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3149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论文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2

一、超神化的描写…………………………………………………2

(一)杰出的政治家………………………………………………2

(二)聪慧的智者…………………………………………………3

(三)忠义的典范…………………………………………………4

二、白璧微瑕………………………………………………………5

(一)军事上的失误………………………………………………5

(二)用人上的失察………………………………………………5

(三)诚信的缺失…………………………………………………6

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命运…………………………………7

(一)弃隐入仕的抉择……………………………………………7

(二)壮志难酬的无奈……………………………………………7

(三)鞠躬尽瘁的付出……………………………………………8

四、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8

(一)艺术夸张的方法……………………………………………8

(二)衬托的艺术手法……………………………………………9

(三)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9

注释………………………………………………………………11

参考书目………………………………………………………………12

 

论文内容提要

内容摘要:

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光照全书的人物形象。

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化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完美人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

其实,《三国演义》在超神化塑造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

同时,《三国演义》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悲剧性的命运。

而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也充分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因此,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

我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一书塑造诸葛亮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简略概括分析。

 

关键词:

《三国演义》诸葛亮艺术形象多重性悲剧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等。

而这里面,诸葛亮可以说是最为家喻户晓、最具“人气”,也是罗贯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了。

童谣中“曹操胡子兵马多,抵不上孔明一只脚(此处为方言,音juē)”,便可见其“知名度”。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内容,其中涉及诸葛亮的篇幅,自第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至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有80回之多。

一部《三国演义》,近乎写成了《诸葛亮传》。

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一面的刻画。

如:

毛宗岗称“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谓三绝:

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1)。

康熙皇帝赞美诸葛亮说“诸葛亮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2)。

但是,性格是具有二重性的,“人世间纯粹的‘完美’与纯粹‘缺陷’的性格并不存在。

真实的性格,美而有魅力的性格常常是在美丑,善恶矛盾统一的联系之中”(3)。

就《三国演义》一书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来看,窃以为,全书在超神化描写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揭示了其悲剧性的命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正是因为书中如此刻画,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引得无数文人志士扼腕叹息。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作粗浅的探讨。

一、超神化的描写:

杰出的政治家、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

(一)杰出的政治家

1、在政治理想上,诸葛亮展现了其远大的胸襟和志向。

隐居隆中时,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且“每自比管仲、乐毅。

”(4)他在草庐中便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分析合情入理,以及他早已做好的西蜀五十四州图,都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斡旋天地之手,匡扶宇宙之机,上可仰瞻天文,下可俯察于地理,中可流泽于万民”(5)的大儒、真儒。

很明显,诸葛亮的隐居,不是避世,而是“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分天下”。

(6)

2、在政治作为上,诸葛亮以政治家的眼光敏锐地预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

正确地提出了刘备的战略行动计划和后来蜀汉内政外交的方针。

短短一页“隆中对”,反映了当时形势发展的趋势,规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成为刘备事业的生命线。

此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蜀、魏的长期斗争,蜀、吴的联合抗曹等事实,都充分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

3、在治蜀问题上,诸葛亮实行了法儒合一的执政理念。

以法治国,以严济宽,严格做到奖惩分明,并不乱以刑等政策都非常深入人心,而且他从自身做起,不避亲就远,做到了一视同仁。

这种做法赢得了百官的赞誉,包括曾被他废为庶人的廖立和削职为民的李严等,也深为其言行所折服。

诸葛亮死后,廖立垂泣曰:

“吾终为左衽矣!

”,李严则“大哭病死”。

(7)可见一斑。

4、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诸葛亮采取了和抚的政策。

对孟获“七擒七纵”,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耐心等待。

诸葛亮的“和抚”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南征之后,西南地区出现了较久的安定局面。

(二)聪慧的智者

《三国演义》用大半篇幅描写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对于其智慧的神化也是比比皆是。

举两例以证之。

首先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战争之一,诸葛亮是这次战争的关键人物。

他只身过江,“舌战群儒”,消除孙权疑虑,建立了孙刘联盟,夺取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乘势占领荆襄九郡,为刘备集团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

赤壁之战中,前敌总指挥是周瑜,而运筹帷幄,从旁策划,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诸葛亮。

这场战役,生动塑造了诸葛亮时时足智多谋、处处棋高一着的高大形象。

其次是智退仲达。

第九十五回中,诸葛亮巧用“空城计”,抚琴退仲达,说明了他不仅智慧过人,而且善于随机应变。

马谡违背将令,丢失街亭,致使司马懿15万大军逼近西城。

而此时诸葛亮身旁仅有一班文官及老弱军士2000余人,形势危急。

然诸葛亮镇定自若,从容布置,“大门四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楼上“焚香操琴”。

(8)司马懿来到西城,一见此情景,知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料定城中必有埋伏,立即传令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

在这里,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给敌人造成了判断上的错觉,从而扭转了极其险恶的局面,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也反映了他超人的胆量和气魄,以至于连老奸巨滑

的司马懿也不得不叹息说:

“吾不如孔明也。

”(9)

(三)忠义的典范

诸葛亮典型形象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具备封建时代理想政治家所应有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

尤其是他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忠贞不渝、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以及事事处以公心的胸襟和气度。

1、对蜀汉政权忠贞不渝。

诸葛亮躬耕南阳,洁身自守,明知为蜀国勃兴要费尽心机,却为报答刘备“猥自枉屈”的“殊遇之恩”和其为天下苍生而求贤若渴的诚意,毅然出山辅佐,参加剧烈的政治角逐,并始终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白帝城托孤辅幼主,刘备临终嘱托他:

“若嗣子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10)且不说刘备之言是真心还是假意,诸葛亮当时听了却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表示一定“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11)此情此景,动人之至。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废寝忘食,事必躬亲,汗流终日,甚至在吐血不止时仍扶病处理军务,布置后事,并为安全撤军竭尽智力。

当他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长叹说: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12)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作者就是这样把诸葛亮这种忠贞不渝的品德作为最美、最崇高的东西来渲染。

至此,一个赤胆忠心的贤相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

3、事事处以公心。

诸葛亮胸襟博大,高瞻远瞩。

他对待同僚极其友善,宽以待人,从不计较别人对他的不敬。

在个人生活上,诸葛亮一生廉洁俭朴。

虽身居要职,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一如既往终生节俭,“随身所需,悉仰于官”。

临终时家里只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并立下遗嘱: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13)特意提出不要任何照顾。

诸葛亮这种克己奉公、清贫廉洁的高贵品质堪为典范。

二、白璧微瑕:

军事上的失误、用人上的失察、诚信的缺失

《三国演义》在塑造诸葛亮上的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罗贯中并没有完全把诸葛亮美化、神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通过书中对其缺点与失误的描写刻画,诸葛亮最终还是被描写成为一个介乎凡人与神之间的角色,从而成为了读者乐于接受的艺术形象。

(一)军事上的失误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然对兵法和军事学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但实战方

面的才气的确不是太高,可以说是策略规划长于战术应用。

陈寿批评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14)是相当有道理的。

诸葛亮每次打仗,都故作神秘,不与众将商议,事后才说出其中奥妙。

这在客观上失去了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的机会。

诸葛亮平生小心不肯弄险,对形势的把握过于拘束。

可举两例:

其一,刘备兴师伐吴复仇,这是灭吴的好机会。

诸葛亮本应该以赵云、马超、马岱、魏延等把守隘口以拒魏,明言自己在蜀而暗随刘备伐吴。

就当时而言,曹丕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定不敢侵蜀而坐山观虎斗。

吴灭了,然后北伐中原,不是也轻而易举吗?

其二,第一次北伐,若采纳魏延之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长安,中原不也是囊中之物吗?

这叫兵贵神速。

诸葛亮既然用反间计成功地解除了司马懿之患,却没有争取这一有利的时机一举成功,结果给魏国以喘息之机,重调司马懿以拒蜀,从而为蜀国此后的北伐平添了许多障碍。

(二)用人上的失察

《三国演义》在刻画诸葛亮知人、识人的基础上,也多处描写了他用人失察的缺点。

其一,也是诸葛亮最大的用人失误,是在进军西川的人事安排上。

按当时的情况,如果把赵云和庞统留在荆州,诸葛亮同刘、关、张共进西川,可谓武可定国文可安邦。

然而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让庞统陪王伴驾,把关羽、赵云都留在了荆州。

刘备从心眼里就讨厌庞统的随机之策,两人征途上郁郁寡欢,最终导致落凤坡凤雏夭折,唾手可得的西川反成了烫手山芋。

无奈之下,诸葛亮又带赵云助阵,留下关羽独守荆州,为失城误国留下伏笔。

关羽心胸狭隘,居功自傲。

当时联吴抗曹是蜀国的国策,然而若要贯彻国策需要博大的胸怀,这一点恰恰是关羽的弱点。

诸葛亮让关羽担当此任,使得“走麦城”成为必然。

于是,刘备刚得西川,就失了老家,二弟三弟也相继命丧黄泉。

另一个用人失察之处,就是街亭一役。

当时,司马懿欲领兵袭街亭,被诸葛亮洞悉先机,提早布置重兵把守。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关系到全局成败的关键战略要地,诸葛亮却派了素无作战经验的马谡去把守。

而这马谡,刘备白帝托孤之时,就已经指出了其言过其实的弱点。

诸葛亮做事谨慎小心,而这街亭之战,恰恰是他用人不够谨慎的地方。

《三国演义》正是用这种“百密一疏”的处理方法,使诸葛亮摆脱了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凡人。

(三)诚信的缺失

《三国演义》的部分章节暴露了诸葛亮的诚信问题。

客观的讲,正是由于诸葛亮的诚信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吴蜀联盟的基石,才最终使得“联吴抗曹”成为空话,并导致了吴蜀联盟的名存实亡。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中较为精彩的一节,在这段故事中,罗贯中不惜纸墨地刻画了诸葛亮狡黠的智慧,也透露出了他对诚信道义的蔑视。

仅从“一气周瑜”来讲,诸葛亮的诚信缺失便跃然纸上。

赤壁之战后,周瑜想一鼓作气拿下南郡,但他担心刘备趁火打劫,于是去试探刘备。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吩咐说:

“闻都督欲取南郡,故来相助。

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

”周瑜倒也爽快,说:

“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

(15)接下来便是周瑜与南郡守将曹仁的一场残酷大战,周瑜将曹仁打得大败,东吴也伤亡惨重。

然而最终,刘备、诸葛亮还是食言了,他们乘周瑜与曹仁激战正酣时,悄悄占领了南郡。

就这样,周瑜辛辛苦苦用鲜血换来的果实,却被诸葛亮轻轻松松地窃取了。

从《三国演义》的逻辑推理来看,“三气周瑜”的直接后果便是孙刘联盟的瓦解,以及东吴偷袭荆州,关羽父子被杀。

甚至刘备东征孙吴时遭遇“火烧连营”败局,最终白帝托孤,也处在这根逻辑链条之上。

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三气周瑜”绝对是一大败招。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其多重性格的刻画,是十分精彩而又成功的,书中既充分刻画了他聪慧、识人、果敢、坚毅的优点,又描写他白璧微瑕、百密一疏的缺点与失误之处。

而正是经过《三国演义》这样的艺术处理与创造,广大读者对于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觉丰满、真实。

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命运:

弃隐入仕的抉择、壮志难酬的无奈、鞠躬尽瘁的付出

(一)悲剧性命运之一——弃隐入仕的抉择

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之就是“忠”。

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

《论语·八佾》: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6)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

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然而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可能认识到这

一点,对“求善护礼”伦理观的追求与志向不可实现的矛盾必然产生悲剧。

诸葛亮脱离不了时代赋予的伦理观,不会走“求真”的道路去匡复社稷,救民于水火,只能走“求善”之道,并在此中挣扎,以抚平他的人生信仰和追求。

他把“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观和“贤臣择主而事”的臣道观等伦理观念转化为政治理想并为之追求,却忘了审视社会现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不仅寄托着罗贯中“有志图王”的理想,也是文人特别是落魄文人的理想寄托。

因此,诸葛亮这个乱世中的英雄和道德的人物才会备受后人的推崇和爱戴。

(二)悲剧性命运之二——壮志难酬的无奈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以自己的才学与天命一比高下,“虽九死其犹未悔”,壮志难酬也在所不惜。

这正是他悲而且美之处。

为了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实现个人的人格理想,为了“匡复汉室,救民于水火”,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充满悲剧色彩的道路。

司马徽曰: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17)此言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了一丝慰藉,而更多的,则慨叹了他多舛的命运。

“不得其时”反映了古人所执迷的“天命观”、“运数观”,也就是此强有力的制约着诸葛亮的事业和生命。

依据“天命观”,当时汉室已末,天不归蜀,即使如诸葛亮这样一位“千古奇人”,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人物也根本无法“斡旋天地,扭转乾坤。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企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与“天命”抗衡,其顽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成就了他的悲壮与无奈的悲剧性命运,也带给了读者极大地震撼。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其名世,千载谁一伯仲间”道出了后世对诸葛亮的敬仰。

诸葛亮壮志难酬的悲剧命运与英雄气概,不仅强化了小说“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而且成为小说最感人的情感动力之一。

(三)悲剧性命运之三——鞠躬尽瘁的付出

客观地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愚忠”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有爱国爱民的思想成分,同时,也体现了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直到以身殉职的可贵品质。

刘备是仁君,能任人唯贤,有利于诸葛亮实现自己的理想,也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某些愿望和要求,所以诸葛亮才能流芳千古。

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一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并抒发了对一个未完成事业的贤相的惋惜

之情。

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写道: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全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也给予诸葛亮对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充分的肯定。

因为《三国演义》的着力刻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最终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四、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艺术夸张的方法、衬托的艺术手法、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

(一)艺术夸张的方法

《三国演义》多次又恰当地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诸葛亮的非凡智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这是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的重要辅助手段。

诸葛亮指挥战争非常轻松自如,“眉头一皱,计上头来”,他的计谋便化成无敌的力量。

《三国演义》精心选取“草船借箭”、“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细节描写,大力渲染诸葛亮在对饮、弹琴、观鱼中用计退敌,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人耳目一新,对其智者形象更是过目不忘。

(二)衬托的艺术手法

衬托的艺术手法在《三国演义》中俯拾皆是。

比如诸葛亮的出场。

为了写好诸葛亮的出场,小说先采用以宾衬主的方法,写徐庶以衬托诸葛亮(《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然后采用以虚衬实的方法,写刘备一访二访不见诸葛亮但处处都有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这样写,主角还未亮相,但其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

再者,《三国演义》采用了大量正衬的艺术手法塑造出诸葛亮的高大形象。

小说不是以对手的愚蠢无能来表现诸葛亮的高明,而是写对手也是英雄豪杰,彼此都知己知彼,“才与才敌”,使斗争变得扑朔迷离,由此演绎出许多比才斗智的精彩情节。

小说详细描写了诸葛亮与周瑜、司马懿等对手的斗争,突出了诸葛亮的高明,收到了极其鲜明、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赤壁之战中,小说把周瑜的智谋写得非常突出,但是越突出周瑜的智谋,就越是显示出诸葛亮的鬼神莫测之机,更加说明诸葛亮才是全局的决策者、是真正的统帅。

小说展现司马懿的诡计多端,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

司马懿扼守秦川,使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均以失败告终。

但是由于作者妙笔生花,写诸葛亮有鬼神莫测之机,出兵出得奇,退兵退得妙,而使人感到诸葛亮胜过司马懿。

这样写,既不会违背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的历史事实,又成功地刻画了诸葛亮的英雄形象。

(三)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

《三国演义》善于采用细节、环境、性格相互交融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始终把诸葛亮放在激烈尖锐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去写,在困境、逆境、险境中展开一系列故事情节,刻画了诸葛亮无比智慧、忠贞,虽白璧微瑕但瑕不掩瑜的英雄性格,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既有歌颂美化,也写出了

参考书目:

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济南:

齐鲁书社,1997

⑵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⑶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论》,桂林:

漓江出版社,1983

⑷叶维国冒欣《三国演义创作论》,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⑸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⑹周先慎《<明清小说>导读》,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