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7321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南朝诗两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1)《登池上楼》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

他从小生活奢豪,养尊处优。

后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野心,“自谓才能宜参机要”。

而当时执政的出身比较寒微的刘宋王族与王、谢等门阀贵族存在着矛盾。

后来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获罪被杀。

谢灵运喜爱山水,经常率众四处漫游,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

他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很仔细,再加上他的高度艺术修养,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

他有许多传诵的名句,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者简介

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与谢灵运同族,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他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此被人称为“谢宣城”。

他当时生活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目睹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

后来受诬陷,下狱而死,年仅36岁。

他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

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

有《谢宣城集》。

【阅读指导】

登池上楼

(1)基本解读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

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

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

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

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全诗共22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从开头“潜虬媚幽姿”到“卧疴对空林”,共8句。

这一层首先描写虬、鸿,然后反衬自己。

“潜虬媚幽姿”的大意是:

潜游的虬龙自我怜惜美好的姿态。

“飞鸿响远音”的大意是:

远飞的鸿鸟响起了悠远的鸣声。

这两句写潜龙、飞鸿在海阔天空中逞姿长鸣,悠游自在。

下面几句转写自己的处境不如虬、鸿。

“薄霄愧云浮”的大意是:

看到高飞的鸿鸟迫近云霄我很惭愧。

薄,迫近。

云浮,指高飞的鸿鸟。

“柄川怍渊沉”的大意是:

想到深渊中的潜虬在潜沉我也惭愧。

栖川,指深渊中的潜虬。

渊沉,潜沉在深渊。

“进德智所拙”的大意是:

要想增进道德因智力拙劣而作罢。

“退耕力不任”的大意是:

要想隐退躬耕体力不能胜任。

“徇禄反穷海”的大意是:

因为追求禄位返回海的尽头。

反穷海,指出任永嘉太守。

穷海,指永嘉郡,地处海边。

“卧疴对空林”的大意是:

病在床上面对着空旷的树林。

空林,秋冬树木落叶而空荡荡,所以称为“空林”。

第二层:

从“衾枕昧节候”到“园柳变鸣禽”,共8句。

这一层写诗人开窗的所见所闻。

“衾枕昧节候”的大意是:

卧病在床睡在被衾之间分不清季节的变化。

“褰开暂窥临”的大意是:

揭开帷幕,打开窗子暂且登楼眺望。

这是一个过渡句,下面的句子是诗人的所见所闻。

“倾耳聆波澜”的大意是:

倾耳聆听海上的波涛。

“举目眺岖嵌”的大意是:

放眼眺望险峻的山峰。

“初景革绪风”的大意是: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存的寒风。

“新阳改故阴”的大意是:

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池塘生春草”的大意是:

园池的堤岸上生长着春草。

“池塘”是两个词:

池,园池。

塘,堤岸。

“园柳变鸣禽”的大意是:

藏在园柳中的群鸟鸣声也变换了。

最后这两句诗人抓住由远及近的声色之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历来为人们所赞赏。

第三层:

从“祁祁伤豳歌”到“无闷征在今”,共6句。

这一层表达作者的怀归情绪。

“祁祁伤豳歌”的大意是:

《诗经》中的“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

“萋萋感楚吟”的大意是:

《楚辞》中的“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感伤。

这两句都是用典,以表达怀归之情。

“索居易永久”的大意是:

独居容易觉得长久。

“离群难处心”的大意是:

离开群体难以安心。

这两句加重了离群索居的苦楚。

“持操岂独古”的大意是:

保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

“无闷征在今”的大意是:

没有烦闷在今日得到证明。

(2)精华鉴赏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神来之笔,作者紧扣新春景色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

这两句景情融化,自然贴切。

历来为后人所赞赏,作者自己也曾激赏。

(3)参考译文

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高飞的鸿鸟发出悠远的鸣声。

看到迫近云霄的飞鸿我深感惭愧,想起潜沉在深渊的虬龙我也不安。

要想增进德业限于智力拙劣,要想隐退躬耕体力不能胜任。

为追求禄位我来到了海边,卧病在床面对空荡荡的树林。

久病在床在衾被之间分不清季节的变化,不如揭开帷帘打开窗子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聆听海上汹涌的波涛,放眼眺望险峻的山峰。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存的寒风,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水池的堤岸上生长着春草,藏在园柳中的群鸟也变换了鸣叫声。

“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感伤。

索居容易使人觉得长久,离开群体使人难以安心。

保持节操岂止古人才能做到,没有烦闷在今日得到了证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基本解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还望,回头望。

京邑,指京城建康。

全诗14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开头的两句: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

作者以古人的“望京”来比自己的“望京”:

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建康,以王粲、潘岳比自己,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第二层是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

“白日丽飞甍”是写在夕阳的照耀下,飞动的屋脊明丽多姿。

“参差皆可见”是写京邑内的屋宇高低不齐。

“余霞散为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名句。

描绘了天空的云霞散布如绮,澄静的江水宛如白练。

作者选择富有时令和环境色彩的词语来描写,形象地显示了“余霞”、“澄江”的特色。

“喧鸟覆春湘”的大意是: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

“杂英满芳甸”的大意是说:

杂花开满了芬芳的郊野;这一层的六句,描写了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

良辰美景陈现眼前,令人陶醉和留恋。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鬓不变”。

这一层融景入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

“去矣方滞淫”的大意是:

就要离开京邑而长久地滞留他乡了。

“怀哉罢欢宴”的大意是:

多么怀念那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佳期怅何许”的大意是:

回乡的日期不知在何时,令人怅恨。

“泪下如流霰”的大意是:

眼泪流下犹如雪珠。

“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这两句的大意是: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怀念家乡,谁人的黑头发能够不变自呢?

这两句回应开头的两句,说明自己与王粲、潘岳同具去国之悲。

全诗开头两句以用典起始,借王粲、潘岳之典抒发愁思。

中间六句大写江天美景,然后层层抒情。

以乐景衬愁情,更见其愁。

(2)精华鉴赏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鉴赏:

①采用对比手法。

一是色彩相对:

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

二是动静相对:

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②比喻得当。

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③精于选词。

前句之“余”和“散”:

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

因为江“澄”才现出“静”。

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3)参考译文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思考·探究】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了解这些句子对表现作者感情的作用。

参考答案:

《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有: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些句子有助于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于自然景物之中。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所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

作者在诗篇中抒发了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他即将离京前往外地,不知何时回京,因此登山回望京城,抒发怀乡之思。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让学生对两首诗在抒情写景方面比较其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之处是:

两诗都以乐景衬写愁情。

不同之处是:

“大谢”以写景来抒发其郁郁不得志之情。

“小谢”则是以写景来抒发其眷恋京城之情。

【相关资料】

登池上楼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动。

(叶梦得《石林诗话》)

(2)(毛泽东与柳亚子)二位诗人落座,就很自然谈起诗来。

柳亚子说:

“历代诗中,以山水诗居多。

山水诗开山鼻祖当推东晋谢灵运。

毛泽东点点头,说:

“对,这个人出身望族,但政治上很不得意。

只得寓情于山水间了。

柳亚子问:

“他的《登池上楼》,主席有印象否?

毛泽东答:

“大约还记得些。

柳亚子说:

“这首诗佳妙之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有人称为梦中之笔,一个‘生’字,一个‘变’字,把久违的春色写活了,而且把诗人内心的欣然惊奇之感写了出来。

这首诗全篇艰涩雕琢,唯这两句朴实生动,真是神来之笔!

毛泽东说:

“谢灵运这首诗,通篇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足见其是矛盾的。

这恐怕与他的身世、境遇有关。

他出身望族,自视很有本领,但一生不受重用,这首诗反映出他郁都不得志的心情。

想当大官而不能,所谓‘进德智所拙’!

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退耕力不任’,说是种田没有力气。

他这个人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

(选自郭文韬《开国前后》,91页,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在山水诗的发展上,谢眺的贡献尤大,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作品,受他的影响颇为显著。

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杜甫在《寄岑嘉州》中说:

“谢眺每诗堪讽诵”,都对他表示击节称赏。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269~27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

【能力训练】

一、阅读《登池上楼》,回答下列问题。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1.本诗的作者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本诗作于永嘉。

题中的“______”是诗人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2.此诗除“_________,________”二句不作对偶外,其余都是两两相对。

3.作品中意思完全重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多处用典: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典故出自《易经·乾卦》:

“遁世无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表示伤悲之意;“_________________”出自《楚辞·招隐士》,表示伤悲;“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出自《礼记·檀弓》,表示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子长久,难以安心。

5.“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全文,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完成8~9题。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9.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带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曹植失宠

陈思王植,字子建。

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

“汝倩人邪?

”植跪曰: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

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

“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

思此时所为,无悔于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与!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

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

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

于是,以罪诛修。

植益内不自安。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

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诗》:

《诗经》;《论》:

《论语》;这里泛指经书

B.每进见难问         问:

质问

C.太祖狐疑           狐疑:

怀疑,犹豫

D.于是悔而罢之       悔:

后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12.下列加红的词的词义与今相同的一项是(   )

A.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B.公车令坐死。

C.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D.于是,以罪诛修。

13.下面全是曹植失宠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②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

③任性自行,不自雕励。

④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

⑤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⑥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

⑦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植醉不能受命。

A.①③⑦            B.①⑤⑦            C.③④⑦          D.②⑤⑥

14.根据文意,下列句子判断不当的一项是(   )

A.曹植少时就博览群书,擅长写文章,并且面对武帝的诘问,能应声而答。

因此,颇得魏武帝的赏识。

B.曹操东征孙权,留植戍守邺城,意在让植锻炼自己,以便以后有一番作为。

C.曹操杀杨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杨修颇有才华,而又为植羽翼。

D.从文章看,曹植败于曹丕的关键一点在于曹植酒醉不能受命,误了军事。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可不勉与!

(2)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参考答案】

一、1.谢灵运  南  池

2.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3.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4.贤人避世而没有烦闷  祁祁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

5.以“潜虬”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以“飞鸿”句喻奋进高飞、声名远扬的境界。

诗人既不能像潜虬,又不能像飞鸿,进退失据,无奈来到永嘉。

(简或选)

6.此句被历来传诵,主要是清新自然,亦由诗人久病初起,即目所见,特感新鲜,故有此敏锐的感觉,感受到了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而无限欣喜。

7.矛盾的情感。

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

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

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二、8.解析: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对劳动的感受。

劳动生活虽然艰辛,但诗人体会到的是远离尘世的闲适,“愿无违”是指“不违背隐居躬耕的心念”。

所以D项说“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错误。

答案:

D

9.解析:

B项说法错误,理由见D项。

答案:

B

三、10.解析:

D.“悔”应为悔恨、懊悔之意。

答案:

D

11.解析:

A.均是“当作、作为”之意;B.均是“因为”之意;D.均与后面的“而”“且”组成并列关系的复句。

C.①句为转折连词,“然而”之意,②句为递进连词,“并且”之意。

答案:

C

12.解析:

A句为“当面试试”,今义为“对应试者进行当面考查、测试”;B“官署名称”,今义为“公家车辆”;C句为“在旁侍候的近侍、近臣”,今义扩大到“身边跟随的人”;D中“于是”古有两种用法,一为“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一为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与今相同。

此句为第二种用法。

答案:

D

13.解析:

①是曹植答复的话,从后面可知,曹植并未说谎,曹操对植的才华深为赏识。

②是曹操欲立植为太子的原因。

④虽不是曹植自身所为,但却从反面造成了植的失宠。

⑥是曹操杀杨修的原因。

答案:

C

14.解析:

迷惑性在于C,从文章看,开始曹操欲立植为太子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立丕为太子后,曹操反而又怕这些人助植造反(虑终始之变),故是正确的;D项中曹植酒醉不能受命在已立丕为太子之后。

答案:

D

15.解析:

(1)关键把握句式“可……与”。

(2)“由是”不可翻译为“因为”,“重”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1)能不努力吗?

(也应当努力啊!

(2)从此以后加重了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参考译文: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

他十多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数十万字辞赋,他还擅长写作。

太祖读了曹植的文章之后曾问他:

“你是请人代笔的吧?

”曹植跪下答道:

“孩儿出口就能谈论,提笔就能写出文章,请父亲当面试试,看是否请人代笔?

”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把儿子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

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即成,而且写得很值得欣赏,太祖对曹植的才能惊叹不已。

曹植天性随和,不让人敬畏,他使用的车马以及自身的装束打扮也都不追求华丽。

每次去见曹操,曹操都故意用疑难问题来刁难他,但曹植都能应声而答,因此颇受曹操宠爱。

太祖去攻打孙权,派曹植留守邺城,并告诉曹植说:

“我以前作顿邱令时,只有二十三岁。

想想当年的所作所为,我至今也不后悔。

你如今也二十三岁了,也应当努力啊!

”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受到另眼看待,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的辅佐。

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把曹植立为太子。

然而曹植做事我行我素,言行上又不注意修饰,饮酒也没有节制,而以后成为文帝的曹丕却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给他说好话,因此曹丕被立为太子。

曹植有一次乘车在御街上行驶,从司马门径直出宫。

太祖知道后非常生气。

守卫司马门的官也因罪被处死。

从此以后太祖加重了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太祖一方面担心自己死后出现祸患,一方面因为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更是袁绍、袁术的外甥,因此捏造罪名,把杨修杀了。

曹植心里更加不安。

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太祖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想派他去解救曹仁。

为此太祖专门敕令告诫曹植,曹植却因喝得酩酊大醉而不能受命,太祖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