男学生姚姚,上语文课时不遵守课堂纪律并与语文课老师顶撞,该老师把他交给班主任处理,班主任又把他交学校党支部书记处理,书记对姚姚进行了批评后,班主任又把他送回其爷爷家。

次日和第三日,姚姚多次找学校要求返校上学,学校未同意姚姚返校上学,而是把姚姚向语文老师认错作为返校上课的前提条件。

姚姚的家长向县教委反应问题,该校仍未让姚姚上学。

姚姚将学校告上法庭。

法院判决学校向姚姚书面赔礼道歉,赔偿姚姚经济损失600元。

试分析学校侵犯了姚姚的什么权利?

【解析答案要点】

(1)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为接受教育,要求国家作出相应的行为的权利,即公民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的权利。

包括上课权、教学设施使用权、获得公正评价权。

(2)结合案例中姚姚的情况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