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新闻采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9484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讲 新闻采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九讲 新闻采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九讲 新闻采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九讲 新闻采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九讲 新闻采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讲 新闻采访.docx

《第九讲 新闻采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讲 新闻采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讲 新闻采访.docx

第九讲新闻采访

课程名称:

网络新闻编辑(9)

授课教师

罗华

所在单位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公管系

课程类型

理论+实践课

授课时间

4课时

授课对象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文秘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授课内容

第九讲新闻采访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基本要素,了解新闻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理解新闻角度的意义及选取新闻角度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的采访方式,如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和电子邮件采访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选取新闻采访的方式。

难点:

选取新闻角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探究法

参考资料

《助理网络编辑师》,彭兰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助理网络编辑师考试指南》,谭云明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网络编辑员基础知识》,彭兰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网络新闻编辑学》,秦州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网络新闻编辑学》,蒋晓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网络新闻业与跨文化传播》,张咏华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网络新闻实务》,金梦玉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网络传播案例教程》,彭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网络传播学导论》,赵志立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网络媒体策划》,郭春燕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理论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一)定义

 在中国,得到较普遍的认同的一种定义:

“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与新闻相关的一个概念是“信息”。

广义的信息的概念,是指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首先,新闻是一种事实,也就是说,新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的信息。

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其次,新闻必须有新意和时效性,即,构成新闻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是人们欲知而未知的事实。

(二)新闻作品的基本的要素

五个W: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事(What)

为何(Why)

一个H:

如何(How)

一件新闻作品需要将以上各个要素都介绍清楚,才能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

二、新闻价值的判断

(一)新闻价值

判断哪些事件能称得上新闻,依据就是事件所包含的新闻价值的大小。

定义:

通常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这些特殊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 要素,这些要素都具有能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能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共同特征。

(二)新闻价值要素

1.时新性

     指事实在时间上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人们所知的新鲜事。

事情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内容越新,新闻价值越高。

判断时效性要区分的几种不同情况:

     A、信息中涉及的事实本身的发生或变动是突发性的或者跃进性的。

对于这类事实,在第一时间里做的报道,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B、事实本身的变化是渐进的,即表现为一个过程,例如一个活动的开展,一种现象的发展等。

对于这样的事实,时效性似乎表现不强烈。

但是如果能想办法,在事实变动中找到一个最新、最近的时间点,就可以实现时效性。

 C、有些信息所涉及的事件是过去发生的,但是是新近才发现或披露出来的,同样,这类信息可以通过使用“由头”的办法加以弥补,即说明自己得到信息的最新时间、来源。

2.重要性

     由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现象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所决定的。

影响所涉及的社会领域、社会成员越广泛,影响的程度越深刻,则重要性越是显著。

3.显著性

     新闻事实的知名度,这一知名度与新闻中所涉及的人物、地点、事件、时间等因素所具有的知名度相关。

4.趣味性

     新闻事实中所具有的调动人们共同兴趣的能力。

趣味性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指新闻信息轻松、有意思,能调节人的情绪;另一层含义则指新闻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

5.接近性

     接近性所衡量的是受众与新闻信息之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可以是地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即人们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地点、事件等要素熟悉与关切的程度。

另外,新闻价值判断与媒体的受众对象相关。

不同事实在不同的媒体上表现出来的新闻价值大小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新闻敏感

(一)新闻敏感

     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

它是新闻工作者判断、挖掘新闻的能力,一个人捕捉、反映生活中的变化和潜在变化的能力越高,也就表明他的新闻敏感越强。

(二)新闻敏感的作用

     1.新闻敏感能帮助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它能帮助记者独立思考,对各种复杂的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重大新闻。

      2.新闻敏感能帮助记者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从而决定是否投入采访与报道。

      3.新闻敏感还能帮助记者预知新闻的发生,使记者有所准备地抓到重要新闻。

美国新闻学家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

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

一个没有‘新闻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工作的确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报道工作的成败与优劣。

(三)新闻敏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快捷:

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并对其价值做出判断。

     2.准确:

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3.灵活:

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能随时根据所观察的事物的变化调整思路,打破成见,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敏锐地推断出事物的潜在的重大变化。

(四)新闻敏感的培养

     1.具有很好的“嗅觉”:

能够随时捕捉事物变化的蛛丝马迹,并从中发现新闻线索。

     2.良好的观察能力:

善于对身边的生活进行观察,能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那些新的变动。

     3.对社会的长期观察:

能够洞察到社会的变化,并理解每一个变化的含义,从而可以判断出什么样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4.相关信息的积累:

尽可能多地掌握与自己报道领域相关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发现新闻并迅速判断其重要程度。

     5.相关知识的积累:

知识可以提供对事实的解释,因此,知识的积累对于新闻价值判断常常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专业领域的网络报道来说更是如此。

四、新闻角度

(一)新闻角度:

指的是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二)新闻角度的意义

     1.新闻角度的选择与新闻价值相关。

好的角度可以使新闻事实的价值得以提升,相反,一个好的新闻素材,也可能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而被埋没。

     2.新闻角度的选择与报道效果相关。

找到好的新闻角度,就意味着可能找到好的新闻表现方式,从而提高报道效果。

(三)新闻角度的选择

总原则:

以读者定位与需求为依据来考虑角度。

寻找好的新闻角度可借鉴的思路:

     1.突出重点:

在一个新闻事件中找到一个重点来加以报道,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事件的认识。

     2.旧中觅新:

在一个老的题材中发现那些新的现象或新的动向。

     3.由近及远:

找到与读者心理上的贴近点,让新闻受到关注。

     4.以小见大:

报道重大问题从小事入手,以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为依托,以小见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虚中觅实:

可以选取一个或几个实在的例子,以它们为载体,来反映抽象的内容。

(四)下列思维方式就有助于新闻角度的创新

1.逆向思维

反其道而行之,沿着常人思考问题的反方向去考虑问题,往往会找到一个新的新闻角度。

2.发散思维

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可以找到很多好的报道角度。

运用发散思维的前提:

尽量广泛地收集信息,对信息的内在意义进行全面的思考。

3.统摄思维

又称聚拢思维,它的特点是思维向着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以求对事物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在新闻报道中,运用这种思维将一些表面上看似关系松散的事实放在一起加以思考,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找到一个聚焦点,这个焦点就是报道的角度。

4.全局思维

将局部的、个别的事实,放到全局的背景下去考虑,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更深刻的意义,也就能找到最佳的新闻角度。

五、新闻采访的方式

(一)新闻采访

是指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资料和访问新闻人物、知情人物的活动。

(二)常见的采访方式

1.面对面采访

是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方式。

记者通过口头提问和现场观察,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

面对面采访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或多对一、多对多(如新闻发布会)。

2.目击采访

也称观察采访或视觉采访等,它是通过对新闻现场或人物的观察,来采集新闻素材。

3.电话采访

通过电话同采访对象进行对话、了解情况的一种手段。

4.邮件采访

邮件采访可以包括传统的信件采访和电子邮件采访,目前,电子邮件采访几乎取代了前者。

5.聊天室或BBS采访

利用网络聊天室或BBS搜集新闻素材的一种方式。

6.体验式采访

是指记者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当中去,体验生活,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

六、显性采访与隐性采访

(一)显形采访

在记者从事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会向采访对象亮明自己的身份,以取得采访对象的配合。

 

(二)隐性采访

也称为微服暗访。

这是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不表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

(三)隐性采访注意的事项:

1.公民的隐私权不应受隐性采访的侵犯

2.隐性采访不得泄露国家秘密

3.对未成年人不适用隐性采访

总之运用隐性采访要注意这种方式的量与度,还要防止侵权。

操作实训

一、面对面采访

(一)面对面采访的特点

1.是一种最直接的采访与交流方式,它有利于记者获得第一手的材料。

2.是一种全方位的采访。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获得信息外,还可以观察其他各种信息,例如,周围的环境,对方的表情、神态、衣着等,以便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

  3.记者可以逐步掌握采访对象的特点,因人而异进行采访。

  4.在这样的采访中遇到困难时,记者可通过采访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交流方式等的调整,促进采访的深入。

  5.记者容易处于主导地位,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6.适用面广。

它既可用于人物报道,又可用于事件报道;既可用来获得事实性材料,也可用来获得意见性材料。

(二)面对面采访前的准备

1.了解采访对象

 A、了解采访对象个人的基本情况。

 B、了解采访对象的业绩状况。

 C、了解与采访相关的专业知识。

 D、了解对采访对象已有的报道或评价。

  2.初步明确采访的目标与写作角度

  3.与采访对象建立关系

  4.为采访过程作好铺垫

5.面对面采访中访问提纲的准备

A、采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完成对某事物的横的认识,以达到对此事物现状的完整的了解。

第二阶段,在横的认识初步完成之后,进一步深入到对事物的纵的认识,即达到对事物的历史的完整的了解,在了解历史之后,当然又加深了对现状的了解。

第三阶段,在横与纵的两个大方向的认识完成之后,则要侧重完成变的认识,即研究该事物所包含矛盾的各个方面是怎样转化的。

B、提问的方式:

(1)由小到大:

先从具体的问题入手,这样便于得到确切的回答。

借此过程,记者也可以逐渐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2)由近及远:

  先从身边的事入手,或者从采访对象心理上感觉最贴近的问题入手,逐渐将问题向其他方向延伸。

这样便于采访对象慢慢进入状态,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接受采访。

  (3)由易到难:

  先给出几个采访对象肯定能做出回答的问题,可以调节气氛,也可以让采访对象逐步适应采访过程。

  (4)由表及里:

  从表面的情况问起,可以帮助记者积累信息,对深层的问题有更多的认识,这样在提出深入的问题时更切中要害。

6.面对面采访中的提问

提问的问题

(1)开放式问题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优点: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较容易为采访对象接受。

     缺点:

由于问题过于松散和自由,有时不利于采访的深入,开放式的回答也会给记者搜集材料带来一定的麻烦。

     运用场合:

这类问题常用于访谈的开头,以此来缩短双方的心理、感情距离,并为进一步的封闭式问题的提出做准备。

(2)封闭式问题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优点:

可以使记者获得自己所期待的素材,也适合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也可用来转换话题。

     缺点:

封闭式问题过多,则使得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采访的广度受到限制。

而且在提问时如果记者的用词、语气掌握不当,也容易招致对方反感。

提问的角度

(1)正面提问:

即记者向采访对象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特点:

问题明快、直接,不拐弯抹角。

优点:

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

适合的采访对象:

一是记者较为熟悉的采访对象,有话直说,不客套,更能显示彼此交往的随和;二是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他们见广识多,容易接受记者的采访,过多地绕弯子反而造成尴尬别扭。

(2)侧面提问

      这是从侧面入手,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促使对方回答记者的提问。

这种方法,一般是在正面提问不能奏效的情况下采用。

适合的场合:

一是适合于记者不熟悉的采访对象。

侧面提问往往是从一些一般性的、对方熟悉的话题聊开来,这样可以让采访对象放松下来。

二是适合于那些正面回答有难度或者采访对象不愿做答的问题,通过这些侧面问题逐渐转向正面的问题,使采访对象无可回避。

(3)反面提问

反面提问常常用的是激将法,它从逆向设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欲望。

(4)假设性的提问

      是基于记者对采访对象或要采访的事物的了解,提出一种可能性,并试图从采访对象那获得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回答。

特点:

假设性提问是一种封闭性的问题,也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常它会迫使采访对象做出回答。

注意:

在使用假设性提问时,应防止故意诱导采访对象做出自己期待的回答,这对于了解事实真相是不利的。

提问技巧

(1)分解问题:

      记者提问时,对于一个主题,可以细分出若干问题,化整为零,使原本一个开放的问题变成若干个封闭的问题,这样,能得到更为明确的答复。

具体手段:

      A、分解问题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提出问题,有的正面问,有的侧面问,有的则反面问,这样可以使提问更有策略,也更有层次。

      B、分解问题,也可以使问题之间互相呼应。

通过采访对象对一个问题不同角度的、不同时候的回答,可以验证采访对象回答的真实性。

      C、分解后的问题不用一次性提出,而是分若干次在不同时候提出。

这样可以更好地检验采访对象回答的真实程度。

(2)追问

      适用时机:

当记者感觉某些回答不清楚,对某些事情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或者记者对某些回答心存疑惑时,追问就是十分必要的。

      追问的重要意义:

有些记者将采访心得总结为“追问、追问、再追问”,由此可见追问在采访中的重要性。

      注意:

在采用追问方式时,应注意采访对象的感受,如果走过了头,将追问变成了追逼,采访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3)明知故问

      明知故问是为了从多方面印证某个问题时采用的一种策略。

      作用:

明知故问可以让观众直接听到采访对象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而不需要由记者来转述,这也可以让观众认可新闻的真实性。

 (4)借问

      即提出别人对采访对象的看法与评价,并由此提出问题。

      作用:

可以避免记者直接提问时的咄咄逼人,显得比较委婉。

对于一些具有地位的人的采访,运用借问,常常会显得比较得体,同时又能保证采访的深入。

(5)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提问线索

记者应该善于观察采访对象所处的环境,从环境中寻找提问的线索。

这样的问题会更贴近采访对象,也容易挖出一些记者事先不知道的事实,找到新的报道角度。

(6)适度刺激

      另外注意:

(1)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无论提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方式提问题,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都是主导者,记者应该善于把握谈话的方向。

A、当采访对象谈跑了题,使得采访深入不下去时。

记者应适当地给对方以暗示,并及时插话,将谈话引向自己所需要的方向。

    B、当采访中涉及一些较为敏感的内容时,采访对象可能变得犹豫,欲言还休。

这时,记者应察言观色,给对方加以适当引导,让对方消除顾虑,畅所欲言。

当然,也应注意尊重对方的隐私权,不要硬性逼问。

  C、有些采访对象不擅谈,记者就应耐心加以诱导,从小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开始,使采访对象慢慢预热。

(2)用平等的心态看待采访对象:

      记者的职责是采访,是探求事实。

在采访中,记者的基本态度是自己与采访对象是平起平坐的,应该用一种“平视”的方式去看待采访对象。

既要避免面对政要名人过分谦卑,“仰视”采访对象;也要防止面对平民百姓居高临下,“俯视”采访对象。

7.面对面采访中的其他信息

      面对面采访实际上也是一种人际交流,要求记者善于观察采访对象所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并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手段进行交流。

(1)口头交谈所包含的多重信息:

语言中所传达的直接信息;

口音、说话的语气、声调、语速等间接信息。

(2)除了语言符号外,采访中的交流还经常要借助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包括表情、肢体语言、服饰、空间距离等。

它们都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也都可能帮助一个敏锐的记者找到潜在的线索与信息。

表情:

当采访对象露出不悦的神色时,这可能意味着他不愿意接受采访,或者不愿意回答某个问题,这时记者就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方式或沟通方式,促使采访对象改变态度。

肢体语言:

如果一个采访对象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一些肢体动作,如摸脑袋、摸鼻子,这也是一种信号。

据心理学家分析,当一个人撒谎时,常会做出这样的动作以掩饰自己。

因此,记者可以从这些肢体语言中获得一些在采访对象的语言中没有的信号,以帮助自己对于采访对象的回答的真实与可靠性做出判断。

空间距离:

当采访对象主动选择的位置离记者比较近时,这也许意味着采访对象对记者没有太多的心理戒备。

反之,采访对象有意远离记者时,这也表明了一种心理上的距离。

总之,记者在采访中不但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察言观色,只有全面收集采访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同样,记者也可以主动用非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对采访对象的态度,或调节气氛。

二、目击采访

(一)目击采访的主要作用

 目击采访是运用眼睛进行直接观察的采访方式。

目击采访的主要任务:

1.获得信息

现场观察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于视频报道来说,现场观察更是直接进行信息记录的基础。

2.发现线索

      在新闻采访中,现场的观察也是发现新闻线索的重要手段。

在现场观察中,记者既需要用眼、用心,也需要用脑,要调动自己的原有信息储备,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纵横比较,以便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3.见为实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在新闻采访中同样如此。

很多情况下,不进行实地的观察,就不能对从其他渠道得来的信息的真伪做出准确的判断。

4.探寻本质

      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要告知读者事实是什么,还要告诉读者事实的本质是什么。

而深入现场,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是非常有用的。

5.捕捉情景

现场观察可以帮助记者抓住具体的细节、生动的场景、真实的现场气氛、生动鲜活的人物表情,也可以听到精彩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和声音,从而使新闻报道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目击采访的要点

      目击采访在很大程度上与记者的观察能力有关。

总体来说,如果在现场能够随机应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获得更好的采访效果。

在目击采访中,处理好下列问题,有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及采访效果的提高。

1.选择适合的观察位置

      不同的采访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位置。

总体来看,适合的观察位置,应该是视野开阔,没有太多的干扰物或阻挡视线的障碍物。

有些情况下,还要便于记者快速移动位置,进行下一步的采访,对于视频采访更是如此。

2.确定记者恰当的角色定位

      记者进行观察采访时,可以亮明自己的身份,也可以不亮明身份。

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取决于采访的要求。

3.及时拓展采访空间

      目击采访虽然是从某一个特定的现场开始的,但是,记者应该善于发现新的新闻线索,必要时,根据需要及时拓展采访空间。

三、电话采访

(一)电话采访的作用及特点

主要作用:

收集资料、核对事实、征询意见、补充情况等。

适用时机:

1.电话采访适合于一些简单事情的采访。

这些事实本身比较清楚,过程简单,只需了解几个基本的新闻要素,即可写成简讯发表。

  2.当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空间距离太远时,由于采访时限性的要求,记者也只能用电话跟对方交谈,确保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

在突发事件的采访中,电话采访往往可以作为“先遣性”的一种采访方式。

在这之后,还必须动用其他采访手段。

  3.在某些特殊场合下,记者一时无法直接进入现场,用电话可以强行突破时空限制,迅速接近难采访到的人。

  4.电话采访也可以作为扩大采访面的一种手段,例如,为了获得公众对某一新闻事件的看法,可以利用电话进行随机采访。

电话采访的优点:

简便、及时,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

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1.采访中只能运用语言这样一种符号,采访中缺乏现场感,记者无法对采访对象进行观察,不能看到采访对象的表情,这都不利用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以及谈话内容的真实性做出准确判断。

  2.这种采访很难将采访向深入的方向推进,因此,不适合于复杂事件的采访。

即使用于复杂事件,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

(二)电话采访的一般程序

1.联系采访对象

  对于熟悉的采访对象,往往可以直接拨通对方电话,但要视采访对象是否方便,有无准备。

      对于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有时还需要查找对方的电话号码。

在与对方联系上后,同样需要征得对方同意。

      无论是与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采访对象联系,都要明确说明自己的采访目的。

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采访,并将采访内容发表,一般是不合适的。

2.准备采访

A、采访时开门见山的问题更好,过多的铺垫是不适宜的。

B、采访中的问题表述应该十分清楚、准确,易于理解,不要有歧义。

C、采访前设计几种方案,可以节约时间。

D、采访前还应检查用于记录的各种装备是否齐全。

3.电话采访的一般程序

(1)联系采访对象

      对于熟悉的采访对象,往往可以直接拨通对方电话,但要视采访对象是否方便,有无准备。

      对于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有时还需要查找对方的电话号码。

在与对方联系上后,同样需要征得对方同意。

      无论是与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采访对象联系,都要明确说明自己的采访目的。

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采访,并将采访内容发表,一般是不合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