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优秀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1844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优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优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优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优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优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优秀版.docx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优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优秀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优秀版.docx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优秀版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知道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能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资料;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什么?

(石灰) 

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

二、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三、理解诗意

1、讨论:

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

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

(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

“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

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

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

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四、深化主题

1、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

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2、石灰自述:

石灰石——火烧——生石灰——遇水——熟石灰——石灰水。

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听了石灰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4、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于谦资料

老师补充: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公元1449年,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于谦临危受命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

《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

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

对比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对比讨论:

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

于谦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

(同桌讨论)

交流体会:

(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石灰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它更给了人们精神的启示――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

而于谦就是像石灰一样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

5、拓展联系:

(1)你还知道哪些像石灰一样、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

(如:

岳飞、文天祥等)

(2)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你还积累了哪些?

《竹石》清·郑燮

即将要学在诗《墨梅》元·王冕

古诗《石灰吟》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读诗题。

(读三遍)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

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3.释题:

《石灰吟》有的书叫《咏石灰》。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二、读诗句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明诗意

出示提示:

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千锤万凿: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

(2)烈火焚烧:

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

(3)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

(4)诗意:

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2)浑不怕:

一点也不怕。

浑:

全,全然。

(3)清白:

明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4)诗意:

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结合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

再读古诗,借助诗句意思,思考:

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

1.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淡然处之。

2.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歌颂了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

暗喻诗人不管要经历多少磨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做清白的人。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明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有感情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和高洁的品格。

五、总结学法。

五步读懂古诗:

知诗人

解诗题

读诗句

明诗意

悟诗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引领回顾

1.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于谦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的于谦。

2.是的,他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12岁。

3.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今天学习的《石灰吟》可是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

4.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5.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

学了这首诗你就知道了。

二、合作探究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听听石灰的自述吧。

2.听了石灰的自述,你能对照古诗找出几个关键词来描述石灰的过程吗?

(出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3.出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你是如何理解千锤万击的?

(这里的千,万是虚词,表示很多次的敲击捶打)

谁能来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了怎样的煎熬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1.你读出了石灰的痛苦,你感受到了石灰承受着煎熬)

但这些都不算什么,开采出来以后,石灰还要经过(烈火焚烧)

4.焚,焚是一个生字,同学们观察一下,焚的结构和在田字格里的摆布,谁来说说看?

我看到同学们昨天在预习单上已经尝试先写这个字了,让老师来展示一下你昨晚写的字。

根据读帖读得,评价一下,他写的怎么样?

(书写功底真不错,真了不起,第一遍就能写的这么美观)

让我们再拿起笔来写一写这个字,你一定能写得更好看。

5.看着烈火焚烧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

6.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但石灰怕不怕?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7.你知道“若等闲”是什么意思吗?

若的意思是好像,等闲的意思是平常的小事,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在《七律长征》中学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和《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的等闲也是这个意思。

三、精讲点拨

过渡:

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8.是啊,无论是千锤万击,还是烈火焚烧,在石灰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石灰的哪些品质呢?

9.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到(课件出示)

10.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

··

11.是啊,就是要给千家万户粉刷墙壁,就是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读

12.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仅仅是石灰吗?

总结:

是啊,于谦虽然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歌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总结提升

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

我们要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

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房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

他的老师便问他这是何故。

于谦回答道:

“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那么画像上的人是谁呢?

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朝皇帝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

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意做文天祥这样的人。

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

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生看资料。

2.看完材料,你对于谦这个人又有些怎样的了解?

请写在方框里。

3.学生汇报。

(三)入境诵读

正月二十三这一天,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北京城乌云密布,闷雷滚动。

城中的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

(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

他已经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有何惧?

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在天地间悠悠回荡——(要留清白在人间)

五、新知引领

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于谦的志向。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很多的诗,都是诗人“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慨与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这样的诗,体会这类诗歌的特点。

【出示】《墨梅》《竹石》

小结:

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

课后我们还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二)吟咏“清白”民族魂

1.串读三首诗

【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

愿意再读读这三首诗吗?

2.揭示“民族魂”

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

每首读一句。

3.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

谁能把这三个词读出来。

4.在这节课中,如果《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的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这两个字是……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

最后,让我们来吟诵这首千古名诗——《石灰吟》。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石灰吟》。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师:

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

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学习《石灰吟》

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

“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

石灰吟

千chuí锤/万záo凿/出深山,烈火/fénshāo焚烧/若等闲。

粉骨/suì碎身/hún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3)师: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

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板书: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课件出示: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板书:

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

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

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

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①学生交流。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

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6)师: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7)教师小结: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4.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齐读。

(3)练习背诵。

小结:

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

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和诗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作者的心声,明白诗人的志向。

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设计:

背诵并理解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