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74.27KB ,
资源ID:273314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3314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docx

1、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论 文 目 录内容摘要 1关 键 词 1正 文 2 一、超神化的描写 2 (一)杰出的政治家 2 (二)聪慧的智者 3 (三)忠义的典范 4 二、白璧微瑕 5 (一)军事上的失误 5 (二)用人上的失察 5 (三)诚信的缺失 6 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命运 7 (一)弃隐入仕的抉择 7 (二)壮志难酬的无奈 7 (三)鞠躬尽瘁的付出 8 四、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8 (一)艺术夸张的方法 8 (二)衬托的艺术手法 9 (三)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 9注 释 11参考书目 12论 文 内 容 提

2、要内容摘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光照全书的人物形象。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化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完美人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其实,三国演义在超神化塑造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同时,三国演义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悲剧性的命运。而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也充分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因此,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我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一书塑造诸葛亮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简略概括分析。关键词: 三国演义 诸葛亮 艺术形象 多重性 悲剧试论三国演义

3、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等。而这里面,诸葛亮可以说是最为家喻户晓、最具“人气”,也是罗贯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了。童谣中“曹操胡子兵马多,抵不上孔明一只脚(此处为方言,音ju)”,便可见其“知名度”。纵观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内容,其中涉及诸葛亮的篇幅,自第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至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有80回之多。一部三国演义,近乎写成了诸葛亮传。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

4、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一面的刻画。如:毛宗岗称“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谓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1)。康熙皇帝赞美诸葛亮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2)。但是,性格是具有二重性的,“人世间纯粹的完美与纯粹缺陷的性格并不存在。真实的性格,美而有魅力的性格常常是在美丑,善恶矛盾统一的联系之中”(3)。就三国演义一书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来看,窃以为,全书在超神化描写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揭示了其悲剧性的命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因为书中如此刻画,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

5、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引得无数文人志士扼腕叹息。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作粗浅的探讨。一、超神化的描写:杰出的政治家、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一)杰出的政治家1、在政治理想上,诸葛亮展现了其远大的胸襟和志向。隐居隆中时,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且“每自比管仲、乐毅。”(4)他在草庐中便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分析合情入理,以及他早已做好的西蜀五十四州图,都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斡旋天地之手,匡扶宇宙之机,上可仰瞻天文,下可俯察于地理,中可流泽于万民”(5)的大儒、真儒。很明显,诸葛亮的隐居,不是避世,而是“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分天下”。(6)2、在政治作为上,诸葛亮

6、以政治家的眼光敏锐地预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正确地提出了刘备的战略行动计划和后来蜀汉内政外交的方针。短短一页“隆中对”,反映了当时形势发展的趋势,规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成为刘备事业的生命线。此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蜀、魏的长期斗争,蜀、吴的联合抗曹等事实,都充分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3、在治蜀问题上,诸葛亮实行了法儒合一的执政理念。以法治国,以严济宽,严格做到奖惩分明,并不乱以刑等政策都非常深入人心,而且他从自身做起,不避亲就远,做到了一视同仁。这种做法赢得了百官的赞誉,包括曾被他废为庶人的廖立和削职为民的李严等,也深为其言行所折服。诸葛亮死后,廖立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严则“大哭

7、病死”。(7)可见一斑。4、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诸葛亮采取了和抚的政策。对孟获“七擒七纵”,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耐心等待。诸葛亮的“和抚”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南征之后,西南地区出现了较久的安定局面。(二)聪慧的智者三国演义用大半篇幅描写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对于其智慧的神化也是比比皆是。举两例以证之。首先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战争之一,诸葛亮是这次战争的关键人物。他只身过江,“舌战群儒”,消除孙权疑虑,建立了孙刘联盟,夺取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乘势占领荆襄九郡,为刘备集团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赤壁之战中,前敌总指挥是周瑜,而运筹帷幄,从旁策划,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诸葛亮。这场

8、战役,生动塑造了诸葛亮时时足智多谋、处处棋高一着的高大形象。其次是智退仲达。第九十五回中,诸葛亮巧用“空城计”,抚琴退仲达,说明了他不仅智慧过人,而且善于随机应变。马谡违背将令,丢失街亭,致使司马懿15万大军逼近西城。而此时诸葛亮身旁仅有一班文官及老弱军士2000余人,形势危急。然诸葛亮镇定自若,从容布置,“大门四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楼上“焚香操琴”。(8)司马懿来到西城,一见此情景,知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料定城中必有埋伏,立即传令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在这里,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给敌人造成了判

9、断上的错觉,从而扭转了极其险恶的局面,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也反映了他超人的胆量和气魄,以至于连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也不得不叹息说:“吾不如孔明也。”(9)(三)忠义的典范诸葛亮典型形象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具备封建时代理想政治家所应有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尤其是他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忠贞不渝、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以及事事处以公心的胸襟和气度。1、对蜀汉政权忠贞不渝。诸葛亮躬耕南阳,洁身自守,明知为蜀国勃兴要费尽心机,却为报答刘备“猥自枉屈”的“殊遇之恩”和其为天下苍生而求贤若渴的诚意,毅然出山辅佐,参加剧烈的政治角逐,并始终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白帝城托孤辅幼

10、主,刘备临终嘱托他:“若嗣子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10)且不说刘备之言是真心还是假意,诸葛亮当时听了却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表示一定“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11)此情此景,动人之至。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废寝忘食,事必躬亲,汗流终日,甚至在吐血不止时仍扶病处理军务,布置后事,并为安全撤军竭尽智力。当他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长叹说:“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12)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作者就是这样把诸葛亮这种忠贞不渝的品德作为最美、最崇高的东西来渲染。至此,一个赤胆忠心的贤相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

11、3、事事处以公心。诸葛亮胸襟博大,高瞻远瞩。他对待同僚极其友善,宽以待人,从不计较别人对他的不敬。在个人生活上,诸葛亮一生廉洁俭朴。虽身居要职,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一如既往终生节俭,“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临终时家里只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并立下遗嘱:“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13)特意提出不要任何照顾。诸葛亮这种克己奉公、清贫廉洁的高贵品质堪为典范。二、白璧微瑕:军事上的失误、用人上的失察、诚信的缺失三国演义在塑造诸葛亮上的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罗贯中并没有完全把诸葛亮美化、神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通过书中对其缺点与失误的描写刻画,诸葛亮最终还是被描写成为一个介乎凡

12、人与神之间的角色,从而成为了读者乐于接受的艺术形象。(一)军事上的失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然对兵法和军事学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但实战方面的才气的确不是太高,可以说是策略规划长于战术应用。陈寿批评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14)是相当有道理的。诸葛亮每次打仗,都故作神秘,不与众将商议,事后才说出其中奥妙。这在客观上失去了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的机会。诸葛亮平生小心不肯弄险,对形势的把握过于拘束。可举两例:其一,刘备兴师伐吴复仇,这是灭吴的好机会。诸葛亮本应该以赵云、马超、马岱、魏延等把守隘口以拒魏,明言自己在蜀而暗随刘备伐吴。就当时而言,曹丕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定不敢侵蜀而坐山观虎斗。吴灭了,然

13、后北伐中原,不是也轻而易举吗?其二,第一次北伐,若采纳魏延之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长安,中原不也是囊中之物吗?这叫兵贵神速。诸葛亮既然用反间计成功地解除了司马懿之患,却没有争取这一有利的时机一举成功,结果给魏国以喘息之机,重调司马懿以拒蜀,从而为蜀国此后的北伐平添了许多障碍。(二)用人上的失察三国演义在刻画诸葛亮知人、识人的基础上,也多处描写了他用人失察的缺点。其一,也是诸葛亮最大的用人失误,是在进军西川的人事安排上。按当时的情况,如果把赵云和庞统留在荆州,诸葛亮同刘、关、张共进西川,可谓武可定国文可安邦。然而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让庞统陪王伴驾,把关羽、赵云都留在了荆州。刘备从心眼里就讨厌

14、庞统的随机之策,两人征途上郁郁寡欢,最终导致落凤坡凤雏夭折,唾手可得的西川反成了烫手山芋。无奈之下,诸葛亮又带赵云助阵,留下关羽独守荆州,为失城误国留下伏笔。关羽心胸狭隘,居功自傲。当时联吴抗曹是蜀国的国策,然而若要贯彻国策需要博大的胸怀,这一点恰恰是关羽的弱点。诸葛亮让关羽担当此任,使得“走麦城”成为必然。于是,刘备刚得西川,就失了老家,二弟三弟也相继命丧黄泉。另一个用人失察之处,就是街亭一役。当时,司马懿欲领兵袭街亭,被诸葛亮洞悉先机,提早布置重兵把守。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关系到全局成败的关键战略要地,诸葛亮却派了素无作战经验的马谡去把守。而这马谡,刘备白帝托孤之时,就已经指出了其言过其实的弱

15、点。诸葛亮做事谨慎小心,而这街亭之战,恰恰是他用人不够谨慎的地方。三国演义正是用这种“百密一疏”的处理方法,使诸葛亮摆脱了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凡人。(三)诚信的缺失三国演义的部分章节暴露了诸葛亮的诚信问题。客观的讲,正是由于诸葛亮的诚信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吴蜀联盟的基石,才最终使得“联吴抗曹”成为空话,并导致了吴蜀联盟的名存实亡。“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中较为精彩的一节,在这段故事中,罗贯中不惜纸墨地刻画了诸葛亮狡黠的智慧,也透露出了他对诚信道义的蔑视。仅从“一气周瑜”来讲,诸葛亮的诚信缺失便跃然纸上。赤壁之战后,周瑜想一鼓作气拿下南郡,但他担心刘备趁火打劫,于是去试

16、探刘备。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吩咐说:“闻都督欲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周瑜倒也爽快,说:“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15)接下来便是周瑜与南郡守将曹仁的一场残酷大战,周瑜将曹仁打得大败,东吴也伤亡惨重。然而最终,刘备、诸葛亮还是食言了,他们乘周瑜与曹仁激战正酣时,悄悄占领了南郡。就这样,周瑜辛辛苦苦用鲜血换来的果实,却被诸葛亮轻轻松松地窃取了。从三国演义的逻辑推理来看,“三气周瑜”的直接后果便是孙刘联盟的瓦解,以及东吴偷袭荆州,关羽父子被杀。甚至刘备东征孙吴时遭遇“火烧连营”败局,最终白帝托孤,也处在这根逻辑链条之上。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三气周瑜”绝对是一大败招。经过以上分

17、析,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其多重性格的刻画,是十分精彩而又成功的,书中既充分刻画了他聪慧、识人、果敢、坚毅的优点,又描写他白璧微瑕、百密一疏的缺点与失误之处。而正是经过三国演义这样的艺术处理与创造,广大读者对于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觉丰满、真实。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命运:弃隐入仕的抉择、壮志难酬的无奈、鞠躬尽瘁的付出(一)悲剧性命运之一弃隐入仕的抉择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之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6)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

18、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然而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对“求善护礼”伦理观的追求与志向不可实现的矛盾必然产生悲剧。诸葛亮脱离不了时代赋予的伦理观,不会走“求真”的道路去匡复社稷,救民于水火,只能走“求善”之道,并在此中挣扎,以抚平他的人生信仰和追求。他把“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观和“贤臣择主而事”的臣道观等伦理观念转化为政治理想并为之追求,却忘了审视社会现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不仅寄托着罗贯中“有志图王”的理想,也是文人特别是落魄文人的理想寄托。因此,诸葛亮这个乱世中的英雄和

19、道德的人物才会备受后人的推崇和爱戴。(二)悲剧性命运之二壮志难酬的无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以自己的才学与天命一比高下,“虽九死其犹未悔”,壮志难酬也在所不惜。这正是他悲而且美之处。为了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实现个人的人格理想,为了“匡复汉室,救民于水火”,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充满悲剧色彩的道路。司马徽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17)此言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了一丝慰藉,而更多的,则慨叹了他多舛的命运。“不得其时”反映了古人所执迷的“天命观”、“运数观”,也就是此强有力的制约着诸葛亮的事业和生命。依据“天命观”,当时汉室已末,天不归蜀,即使如诸葛亮这样一位“千古奇人”,能“运筹帷幄决

20、胜千里”的英雄人物也根本无法“斡旋天地,扭转乾坤。”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企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与“天命”抗衡,其顽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成就了他的悲壮与无奈的悲剧性命运,也带给了读者极大地震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其名世,千载谁一伯仲间”道出了后世对诸葛亮的敬仰。诸葛亮壮志难酬的悲剧命运与英雄气概,不仅强化了小说“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而且成为小说最感人的情感动力之一。(三)悲剧性命运之三鞠躬尽瘁的付出客观地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愚忠”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有爱国爱民的思想成分,同时,也体现了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直到以身

21、殉职的可贵品质。刘备是仁君,能任人唯贤,有利于诸葛亮实现自己的理想,也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某些愿望和要求,所以诸葛亮才能流芳千古。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一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并抒发了对一个未完成事业的贤相的惋惜之情。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写道:“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全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也给予诸葛亮对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充分的肯定。因为三国演义的着力刻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最终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四、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艺术夸张的方法、衬托的艺术手法、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一)艺术夸张的方法三国演义多次又恰当地运用夸张的

22、艺术手法突出诸葛亮的非凡智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这是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的重要辅助手段。诸葛亮指挥战争非常轻松自如,“眉头一皱,计上头来”,他的计谋便化成无敌的力量。三国演义精心选取“草船借箭”、“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细节描写,大力渲染诸葛亮在对饮、弹琴、观鱼中用计退敌,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人耳目一新,对其智者形象更是过目不忘。(二)衬托的艺术手法衬托的艺术手法在三国演义中俯拾皆是。比如诸葛亮的出场。为了写好诸葛亮的出场,小说先采用以宾衬主的方法,写徐庶以衬托诸葛亮(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然后采用以虚衬实的方法,写刘备一访二访不见诸葛亮但处处都有诸葛亮在(三国演

23、义第三十七回)。这样写,主角还未亮相,但其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再者,三国演义采用了大量正衬的艺术手法塑造出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小说不是以对手的愚蠢无能来表现诸葛亮的高明,而是写对手也是英雄豪杰,彼此都知己知彼,“才与才敌”,使斗争变得扑朔迷离,由此演绎出许多比才斗智的精彩情节。小说详细描写了诸葛亮与周瑜、司马懿等对手的斗争,突出了诸葛亮的高明,收到了极其鲜明、强烈的艺术效果。在赤壁之战中,小说把周瑜的智谋写得非常突出,但是越突出周瑜的智谋,就越是显示出诸葛亮的鬼神莫测之机,更加说明诸葛亮才是全局的决策者、是真正的统帅。小说展现司马懿的诡计多端,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司马懿扼守秦川,使诸葛亮的六出祁

24、山均以失败告终。但是由于作者妙笔生花,写诸葛亮有鬼神莫测之机,出兵出得奇,退兵退得妙,而使人感到诸葛亮胜过司马懿。这样写,既不会违背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的历史事实,又成功地刻画了诸葛亮的英雄形象。(三)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三国演义善于采用细节、环境、性格相互交融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始终把诸葛亮放在激烈尖锐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去写,在困境、逆境、险境中展开一系列故事情节,刻画了诸葛亮无比智慧、忠贞,虽白璧微瑕但瑕不掩瑜的英雄性格,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既有歌颂美化,也写出了参考书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济南:齐鲁书社,1997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论,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叶维国 冒欣三国演义创作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周先慎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