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教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5819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教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作教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作教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作教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作教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教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docx

《作教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教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教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docx

作教学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

3,.s

,,

 

第八章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的全面的语文素养,其中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写作教学既是语言运用的训练,更是思维的训练和思想的砥砺。

相对于听、说、读的能力,写作能力是最高级的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最困难的活动,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他们语文素养水平的高低。

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更加强调语言的实践运用,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写作教学。

加强写作教学有利于全面完成中学语文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在语文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写作内容的教学,根据写作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

 

第一节写作教学的理念

一、写作教学及其意义

写作就是写文章,即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在语文教育中就是学生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谋篇布局能力、遣词造句能力等特殊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写作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写作的训练。

写作教学是一个综合训练,它一方面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写作也是一个思想认识的训练过程,它在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体验人生,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其意义如下:

(一)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的含义包括语言文字文章等多种意义,现在有的学者认为语文的含义应该为言语,是语言的运用,包括书面语言的运用和口头语言的运用,具体到语文教学就是表现为听、说、读、写的学习和言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写作作为高级的书面语言的运用,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

写作是运用语言符号进行记录表达的活动,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重要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人们日常写便条、写信、写日记、写报告、制定计划、写总结、网上留言甚至进行文艺创作、学术论文等都离不开写作。

写作是现代人的重要的生存手段。

写作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写作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写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方面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智力的结构构成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像力等,思维力是其核心因素。

写作是一种智力活动,观察生活、构思立意、行文表达等活动都离不开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尤其是思维活动的参入。

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智力训练和发展的过程。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

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学生写作就是把写作和做人结合起来,在写作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养成他们健全的人格。

同时写作也是个性化极强的行为,是学生自我的表现和个性的张扬,特别是创造性的写作,能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写作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在文章中表达美、创造美,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写作教学的目标

写作教学的目标就是完成写作教学的任务,即培养学生现代语文的写作能力素养,这种素养包括思想素质、语文素质、智力素质等。

写作教学的目标在语文课程总目标的统领之下,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做到目标明确、科学,教师才能以其为根据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工作,贯彻其教学要求,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

写作教学的目标是有层次的,包括整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年级目标等。

写作教学的目标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得比较清楚。

(一)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目标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总目标第8条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标准从1—9年级分四个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第一学段要求学生: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提出了8条要求: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有7条要求: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流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第四学段有10条要求: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材料、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的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目标是: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并提出了以下的具体要求: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有发。

5.进一步提高记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两个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目标所做的一系列分阶段的详细规定,明确形成了作文训练的序列,增强了写作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这对写作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应该好好学习把握,尤其是对其中蕴涵的一些新理念,应该彻底领会,在实践中努力贯彻。

三、写作教学的新理念

写作教学伴随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虽经多方探索但收效不大。

学生的写作缺少真诚的人格,鲜活的个性,独特的体验,以及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反思其根源所在,以往的写作教学多注重技巧方法上的学习,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构建整个写作教学体系。

写作教学要体现人文关怀,就要重建教学理念,改革写作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为写作教学提供了崭新的理念。

  

(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

构建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主体性的特征。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学对思想教育的政治化倾向的重视,对思想内容的“伪圣化”限制,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写作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机械操作,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创造性。

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不愿或不敢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

学生写作的对象意识淡化,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长期受到压抑,学生渐渐失去了写作的积极性,失去了表达自我的愿望,写作变成了痛苦的折磨。

本“我”的丢失,个性人格的缺席使学生的主体性退化。

新课程标准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提出: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还有如提倡自主拟题、在写作实践中学写作、自改和互改作文等。

这些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应该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全过程。

写作是个性的表达,表达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学生或因生活之需不可不说,或因情感之生不抒不快,完全出自喜欢的必要。

学生的自主写作有氛围、有目的、有对象,能保持自然、自信的心态,容易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可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力,发展自主性和创造力,为学生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教师应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中陈旧的教学观念,首先,应该使写作教学更具开放性、民主性,将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敢于描写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抒发自己感悟到的真情,发表独立的见解,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当学生写作的态度端正明确,表达的主体意识得以回归,学生就敢于以手写我口,将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

其次,必须提倡真实的写作。

真实的写作必须负载真实的信息,必须与生活的需要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

真实的写作是以作者的主体回归为前提,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最终目的。

学生将为“我”而写作,为生活中的悲喜而写作,写作不再是一种苦差使,而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倡导学生写作主体的回归是一个充满人性化色彩的合乎科学规律的写作新理念。

(二)实现“人”“文”的融合

过去受到语文工具性观念的影响,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

为了应试,写作只追求速成,教师很少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生活上下功夫,而是舍本逐末,进行纯技术的训练,形成了学生写作的模式化、套路化倾向。

就连最自由的散文也被模式化了,有诗曰:

“开头提出小问题,一线一定要到底;还要夹叙边夹议,结尾点出大道理。

”这种写作模式将本该鲜活灵动的文章八股化了,将学生的思维牢牢束缚住,写作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工具性的机械操作。

本应充满鲜活个性,充满鲜明人文性的心灵活动变成了一种抄袭拼凑、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人性扭曲的枯燥游戏。

学生学会了用公共的思维模式代替丰富多彩的精神方式,用程式化的写作技巧套路代替了灵活的艺术表达。

写作远离了学生的人格精神,变成了丧失灵魂的一纸“空”文,导致出现学生写作中人和文的分离。

时代不需要写作与做人分离的双重人格的人。

教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使人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并实现自我,使个体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写作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

“我”是写作的灵魂,人文合一是写作的规律。

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人怎样做人的过程。

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为转变这种局面,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开始关注““人”和“文”之间的融合。

新课程标准这种求真求实的导向,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十分有利。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套模式,抒虚情假意,说假话、空话、套话等问题,特别强调学生写作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认识。

其主要内容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这些都是健全人格、培育精神不可缺少的。

所以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中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强调了情感在写作育人中的独特作用。

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获得经验,从生活中丰富经验,是涵养情感的基本途径。

积累的经验越多,感情就越真挚,思维就越灵活,在文章中的表达就越发自内心。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写作时忽视人的因素,缺乏情感的体验,必然导致为文造情,造成人和文的分离。

(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

过去的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可发挥创造和想像的余地极小,限制了学生有灵性的个性性的表达。

孩子们关闭了自己的大脑和心灵,代之以僵化和功利化的思想、社会化和伪圣化的情感、成人化和世俗化的语言,学生成了个性模糊的“套中人”。

在学生的写作中,“人”是社会的、共性的“人”,而不是有血有肉有灵性和个性的个体,不是独一无二的“自我”。

学生写作摒弃了创造,远离了个体生命体验,对写作产生厌烦和惧怕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写作是个性化的活动。

写作的乐趣来源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和个性的舒展。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因素;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因素。

个性实质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立的、特殊的个体性。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健康个性的内涵是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创造能力方面有明确的导向,指出: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高中阶段提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写作个性化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写作具有自主性、生活化、创造性。

具体来说,自主性就是学生自由表达,写自己想写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强调自我表现,并不是脱离生活的无病呻吟,也不是怎么想怎么说,而是表现个人正确的价值取向。

所谓生活化就是强调写作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说真话,诉真情,真实而有生活气息。

所谓创造性就是不迷信、敢质疑、敢思考、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敢于有创意地表达。

写作教学要围绕这些要求进行个性化的写作训练。

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自由、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培养。

在评价上,《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对写作重在“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评价,重在对“兴趣、习惯、真实、创意”的评价。

个性化写作必然是见解各异、观点不同、风格多彩的,教师对此要有包容的态度。

对学生写作的评价,体现教师的胸怀,也体现教师的学识水平。

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抛弃僵化的思维模式,指导学生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

(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传统的写作教学多命题写作,学生为写作而写作,为写作而编造生活,这使他们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学生写作普遍存在“假、大、空”的弊病。

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门知识技能,而是为人生的抒发表达。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写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写作能力必须通过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和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而不是单靠文章作法技巧之类的东西所能奏效的。

写作应是生命的律动,是生活的需要,最终是写作者自我参与的心灵活动。

目前,世界各国写作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人为本,注重培养“我”的主体人格。

如日本语文教学界提出“生活作文”的作文教学思想,它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新课程标准将写作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为写作教学引入了生命的活水,突出了“生活写作”的价值取向。

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世界,而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他们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接纳并认知世界,用写作创造性地表述见闻,表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他们也在写作中不断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并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新课程标准关注生活中的应需性写作,应需性写作因为生活之需不可不写,有特定的场合、明确的对象和实在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态,扭转为写作而写作的心理,克服造作、浮夸的写作之风。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现了写作教学观念的重大突破,观念是一切教改的先导。

对新观念的深入解读和贯彻,必将带来写作教学的全面优化。

写作教学要拨乱反正,走出迷阵,根本的出路就在于遵循人文合一的写作规律,找回学生写作中丢失的“自我”,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心灵写作。

这样学生在成长中写作,在写作中成长,能实现写作水平与个体生命的同步提升。

第二节写作教学的内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

写作能力的提高依赖写作内容的教学。

影响写作能力的因素都是写作教学的内容,主要有生活因素、思维能力、想像能力、文体知识、语言知识等。

语文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教学。

一、写作素材积累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宋代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要学习写诗,工夫来源于生活实践。

写文章也是如此,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细心观察世界,用心感受生活,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所谓观察就是观察生活,认识世界。

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敏感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

只有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好文章来。

要掌握观察方法,对事物做总体的观察或全面的观察,进行细节观察、或多角度的观察,准确捕捉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

要尽量扩大生活的领域,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积极开放多种感觉器官,进行专注、细致、持久的观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要让学生懂得,观察决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还需要融进自己对生活的内心体验、真切感受。

为了获得真切、生动、有意味的直接材料,要让学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由外界事物刺激而引起的反映。

它包含一定的认识因素和理解因素,也包含一定的情感体验因素。

当外界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引起刺激和反应时,总是和人的需要、信念、习惯、观点和态度联系在一起,总是伴随着喜爱或厌恶、快乐或忧愁、肯定或否定等情感活动,使人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

感受不仅能使人产生写作动机,其本身也是写作的对象和内容。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训练敏锐的感受能力,要善于见微知著,透过细微的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从平淡的事物中体味其深邃的意义,捕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感受总是和特定的感情体验结合在一起。

文章不是无情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强调: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意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学生要善于捕捉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情感的波动,记录真切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感受。

如果学生的作文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有个性、有创新,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随手记写的习惯,用观察日记、随笔、周记等形式将观察体验、感受到的有一定意义的材料记录下来。

这样不仅为写作积累素材,也是练笔的训练方式。

(二)广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完成了作文教学论著《作文:

研究、理论与应用》,在书中他明确指出:

“学生自发的兴趣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中心任务是:

“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阅读大量的文学读物”。

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很有指导价值。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240篇优美的诗文。

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和背诵中可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文化积累以及生活积累,这是作文能力的基础。

离开了丰厚的积累,一味追求作文的“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各类读物,养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习惯,并善于利用网络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让他们坚持收集摘抄书报资料,坚持记读书笔记,养成多读勤记的好习惯。

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间接材料的方法,如摘抄的归类和格式,专题积累的分类,卡片的使用等。

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学习一些写作手法,进行知识积累并运用于作文之中,而且在阅读中学生更应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敏锐地观察生活,怎样透过表面深入本质进行思考,怎样以饱满的激情感悟人生的;学习作者的思考方式和观察角度,真诚豁达的处世态度,追求真善美的执著精神。

这样做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认识能力和人格素质,这些是创作的灵魂和根本。

二、写作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以及用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

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导力量。

能动性、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特征。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实现”。

思维总是与语言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写作的实质便是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思维的成果,思维畅达,言语活动才能有序地进行,并以创造能力的形式在文章中得到体现。

思维能力是作文能力的核心。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坚持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训练的原则。

思维训练的内容是复杂而丰富的,写作思维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思维形式共同构成。

形象思维是凭借具体的感性材料和事物表象,进行改造和重组,虚构和想像,创造出一般和个别有机结合的具体统一的艺术典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导判断,从而做出结论的思维方式。

灵感思维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中在平时积累思索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的顿悟、理解、豁然开朗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三种思维方式在写作实践中是互相交叉联系的,应该综合加以运用。

训练学生使用多种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思维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各自发挥着独特而又互相协调的作用。

分析是把思考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因素,然后进行思考论证,以达到认识其内在本质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式。

分析和综合与作文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