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6736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x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ocx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

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

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

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

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

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信息化发展的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十五”期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发展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重要决策。

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

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

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6.6%。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

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部分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传统服务业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

金融信息化推进了金融服务创新,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

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金关、金卡、金税等工程成效显著,金盾、金审等工程进展顺利。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

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开始起步,互联网上中文信息比重稳步上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

制定并实施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

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取得重要进展,组织实施了一批军事信息系统重点工程,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主战武器系统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作战信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改善。

信息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是:

坚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长远规划,持续推进。

坚持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作用。

坚持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放到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坚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逐步增强信息化的自主装备能力。

坚持推进信息化建设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并重,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水平。

坚持优先抓好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二)信息化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我国是在工业化不断加快、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推进信息化的,信息化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二,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亟待完善,自主装备能力急需增强。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在整体上,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部分领域和地区应用效果不够明显。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

在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垃圾邮件、系统漏洞、网络窃密、虚假有害信息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日渐突出,如应对不当,可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第五,数字鸿沟有所扩大。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很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新因素。

第六,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

受各种因素制约,信息化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电信监管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信息化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三、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

要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要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要推动军民结合,协调发展。

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从跟踪、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跨越。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基本建成国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

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显著增强。

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显著提高,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

利用公共网络,采用多种接入手段,以农民普遍能够承受的价格,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规范和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建设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

推动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

  加快服务业信息化。

优化政策法规环境,依托信息网络,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引导人才密集、信息化基础好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东部地区知识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的扩散,创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二)推行电子政务

  改善公共服务。

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

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

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

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综合监管。

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

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

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完善宏观调控。

完善财政、金融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

  改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

鼓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将文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加强互联网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

整合互联网对外宣传资源,完善互联网对外宣传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互联网对外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对外宣传效果,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倡导网络文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的网络文化创作实践,自觉抵御不良内容的侵蚀,摈弃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四)推进社会信息化

  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

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

建立并完善全国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

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改进医院管理,开展远程医疗。

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

加快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推进社区信息化。

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

  (五)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

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

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

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

推动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完成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换。

应用光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发展并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

  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制度。

加快制度建设,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社会困难群体,建立和完善以普遍服务基金为基础、相关优惠政策配套的补贴机制,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

加强宏观管理,拓宽多种渠道,推动普遍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六)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国家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

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

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节约资源、能源和提高效益的作用,发挥信息流对人员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加强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

规范对生产、流通、金融、人口流动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和标准制定,加强对信息资产的严格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先领域的信息需求。

  (七)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突破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集成创新,突出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和项目,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信息技术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

积聚力量,攻克难关,逐步由外围向核心逼近,推进原始创新,力争跨越核心技术门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培育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信息产业。

加强政府引导,突破集成电路、软件、关键电子元器件、关键工艺装备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步形成技术领先、基础雄厚、自主发展能力强的信息产业。

优化环境,引导企业资产重组、跨国并购,推动产业联盟,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能力的大公司和拥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建立竞争优势。

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

  (八)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探索和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

坚持立足国情,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确保重点,优化信息安全资源配置。

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

加强密码技术的开发利用。

建设网络信任体系。

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健全完善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和安全通报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从实际出发,促进资源共享,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大力增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积极跟踪、研究和掌握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先进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抓紧开展对信息技术产品漏洞、后门的发现研究,掌握核心安全技术,提高关键设备装备能力,促进我国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的自主发展。

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国民信息安全意识。

不断提高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能力、基础支撑能力、网络舆论宣传的驾驭能力和我国在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影响力,建立和完善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九)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配合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组织志愿者深入老少边穷地区从事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

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

  培养信息化人才。

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

  五、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行动

  为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保证在“十一五”时期国家信息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按照承前启后、以点带面的原则,优先制定和实施以下战略行动计划。

  

(一)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

  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

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把信息技能培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依托高等院校、中小学、邮局、科技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性设施,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等,积极开展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和培训。

  

(二)电子商务行动计划

  营造环境、完善政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

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大型重点企业为龙头,通过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链。

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完善结算清算信息系统,注重与国际接轨,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方式。

  制定和颁布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分类指导,择优扶持,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

立足产业集聚地区,发挥专业信息服务企业的优势,承揽外包服务,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推进信息化。

  (三)电子政务行动计划

  规范政务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全面支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电子政务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综合协调机制。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的审计和监督。

明确已建、在建及新建项目的关系和业务衔接,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

  (四)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开发科技、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卫生、“三农”、社保等领域的信息资源,提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建成若干强大的、影响广泛的、协同关联的互联网骨干网站群。

扶持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建设。

鼓励公益性网络媒体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制定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优秀的信息产品,全面营造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

注重研究互联网传播规律和新技术发展对网络传媒的深远影响。

  (五)缩小数字鸿沟计划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大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普及信息服务。

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逐步在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设立免费或低价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场所,提供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救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六)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划

  在集成电路(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芯片)、系统软件、关键应用软件、自主可控关键装备等涉及自主发展能力的关键领域,瞄准国际创新前沿,加大投入,重点突破,逐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在具有研发基础、市场前景广阔的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射频识别等领域,优先启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加快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六、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持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顺利部署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行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体系

  紧密跟踪全球信息化发展进程,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持续深化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动态调整信息化发展目标。

  把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修订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

明确重点,保障资金,把工业化提高到广泛应用智能工具的水平上来,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按照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中部崛起以及有关国家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部署,把信息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进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实现区域比较优势的平衡器和助推器。

  制定并完善集成电路、软件、基础电子产品、信息安全产品、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政策。

研究制定支持大型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政策。

  

(二)深化和完善信息化发展领域的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