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5205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加合作医疗的群众达126396人。

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区9485人纳入城镇居民低保,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53.45万元,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做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启动准备工作,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提供有效就业岗位28443个,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8984人。

二、今后三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央、省、市将继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投入,为我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更加有利于我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是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泛珠三角区域、西南各省的经贸合作,西山区作为昆明主城中心区之一、中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云南省著名的工业基地之一,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产业和资本梯度转移承接、招商引资等方面具备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

三是滇池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和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之首,备受国家、省、市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把滇池治理摆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更加紧迫的位置,有利于西山区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加快滇池草海治理保护,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四创两争”工作的深入推进,安晋公路、西二环快速系统等一大批道路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在西山区启动实施,有利于加快海口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环境与商贸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后三年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的前两年,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是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金融、土地、节能减排等硬约束加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问题突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工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仍是全区经济工作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全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对称,工业经济存在整体规模小、产业集中关联度不够、工业产品能耗高、行业特色不突出、工业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较多,就业压力较大,增收困难。

四是城市规划设计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管理经营体制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任务仍然繁重。

四是在解决就业、就医、就学、住房保障、交通环境、生活出行、物价稳定等事关群众利益方面的问题上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很重。

五是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创新工作、提高执行力上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对于这些问题,在今后三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区域经济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四次全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及区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立足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符合区情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巩固提升商贸业,提高经营城市和管理城市的水平,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总体思路

继续坚持和完善区“十一五”规划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富民强区”这一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工业强区、商贸富区、科教兴区、对外开放“五大战略”,培育壮大工业、商贸业、生物医药业、文化旅游产业、商务房地产业、都市农业“六大支柱”,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城乡相对贫困人口生活、老龄和养老事业发展“五大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招商引资、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建设、依法治区“七个重点”,加快推进经济强区、宜居之区、活力之区、和谐之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主要任务

1、构建“四个梯级板块”。

根据全区三个镇、七个街道办事处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都市经济的聚集性和辐射带动特点,构建“四个梯级板块”的都市经济发展格局,即:

金碧、永昌街道办事处围绕螺蛳湾片区改造提升、金碧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突出商业中心、时尚购物、流行文化的特点,在提升发展中扩展实力;

马街、棕树营、西苑街道办事处围绕商贸聚集区、文化休闲区、生活居住区、商务会展物流区的定位,在加速发展中提高质量;

福海、前卫街道办事处和碧鸡镇高海公路沿线围绕草海湖滨新区建设,突出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康体娱乐、餐饮文化、高端地产、行政办公的功能,提升改造昆安高速路沿线各类专业市场,在持续发展中创造优势;

碧鸡、海口、团结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依托资源优势,结合海口工业园区、团结旅游小镇、滇池西岸湖滨生态带建设,采取新型工业化、提速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等手段,在统筹发展中增强后劲。

2、细化产业布局。

将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延伸细化到三个镇和七个街道办事处:

工业主要布局在一园一片(海口工业园区、长坡片区);

商贸业主要布局在七个街道办事处,发展的重点在金碧、永昌、福海、前卫片区,发展的潜力在马街片区;

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布局在马街、西苑街道办事处和团结镇;

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布局在团结、碧鸡镇和环湖沿线;

商务房地产主要布局在七个街道办事处,发展的潜力在环湖和昆安高速路沿线;

都市农业主要布局在碧鸡、海口、团结镇。

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山水文化园林特色突出的现代新西山。

3、实施八大工程。

开展以“思想大解放,西山大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实施思想解放工程;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投入保障,快速推进海口工业园区建设,实施工业经济突破工程;

落实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实施招商引资推进工程;

以“三最四低”为目标,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实施软环境建设工程;

实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围绕马街片区改造、螺蛳湾市场改造提升、南市区商圈构建等重点,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存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实施都市经济发展工程;

加快滇池草海治理保护开发,实施草海湖滨新区建设工程;

按照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城乡建设工程;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级规划、区级实施,统一设计、各具特色,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加快实施、改善民生”的要求,实施城中村五年重建工程。

(四)主要目标(2008~2010)

根据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大干2008,拼搏2009,攻坚2010,冲刺‘十二五’”的工作要求和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形势的分析预测,“十一五”后三年,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测目标为: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50亿元,年均递增1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0000元以上,年均递增9.62%;

财政总收入达50亿元,年均递增23.63%以上,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5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6.36亿元,年均递增2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21.93亿元,年均递增25%。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末,工业实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7.28亿元,年均递增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0亿元,年均递增18%;

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5%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2010年全区城市化水平由2007年的74%提高到79%,城市建成区人口达71万人,把西山区建设成为适宜人居住的湖滨特色生态区,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的工业聚集区和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重点小城镇、中心镇建设快速推进,功能逐步健全。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

到“十一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13682元,年均递增7.0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72元,年均递增6.01%。

多渠道、多形式、全覆盖解决城市双困户住房问题。

农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全覆盖,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西山区主要发展目标对比表

年度

2007年

“十一五”规划计划年均增长

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规划

实际完成数

同比增长

计划完成数

计划年均增长

生产总值

162.8972亿元

11.5%

11%

250亿元

15.3%

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

21.5665亿元

6.4%

15%

37.28亿元

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0.0617亿元

22.13%

156.36亿元

25%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11.2268亿元

7.97%

21.93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5.4372亿元

16.2%

140亿元

18%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1127.68元

12.91%

5%

13682元

7.03%

农民人均

纯收入

5938.21元

6.03%

6%

7072元

6.01%

财政总收入

26.46亿元

26.31%

50亿元

23.6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86263万元

30.52

13%

15亿元

20%以上

人口自然

增长率

控制在2.68‰以内

稳定在6‰以内

控制在5‰以内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到2010年,继续巩固义务教育“两基”成果;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面向昆明市、云南省,开展订单式职业技术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0%以上。

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达85%以上,社保基金征缴率达95%以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补助标准。

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5‰以内。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摒弃一切落后的、束缚发展的体制障碍。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到2010年,实现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出口3亿美元。

――城市环境不断优化。

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快速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四创两争”工作取得新的成果,城市功能逐步健全。

生态环境特别是草海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0.8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7.94平方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以上,城区生活污水纳入排污管网处理,城市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5%以上,大气污染综合指数达到优良以上的天数达到90%以上。

四、“十一五”时期后三年主要措施(2008~2010)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发展优势产业,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产业群。

2008年全面完成碧鸡、海口、团结镇镇域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1、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认真搞好科技示范,生产优质高效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重点围绕“四个万亩”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到2010年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达18000亩;

花椒种植面积达10000亩;

水果提质增效改造10000亩;

药用植物种植面积达10000亩。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比由现在的40:

60调整到20:

80。

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进一步提高畜牧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到2010年提高到45%。

2、发展主导产业:

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扶持种植、养殖、加工、运销大户、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15个,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3.15万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个,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达1500户。

3、政策资金扶持:

建立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着重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项目等领域倾斜。

4、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座,解决1.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完成30个自然村小组通村油路建设;

完成滇池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平方公里;

推广节能气化灶18534个,建设“一池三改”沼气池5000口;

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5、农民技能培训和农村各类人才培养:

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区、镇、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通过农函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从而提高低收入人口收入水平。

到2010年完成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新增转移就业人数8000人,农民外出劳务收入达11000万元。

同时大力培养农村急需人才,以服务基层,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学习力、竞争力、创造力和执行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二)坚持工业强区战略,打造优势产业支撑

1、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园区建设。

按照全区工业发展“一园一片”(海口工业园、长坡工业物流片区)的规划布局,一是海口工业园区要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多元投入、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原则,采取BT、BOT等方式,积极吸纳国内外各类资本,加快园区主干道路的建设,尽快启动园区给水、排水、电力供应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园区吸引力,逐步形成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环保型为主体的磷化工及磷深加工产业、光机电产业及加工制造产业等优势产业,形成园区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到2010年完成园区2.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预计产值达30亿元,实现收入29亿元,实现税收1亿元。

二是将长坡片区发展纳入海口工业园区统筹规划,加快长坡工业物流片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西片区工业企业转移的承载平台,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等产业。

2、二是要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产业,促进我区产业结构升级,全力打造以磷化工、光机电、机械设备制造、建材、食品加工、生物制约等为主的主导产业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7年126户增加到2010年的150户,纳税1000万元以上企业增加到30户。

3、加大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西发〔2007〕34号《关于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意见》精神,尽快出台工业经济发展有关优惠政策,每年安排5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1500万元海口工业园区工业发展建设专项资金,对在新上项目、技术升级、扩大规模、新品开发、节能减排等方面效益突出的工业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4、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要利用市场和资源约束加快兼并重组,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各审批部门要确实把关,严格限制和禁止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工艺技术落后的产业和产品进入我区生产领域。

指导20户工业企业开展以“节能、降耗、环保、增效”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审核,挑选5户工业企业作为循环经济试点。

到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5%,实现节能量49.31万吨标煤。

(三)坚持商贸富区战略,构建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

1、培育大市场,组织大流通,发展大商贸

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兴办大型商贸服务业和连锁业,强化区域商贸流通业的服务功能和集散辐射能力,形成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初步建立起面向东盟,服务全省、全市,连接省内外、区内外的市场体系。

突出商业中心、时尚购物、流行文化的特点,打造金碧特色商业街区;

通过以实施玉带河公园建设为重点的片区综合改造开发,加快形成与昆百大商圈错位发展的精品商业中心区;

依托大商汇辐射、聚集效应,打造多业态、高科技、超大规模的现代商业城经济;

通过打造新螺蛳湾大渔商贸城,引导企业建设功能完善、辐射能力强、富有活力的商务、物流区,到2010年完成螺蛳湾市场的改造提升和现有商业业态调整,进一步提升螺蛳湾商业区的竞争力,推动商品贸易由粗放式、传统型经营模式向精细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

2、积极推进三个中心片区综合开发建设,全面加大都市经济发展力度

(1)马街片区商贸中心:

采取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方式,积极推进“产业新、文化新、面貌新和环境新”的马街片区改造。

引导企业逐步“退二进三”,围绕商贸聚集区、文化休闲区、生活居住区、商务会展物流区的功能定位,通过沃尔玛项目、白沙地居住主题公园项目、螺蛳湾大渔商贸城项目的带动辐射,逐步将马街片区打造成为昆明西片区的次商贸中心和面向全省的商贸物流区。

(2)南市区商业中心:

按照商业形态多元化、购物方式步行化、公共空间社会化、商业环境景观化、人居环境园林化的定位,依托前卫、福海片区周边生活居住、商务商贸和行政办公聚集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休闲娱乐、商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以大商汇和南亚风情广场、红星美凯龙居家广场等大项目的带动辐射,打造南市区次商务中心。

(3)草海北岸生态文化休闲区:

高起点做好草海湖滨新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

整合滇池、草海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突出山(西山)水(滇池)楼(大观楼)文化特色,通过香港瑞安集团等项目的进驻,把草海片区建设成集生态绿化、湿地公园、户外运动、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草海湖滨新区。

3、大力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业发展

以西山风景区综合开发、草海生态区旅游开发、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海口工业旅游开发为重点,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重点打造“三带一圈”精品旅游文化区:

发挥团结镇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辐射作用,打造“团结谷律—螳螂川—安宁青龙峡”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带;

依托高海公路和沿线企业如石龙坝水电站、军工企业等,打造从春雨路至海口的以爱国主义、科普教育为主线的工业生态文化旅游带;

挖掘东寺街、螺蛳湾至大商汇商贸购物旅游潜力,开发螺蛳湾商贸文化旅游购物带;

通过招商引资,把草海建成集商贸、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创意产业、景观住宅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文化圈。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以打造“草海生态旅游文化圈”为契机,整合和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提升西山区“山、水、商、旅”的文化内涵,以艺术欣赏、旅游观光、度假居住、民族民间民俗旅游为内容,依托“龙公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中华护国博览园”试点项目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走文旅融合、文商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

同时以信息咨询服务和科学技术服务为重点,培育以金融、信息、会计、保险、中介咨询、法律、物流运输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出版业、城市休闲文化娱乐业、体育康体业、工业文博业。

(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一流宜居之区

1、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

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级综合性规划与各种专项规划,区级规划与镇域规划的统筹和衔接,把规划的制定实施与产业布局、旧城拆迁、城中村改造和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

编制、报批草海等重点地段、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完成船房河、新老运粮河等主要河道和春雨路、广福路等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物、景观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做好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广告规划、市场规划、绿色景观系统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矿产资源开发规划;

修编完善镇域规划、小城镇、小集镇规划,完成团结、碧鸡、海口三个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做到城乡全规划、满覆盖,引导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实现城市空间结构有序调整。

2、全力推进“四创两争”工作。

到2010年,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创建达到国家标准,打造城市品牌。

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向城中村延伸,基础设施向群众生活领域延伸。

创园: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道路绿化、环境卫生、城市照明设施、市政道路及附属设施、店招店牌、户外广告、占道经营、占道亭棚、违法小广告等方面的整治活动;

做好道路交通微循环改造、环卫基础设施、城市照明设施建设工作;

提高盘龙江、大观河河滨绿地养护和建设,逐步形成城市河、湖等水体沿岸绿化效果较好、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明显的风光带。

创卫:

完善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开展除“四害”示范街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开展以城中村为重点的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加大城市道路、照明、环卫、卫生服务、治安、农贸市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治力度,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

创模:

实施企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工程,建立“一厂一档”,强化对全区大气污染重点工业污染源监测,实现工业废气达标,确保总量削减计划完成;

继续巩固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对辖区内区域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开展创建宁静小区活动;

开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行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建成一批国家、省、市级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宾馆、绿色商场,夯实“创模”基础;

强化和完善入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