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0038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docx

《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docx

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考博试题总结汇总

中药学试题

1.比较麻黄与桂枝功效与主治异同。

答:

相同点:

麻黄与桂枝均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

不同点:

麻黄发汗之力强,尤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者;桂枝发汗相对弱,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均可使用。

麻黄还能宣肺平喘,主治肺气不宣之喘咳;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兼表证。

桂枝还有温通经脉、温助阳气的功效,主治寒凝血瘀,风寒湿痹,以及肾、心、脾阳虚证。

2.试述葛根、升麻、柴胡在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

答:

相同点:

葛根、升麻、柴胡均能疏散退热,主治表证(风热表证或温病卫分证、风寒表证等)发热;还可升脾胃清阳,适应证各异。

不同点:

①葛根善发表解肌退热,适宜于外感表证发热,项背强痛;升麻清散解表,尤适宜于温病卫分证及风热表证发热;柴胡疏散退热作用好,又能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除用于风热表证、风寒表证发热外,还适用于少阳证寒热往来,常与黄芩等药同用。

②葛根长于升脾胃清阳而止泻,适宜于脾气虚泄泻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湿热泻痢初起兼表证者,常与黄芩、黄连等配伍。

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

③葛根、升麻还能透疹,适用于麻疹疹出不透。

此外,葛根又能生津止渴,适用于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升麻还可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柴胡又善疏肝解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肋疼痛等证。

3.简述石膏的功效和主治病证。

答: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机。

主治病证有:

①温热病气分实热证;②肺热喘咳证;③胃火牙痛、头痛;④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

4.试对比牡丹皮与地骨皮功效和主治的异同。

答:

相同点:

均能清热凉血、清虚热,治疗血热出血症和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等。

不同点:

地骨皮善治有汗骨蒸,并能止血,清肺降火,还可治肺热咳嗽;牡丹皮还能活血散瘀,又可治瘀血证。

5.为什么说连翘为“疮家圣药”?

答:

连翘味苦性寒,主入心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品既能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消肿散结,可用于治疗热毒蕴结所致的内外疮痈诸证,故有“疮家圣药”之称。

6.试比较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与主治异同。

答:

相同点:

均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各种湿热证及痈疮肿毒等证。

不同点:

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而泄肺火,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还具有止血、清热安胎作用,用于血热出血及胎热胎动不安;黄连长于清中焦湿热而泄心胃之火,用于治疗湿热泻痢、胃热呕吐及热病心烦;黄柏长于清下焦湿热而泄肾火,用于治疗湿热下注之带下、湿热淋、足膝肿痛等证,还具有退虚热作用,用于阴虚发热。

7.大黄功效及应用

答: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逐瘀,清泄湿热。

①便秘及胃肠积滞诸证。

用于热结便秘;②温热病及脏腑火热上炎证。

治温热病高热神昏或火热上炎之头痛、目赤、咽喉痛等;③血热出血证。

有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破血妄行所致吐血、咯血等上部出血症;④热毒疮痈,烧烫伤。

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所致内外痈。

⑤多种瘀血证。

活血祛瘀功效,兼可清除瘀热。

⑥湿热黄疸、淋症。

清利湿热之功,适宜于湿热内蕴之证。

8.简述独活与羌活功效与应用异同。

答:

相同点:

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主治风寒湿痹,风寒加湿表证,头痛等,二者常配伍治疗风湿痹证全身疼痛。

不同点:

独活药性较缓和,发散力不及羌活,多用于风寒湿痹腰以下疼痛者,治少阴头疼、风寒感冒较少单用;羌活药性较燥裂,长于发散表邪,主治风寒感冒,治风寒湿痹上半身疼痛,主治风寒头痛。

9.苍术的功效与应用

答: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①治湿滞中焦之痞满呕恶食少或吐泻乏力等;②治风湿痹痛,湿盛者尤宜;③发汗解表,治表证夹湿;④明目,治夜盲及眼目昏涩。

10.比较茯苓与薏苡仁在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

答:

相同点:

均有利水渗湿、健脾的功效,均可用于水湿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带下等多种病证。

不同点:

茯苓性平不偏寒热,应用广泛,健脾之力强于薏苡仁,且更为常用,适用于脾湿诸证;又可宁心安神,主治心脾不足之心悸怔肿、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证。

薏苡仁利湿而又利关节,缓和筋脉挛急以除痹,适用于湿热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其性寒,又可清热排脓,主治热毒内蕴之肺痈、肠痈等。

11.茯苓的功效与应用。

答: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既善利水渗湿,治水肿、小便不利、痰饮;又能健脾,治脾虚诸证,兼便溏或泄泻者尤佳;还能安神,治心悸、失眠,证属心脾两虚及水气凌心者尤宜。

12.试比较香加皮与五加皮性能主治的异同。

答:

均性温归肝肾,既均能祛风湿、强筋骨,治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筋骨痿弱、小儿行迟,又均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

相异的是:

香加皮源于萝蘼科而有毒,长于强心利尿;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无毒,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13.附子功效与应用。

答:

辛甘热有毒,作用颇强,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一善回阳救逆,治亡阳证,或兼气脱者。

二善补火助阳,治阳虚火衰之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大便溏泻,阳虚水肿,阳虚外感,以及阳虚寒湿内停之阴黄。

三善散寒止痛,治寒湿痹痛及胸痹冷痛等。

14.试比较干姜与生姜性能主治异同。

答:

同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治中寒诸证。

所不同的是:

生姜为当年之根茎鲜品,药力较缓,既走表又走里,走表能发汗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诸证;走里能温中止呕开胃、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消化不良及风寒咳嗽。

干姜则为往年之根茎干品,习称老干姜,药力较强,功专走里,善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阳虚中寒之腹痛吐泻、亡阳欲脱及痰饮喘咳。

15.试比较肉桂与桂枝性能主治异同。

答:

同出一物而为心甘性热之品,均能助阳散寒、温经通脉、止痛,均可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痰饮、胸痹,以及经寒血滞之痛经、闭经。

所不同的是:

肉桂为树干之皮,力强而专攻走里;又善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治阳虚火衰诸证、下元虚冷阳虚上浮诸证、寒疝腹痛、阴疽流注等。

桂枝为树之内枝,力缓而走表走里;又善发汗解表,治风寒表证有汗或无汗。

16.比较陈皮与青皮功效与主治异同。

答:

相同点:

均有行气之功,主治气滞证。

不同点:

陈皮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要药,主治脾胃气滞证或湿阻中焦证,以及湿痰、寒痰咳嗽等。

青皮长于疏肝破气,主治肝气郁滞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乳痈肿痛及疝气腹痛等;又能消积化滞,主治食积气滞,亦可主治气滞血瘀之症瘕积聚、久疟癖块等。

17.试述木香、香附、乌药在功效与主治方面的异同。

答:

相同点:

均有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气滞疼痛。

不同点:

木香行气作用强,适用于多种气滞疼痛证侯,尤善行胃肠之气,尤适用于肠胃气滞之脘腹胀痛、泻痢里急后重等。

香附长于疏肝理气,适用于肝郁诸证;又善调经止痛,为“气中之血药”,常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乌药性温散寒,能行气散寒止痛,适用于胸腹胀痛、寒疝、痛经等寒凝气滞之胸腹诸痛证;又能温散肾、膀胱之虚寒,用于膀胱虚冷之尿频、遗尿。

18.试比较枳实与枳壳性能主治异同。

答:

同出一物而性微寒,虽功效相似强弱不一。

枳实为幼果,气锐力猛,沉降下行,善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治食积脘胀、热结便秘、湿热泻痢、痰滞胸痹及痰热结胸等。

枳壳则为接近成熟果实,力缓而长于理气宽中除胀,多用于胸肋或脘腹胀满及食积、便秘之轻证。

此外,二者与补气升阳药同用,又可治气陷脏器脱垂等证;制成注射剂,又能升压。

19.试述三七的性能主治。

答:

味甘、微苦,性温,既止血,又散瘀,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特点,实为化瘀止血之良药。

一善化瘀止血,治各种内外伤出血,兼瘀者尤佳。

二善活血定痛,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瘀血胸痹。

三则取其化瘀之功,治脑血管病及慢性肝炎等有效。

此外,有补虚作用。

20.试比较大蓟与小蓟性能主治的异同。

答:

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降压,治血热妄行之诸出血证、热毒疮痈及高血压病。

但大蓟凉血止血力较强,多用于吐血、咯血及崩漏;又能清肝,治肝炎等。

小蓟则散瘀消痈力较强,又兼利尿,多用于尿血,兼治血淋、热淋。

21.试述川芎的性能主治。

答:

辛散温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既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寒凝气滞血瘀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肝气郁滞、胁肋疼痛、血滞胸痹心痛、疮伤肿痛以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又能祛风止痛,主治头痛、风湿痹痛。

尤以头痛用之为佳,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瘀均可应用。

其所治之证以疼痛为主,疼痛的病因则不外血瘀、气滞或风寒湿邪凝滞经脉。

22.简述丹参的功效、主治。

答:

丹参具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的功效。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血瘀心腹疼痛、徵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证、疮痈肿毒、热病烦躁、心悸失眠等证。

23.简述牛膝的功效、主治。

答:

牛膝具有活血调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引血下行的功效,适用于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血热妄行之吐血、牛血,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证。

24.简述半夏的功效、主治。

答:

半夏的功效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主治:

消痰证,寒痰证;呕吐;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25.试述柏子仁与酸枣仁性能、功效及应用的异同。

答:

相同点:

均味甘性平,能养心安神,常相须为用,治阴血不足所致心神失养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

不同点:

柏子仁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善治肠燥便秘;酸枣仁味酸,收敛止汗作用明显,可治体虚自汗、盗汗。

26.试述羚羊角与牛黄性味、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答:

相同点:

性寒凉,主入肝、心经,有平肝息风、清热解毒的功效,均可用于:

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证等。

不同点:

羚羊角咸寒,善于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又能清肝明目,主治肝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头痛。

牛黄味苦,兼入心包经,长于清心化痰开窍,主治温热病热入心包或痰火蒙蔽心窍之神昏谵语,高热烦躁,痰涎壅塞等;且清热解毒力强,亦多用于热毒壅盛之咽喉肿痛、痈疽疔毒等。

27.试述天麻与钩藤性味、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答:

相同点:

均味甘,主入肝经,有息风止兢、平抑肝阳的功效,均适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等。

不同点:

天麻甘平质润,药性平和,广泛用于各种病因所致的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结合可配伍应用,为止眩晕之良药;又能祛风通络,适用于肢体麻木、风湿痹痛。

钩藤性良,清轻透达,长于清热息风,清肝凉肝,尤宜于肝热动风、小儿急慢惊风及小儿夜啼;又能透散热邪,可用于外感风热、头痛等。

28.生姜、干姜、炮姜同出一物,其功效、主治病证有何异同?

答:

生姜、干姜、炮姜均能温中散寒,治疗脾胃里寒证。

生姜长于散表寒,最适宜于风寒感冒之轻证;善能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可用治多种呕吐,尤宜于胃寒呕吐;并能温肺止咳,凡肺寒咳嗽,无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此外还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及鱼蟹之毒。

干姜长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主药,凡中焦里寒证,无论实寒或虚寒皆宜;又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并能温肺化饮,治疗寒饮喘咳。

炮姜长于温经止血,主治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出血证,也治虚寒性崩漏下血。

并能温中止痛、止泻,适宜于虚寒性腹痛腹泻。

29.为什么说益母草为妇科经产之要药?

答:

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

以善调妇人胎产诸证为其特长,故有“益母”之称,既可用于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又可用于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或难产、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等证。

临证不论煎剂、膏剂、单味或复方均可取效。

所以益母草为妇科经产之要药。

30.比较桃仁与红花在功能主治上的异同。

答:

相同点:

二者均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用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瘀血疼痛。

不同点:

红花活血力强,用治心腹瘀痛,癓瘕积聚。

桃仁兼能消痈排脓,用治肺痈、肠痈;还能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治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31.马钱子的临床功效与主治有哪些?

临床应用有何注意事项?

   

答:

马钱子具有散结消肿,通络止痛的功效。

主要用治跌打损伤、骨折肿痛,以及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疮毒、咽痛等。

使用注意:

马钱子有大毒。

用量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内服不宜生用及多服久服;本品所含有毒成分能被皮肤吸收,故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敷。

孕妇禁用,体虚者忌用。

32.桔梗有何功效?

临床上有哪些应用?

答:

桔梗辛散苦泄,药性缓和,主入肺经,升浮上行,为舟楫之剂。

善能开宣肺气,又有祛痰、利咽、排脓之效。

用治外邪犯肺、肺气不宣的喘咳。

对咳嗽痰多之证,不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

还能用于咽痛、音哑、肺痈等。

此外,本品善能载药上行,常作治疗胸膈以上疾病的引经药。

又借其开宣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33.比较浙贝母与川贝母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答:

浙贝母与川贝母都具有清热化痰散结的功效,用治痰热咳嗽、瘰疬痈疮。

但浙贝母苦寒,偏于清肺,多用于风热及痰热咳嗽;散结作用力强;川贝母性凉而甘,偏于润肺,多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之证,散结作用力弱。

34.比较龙骨与牡蛎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

相同点:

均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均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

不同点:

龙骨长于镇惊安神。

煅后收湿敛疮生肌,用治湿疮,疮疡久溃不敛;牡蛎长于平肝潜阳。

又有软坚散结之功,可治痰核、瘰疬、瘿瘤、癓瘕积聚等证;煅后制酸止痛,可治胃痛泛酸。

35.比较人参和党参在功效主治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

相同点:

人参与党参均具有补脾气、补肺气、益气生津、益气生血及扶正祛邪之功,均可用于脾气虚、肺气虚、津伤口渴、消渴、血虚及体虚有邪之证。

不同点:

党参性味甘平,作用缓和,药力弱。

古方治以上轻症和慢性疾患者。

急症、重症仍以人参为宜。

凡元气虚脱之证,应以人参急救虚脱,不宜用党参。

此外,人参还长于益气助阳,安神益智,而党参类似作用不明显。

党参还兼有补血之功。

36.比较白术、苍术功效的异同。

   

答:

相同点:

二者均具有健脾与燥湿的功效。

不同点:

白术以益气健脾为主,多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

苍术以苦温燥湿健脾为主,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

此外,白术还能利尿、止汗、安胎;苍术还能发汗解表、祛风湿、明目。

37.比较人参、黄芪功能主治上的异同。

   

答:

相同点:

二者均能补益脾肺,用治脾肺气虚。

不同点:

人参善能大补元气,用治气脱危证;又能安神益智、生津止渴,用治失眠、健忘、津伤口渴及消渴等。

黄芪善能补气升阳,用治气虚下陷:

又能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用治自汗、盗汗、虚性疮疡、气虚水肿等。

   

38.黄芪与连翘均为“疮家圣药”,均可治疮疡,其功用特点有何不同?

答:

黄芪与连翘均有“疮家圣药”之称,都可用治疮疡。

其功用特点区别在于:

黄芪甘而微温,归脾肺经,长于补益脾肺之气以益生化之源,有良好的托疮生肌之功。

多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之虚证。

连翘苦寒,归肺心胆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力,长于解毒疗疮,常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各种疮毒痈肿之实证。

   

39.比较熟地与当归两药的功用与主治的异同。

   

答:

二者均能补血,用治血虚证。

熟地长于补血滋阴,主治血虚及肝肾阴虚。

当归长于补血调经,主治血虚经病。

当归又兼能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用治瘀血疼痛、痈疮及血虚肠燥便秘。

  

   

40.比较熟地与生地在功能与主治上的异同。

   

答:

相同点:

熟地与生地二者均能滋阴,用治阴虚证。

不同点:

生地甘苦寒,以清热凉血为主,主治热入营血及血热出血证。

滋阴作用较弱,多用于津亏口渴、消渴、便秘等。

熟地甘温,以补血为主,主治血虚证。

滋阴作用较强,多用于肝。

肾阴虚证。

41.比较赤芍与白芍的药性特点及功用。

答:

相同点:

白芍与赤芍二者均入血分,均能理血,用治血分病证。

且均能止痛。

不同点: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能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用治血热、血瘀及肝火所致诸证。

以治血热瘀滞疼痛为宜。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能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自汗盗汗、拘急疼痛、肝阳上亢等证。

以治肝血亏虚,胁肋疼痛,四肢挛急疼痛为宜。

42.比较杜仲与续断在功能主治上的异同点。

答:

相同点:

二者均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及胎漏、胎动不安。

不同点:

杜仲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善治肾虚腰痛、久痹腰痛。

续断兼能止血、疗伤续折,胎漏下血、筋伤骨折多用之。

43.比较麦冬与天冬功能主治上的异同。

答:

相同点:

二者均能润肺止咳,养阴生津,润肠通便。

用治肺虚燥咳;津伤口渴;肠燥便秘。

不同点:

麦冬兼能清心除烦安神,用治心烦不眠、心悸怔忡。

天冬兼能滋肾阴、退虚热,用治阴虚潮热、盗汗、遗精等。

44.临证如何区别应用山茱萸与吴茱萸?

答:

山茱萸酸涩微温而质润,具有补益肝肾、涩精止遗、敛汗固脱之功。

常用于肝肾亏损引起的腰痛、遗精、阳痿、头晕目眩、小便频数、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大汗欲脱、久病虚脱等证。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燥烈,能温中降逆、暖肝止痛,专攻无补。

其温散寒邪力强,降逆止呕作用亦佳,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

常用于脘腹寒痛、呕吐吞酸、寒疝疼痛等症。

亦可用于脾肾虚寒之久泻、痛经、霍乱转筋及脚气肿痛等证。

45.茯苓、猪苓、泽泻的功效、主治有何异同?

答:

茯苓、猪苓、泽泻均为甘淡之品,均能利水渗湿,用治水湿停滞所致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常相须为用。

区别:

茯苓性质平和,利水不伤正气,并有健脾、宁心之功,临床对脾虚湿盛诸证,如水肿、泄泻、痰饮等,尤为适宜。

亦为心悸,失眠所常用;猪苓功专渗泄,其利水作用较茯苓为强,故水肿、小便不利常用;泽泻性偏寒凉,利水之中又有泄热之功,尤善泻肾与膀胱之热,常用于肾阴不足,相火亢盛而致遗精、眩晕等证。

46.何谓“十八反”、“十九畏”?

答:

“十八反”:

即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半夏、瓜萎、贝母、白芨、白蔹:

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即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47.何谓中药的四气?

四气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确定的依据:

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

即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48.何谓中药的五味?

五味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

五味是指药物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另有淡味与涩味两种,淡味常附于甘味,涩味与酸味功效相似,故仍称五味。

确定的依据:

一是药物的滋味(口尝),二是药物的作用(临床实践观察)。

因此“五味”主要是指药物味道的“味”,也包涵了小部分药物作用的“味”。

 

  

49.简述辛、甘、酸?

苦、咸、淡、涩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答:

(1)辛:

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气血阻滞的病证。

(2)甘:

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和调和药性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3)酸:

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滑脱病证。

(4)苦:

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火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

(5)咸:

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癓瘕痞块及大便燥结等。

(6)淡:

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7)涩:

与酸味作用相似,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遗尿、滑精等滑脱证。

50.何谓中药的升降沉浮?

影响升降沉浮的因素有哪些?

升降沉浮对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答: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掌握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

但病位与病势必须综合考虑。

51.如何理解药物毒性的含义?

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答: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药物毒性的含义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要注意的问题是:

①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②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③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④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

52.试述人参的性能主治。

答:

甘微苦性微温,为补气救脱第一要药。

一善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兼阳气衰微者;气阴两伤者。

二能补脾益肺,治脾虚气弱、肺气虚弱或肺肾两虚之久咳虚喘。

三能生津止渴,治气津两伤之口渴或消渴。

四能安神益智。

治气血双亏之心悸、失眠、健忘。

此外,又治血虚证、气不摄血证及阳痿。

53.试述鹿茸的性能主治。

答:

一善补肾阳、益精血,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的畏寒肢冷、阳痿、宫冷不孕、尿频不禁、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肢冷神疲等。

二能强筋骨,治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无力及小儿发育不良。

三能调冲任、固带脉,治冲任虚寒带脉不固之崩漏、带下。

此外,还能托疮毒,治阴疽久溃不敛、脓出清稀。

54.试述当归的性能主治。

答: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一善治血虚所致的萎黄、头晕等证。

二善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及胎前产后诸疾。

三善治虚寒腹痛。

四善治跌打瘀肿、风湿痹痛。

五善治痈疽疮伤。

六善治血虚肠燥便秘。

此外,还治久咳虚喘。

目前,上海市创业培训中心已开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共招收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应届毕业生62人。

55.试述熟地黄的性能主治。

答: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主治血虚诸证,面色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不止;肝肾阴虚证,适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精血亏虚证。

适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精明的商家不失时机地打出“自己的饰品自己做”、“DIY(DoItYourself)饰品、真我个性”的广告,推出“自制饰品”服务,吸引了不少喜欢标新立异、走在潮流前端的年轻女孩,成为上海的时尚消费市场。

其市场现状特点具体表现为:

中式饰品风格的饰品绝对不拒绝采用金属,而且珠子的种类也更加多样。

五光十色的水晶珠、仿古雅致的嵌丝珐琅珠、充满贵族气息的景泰蓝珠、粗糙前卫的金属字母珠片的材质也多种多样。

56.何谓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试举例说明。

答:

单行: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如独参汤、清金散。

  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如麻黄配桂枝。

在上海,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商铺应运而生,并且在重要商圈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投资经营地铁商铺逐渐为一大热门。

在人民广场地下的迪美购物中心,有一家DIY自制饰品店--“碧芝自制饰品店”  相使:

两药配伍,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如黄芪配茯苓。

图1-5购物是对消费环境的要求分布  相畏:

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半夏畏生姜。

500元以上1224%  相杀:

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杀半夏。

相恶:

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降低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如生姜恶黄芩。

  相反:

两药配伍,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如贝母反乌头。

 

(2)物品的独一无二

 

(5)资金问题

 

(2)缺乏经营经验

 

与此同时,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