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59319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重创,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商丘夏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

)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西周建立起来的政治社会秩序正在崩溃。

各国争相变革,力图在竞争中获胜。

孔子对这个问题的回应与法家不同。

法家主张法治,孔子主张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因此孔子的思想带有保守主义的特征,迂阔而不切实际。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

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

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庠宫”。

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所以,他本人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故而,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

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

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

他说:

“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也,宁固。

”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

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思想家老子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比孔子年长一点。

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显然老子反对瞎折腾,政府的政策要顺应社会和民主心理。

经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圣人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预。

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

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

第三个标题:

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不是说那个时代有法治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

而是诸侯国的君主们也在苦恼之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而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受到大家的尊重,各国争相延揽,予以尊重。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墨子)。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

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批判儒家

1.儒家不相信天地鬼神,结果“天鬼不悦”。

2.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底层民众的财富和精力。

3.儒家“盛为声乐”,一直的迷信礼乐治民,“为之过也”,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4.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荒废此生。

5.儒家钻伦理学的牛角尖。

行为滑稽。

用辞不当。

还自高自大。

不可一世。

6.儒家“亲亲有术”,是包装着重亲的皮,因人废行。

只对关系好的亲戚判定其为亲戚。

孔子代表一些传统的力图通过周礼的改良等方式来安定社会的统治者的思想,而墨子反映的是处于社会下层民众的观点。

墨家与儒家的观点对立:

首先,是爱有差等与“兼爱”的对立。

儒家的“仁”,是受着宗法制的制约,内容强调血缘关系,领导关系,先后关系“亲亲、尊尊、长长”的区别。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交相利”,是要利益的爱。

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其次,“罕言利”与“交相利”的对立。

儒、墨两家都提倡“义”,然而两家“义”的含义也各不相同。

儒家往往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而墨家则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而且还认为与“兼相爱”是密不可分的。

“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

这与儒家的“义利”观是显然对立的。

孔子不仅“罕言利”,而且还在《论语•里仁》中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把重视“利”的称为“小人”。

第三,“天命”论与“非命”的对立。

儒家认为人的长寿或短命、贫穷或是富贵、国家治乱与安危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

即《论语•颜渊》所说: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墨家否定儒家的这种“天命论”,而主张“非命”,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奋发图强,“不敢怠倦”。

第四、不重鬼神与“明鬼”的对立。

墨家虽然主张非命,却又不是无神论者。

墨家相信鬼神,主张“明鬼”。

这与不重鬼神的儒家也是对立的。

孔子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鬼神,但是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又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并“不语怪、力、乱、神”。

因此,他确实怀疑鬼神的存在,至少也是不重视鬼神的。

第五,“厚葬”与“节葬”的对立。

儒家从贵贱有别出发而重视礼仪。

特别是古代“厚葬”、“久丧”的礼仪,为儒家所维护和提倡。

据《庄子•天下》说,古代的葬礼,“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而丧礼据《礼记•曾子问》记载,是实行“三年之丧”;墨家则反对“厚葬”、“久丧”,而主张“节葬”、短丧。

其出发点是节约社会财富,因为“厚葬”、“久丧”会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的后果。

墨子制定的埋葬的办法是仅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材,穿两件衣服就可以了。

送葬时仅“哭往哭来”,不过分悲伤。

埋葬之后,照常从事劳动。

总之,墨家主张不因丧葬而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

第六,重乐与“非乐”的对立。

儒家不仅重礼,而且重乐,孔子教授弟子的“六艺”之中就包了“乐”。

“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维护等级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在精神上抒发感情的活动与享受,但也应该有所节制。

不仅贵族享受,还要像孟子主张的那样“与民同乐”;而墨家主张“非乐”,反对音乐享受。

他认为享受音乐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影响从事国家的管理和参与生产劳动。

因此他得出结论:

要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必须要禁止音乐。

第七、“正名”与“取实与名”的对立。

在名实观上,儒、墨两家也是对立的。

儒家主张“正名”,是要按照周礼的等级名分来匡正当时实际上已经变化了的“名”、“实”关系,其着重点是“名”,而不是“实”;墨家则相反,主张“取实为名”,其着重点是“实”,而不是“名”。

儒家

胡适认为儒者为殷遗民,而这些人于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为周社会对有此类文化之术士之蔑称。

因已遭亡国,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势存在。

从孔子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巫的知识范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

因此,儒家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对于孟子,课本中主要讲了三条:

一是反对一切战争,春秋无义战。

因为大家都是亲戚。

亲戚之间动刀动枪,当然是不道义的。

二是仁政治国。

三是生态保护思想。

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有节制和限度。

讲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法先王

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

推崇尧舜之道。

就是从过往的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课本在讲儒家的时候,也简要的提到了荀子。

份量比孟子要轻。

主要讲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

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

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

道家讲尊重规律,荀子讲要利用规律。

荀子要积极一些。

但是潜藏着危险性。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百家争鸣提到了道家的庄子。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

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

老子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世俗之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

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邪?

……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

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

则是不乃盗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圣人生而大盗起”。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老子学说中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目的。

庄子虽然也有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但他的中心,他的至足之处却是形而上学的、纯粹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

庄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而非具体某种政治主张,来实现他对宇宙万物的根据和原则的探求的。

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贡献,也正是在于他对于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的独到关注。

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

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庄子有出世的意味,犬儒主义的意味。

所谓犬儒主义,就是愤世嫉俗进而玩世不恭。

一位名叫德勒斯的犬儒派就说:

“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自己,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

”某富翁送给他一笔钱,他收下了,对富翁说:

“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屈膝,也不唠叨不满。

”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倒显得我把金钱看得太重,太当回事了。

我若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那也是把金钱看重了,当回事了。

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只要你肯给,我就若无其事地收下它。

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

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像又有些无耻。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问题在于,金钱本来是重要的东西,不是不重要的东西。

只不过在生活中还应该有别的东西比金钱更重要。

所以,在坚持更高价值的前提下看轻金钱是高尚的;没有更高的追求却又摆出轻视金钱的姿态就不是高尚而只能是做作了,因此,倘若是无功受禄,正常人总会感觉不安。

这就是德勒斯以不把金钱当回事为理由而若无其事地收下别人的馈赠,会给人以不知廉耻之感的原因。

鼓盆而歌

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

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

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

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

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

“俺娘给伯父道谢了。

”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

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

  惠施说:

“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

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

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

“你说错了。

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

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

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

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

更早些呢,不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