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281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doc

《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doc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铜绿假单胞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eruginosa,PA)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也是临床最常见的非发酵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作为正常菌群在人体皮肤表面分离到,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从而导致医源性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

下呼吸道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发生部,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感染和肺炎,由多重耐药PA(multidrugresistantPaeruginosa,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因此规范PA肺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学特点

假单胞菌属为需氧、有鞭毛、无芽孢、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和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共同构成非发酵糖(Nonfermenters)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特别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

PA是假单胞菌的代表菌株,占所有假单胞菌感染的70%以上。

PA呈球杆状或长丝状,宽约0.5-1.0µm,长约1.5-3.0µm。

一端有单鞭毛,无芽孢,成双或短链排列。

PA能产生多种色素,如绿脓素和荧光素等,专性需氧,部分菌株能在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状况

近年来,PA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院内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国内已有多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PA感染的严重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显示2005年8家成人综合性教学医院PA的分离率占革兰阴性菌的11.6%,居第2(大肠埃菌居第1)。

从2006年起参加监测的医院不断增加,2009年达到14家医院,资料显示从2006至2011年,PA的分离率分别占革兰阴性菌的14.1%、16.9%、16.4%、15.8%、14.8%和14.2%,居第2~4位。

2009年有13家教学医院参与的中国医院内感染抗生素耐药监测计划(ChineseAnti-microbialResistanceSurveillanceofNosocomialinfections,CARES)中PA在所有分离细菌中也是居第4位,分离率为10.8%。

这一点在呼吸系统感染更为突出,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全国医院感染研究数据显示,PA肺炎的发生率在逐年升高,从1975年到2003年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中PA比例从9.6%上升至18.1%,几乎翻了一倍[1]。

在一项大规模ICU感染病原学的流调中PA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需氧菌,占23%(8244/35790),也是最常见的从呼吸道分离出的细菌(31.6%)[2]。

美国一项关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的回顾性研究显示PA分离率达9.3%,尤其是上机4天以后。

即便得到有效地治疗,PA导致的感染总病死率达42.1%~87.0%,直接病死率为32%~42.8%[3]。

2005年胡必等[10]报告562例HAP中PA的分离率为18.6%,列第一位;我国近期进行的13家大型教学医院HAP临床调查结果显示,PA的分离率为20.9%,居第2位[A]。

二是PA的耐药率居高不下。

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SENTRY)显示PA在HAP致病原中居前几,同时伴随着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的逐年提高[4]。

中国CHINET2005年~2011年连续监测资料显示,PA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保持在较高置,但略有下降趋势。

如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1.0%、42.8%、35.8%、30.5%、30.5%、30.8%和29.1%,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2.0%、34.1%、28.5%、24.5%、25.2%、25.8%和25.0%,但其中全(泛)耐药(PDR)菌株数量显著增多,达到1.8%[5]。

这一点同样在呼吸系统感染更为突出,我国HAP临床调查结果显示,PA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70.7%和48.8%[4],远高于CHINET监测分离菌中PA对碳青酶烯类的耐药率。

PA对于其他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药物敏感性也不容乐观,2011年CHINET资料显示PA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4.3%、19.8%、19.5%、20.8%和21.7%[5]。

PA导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非常少见,在美国CAP中PA的分离率仅有0.9%~1.9%,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果类似,只有1.0%[5]。

一项包括127个研究、涉及33148例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由PA引起的CAP患者只有18例,但是总病死率高达61.1%(11/18)。

说明需要入住ICU的重症CAP中PA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原[6]。

(二)耐药机制

1.定义:

一般认为MDR是指细菌对于常见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中三类及三类以上的药物耐药,严重耐药(XDR)是指细菌仅对1-2种抗生素敏感(通常指粘菌素和替加环素),而PDR则是指对目前所有的抗菌药物都耐药的菌株。

2.PA是临床最常见的MDR和PDR致病菌之一,其耐药机制涉及多个方面[7]。

(1)产生灭活酶:

PA可产生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其中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①产生β-内酰胺酶:

这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水解酶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金属酶(MBL)和其他酶,如KPC酶。

②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该酶能将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游离氨基乙酰化,将游离羟基磷酸化、核苷化,从而使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发生钝化而耐药。

(2)膜通透性下降:

①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

PA细胞膜上的许多蛋白具有将抗菌药物主动外排到细胞外的作用,并与细胞外膜的低通透性对耐药起协同作用,在致PA多重耐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PA细胞膜上常见的七种外排系统包括MexAB-oprM、MexXY-oprM、MexCD-oprJ、MexEF-oprN、MexJk-OprM、MexGHI-OpmD、MexVW-OprM等。

外排系统能有效地清除除多粘菌素外所有的抗生素,从而导致多耐药。

目前研究表明,MexAB-OprM是惟一的确定存在于野生型PA中的外排蛋白,具有最广的底物特异性,包括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新生霉素类、磺胺类及甲氧苄氨嘧啶,可导致野生型PA对上述药物耐药。

如果该泵表达增多,使得药物排出增多,菌体内药物难以达到有效浓度,细菌就会产生耐药。

②膜孔蛋白丢失或表达下降:

中国碳青霉烯耐药PA的主要耐药机制是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及表达量下降,导致药物难以进入细菌细胞内。

(3)靶位改变:

①拓扑异构酶突变: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是细菌DNA拓扑异构酶II和拓扑异构酶Ⅳ。

PA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是由于编码两类拓扑异构酶的基因突变,导致酶结构改变,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而失去抗菌效力。

②16s核糖体RNA甲基酶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

(4)生物被膜(biofilm)形成:

生物被膜是指细菌附着于物体表面后,繁殖并分泌一些多糖基质、纤维蛋白等复合物,将细菌黏连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样物。

细菌能够通过生物被膜的形式生存,是细菌耐药一个重要机制,即保护细菌逃避机体免疫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

利用群感效应(quorumsensing,QS)的细胞沟通机制在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PA的生物被膜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已经知道PA的QS效应机制主要通过2个信号系统(LasI-LasR,RhII-RhIR)构成的级联反应来实现调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自身没有对抗PA的作用,但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同时具有调节免疫,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能有效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其中以阿奇霉素抑制作用最强。

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麦迪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对生物被膜无效。

近些年对于整合子的研究日趋增多,整合子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37.5%上升至2008年52.38%。

整合子是存在于细菌质粒、染色体或转座子上的一种基因捕获和表达的遗传单,可以通过接合、转化、转导和转座等方法在细菌间转移,成为细菌多重耐药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在革兰阴性菌尤其是PA中更为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CHINET细菌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PA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已经高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三、诊断

由于PA在呼吸道的定植极为常见,目前临床上对PA肺部感染的最大困惑是诊断问题,即痰或者经气管吸引标本(TTA)分离到的PA应该如何区别是定植菌还是感染菌?

区别定植与感染对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要,否则极易导致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但这恰恰是呼吸道感染临床迄今仍难以解决的难题。

(一)PA感染的危险因素

PA肺部感染多有危险因素,如长期入住ICU病房,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或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已感染非发酵菌的病人处于同一病房,工作人员疏于环境和手部清洁等,这些危险因素如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中性粒细胞缺乏、糖皮质激素治疗和实体肿瘤化疗后则导致耐药机会更多[5]。

综合目前罹患PA的危险因素包括:

①皮肤粘膜屏障发生破坏,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重烧伤、留置管;②免疫功能低下,如中性粒细胞缺乏、实体肿瘤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AIDS;③菌群失调;④慢性结构性肺病,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COPD;⑤长期住院,尤其是长期住ICU;⑥曾经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或者含酶抑制剂青霉素。

(二)PA感染的临床表现

PA为机会致病菌,在患者体内或者医院环境中寄殖,感染常继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尤其是在原有肺部慢性疾病,如COPD、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的患者,常伴慢性咳嗽、咳痰,有黄绿色脓痰,慢性、反复感染者可表现为进行性肺功能减退。

在HAP,尤其是VAP中PA为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这与气管插管或者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后PA能够直接侵入下呼吸道,引起吸入性的感染有关。

PA菌血症多继发于大面积烧伤、静脉导管、心瓣膜置换术及各种严重慢性疾病等的过程中,病死率高,可有高热,常伴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在严重全身感染时炎症标志物,如内毒素和降钙素原(PCT)可以出现升高。

(三)如何区别定植与感染

PA-HAP很少有血培养阳性,所以难以通过血培养确定病原学诊断,而单行痰革兰染色没有诊断价值。

从气管插管后气道内分泌物中能够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培养出PA,但可以没有症状或者体征。

即使是脓痰或者气管内分泌物PA培养阳性亦不能诊断VAP。

文献报道,4%~15%的COPD患者痰中能够分离到PA[8]。

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能增加ICU患者气道中PA的定植。

这是由于PA能增加粘液的分泌,破坏纤毛的活力,引起上皮结构受损,影响肺的清除能力。

但与血培养中分离的PA相比,气道寄植的PA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