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初级知识培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8154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docx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砂初级知识培训.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docx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

紫砂初级课程

1、紫砂概述及历史

1、紫砂概述

2、紫砂文化

3、紫砂特点

4、紫砂源流、发展

2、紫砂泥料

1、紫砂泥料整体特点

2、各种泥料的特点

3、烧制

3、紫砂造型及工艺

1、制壶工具

2、烧制技巧

3、成型技艺(非遗)

4、经典壶型赏析(壶型分类)

4、紫砂装饰

1、陶刻

2、铭文

3、文人壶、曼生

5、紫砂使用和收藏

1、紫砂使用

2、养壶

3、收藏鉴赏

6、历代紫砂名家

1、款识、印章

2、古代、近代名家

3、当代名家

 

紫砂概述及历史

1紫砂概述

紫砂是什么?

 

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陶的故乡。

她位于太湖之滨,素有“陶的古都,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竹的海洋”之称。

宜兴又处于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特别有利于陶瓷生产。

因上帝对宜兴的厚爱,赐予丰富的制陶条件,地下蕴藏着得天独厚的紫砂土。

宜兴紫砂壶,泥料材质独特、成型工艺独特、文化表达独特。

既是实用品,又是工艺品,是用与赏的结合;既是物质的,亦是精神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材质独特,是说宜兴紫砂泥,化学、矿物、颗粒组成合理,可塑性能好,生坯制成强度高。

干燥、烧成时收缩率小,成品致密度理想,气孔率适宜,可冷热急变。

因含铁量不一,烧成后分呈不同的红、棕、紫色,且色调丰富。

贮茶不变色,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馊。

成型独特,是说手工拍打,镶接成型的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的方法有本质不同,不论圆、方、测角、筋囊,不论高、矮、曲、直,均可率性制作,并能结构眼睛、口盖紧密、线条清晰。

文化独特,是说素形、素色、素饰,本就质朴无华、简洁大方,加上文人切茶、切水、切壶、切情的设计、书铭、题诗、绘画和印章,使“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韵,在一把壶上完美展现。

热衷于文化的艺人,与热衷于紫砂的文人携手,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扩展着、深化着。

清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一首《陶器行》诗里,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句,可见宜兴紫砂的身价是非常高的。

究竟值多少钱呢?

名人周澍《台阳百咏注》里说:

“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年,则值金一笏。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也是“一具尚值三千缗”。

可见名家出品价格尤高。

再往后,则凡是明代名家所制的紫砂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已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

不仅如此,甚至一些残破的紫砂壶,也有人愿意出价收购。

周伯高就是这样的人。

他说:

“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

予但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

”达到痴迷的地步。

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

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

他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

2、紫砂文化

紫砂壶自古价格昂贵。

宜兴陶瓷传说云云,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陶瓷了。

商周时期已有几何、印纹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现,到秦、汉、宋、明、清至今,陶瓷生产演进迅猛。

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至今,经历代陶人的努力,人才辈出,造型各异,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在紫砂陶器中,最受人们青睐的是紫砂茶壶。

自明代以来,我国优质茶具一直保持着“景瓷宜陶”的格局,也就是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陶茶具则以宜兴紫砂为最,至今未变。

宜兴紫砂茶壶之所以会获得世人的格外钟爱,名嗓天下,乃至被赞为“世间茶具称为首”,“价埒金玉”,在明代即享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之与黄金争价”的盛誉,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除了紫砂茶壶具有优异的实用性能之外,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紫砂茶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文化价值。

紫砂茶壶造型别致优美,风格庄重典雅,色泽古朴光润,形状千姿百态,自北宋中期已独具一格。

明清以来,由于制壶名家高手辈出,其艺术性更是越来越高。

紫砂艺人们所创造的数以千计的紫砂壶品种,不仅“方圆非一,器型各异”,风格多样,且熔古铸今,集金石、书法、绘画、篆刻、雕塑、诗词联句于一体,因而成为神韵迷人、“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艺术佳品。

而且,明清以来,由于文人墨客的参与,包括一些知名度极高的书画家、篆刻艺术家亦尝试紫砂书法艺术,紫砂壶与书法艺术珠联璧合,更令人神驰。

如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的陈曼生所刻壶铭,刀法遒劲,字形风流,情趣微妙。

由于书画艺术家的参与,因而紫砂艺人们就更注重壶体造型和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在形与神、情与境的交融汇合中倾注了匠心。

名工巧匠们以刀代笔,以陶为纸,博采众长,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或铭款识,或钤印章,将篆、隶、行、草各式书法展现在壶体上,独具韵格,在有别于瓷器的冷艳中,辉映出紫砂陶的平实、浑朴和典雅。

正因为紫砂茶壶以壶传艺,“艺随壶传,壶随字贵”,所以成为饮茶品茗的首选茶具,紫砂茗壶自古以来也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用这样一种紫砂茶壶品茗饮茶其功效也决不仅仅只是解渴,而是在饮茶品茗的过程中会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中国古老的文化和艺术,从中获得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从而使饮茶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极有情趣的陶冶人性情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和饮茶品茗相关的一切,便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茶艺,成为人们陶冶性情的一种方式,成为一种高雅而富有情趣的文化活动。

1915年,曾在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头奖;1926年又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特等奖;1930年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银牌奖;1932年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工艺博览会”优秀奖;1935年获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金奖;1984年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1991年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3、紫砂特点

“紫砂”不可写成:

“紫沙”。

“沙”指自然形成的石粒。

比如河沙、沙滩。

“砂”指矿石粉碎形成的石粒。

紫砂其物理特征呈砂状,烧成后内部结构呈鳞片状排列,结晶体与结晶体之间有气道,称开口气道,结晶体内部有气道,称闭口气道,这就是双气道结构,也是紫砂的内部特征,我们就根据紫砂的砂性和透气性来分析和辨别引伸出来的其它特征,这在普通条件下都可以做到,不需要专业检测机构和高科技仪器,这不是我们常人有的。

1、砂性特点

1、当一把紫砂壶烧成出窑时,人们首先察看色泽,由于紫砂是砂,砂粒大小不等,所以壶体表面(在微观下)不平整,就是在强光下也不反光,所以色枯、无光,如果是纯紫砂泥做的,更象出土文物,还会有色斑,洋相难看,但经冲养后色泽立变,色斑渐消。

因此现今业界为了提高卖相,在泥中添加一些色料,这样做一是无奈、二是无害、三是皆大欢喜。

2、壶坯经干燥烧结后会收缩,表皮面积减少,因此会起绉,经精工制作后的表皮呈肌理状绉纹,在7.5倍放大镜下和人皮肤的绉纹相似,所以有扶之如玉,触感甚怡之说,就是说摸着很舒服。

3、由于紫砂内部有气道,就是说有空隙,能够承受一定的彭胀压力,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在温度急变时不会炸裂,冬天壶中茶凉时可置入微波炉、灯炉上加热,如果是瓷的、或劣质的紫砂十有八九会炸裂。

二、储气特点

单从实用性讲,透气性越好就越是好紫砂,泡茶的功效就越好,有透气性就有吸附性,泡茶吸茶香味,存酒吸酒味,是优点也是缺点,所以有一壶不事二茶之说。

一把新壶经开壶后泡一壶浓茶阁置一、两天,如是好紫砂料就不会有异味,洗净凉干,壶内香气扑鼻,或用小口电吹风吹干,越吹越香。

三、紫砂的色变

这是说紫砂会变色,而不是紫砂门事件的“谈砂色变”。

由于紫砂含有多种金属元素,这也是宜兴紫砂的显著特征,是紫砂就会色变,紫砂在烧成前和烧成后颜色是不同的,烧不同的温度就会有不同的颜色,称前色变,所以同一批泥同一个人做分两次窑烧,烧出来的颜色或许不一样的。

这种变化只有做的人会看到,普通人不会特意去看,那么我们看什么呢?

一把未经冲养的新壶色枯暗无光泽,一经冲养,表面附有包桨,包桨内含光,(注意、不是发光或反光)所以表面光色似有非有,似深非深,幽雅纯朴,温润如玉,其色即变,经泡养过的茶壶用高温茶水冲淋后其色都会有微妙变化,这是后色变,注意观察自有心得,但也要看什么料,嫩泥料、或温度没烧到位的壶颜色变化就大,硬砂料或高温烧制的壶颜色变化就小。

4、紫砂源流、发展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

关于紫砂壶的记述,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北宋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等诗人的诗句。

传器有宜兴蠡墅羊角山此砂古窑出土的北宋中期紫砂器:

平盖龙头双条把壶、高颈六方壶和平盖提梁壶。

文献记载和发掘的实物,互相参证,从而基本上明确了紫砂壶创始的年代问题。

北宋中期到明代正德年间的500多年间,无数陶工艺人为紫砂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元以至明代前期的500多年间,紫砂器为何默默无闻并缺乏记载呢?

我们认为大致上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紫砂器在宋代才显露头角,产品也多为民间粗货,虽然有少数文人对它发生兴趣,但并未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赏识。

二是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的嗜茶之风虽已流行,但当时饮用的是一种半发酵的膏饼茶,茶具以大口小底的盏类为主。

饮茶时将碾碎的茶膏末放置在盏中,用沸水点注,以茶汤表面能浮起一层白沫者为佳。

故茶具中亦以黑釉的兔毫盏和鹧鸪等为最上等,而无釉又较粗糙的早期紫砂器,只能作为煮水或煮茶之用。

三是在初年的宋金战争中,宜兴地区是战场之一,陶业生产出受到了影响;到了元代和明代前期,又由于“匠户制”的束缚,使手工业生产受到很大摧残。

因此,包括紫砂器在内的宜兴陶业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蒋赞初等《宜兴紫涛的历史及现状》)

有记载可考或有传器可证的最早的紫砂壶名手,当推明代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和供春。

从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以来,一直把金沙寺僧和供春两人尊为紫砂壶的艺术大师,尤以供春最为后人注意。

把紫砂茶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应该归功于供春。

紫砂壶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兴盛,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

其中供春就是把紫砂壶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民间艺人。

至明万历年间,名匠辈出,各人自立门户,争奇斗胜,在制品的烧制技术上也得到改进,使产品曾加了色彩和光洁度。

万历以后,紫砂工艺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而进入百品况新的兴盛时期,聊生产茶壶,还生产文房雅玩、香盒等工艺品。

明末,紫砂壶最先被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称为“红色瓷器”。

从明代万历起到清末,紫砂壶生产营销在国内盛行了300多年。

在国外,它也大为艺术界所珍赏,几乎是“茗壶奔走天下半”了。

紫砂壶生产发展兴盛的原因,首先在于明代手工业劳动力的解放;其次是瓷器工业发展对它的影响;第三是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

当然,陶都的“燃烧近在咫尺,原料就在脚下,地处三省交界,运输四通八达,适应群众需要”则更是此砂壶生产集中、出品精良且经久不衰之主要原因。

从明代万历年到清代乾隆中叶的100多年,是紫砂壶生产发展的兴旦期。

这一时期,紫砂壶名家名器众多,风格式样丰富多彩,不仅造型范围十分宽广,而且其使用的成型工具和烧造技术也都有明显的改进和发展。

这些成就,在紫砂工艺史上是空前的,在这之前后都无法与这相比拟。

明代万历年间,宜兴的陶业生产方式是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实际上又是雇工种田、雇工制陶同属一个业户。

明代中期起,出现独立的专业制陶。

陶业生产集中于鼎蜀山一带,形成了手工业工场,并产生了工场主和窑户。

窑户一般以独资经营为主,或以一个家族合伙经营。

其时,紫砂壶生产开始盛行,名匠辈出,名壶问世,产品不仅国内市场见俏,还向日本、欧洲、东南亚各国出口。

到了清代,宜兴已发展成为全国日用陶重点产区之一。

鼎蜀山一带,已是“商贾贸易重市,山村宛然都会。

“宜兴窑”、“欧窑”、“蜀山窑”,作为明清时期三大名窑而载誉于世。

当时,紫涛壶生产迅速发展,产品的式样和风格比明代更为奇特,新品种也不断增加。

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仿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用各种粉彩山水装饰的紫砂壶,以及各式紫砂象形果品。

由于壶艺精进,紫砂壶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并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南美各国,时人有诗赞美曰: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况求鸣远碟。

行会和公会组织:

清光绪初年,宜兴陶业按其产品质地分为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类行业,且各有行会行规。

“不是同行,不得烧窑”,要烧窑就必须入行,并须交纳较高的入行费。

行会内部实行统一的议价并强制执行。

对紫砂壶的出品,其款式必须以姓名为记,不用商标;技术上实行严格保密,有“传子不传女”的说法。

1915年,缸业(粗货业)公所、黑货业公所、黄货业公所、砂货业公所、紫砂业公所以及溪货业行会正式成立,各自生产营销专业陶器产品。

紫砂业分布在蜀山、潜洛、上袁一带,主要产品是紫砂壶、茶具、花盆、瓶、鼎、碗、碟、文房饰品和假山石景等精细工艺品与普通茶具。

 

紫砂泥料

1、紫砂泥料整体特点

1、可塑性能高

以紫泥为例,她的液限为33.4%,塑限15.9%,指数为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

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

用它单独制作流、把,粘到壶体上后,仍可加泥雕琢施艺。

方器的泥片单独成型后,可用脂泥镶接在进行加工。

2、生坯强度大

壶的口盖,在制作生坯时可以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可规矩严谨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劲健粗犷,与壶流比例合度,但不会连带壶口面失圆;可以制作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壶型。

3、单独可成型

例如清水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他原料就能单独成型。

4、烧成变形小

不同泥质的紫砂壶坯,虽然烧成收缩比不一,烧成温度范围也较宽,但均变形率小。

5、透气性能好

石英团结体内部的气孔为闭口气孔,包裹在石英团结体周围的气孔群为开口气孔。

双重气孔结构,使紫砂壶气孔微细,密度高,透气不透水,具有较强的吸附力。

6、郁闭不窜味

壶口壶盖能吻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0.5毫米,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

能长时间地保持茶的色香味,相对推迟了茶叶的变质发馊。

7、冷热可急变

除了朱泥属特例外,紫砂泥均冷热急变性能极佳,可适应骤热骤冷条件,沸水冲泡后急入冷水,亦少有爆裂。

8、光泽多沉稳

紫砂泥成型后,平整,光滑,富有光泽,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包浆生幽幽之光,夺目而不晃眼。

2、各种泥料的特点

紫泥

紫泥是夹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透镜状。

原矿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成后外观颜色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成型交易,可制大品。

常见的紫泥类有什么不同?

紫泥铁质成分较高,纯泥制坯会产生火疵、小熔点。

常见的纯紫泥主要有

1、清水泥——烧成呈棕红色,俗称“红紫砂”。

富含赤铁矿、云母,成色温和,稳定性好,成型容易。

窑温约1150℃~1180℃,烧成收缩率约12%,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茶、普洱生茶。

2、底槽青泥——烧成呈紫红色。

质地纯,泥质细腻,成色娇艳。

窑温约1240℃,烧成收缩率约11%。

适合冲泡轻焙火乌龙茶。

3、拼紫泥——烧成呈棕色,不同的紫泥混合而成,也称“调和泥”,结构紧密,稳定性好,成型容易。

窑温约1150℃~1200℃,烧成收缩率约11%。

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茶、普洱生茶。

红泥

红泥是紫砂泥主要泥种之一。

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矿料,是接近底层表面的一种粘土岩,分布在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

嫩泥矿层的底部,有一种坚质矿石,开采时须用硬器掘之。

红而不艳,红的柔美,是红泥色泽的特点。

色泽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红粉。

窑温不足,红泥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

窑温稍高,则收缩大、变形、塌陷、铁质熔点较易产生。

窑温烧足,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

红泥可以分为朱泥、小红泥,大红袍泥,其区别是原矿层的不同及风化程度、炼制拼制的差异。

绿泥

绿泥,主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俗称“本山绿泥”。

原矿呈淡绿色,烧成后呈米黄色(温度低),或呈棕黄色(温度适宜),或呈青铜色(温度偏高)。

绿泥矿为紫泥矿层中的夹脂,时断时续,时有时无,厚不过1米,薄仅10度厘米。

只有在开采紫泥矿石才能间或附带开采出绿泥矿,它的储量较少。

绿泥的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白云母以及少量铁氧化物及有机质。

绿泥与红泥、紫泥的最大区别,是矿料中铁的含量很少,而且以铁离子状态存在,所以矿料呈绿色。

绿泥的钛含量较高,所以烧结后呈乳黄色。

3、烧制

紫泥

干燥收缩比约11%,窑温为1180℃。

易生氧化铁熔点、跳砂及花泥。

紫泥制壶,烧成颜色偏红,泡养以后似红泥料。

成壶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易养成。

红泥

因含铁量多寡不等,红泥矿烧成后的色泽或红中略带黄,或黄中略带红,或红中略带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基色,朱红中透着橘黄,色艳而不妖。

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紧密关联,使用越久越现沉稳气息。

绿泥

绿泥有贴层和夹层之分,也有淡、暗、青、灰、墨之分。

如果矿层是贴在石英岩版(龙骨)下部的,则石英含量较多,黏土成分较少,透气性能甚佳,但烧结温度较高,容易开裂,烧成率也低;如果是夹在紫泥层间,则石英含量较少,黏土成分较多,透气性能较差,但烧成温度较低,不易开裂,烧成率就高。

绿泥烧成结构疏松,一般不直接成泥。

由于数量不多,大件绿泥产品又不易烧制,因此绿泥多制作小件产品,加入适量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大多作为化妆土粉饰在紫泥坯体表面。

三、紫砂造型及工艺

1、制壶工具

常用工具主要有

1、泥凳——制坯工作台。

平整、光滑、无筋纹的榉木、银杏、红木、柳桉木等的大树剖面。

2、泥条板、板盘——放置泥条用,木制。

3、木搭子——古称“木椎”、“木槌”,成型中的主要工具,用于打泥条、泥片和捶壶嘴、扳泥片。

取材于榉树、檀树、枣树等硬木。

搭背与搭柄成一条直线,搭柄后粗前瘦,不短于18厘米。

搭要做得四边略低,中间约高出2毫米。

搭身的转角处都要有圆角,以免使用时在泥条、泥片上留下棱角印痕。

搭子平时使用后要用湿布擦净放在干燥处,不能在太阳下晒,不能用来打铁器等硬物。

4、拍子——主要用于打身筒、拍片子、拍口。

型号多种,大小不一。

大的为木制,小的为竹制。

大拍子取材于榉树、枣树、柏树,以不变形的红木为最佳。

大拍子线条要两边对称,拍面要平整,边缘转角处稍比当中薄些,角要倒圆。

规格有两种,主要根据所做品种的大小及材料的不同而定;拍子柄的长度一般变化不大,厚度是根据材质而定。

拍子用过后不能浸在水里,应方干燥处,要避免单面受潮,并要防止拍子开裂。

5、木转盘——亦称“转轮”,是可以转动的加工坯件的基座。

以红木、檀木、枣木等硬木制成,圆球切面状。

圆心到圆周厚薄均匀,既能顺畅旋转,又不晃动。

按照需要,直径不等,分大、中、小三种,用以拍打身筒、装接泥片和制作壶盖等附件。

转盘也有长方样式。

现代多以金属轱辘替代传统木转盘,平整而不晃动,总高不超过6厘米。

6、鳑鲏刀——主要用来切削泥片、泥条、泥块。

刀身形似鳑鲏鱼,是壶坯制作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工具,切、削、擀、挑、挖、压、刮、抹,无所不用。

刀柄与刀身的比例大约是6:

1.质地为金属,普通钢、不锈钢、锋钢等皆可为原料。

7、矩车——正名为“规车”,采用圆规的原理,专用于划制圆片和开口。

矩车结构分车柄、车钉、站人、销钉四部分。

车柄材为不易变形的竹条,站人材为厚1.5厘米以上的竹段(俗称“竹老头”),矩车钉是铁制,销钉是竹制。

矩车种类很多,又墙车、大只矩车、底满矩车等。

矩为方,矩车是划圆片的,故难按名称理解用途。

一说矩车本身之形是方形,故为矩车;二说规矩即圆正,矩车即规矩划圆。

矩车的不同用途是根据站人与矩车钉的高度来调节的,一般矩车站人比钉高2毫米。

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矩车:

弯泥条矩车,实在车柄上装两个站人;复线车不装车钉;打线车则装竹钉;墙车的车钉为划刀,用于裁制泥条。

8、矩底——俗称“底据”、“垫底”,是垫在矩车站人下面用以划泥片的工具。

竹制,中间开一个圆眼。

9、竹拍子——有大、中、小及平头、尖头等区别。

大、中竹拍子是拍身筒、做方器用的。

小竹拍子用于推身筒接头、掠脂泥、推墙刮底、加工壶流、壶把等。

尖头竹拍子可挟大面、琢壶嘴等。

10、泥扞子——起泥条和搭泥片的工具。

用节距较长的长竹片制成,一般长45厘米左右,从柄到头渐薄渐窄,背平口齐,一面切成刀口状,握柄处为竹节。

11、直尺——用于搭泥条。

木制,选不变形材质。

长50厘米,厚1厘米,宽2厘米。

12、尖刀——中间厚,两边薄,头尖,底圆。

按功能分,有琢嘴、挖嘴、通嘴、贴竹叶、推松等;按材质分,有铁、铜、竹等。

在湿坯上粗加工用竹刀,坯体稍干燥厚精加工用金属刀。

13、明针——用牛角片制成,从上到下逐渐刮薄,用于坯表精加工的工具,种类繁多,宽窄不一,一般分为平头和三角两种。

平头明针用于身筒的刨光,也叫“身筒明针”;三角名针用于修饰壶流、壶把,也叫“流把明针”。

此外还有方头明针、斜头明针、盖头明针、弯明针、筋囊明针等。

使用时浸在清水里。

不用时捞起揩干。

14、独个——变形的圆柱,亦称“独果”,用于圆眼、圆嘴及壶上各种小型圆孔的修整(俗称“独”)。

也可作花货、树桩的雕塑工具,以竹子、牛角、象牙、黄杨木、檀木等材料制作。

平头的,用于独盖眼;两头尖(一头粗,一头细)的,用于独嘴洞及其他洞眼。

竹制的独个爽泥、耐磨,削制方便。

15、木鸡子——亦称“木鸡蛋”。

用于规整壶口、壶盖等圆形的一种校正工具。

“小水平”之类的壶口,原本是鸡蛋壳圆口,后改为木制,故称“木鸡子”。

16、挖嘴刀——开挖壶嘴的工具,用2毫米粗的钢丝烧红打扁后加柄制成,挖嘴刀有大有小,有一定的弯度,尖头,刀头两面有锋口,用于清理嘴孔内档。

根据忽的不同品种选用。

17、水罐——多为陶制、隔层。

放置明针的水须清洁。

18、木槌——木制。

敲底印用,大小、轻重根据印章而定。

也用于陶塑的雕凿。

另一作用是:

烧制后的茗壶,有时口盖稍有粘结,用木槌轻轻敲击壶盖边沿,即能开启。

19、顶柱——紫砂壶坯成型后,垫支于倒扣的壶内底下,支撑木槌敲击底印钤压的专用工具。

一般为木制,也有用石头或紫砂泥烧制的。

一头大,一头小。

20、水笔帚——用布扎成,用于带水。

坯体太干时,可直接沾水带在坯体上。

打身筒,琢嘴、把、钮等,都离不开它。

现在多用毛笔、斗笔、喷水壶代替。

21、套缸——用于存放泥坯的粗釉缸,缸底存水,中置挖有注水孔的泥层隔断,半成品放在隔断上,再用木盖封闭,不必担心走形或损坏。

全手工成型须细琢,有套缸便不必急于一次完成。

专用工具

1、敷子——用厚2毫米左右的竹片或牛角制作。

是在需粘结的泥片间和壶身交合转折处涂敷脂泥的工具,涂敷的体积比成品略大,再与勒子配套整理,使之更加光润坚挺。

2、篦子——利用竹子的圆弧,用斜凿、锉刀精加工制成符合壶身外轮廓线的弧度,用以规范壶身的系列工具称为篦子,使用时把壶身放在木转盘上,用篦子在壶体上顺时针规范压拖,使壶面光洁规整。

一个壶一般需要做几块不同线型的篦子,如盖篦子、肩篦子、肚篦子、下身篦子。

篦子用于整形,可篦去身筒上的小疙瘩、小丝隙。

是圆器的主要整形工具。

3、勒子——用于勒光壶坯的口、颈、底、足与身筒交接处的专用工具,常见用颈勒子、脚勒子。

以牛角、竹子、黄杨木、檀木、金属等,按需要的角度、弧度磨制而成。

4、线梗——在壶体上装饰各种线条俗称“上口线”,规整、勒光各种装饰线条的工具称“线梗”,俗称“线杠”。

线梗样式繁多,用牛角、金属、竹或塑料,按照不同的成品线型及个人使用习惯,磨制成不同弧度。

使用时,先用竹制线梗做出毛线,稍干燥厚再用牛角、铁、铜线梗加工成精线。

常见的有子口线梗,盖线梗,脚线梗。

5、捖石——分“捖盖石”和“捖底石”。

旧时多用紫砂泥烧成,现代也用陶片、牛角、竹木磨制,用于规整壶坯底和壶盖内项弧面,使其光洁圆润的工具。

“捖”是“刮摩”的意思,不可写作“元”或“完”。

需按壶型和大小专制。

6、捖盖明针——专用于捖盖里的一种明针,会使用者不多。

7、虚坨——置于泥片上或下,用手拍击,让泥片称为造型所需的雏形,以利规整形状的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