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3963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

2019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业水平测试)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经典诗文积累。

(1)将宋代诗人文天样的《过零丁洋》补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行深山巨谷中。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②此中有真意,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③________,绿烟灭尽清辉发。

(李白《把酒问月》)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尔来二十又—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3)根据提示默写。

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细致捕捉动物活动来展现初春生机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

②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展现了推己及人的“大爱”情怀。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

3.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经黄牛,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径信宿②,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

轮廓。

②信宿:

两三日。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

在)

B.沿溯阻绝(沿:

顺流而下)

C.或王命急宣(或:

或者)

D.黄牛如故(故:

原来)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间千二百里/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B.故渔者歌曰/故行者谣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加以江湍回

D.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且焉置土石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7.(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描写。

8.(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可燃冰

①2017年6月2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宣布:

我国正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采气时间最长的国家。

②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

天然气水合物是是一种含有大量甲醛气体的水合物。

大量存在于陆地上的冻土带和海底。

在高温低压的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可燃冰”。

如果把甲醛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③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甲醛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

海底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摄氏度;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

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

④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

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

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

⑤但是,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

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

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

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9.海底可燃冰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10.第④段“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11.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12.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将会造成哪些后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_______

①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后,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着一场。

于是,不少人开了小差,甚至连师长也不辞而别。

近6000人的队伍只剩下700多人。

前面重兵围堵,后面追兵迫近。

情势之严峻可想而知!

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三湾那棵大樟树下豪迈宣言:

“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

②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

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用时22年。

③无论谁,没有信念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

大到革命理想——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小到一项具体工作,莫不如此!

④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

可以说:

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航线的舵,也是砥砺前行的鞭。

⑤相反,如果失去了信念,就会患得患失,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

甚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南里是哪里”。

这样,外界稍有诱惑,就会偏离人生航迹:

这些年曝光的干部腐败、演员吸毒、“富二代”飙车等等,恐怕都是这个问题的反映。

多年前曾看过一篇新闻,说是一个富家子弟,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把数吨水泥倾倒在邻居门前。

警方破案后,揭出的案由令人啼笑皆非:

原来是个恶作剧……

⑥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

顺境时,守住信念,会走得端直;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放弃,咬住了,就是胜利!

有篇文章《走出沙漠》,就把这个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⑦一群学者随一位老教授沿丝绸之路进行民俗考查。

可是不久,迷了路,走进了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和炎热消耗了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

最可怕的是干渴——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

为了节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

几天后,老教授死了。

临死前,他把最后一个水壶给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嘱他:

“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它。

⑧又是3天过去了,人已渴到生理极限,大家都死死盯着那壶水。

可助教呢,死活不肯让大家喝,说还没到最后关头,并不断催促大家:

“趁体力还行,再走一程,再走一程……到了前面,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家又艰难地朝前跋涉……就在大家就要绝望的时候,沙丘后面终于传来了流水声。

⑨这时,助教才把真相告诉大家:

“挂在胸前的水壶,其实灌满了沙子,几天前就没水了。

教授一直瞒着大家,是怕大家绝望……”

⑩确实,无论什么时候,守住信念才有成。

有的时候,开头时,不少人会信心满满,可在跋涉过程中,或贪恋周围的“景色”,或受各种诱惑,脚步会慢慢迟滞下来。

这时,千万别忘了告诫自己:

是不是守住了信念?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

不要因为走得太久了,而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选自《人民日报》2015.05.26有删改)

13.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请为本文拟一个标题。

14.文章开头引用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有何作用?

15.全文主要运用了论证和论证。

16.选文论证语言极富特色,请对下面这句做简要分析。

“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是哪里”。

现代文阅读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

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

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

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

“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

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

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

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

“回家!

”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

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

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

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

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

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

“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

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

”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

”光亮后面的人影问。

“陈坊。

”父亲应声答道。

“你儿子多大了?

”那人又问。

“八岁。

”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11)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12)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

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

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

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

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

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

”他边走边说。

(14)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

“爸,我脚疼,走不动了!

”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

“就快到了!

”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

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

“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

”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

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

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15)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

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

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16)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17.请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①~③

④~⑥

⑦~15

16

 

主要内容

A

“我”与父亲摸黑赶路

B

“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A:

B:

18.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19.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20.请分析选文第⑩段中两个加点词“寂静”的含义。

第一个“寂静”:

第二个“寂静”:

21.选文第12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22.选文第15段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打马灯男人的脸”?

23.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

五、作文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珍藏着许许多多来自亲人、朋友、师生甚至是陌生人的动人表情。

这些表情或兴奋,或痛苦,或惊讶,或愤怒……触动着你的心灵,描画着爱的感动,传递着正能量,鼓励着我们直面人生,振作精神,昂然前行。

请以“最是难忘那表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②不得抄袭;③字数不低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1.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①负箧曳屣②欲辨已忘言③皎如飞镜临丹阙④奉命于危难之间(3)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详解】

背诵默写及理解性默写。

不仅要背诵所学的古诗文,还要对课内的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知晓诗句的内容、情感以及诗歌的主题。

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理解能力,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不要出现多字、少字和错别字的情况。

本题要注意“干戈、寥落、飘絮、浮沉、箧、曳屣、辩、阙、早莺、燕、啄、庇”等字容易写错。

2.地白(白)凄清(第二回答“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

3.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答出思念家乡、

亲人即可)

【解析】

【分析】

2.阅读诗歌,了解内容,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分析诗句。

“地白”指地面一片洁白,即与“月光”有关。

根据“冷露无声”一词即可理解诗人所写景物清冷的特点。

3.古诗常是借景抒情,根据本诗所写景物的特点,抓住“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即可理解作者的乡思之情。

4.C

5.B

6.

(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无限趣味。

(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7.湍急纡回(深)侧面

8.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

4.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C.“或王命急宣”中的“或”是“有时”,不是“或者”。

故选C。

5.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

A.其间千二百里/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代词,指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其中)

B.故渔者歌曰/故行者谣曰(……的人/……的人)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加以江湍回(认为/因为)

D.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且焉置土石(兼词,于之/代词,哪里)

故选B。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荣(茂盛)、良(实在)”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色(脸色)、负(背)”几个词是赋分点。

7.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甲】文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

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水流的“湍急”;依据“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可知,【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迂回幽深”。

从写法上看,这也是侧面描写。

据此可填写作答。

8.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乙】文描绘了黄牛滩这里水路迂回幽深的美景,同样也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往东流,经黄牛山,山下有滩,名叫“黄牛滩”。

南岸有重重叠叠的山岭,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

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一番。

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迂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说的就是黄牛滩这里水路迂回幽深,每次回望那块山石感觉还在原地一样。

9.温度、压力、气源。

10.不能去掉。

“几乎”表示大多数之意而并非全部,它表明可燃冰燃烧后还是会产生少量污染物,如果去掉“几乎”,则不能准确表达这种意思。

所以不能去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列数字。

作用:

能更准确具体地说明可燃冰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新能源。

12.后果:

严重破坏环境,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海啸。

【解析】

【分析】

9.试题分析:

考查对说明文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

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

问题出在第3段,答案就在问题的下文,抓住“首先,可燃冰在0~10℃时生成,在20℃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其次,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大气压就可以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丰富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

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间生成可燃冰的晶体”几句压缩整理即可。

注意表示顺序层次的词语,这些词语代表着海底可燃冰的形成条件的几个方面。

10.试题分析:

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一般”本义:

表范围上的限定,指普通情况,并不包括特殊情况。

语境义:

它表明海底的温度通常在2~4摄氏度,但并不排除特殊情况。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11.试题分析:

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含有大量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陆地上的冻土带和大洋海底”这明显是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作用:

准确科学地说明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构成成份和分布特点。

答作用时要找到语段的说明对象或观点句。

所有的说明方法都是为它们服务的。

点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做假设等。

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1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说明文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

问题出在第5段,而答案就在问题的下文。

抓住“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

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两句压缩整理即可。

【小题5】试题分析:

考查本文的说明顺序。

由可燃冰的开采引出说明的对象---->解释什么是可燃冰---->可燃冰的成因---->开采可燃冰的意义---->目前开发利用面临的难题。

所以使用的是逻辑顺序。

13.守住信念才有成。

14.

(一)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题。

(二)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论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15.举例论证和对比(正反)论证。

16.该句引用俗语,语言贴切而生动,证明了没有信念的人就没有人生方向,随波逐流。

【解析】

【分析】

13.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

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含在第一段中、最后一段中。

是一句话的形式呈现的。

仔细分析本文,可知,本文的论点是:

守住信念,才能成功。

意思相符即可。

注意语言简练。

14.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一般有:

(1)引出文章的话题。

(2)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文段分析即可。

15.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其作用分别是: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论证浅显易懂。

通过阅读“引用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

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

16.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是哪里”。

是一谚语,通俗易懂。

“滑到那里是哪里”是写人没有信念,没有目标。

17.A.“我”和父亲遇雨受阻。

B.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

18.环境描写,交待云多雷响的天气,预示大雨将至;烘托“我”焦急的心情;为下文走路艰难作铺垫。

19.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马灯的明亮。

20.第一个“寂静”指夜晚山林的宁静;第二个“寂静”既指夜晚山林的宁静,也指“我”内心的平静。

21.插叙:

交待打马灯男人雨夜的不幸遭遇,揭示打马灯男人雨夜护送的原因;

22.突出打马灯男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表达“我”对他的同情和感激。

23.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象征打马灯男人美好的心灵;突出灯光带给“我”的温暖与安慰。

【解析】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做这一类问题时要在对文章内容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

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首先写“我”和父亲遇雨受阻;其次写“我”与父亲摸黑赶路;再次写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最后写“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据此填写即可。

18.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掌握。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山川、树木花草、季节气象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主要作用有: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该句描写云多雷响,烘托主人公的焦急的心情同时为下文做铺垫。

19.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一般的格式是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作者……感情。

分析第⑦段划线句子可知,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马灯的明亮,衬托了那盏马灯给黑暗中的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表达了我们对那盏马灯的感激之情。

20.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不能望文生义,否则就会出错。

第(10)段第一个“寂静”指夜晚山林的宁静;第二个“寂静”既指夜晚山林的宁静,也指“我”内心的平静。

21.记叙的顺序是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