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49049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docx

《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docx

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小学低重心德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常山县阁底中心小学季志辉徐丽萍(执笔)

[内容摘要]本课题在反思学校已有德育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道德践行体系的学校德育构建改革,探索“知行结合”德育新机制,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课题以“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不平凡”为教育的定位,其运作包括以校园有形文化、合理评价、“三个融入”为平台的保障体系,以学生生活为主渠道的内容体系,以几个平台、几种方法为途径的操作体系。

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道德践行新体系,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促成了学校德育品牌建设。

[关键词]学校低重心德育教育

一、课题研究的动因与指向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

如今,一些地方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全国上下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着,我们学校的德育怎么了?

学校面临着新的现实的选择。

创建学校德育新机制,这关系着下一代人的精神情操和道德理想。

(一)农村学校德育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农村学校人文教育没有真正被纳入到以德育为主线的教育活动中去。

学生缺少人文关怀,特别是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我们在活动中很少用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学校的人文资源没有充分的开发,也就很难唤醒学生良好的人文意识。

在德育活动中学生有时对实践不感兴趣,甚至怕实践。

本来可以为学生带来快乐的事情却成为了他们的累赘。

其次,学校德育特色不浓。

我们较少的考虑怎样利用自己的有利因素和优势来设计学校德育,因此,使研究活动外耗严重,困难重重。

研究设计把握的错位,一方面使学生的兴趣不够强烈,德育活动落实不够全面,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德育需要却得不到满足。

如此擦肩而过,造成德育一定程度上高耗低效。

第三,家、校教育分离。

农村学校学生不少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加之这些家长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在外不要被人欺负的教育,这种生活氛围下,同伴之间也缺乏智慧的分享,学生道德品质被扭曲。

我们虽然把德育延伸到村庄、家庭,但一直以学校“单

干”形式开展着,使德育落实不全面,特别现在有很多是留守儿童,我们的学生往往学

校好学生,家里小霸王,村庄破坏王。

其实,村庄家庭与学生平时的生活最密切,能在生活、学习中使他们获得持续的教育机会。

况且家长、村庄社员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有自己的有利因素和长处,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和长处,为全体学生的德育教育服务,达到“共享”。

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德育要改变以往“假、大、空”现象,就必须回归生活,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够真正开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

(二)课程改革为创建学校德育新机制带来契机

当前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在教育部既定的计划框架内继续推进,学校德育积极转型,创建农村学校德育就是要重构农村学生的精神生活意义,课程改革将促进其的重建与提升,学校德育使得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形成课程文化。

课程改革是用“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想挑战教师中心的课程与教学传统。

总之,重构学校德育的根本在于学生精神生活的革新,而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生活的改造。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课程改革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新机制的重创,是对学校学生生活的改造。

因此要抓住课程改革机遇,创建德育新机制。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进程

研究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开展。

1、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5月)

本阶段主要是建立课题组,查阅文献,组织学习。

在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6月—2009年7月)

这一阶段是课题实际操作阶段—实践、调整、完善发展所研究的课题。

主要分二步实施:

第一步(2008年6月—2009年2月)创建阁小八景,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检查、评估,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第二步(2009年3月—2009年7月)开展教师德育论坛,并举行教师德育论文评比活动。

针对前一阶段研究遇到的问题、困难进行分析,制定解决方案。

3、总结阶段(2009年8月—10月)

在全面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积累修改案例,作出相应解读。

撰写相关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是一种教育革新,重构学校德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学校,课程还是课堂,都需要借鉴他人的可行之处。

因而进行文献研究不可缺少。

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调整和修正实施方案,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顺利进行,因而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为了保证学校德育的可行性,我们需要对某个班或某个案例进行个案研究,以获得值得推广的经验。

为了验证活动教学是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产生影响,我们须进行实验研究,以取得实施的可行性。

三、研究内容与措施

(一)打造“阁小人文八景”——环境育德

(见附页)

我们制定“创建一个集自然美、艺术美、人文美为一体的人文力场”,用丰厚的美育底蕴净化校园师生的心灵,用丰厚的文化内涵陶冶校园师生的情操,用清新的校园格调感染校园师生情趣,用和谐的人文活动启迪师生的智慧,使阁小成为“花园、学园、乐园”,以人文促师生成长。

◆校园晨曲

着力营造浓郁的以校为本课程建设的文化氛围,爱好竖笛的同学晨间以幽雅的琴声迎接师生到校。

◆诗墙

这是一堵围墙,这堵围墙所在之处是通向食堂和运动场的要道,为继承传统文化,让墙壁也发挥育人的功能,我们将墙壁取名为“诗墙”,图文并茂展现经典古诗文,以“洁净的墙面,折射心灵之光”,从而使人“认清自我,超越自我”。

◆希望之星

这是一个展示栏,展示课程活动中学生的成长和点滴成功。

月“希望之星”的展示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和成长的快乐。

◆春苗诗社

课程的实施使得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日益丰富,学生们有了体验,就有了大量可写的东西,为此,学校成立“春苗诗社”,把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事例、体会、感受、成果等等用文学创作、文学报道等形式给予表现。

◆家校之桥

重新设计注重人文关怀的“家校联系”本,与家长及时的进行心灵与心灵的诉说,传递人间真情,携手共育新人。

◆春苗

创办校报春苗,作为课程中师生活动的一个展示窗口,以“办报育人”为宗旨,“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是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

◆阁小“四棵树”

课程建设更要关注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动学生认养或种养“四棵树”,即班级“爱心树”、学校“心愿树”、家庭“孝敬树”、村庄“希望树”,设计所认养树的维护记录。

用对环境、对自然、对植物的养护来塑心灵,以物寄情。

◆“经典王国”

“经典王国”是学校在课程建设中为有这方面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设置的展示才能和发展能力的场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构建《阁小人》主题生活——实践体德

1、挖掘以《阁小人》为主题构建校本德育内容。

确立以《阁小人》为主题的校本德育资源开发。

区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几乎无所不包,包容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①阁底历史学校及学校周边村庄环境是很好潜在课程资源,如山溪边村牌坊的历史,阁底人的勇于创新的作风和精神。

②学校的历史发展阁小小学经历了风风雨雨一百多年历史,期间,蕴涵着不少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事例,也形成了不少宝贵的资料与教育资源。

③地方区域的教育资源阁小位于衢常铁路和杭金衢高速路交汇处,各种人文风俗都是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

2、导入形成《阁小人》为主题的校本德育实践专题。

我们以《阁小人》为校本德育主题,为了实现活动的目标要求,我们建立了相配套的内容体系及各年段的活动专题。

首先,根据综合活动内涵的理解,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对活动外延进行一定的规划,其次,根据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在具体内容范畴下,确定层递性的年段要求,设计了相应的主题和主题下活动专题。

3、确立《阁小人》德育主题活动推进进程。

在活动推进过程中都以月为单位确定主题,然后以每月二个左右的专题活动的频率进行。

学生在每次专题活动中选定自己的问题(小课题)按每两周一个推进,而以每周固定课时与少先队假日小队闲暇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为途径开展,兴趣活动课作为课题讨论交流、汇报,展示评估、验证的场所。

4、创设《阁小人》德育活动实施的多种样式

①学校活动样式

阅读交流:

根据一定的主题指导学生阅读地方报刊、乡土文学作品,查阅地方志,并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以逐步成为班级文化。

趣味竞赛:

通过各种竞赛指导学生留心人文常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操作表演:

如炒菜、包粽子、做灯笼、做香袋、泡茶等。

社会实践:

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进行调查访问,参加公益服务,生产劳动等。

参观欣赏:

组织学生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欣赏元宵灯会,工厂等。

创作展示:

展示自己收集民间故事,古老物品以及自编小报等。

②指导性活动样式

日常教学渗透性指导:

日常教学中重点进行的是认知方面的训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增强意识,发展能力。

活动课综合指导:

利用活动课综合训练,建立综合训练实践活动课学生学习活动模式。

③综合型活动样式

大主题中,学生在各专题下自主确一则定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个体探究与少先队小队合作探究相结合,灵活选择。

5、用过程自理的方法进行《阁小人》主题德育生活

在学校德育的过程中,学生心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标准。

于是,我们与学生一起设计制作了三个维度的《过程自理卡》,既用来作为学生生活德育品德水平的衡量,又用来引导学生今后的德育生活实践活动。

(三)拓展学校德育空间——生活立德

德育走进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

1.德育融入家庭生活。

体验家务劳动,感受家务劳动的特点,探究家务管理的规律。

指导学生不仅参与家务劳动的实践,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究科学的方法。

体验家庭成员角色,通过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了解感受家人工作的辛苦和家人对家庭幸福的贡献,从而沟通一家人的情感。

参与家庭经济活动,让学生关注家庭银行存款等经济行为,参与制订家庭消费计划,等,从中能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父母当参谋。

参与家庭文化建设,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文化运用与家庭建设,如农家特色,建读书角,为家庭建一份档案等。

2.德育走进村庄。

德育活动通过队员的体验和探究去认识社会,辨别是非,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影响社会,改造社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公益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邻居的意见,给村里提建议,了解村庄的人和事,并努力为公益活动做一些实事。

关注时事及时尚,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报、收看新闻节目,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时尚,并有自己的见解。

3.利用基地资源开展德育活动

学校在充分利用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挖掘自己拥有的校外活动基地的资源,根据学生德育主题,及时与活动基地联系,安排相应的活动。

四、研究成效:

初步建构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教育”践行体系

(一)初步形成了“知行结合”的道德践行体系

在几年的德育探索历程中,我们不断在摸索学校德育如何构建的实践样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才逐渐清晰、形成了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行结合”的小学道德践行体系:

围绕一个精神展开教育,“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不平凡”,体现两种育人思路,“以境育人”、“以行践德”,通过三大要素架构道德践行体系,内容要素、操作要素、保障要素。

1.一种精神体现让学校德育操作方向明晰

德育实践,最终朝着“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不平凡”方向发展学生。

这个在德育实践中逐渐提炼出来的精神,应该有她丰富的内涵和范畴,它包含着方方面面许多内容。

2.二类育人关系让学校德育发挥最大功能

“以境育人”是培育“学校精神”的学校德育理念的起点。

以创设文化外力场,作用内力场为策略,突击自主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以行践德”是德育教育的入口,是学校德育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劳动创造人”中阐述:

人们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的显现,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

“人类首先以外部的实践活动,然后才有人的内部的思想的活动……”实践作为人自由自觉的现实活动,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由于“低重心德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因此,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理论基础上的。

3.三大要素实施让学校德育进入诗的境地

随着课题的深入,学校从有形文化到活动景象到学研状况,逐渐形成一种“校园精神”的主流。

学校倡导“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他们生活幸福、成长快乐。

在校园优美宁静又富有涵义的有形文化熏陶下,孩子们从生活出发,经验出发,兴趣出发,需要出发构筑德育体验主题活动。

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选择、自主参与适合自身发展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感悟“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不平凡”的和谐之美。

正是这种实践下,学校德育不再空洞、不再说教、不再脱节、不再高位……,我们平常所说的“两张皮”真正融入一体,“德育教育”便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

校园精神也不再是从我们成人的角度出发,而是追随学生的逻辑,并顺着学生的逻辑发展而成约定俗成,成为稳固的内心标准,进而发展具有审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其一,诗意校景,面貌焕新,环境育德。

我们制定“创建一个集自然美、艺术美、人文美为一体的人文力场”,用丰厚的美育底蕴净化校园师生的心灵,用丰厚的文化内涵陶冶校园师生的情操,用清新的校园格调感染校园师生情趣,用和谐的人文活动启迪师生的智慧,使学校成为“花园、学园、乐园”,以人文促师生成长。

创建“校园晨曲”、“希望之星”、“家校之桥”等阁小八景。

2008年,全县德育现场会在我校举行,与会代表在学校小记者的带领下参观了“校园八景”,鲜活的人文场景给代表们留下深刻影响。

随着课题的逐步深入,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阁小八景”得到不断的发展、充实与创新,各种新的场景涌现,“阁小八景”不断充实,到后来已经达到布满校园各个角落。

其二,德育教育,朴素课程,生活启迪。

追随学生的逻辑,“德育”实践从“生命”的意义出发,“德育”改变着学生的校园生存状态,改变着他们的校园生活意义。

顺着学生的逻辑发展而约定俗成的“德育精神”,成为稳固的内心标准,进而发展具有审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那种民主、和谐的主人生活,尽管有些不符合成人的逻辑,但他们真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创造世界,也创造了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

基于学生的实践体悟,根据学生们的需要,学校的实际能力设计的,更多的来自于同学们的原创的主题活动,使得学生在在一次次实践亲历中逐步体悟的。

为让“德育精神”落实到校园常规一日生活中,对学校每周星级文明班评比进行革新,把“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不平凡”细化成四级指标列入标准,进行“校园之星”评比。

发展一种自我教育能力。

其三,教学改革,德育课堂,平凡启德。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教”,在孩子们获得发展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在发展着、成长着。

在过程中我们实行“三注重”,即重心育,把心灵献给孩子;重师能:

亮出你的育人观点;重胸襟:

仰视身边的每一个人。

用爱心培育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以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获得生命的意义和辉煌,师生结伴成长。

学校的教师呈现出高尚的师德,他们打造的每一堂课都努力体现一种理念,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愉快地度过一段生命历程。

(二)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

1.培育了一种道德认识的意志力

在研究中发现,随着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始,村庄活动的参与,家庭德育的渗入,校园人文环境的改善,形成了巨大的德育信息场,使学生每天生活在有效的教育场系统中,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得到了改变,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

学生们已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学会判断事和人,以及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修正。

(案例)如学生周南西,原来有较好的作文功底,但是由于厌倦学习写作,经常出现作文课不去上,迟到、早退等现象,班级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主动邀请他参加德育主题活动,并让他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组长,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过程中他充分显示了他作为组长的组织能力和研究能力,并领略了文学家的风采,领悟了要成为有用的人所必须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和持久的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周南西同学又来到了作文教室,又开始了认真的学习写作。

她获得了县小学生现场作文赛一等奖。

2.拥有了一种行业认同的自育力。

我们强调学生主体参与,它一方面是德育实践性的要求,但更主要的是以活动为学习载体,促进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主动构建。

德育教育只有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育好了(有了内化),教育才能说是达到了目的。

小学生年龄低,可塑强,心灵空间很大,就为良好道德构建提供了基田。

学生在“德育”生活中,自主实践,是学生一次次“照镜子”,“自悟”。

在学生自我选题时,就是一次对自我的判断与分析,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估,就是一次自控与反自控的冲突。

这样进行,使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案例)在主题为“走进捡垃圾的人”的实践以后,一堂“在实践中我懂得了……”为主题的班队课开始了,三次实践活动的相关镜头历历在目,孩子们畅所欲言:

小琳:

“捡垃圾的汪大叔弓着腰双手不停地捡,很累的,他要捡得这么干净使环境卫生变干净,这让我很感动也很佩服。

小马:

“擦洗垃圾桶的李伯。

一天要擦村里20只垃圾桶,每只垃圾桶又得那么仔细地擦干净。

那天回家我还想:

既然是反复擦的,随便擦一下好了。

现在想想,那样的话垃圾桶一定很脏。

李伯工作一点不偷懒,我佩服他!

小茹:

“扫村里马路的阿姨,跟在这些不文明的人身后,默默地,毫无怨言地扫。

如果换是我,我想肯定没有那个耐心。

小钢:

“以前我觉得他们是最没用的人,没有活做,只好选择去扫垃圾。

可我看到他们这样认真做好自己工作,感到自己还比不过他们呢?

因为我有时做作业很马虎,只求速度不管做得对不对。

小星:

“我觉得小钢说得很对。

我们现在新农村建设环境变美了,这也有他们的功劳,因为他们工作尽心尽责!

小钰:

“我想我不应该老想着长大当什么家,不应该看不起其他不起眼的工作人员。

不管干什么,要是能像清洁工人那样认真,什么事都会干好的。

在随后的跟踪观察中,这些孩子变化很大,一边人还在扫着地,一边又乱扔垃圾满地的现象在他们中间不再发生。

从校门口的干净到在村马路上监督同伴别乱扔垃圾等变化足以说明实践给他们带来的收获。

3.获得了一种才华的自信。

从平凡的事出发,低重心德育教育再不是独立于学科之外的完全以学生兴趣为转移的零星的课外活动,恰恰相反,它是以文化知识为依托,在有目的、有计划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实践平凡。

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充实了自己的头脑,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形成更高层次的学科学习技能。

一个学年以来,五、六年级平均每个小队的部分实践情况如下表一:

表一:

部分组员实践情况表

项目年级

校外德育资料收集(份)

图书馆资料收集(份)

数据调查统计(份)

照片摄影(张)

行业人员采访(人)

五年级

11

8

4

3

8

六年级

13

16

7

5

12

通过德育实践,学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信息。

课堂交流再不是以前的单调沉闷,它们有话要说,有信息要交流,有问题要探讨,他们认为许多德育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有些就连老师也不一定知晓,在六年级三个班的这方面问卷调查中,也有所反映(见下表二):

表二:

问卷调查汇总表(可以多项选择)

你认为德育知识是

你认为德育实践对你有什么好处

自己发现的

书本中看的

老师告诉的

可以交流的事物多了

学到的知识

不易忘记了

学习轻松多了

人数

51

36

33

83

72

54

比例

42.5%

30%

27.5%

69%

60%

45%

因为活动重视品质形成的过程,主体在长时间的持久实践过程中,把实践获得的体验,作为经验直接纳入自己的结构中,在不断的外界刺激中,知识持续调整、更新,逐渐丰厚并使之结构化,最终,在体验中知识逐步形成。

这种亲身经历的形成过程而获得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发现的)是极不容易“丢失的”。

4.体验了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

信息社会知识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在以往接受式学习中转变过来,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有小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茶馆式自由讨论、行业角色体验、村庄社区服务劳动、农家生产实践……,这些学习方式很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天赋、激发出创造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问题,自然地、综合地学习,改变了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

为了了解学习方式在学生中的运用情况和学生对新学习方式的认可情况,我们在六年级三个班(共120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如下表三:

表三: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调查汇总表

情况

类别

你在“低重心德育”中的学习方式是(可以多选)

这样的实践你喜欢吗?

下学期‘德育教育“应该怎样

德育

调查

专题

研究

德育访谈

亲历体验

其它

与以往一样

喜欢

无所谓

还是以

往好

继续这样

还是以

往好

其它

人数

42

13

86

65

38

7

97

8

15

74

13

33

比例(%)

35

10.87

71.7

54.1

31.7

5.8

80.8

6.7

12.5

61.7

10.8

27.5

从上表中看出,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书本内容的模仿与记忆,更愿意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学习德育知识,发现现象与规律、探索低重心德育知识内涵,在现实生活中的呈现形式,运用所学解释社会事物与现象。

5.习得了一种适应社会的技能

低重心德育实践在活动内容上、培养目标上都体现出它的综合性。

通过对家长问卷调查,发现有70.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生活能力提高了,在回答自己孩子的最大改变是什么时,有29%的家长选择“办事踏实多了”,有29.5%的家长认为“善言谈,善交往了。

活动的实施以合作组为基本单位,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与组员合作愉快。

有58%的组认为自己小组团结合作精神良好,有21%的组认为“还可以”,有81.3%的队员认为活动增进了友谊,78%的组认为在活动中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其余22%的组承认组内出现过矛盾,但最终都友好的解决了。

因此,“低重心德育”开展使学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们把“低重心德育”的过程视为一种交往的过程,刚开始时,70%的学生认为活动并不困难,17.1%的学生认为会有困难,但一定能克服。

到后来却有85%的学生承认遭受过挫折,有的学生在实践中遭受了一些行业人的冷遇,与平日家庭、学校之关爱形成强烈反差,有的学生由于第一次与陌生人交往,陷于窘迫之中;有95.2%的组承认在见到要访谈、询问的人时,有时不知所措。

无疑,“低重心德育”使学生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和人与人之间相到帮助、理解的可贵,体验到了脚踏实地的重要,增强了平实做事的意志力。

终身学习思想要求学生在学校中掌握最基础、最一般的,可再生的知识,和形成知道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知识的能力,我们的“低重心德育”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为学生发展作好准备,实践除了注意与人的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学习以外,更注重了人的自我教、自我学的能力,帮助学生习得合适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式,提高自主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灵敏度与效率,形成一生都要不断学习,自我教育的意识、意志。

(三)促成了学校德育品牌的强化

“低重心德育教育”的开展和有效运作,也为学校德育传统的再发挥,再创新谋求了一条新路,使得学校德育品牌得到了强化。

1.促成了学校德育理念与行为的完善

“低重心德育教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