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2743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docx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docx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常考简答题汇总

中学篇

 

1、简述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请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全民化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3、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4、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主要途径)。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5、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6、简述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9、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10、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

(2)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3)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

"

 

11、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

 

12、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13、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14、简述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15、简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1)间接性与概括性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引导性与指导性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

(3)简捷性与高效性通过学习间接知识,可以减少探索的时间,避免探索更多的弯路,尽快地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

(4)交往性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同时具有实践的性质。

(5)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可以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在掌握知识与提高认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1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

 

1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9、简述布置课外作业时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深入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0、简述科学性和思想性想统一原则的实施要求。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

 

2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年龄是0~2岁,在这个阶段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

年龄是2~7岁,此阶段的特征有:

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等。

(3)具体运算阶段。

年龄是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

年龄是11~16岁,此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

 

22、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24、简述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并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者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

0~1、5岁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

1、5~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

3~6、7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

6、7~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

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

18~30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

30~6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充沛感对颓废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或颓废感。

第八阶段:

6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25、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

自律道德的开始阶段,开始按照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即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

(4)公正阶段(10~12岁):

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26、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第一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第二个水平为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第三个水平为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27、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8、简述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9、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

 

3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小学篇

1、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物质基础。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以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为教育提供了不断丰富的教育内容、不断发展的教育手段。

(2)社会条件。

一方面,统治者需要通过教育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专门人才和顺民;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倡导自己的主流意识。

(3)文化基础。

文字的出现,为学校教育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人类社会日益积累和丰富的文化、文明成果提供了文化基础。

 

2、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

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学校教育制度。

小学教育是基础。

(2)全民性。

从广义上讲,全民性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

从狭义上讲,全民性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3)义务性。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就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4)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小学教育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3、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6、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

 

7、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8、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

 

9、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

 

10、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1、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三个类型,双轨制、单轨制、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

(1)双轨制:

其主要实施国家是西欧。

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2)单轨制:

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纳。

(3)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

最早产生于苏联国家。

 

1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①因材施教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13、简述注意的种类。

注意种类产生条件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1)客观事物本生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的新异性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④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人的主体状态:

①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期待②人们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1)加深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合理地组织有关活动;(3)培养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使人们的活动更加持久;(4)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个体的意志品质。

 

14、简述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3)感觉后效(4)感觉的补偿作用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15、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1)知觉具有选择性

(2)知觉具有整体性(3)知觉具有理解性(4)知觉具有恒常性

 

16、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

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小学思维发展的特征。

阶段年龄特征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前运算阶段2~7岁“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17、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

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

 

18、简述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19、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5岁):

儿童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2)权威阶段(5~8岁):

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3)可逆性阶段(9~11岁):

儿童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4)公正阶段(11以后):

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

 

20、简述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3)榜样示范法(4)情境感染法(5)规范制约法(6)舆论影响法(7)心理疏导法(8)行为训练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