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72044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溶解”对学生而言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从量的角度对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的比较学生很少去探究。

“溶解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定量分析物质溶解能力的开始,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现有经验出发,通过生活事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利用实验探究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从而使学生由重视知识的结论向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

2.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2.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

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教学方法理解:

化学概念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与其他概念的相互联系中。

只有学生弄清概念间的关系,才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要理解:

1、在一定温度下2、指在100g溶剂中,3、指达到饱和状态时,4、指在上述情况下溶解溶质的克数,5、更要知道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在教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带领学生开展对物质溶解性的探究活动,当探究到定量研究阶段的时候,他们必须明白这样的道理:

“溶解的限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那些因素好比自变量,而溶解的最大量就好比它们的因变量!

只有自变量定住了,因变量才能被定下来!

”这些道理要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领悟,切不可把精力用在死记硬背概念的定义,用抠字眼的办法分析溶解度的定义上!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溶液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均一性、稳定性

2.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于水中?

学生回答:

不能,比如说蔗糖溶于水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如:

饱和溶液

我们已经知道:

溶质溶解在溶剂里受温度、溶剂的量的多少的影响。

如何定量地描述溶质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就需要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要求必须是在同样的温度、相同量的溶剂、达到饱和才可以。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新授内容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看课本P36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教师分析溶解度概念,重点点出溶解度的四要素:

①条件:

一定温度②标准:

100g溶剂(人为规定)③状态:

达到饱和④单位:

【问题】如何正确理解: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含义:

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NaCl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进一步分析,还可以获取的信息:

溶剂的量为100g,溶质的质量为36g,形成饱和溶液136g,质量分数通过计算得到。

【注意】改变溶剂的量不会改变溶解度。

【练习】

通过你对定义的理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20克A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A的溶解度是20克。

⑵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⑶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⑷20℃时,100克水最多可溶解36克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一种表达方式,通常把物质分为:

【练习】1、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此话是否正确?

2、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所以碳酸钙是___溶物质。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氯化钠属于()

A.易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D.难溶物质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KNO3/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2)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

以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的曲线。

意义:

1.通过曲线可判定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反映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问题】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1:

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

2:

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3:

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学生活动:

找一找50度各物质的溶解度

【练习】:

1、横坐标60,纵坐标110的交点表示什么意义?

2、在___℃时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相同,都约为______。

3、在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填大于、小于)硝酸钠的溶解度。

4、在80℃时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硼酸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学生活动】

讨论:

⑴根据课本图讨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等。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食盐。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熟石灰。

⑵溶解度曲线各种“点”的意义

①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两条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③线上方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该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有该物质未溶解;

④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从溶解度曲线分析结晶情况

1

降温结晶(又叫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

KNO3

2蒸发溶剂法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如:

NaCl

⑶升温结晶

【思考】

给熟石灰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

变浑浊,因为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温后会有熟石灰固体析出

【课堂练习】

1、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

现将两试管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B.乙溶液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D.试管里甲、乙两溶液中的溶质都减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D对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3.现有下列方法:

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水⑥蒸发水。

能用来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①③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

4.在室温下,一杯饱和的糖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它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答: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的蔗糖固体加入到该溶液中,搅拌,观察蔗糖是否继续溶解

 蔗糖溶解

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蔗糖不溶解

 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4.气体溶解度

【生活中的事实】

现象1:

天气闷热时,鱼儿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进行呼吸?

学生回答:

缺氧

结论: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受温度的影响。

现象2:

喝可乐、雪碧时,打开易拉罐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结论: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

综上所述: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受温度、压强的影响。

气体溶解度概念:

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气体的体积。

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课堂小结】

【基础巩固】

1.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2.硝酸钾在60℃时的溶解度是110g,这说明在℃时,g硝酸钾溶解在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3.在提到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时,为什么要特别指明温度?

答: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不同温度下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4.分析溶解度曲线,从中可以看出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如NaCl;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5.为什么汗水带有咸味?

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这是为什么?

答:

汗水中含有盐。

水分蒸发后,盐留在衣服上形成白斑

6.现有一瓶蒸馏水和一瓶氯化钾溶液,可用什么简单的办法把它们鉴别开?

答:

用玻璃被各蘸液体少量于酒精灯上灼烧,无斑迹的是蒸馏水,有斑迹的是氯化钾。

7.加热冷水时,当温度尚未达到沸点时,为什么水中常有气泡冒出?

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答:

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水温升高、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而水面与空气接触溶解的氧气多,所以--------。

8.氨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它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就形成氨水,当温度升高时氨又会逸出。

氨水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肥料,平时贮存在氨水罐中。

试设想在保存氨水时应注意什么?

答:

放在阴凉处、密封保存在氨水罐中。

9.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开放题

t℃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小于t℃时,a溶解度

大于t℃时,a溶解度>b物质溶解度.

 

【能力提高】

1.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9g,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25g,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60g,则()

A.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小B.食盐的溶解度的最大

C.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D.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2.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D.溶质的溶解度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温度为t1℃,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

当温度为t3℃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

(3)C可能表示哪种物质:

(4)从B溶液中得到晶体宜采用的方法是。

(5)除去A中混有的少量B的方法是。

4.根据下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某些盐湖里出产天然碱主要成分为纯碱晶体,并含少量氯化钠等杂质)。

在实验室里从天然碱中分离出较纯的纯碱晶体应采用方法杂质仅考虑氯化钠)。

(2)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

①加热溶解;②结晶;③过滤④洗涤晾干。

(3)完成

(2)中①~③必备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石棉网)、烧杯、玻璃棒和、等。

关于学情的研究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关于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溶解度的认识也是经过一定的发展历程,溶解度概念的建立与应用在生活、生产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内容中划分了两节即溶解现象、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结合人类认识以及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对溶解度有更深的认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出溶解度的发展历程应进行梳理与回顾变得尤为重要。

效果分析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

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

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本节课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

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

由于教学任务重安排的内容较多,结果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建议以后再讲本节时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只完成溶解度的定义,第二课时讲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本节课还有一个缺点:

师生之间配合不是太好,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跟上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事实而非。

今后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学生给予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跟上教师的思路,当然也要注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只顾照着自己的思路走。

溶解度

(1)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定温度下,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该溶质的固体,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液质量增大  C.固体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加.

考查目的:

对饱和溶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理解饱和溶液概念要注意四个关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溶质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中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因此,固体的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质量也不变。

故C项正确。

2.能证明20℃时某一硝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的方法是                  (    )

A.向20℃时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变稀

B.向该溶液里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搅拌、过滤并称量,固体的质量不变   

C.取少量溶液降温,有固体析出

D.取少量溶液升高温度,无固体析出

考查目的: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答案:

B。

解析:

只有指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和“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因为改变溶剂的量或改变温度,溶液的状态会改变,因此要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要在溶剂的量和溶液的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同种溶质,观察固体的质量是否减少,如果加入固体的质量减少了,说明原溶液不饱和;如果加入固体的质量不变,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B正确。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考查目的:

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饱和溶液用水稀释,溶剂的质量增加,由于溶液中未加入溶质,所以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也随之改变,溶液的总质量也改变。

故选项A正确。

4.某密闭容器内的KNO3饱和溶液的温度由80℃降温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不变 B.溶液仍饱和     C.溶液质量不变    D.变成不饱和溶液

考查目的:

结晶的概念;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答案:

B

解析:

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限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降低温度,溶剂水的量不变,硝酸钾的最大溶解量减小,析出晶体,A项错误;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B项正确,D项错误;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所以当降低温度析出硝酸钾时,由于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而导致溶液的质量减少,故C错误。

5.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后,恢复到原温度,则石灰水溶液的质量增大

C.一定温度下,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白糖,白糖不会溶解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考查目的:

饱和溶液的概念,溶液、溶剂、溶质的关系,生石灰的性质。

答案:

D

解析:

溶液只有达到饱和后才能析出晶体,所以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故A项错误;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生石灰是CaO,CaO+H2O=Ca(OH)2,溶剂水减少,所能溶解的Ca(OH)2质量减少,所以石灰水溶液的质量减少,故B项错误;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对于其他固体还可以溶解,故C项错误;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D项正确。

6.(2011年滨州市)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食盐晶体

C.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考查目的:

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

答案:

D

解析:

了解常见的结晶方法,是解题的关键.用海水晒盐,是把海水引入海滩,借助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从而得到食盐晶体.故D项正确.海水是混合物,食盐从中析出不是化学变化,不是分解反应,所以C错。

7.在温度不变时,某物质的溶液m1经过如下变化: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m1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m2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C.m3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将m3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晶体一定是2g

考查目的: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结晶的概念。

答案:

D。

解析:

对某溶液来说,蒸发溶剂后无固体析出,得到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恰好达到饱和,但对饱和溶液来说,蒸发溶剂后,由于溶剂减少一定会有溶质析出;所以A、B、C项均正确;m2溶液析出晶体后得到的m3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若m2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时,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m3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的晶体也是2g,若m2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时,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m3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2g,故D错误;

8.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晶体,下列图象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

考查目的:

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的变化,图像分析.。

答案:

C。

解析:

解图像题关键看三方面:

一看“面”,即图像的横纵坐标,二看“线”,即图线的走向,三看“点”。

即图线的起点、拐点、终点。

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氯化铵,所以加入氯化铵之前,不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为0,故A项错误;向一定量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固体时,氯化铵能够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而不是一直不变,故B项错误;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氯化铵不能无限溶解,D项错误,故C项正确.

9.20℃时,往50克KNO3溶液中加入5gKNO3晶体,充分搅拌后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考查目的: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答案:

A。

解析:

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则搅拌后及加热前一定是饱和的,A项正确;B项不正确;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可能不饱和溶液、也可能饱和溶液,故C项、D项均不正确。

10.常温下,在两只各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甲溶液加少量水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乙溶液加入少量乙一定变成饱和溶液

考查目的:

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甲溶液中有固体剩余,则甲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故A错误;乙溶液中无固体留下,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B项正确;C项,甲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可能还有部分甲未溶解,不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同样乙溶液加入少量乙也可能还未达到饱和,故C项、D项均错误。

二、填空题

1.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

考查目的: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答案:

降低温度、增加硝酸钾、减少溶剂。

解析:

硝酸铵在一定量水中的最大溶解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加入硝酸钾、蒸发水都可使溶液达到饱和。

2.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NaCl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10

2

12

 

10

3

13

 

10

4

13.6

 

10

5

13.6

(1)①②③④溶液中是饱和溶液是           ,

(2)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是            ,  

(3)①②③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的是              。

考查目的:

对饱和溶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答案:

(1)③④,

(2)3.6g,(3)③④。

解析:

由第③次、第④次实验可知10g水,形成13.6g溶液,只溶解3.6g氯化钠,所以③④均有固体未溶解,则③④是饱和溶液,而第①次、第②次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根据溶液质量等于溶剂质量和溶质质量之和,所以第①次实验中溶质质量是2g,第②次实验中溶质质量是3g,第③次、第④次实验中溶质的质量是3.6g,所以③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3.A、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