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7533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docx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docx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

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所述不符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是(  )。

  A.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教学计划  B.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C.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教学宗旨  D.照本宣科,完全按照教材开展教学

2.“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中,要求教师(  )。

  A.统筹兼顾  B.一切以教材为标准  C.因材施教  D.立足长远

3.“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就是以(  )为本。

  A.教师  B.教材  C.学生  D.社会需求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学生观的范畴?

(  )

  A.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B.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C.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处

  D.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

5.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地位。

  A.从属  B.被动  C.主体  D.主要

6.爱因斯坦说: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这句话说明(  )。

  A.学校要努力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学生  B.学校要努力培养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

  C.学校教育应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为目标  D.学校不用培养太多的专家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话强调了(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天赋  C.后天努力  D.学校教育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学生既是教育过程的客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B.教师应以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

  C.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D.学生是一张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在教学中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9.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

  A.一视同仁  B.身教重于言教  C.重视班集体的建设  D.因材施教

10.小欣是某校初一年级的学生,经常踩着铃声进教室。

班主任项老师打印了一张“迟到大王”的奖状颁给小欣,并说:

“小欣,你可真是迟到大王啊。

”该老师的做法(  )。

  A.正确,能够激励学生不再迟到  B.错误,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C.正确,维护了教师的威信  D.正确,有利于维持班级纪律

11.冰心说: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这句话体现了(  )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D.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12.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

()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无规律的B.学生自身是一张白纸

C.学生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解析】“学生是发展的人”包含四层意义: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13.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  )健康发展。

A.行为的B.身体的C.个性的D.心理的

14.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B.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C.充分地传授知识D.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15.王老师认为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她对于那些考试考前几名的学生总是格外照顾。

她的这种做法忽视的是(  )。

A.学生的完整性  B.学生的个体性  C.学生的独立性  D.学生的发展性

16.(  )是“以人为本”的实现准则。

A.教育公正  B.全面发展  C.和谐发展  D.终身教育

  

17.小辉在班里十分淘气,是全校闻名的“捣蛋大王”,常常弄得大家哭笑不得,许多老师都说他不可教也。

刘老师却与他交起了朋友,给他讲了许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小故事。

最后他哭了。

哭得很伤心。

从此,他发奋学习,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考上上海同济大学。

这说明刘老师(  )。

A.能够看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B.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C.能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能够培养学生进行全面发展

1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的中国教育中的具体实践是(  )。

A.素质教育运动B.教育实验的热潮C.教育改革的实践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19.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是(  )。

A.脑体结合B.先进的社会制度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D.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2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  )

  A.与时俱进  B.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实事求是

21.新转来的学生小明常常以叛逆者自居,他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在上课时表现出怪异行为,比如:

学狼叫,席地而坐.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从讲台爬回自己的座位上.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说小明是个十足的坏孩子,品行不端。

作为班主任的李老师并没有放弃小明.她暗地调查,并根据小明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班主任李老师的做法(  )。

A.正确.体现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正确.体现了学生是独特的人

C.正确.体现了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  D.错误.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

2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其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是指实现人的个性的(  )

A.真正自由的发展 B.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C.有条件的自由发展 D.有条件的全面发展

23.20世纪末,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的理论基础是(  )

  A.个人本位理论  B.文化本位理论  C.全面发展学说  D.社会本位理论

24.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包括( ?

四项应该都可以是对的!

 )

  ①学生是发展性的人②学生是完整性的人③学生是主体性的人④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包括: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4)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人。

25.“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说明学生是(  )

A.具有生存权利的人 B.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C.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D.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26.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中,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内容上是(  )

  A.平等关系  B.上下级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授受关系

27.“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包括(  )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学生如同泥坯,他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

”这种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

  A.能动性  B.向师性  C.可塑性  D.发展性

2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A.机器大工业生产  B.教育  C.社会主义制度  D.生产劳动

 

30.我国所提倡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  )

  A.权利平等  B.义务平等  C.知识平等  D.人格平等

31.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  )

  A.选择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调控性

3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3.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特定的(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实践属性  D.文化属性

34.“十个手指各有长短”说明了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差异性

35.刘老师正在上课,学生路路突然站起来,指出刘老师讲课中的错误,刘老师板着脸说:

“路路,老师不如你,以后就由你来上课好了!

”说完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

下列对该教师行为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B.漠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C.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D.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36.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  )

  A.教师  B.学生  C.环境  D.教学过程

3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的(  )特点。

  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心理相容

38.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A.条件  B.任务  C.途径  D.结果

39.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是(  )

  A.学生的个性发展  B.学习成绩的提高  C.升学  D.终身学习的能力

4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B.在教育过程中究竟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学生

  C.“尊师爱生”,先有尊师后有爱生

  D.目前,教育理论界主张“你一我”对话型师生关系,认为教师就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个成员,教师的角色是“平等的首席者”

【解析】第斯多惠曾说过:

“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故A项错误。

41.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类型是(  )

  A.管理型  B.放任型  C.权威型  D.民主型

42.学生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这说明学生(  )

  A.是学习的主体  B.是责权主体  C.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D.有自身的独特性

【解析】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43.学生在教育中应处于(  )

  A.主体地位  B.客体地位  C.权威地位  D.被动地位

44.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

  A.社会关系  B.伦理关系  C.心理关系  D.教育关系

【解析】师生之问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

这种关系是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45.要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不能不看到这一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以下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

  A.社会生产力及社会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B.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条件

  C.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D.社会主义可以完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A、B、C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社会历史条件。

D项的说法不正确,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只有在共产主义才能完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6.在(  )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师只能唯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是被动的。

  A.权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仁慈型

47.学生极易“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

这说明学生具有(  )特点。

  A.向师性  B.可塑性  C.依赖性  D.定向性

【解析】学生具有可塑性是说:

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48.“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最终目的是促进(  )

 A.学生的全面发展  B.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C.学生的身心健康 D.学生教育的公平公正

49.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A.自觉性  B.独立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50.我国师生关系的根本目标是(  )

  A.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B.教书育人  C.教育民主  D.教学相长

51.下列不属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征是(  )

  A.民主平等  B.友爱互助  C.爱生尊师  D.教学相长

【解析】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52.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工作关系  B.道德关系  C.心理关系  D.个人关系

53.“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

”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认知特征  B.不同的兴趣爱好  C.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不同的价值取向

54.学生的(  )体现在学生入学后,自然地把老师作为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

  A.主体性  B.创造性  C.依赖性  D.向师性

55.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的(  )

  A.主观能动性  B.灵活性  C.互动性  D.多样性

56.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

  A.必要保证  B.必然要求  C.前提条件  D.必然结果

57.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解析】“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58.“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  )

  A.民主平等  B.教学相长  C.爱生尊师  D.互容互信

59.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  )

  A.因材施教  B.善于抓关键期  C.循序渐进  D.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60.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

A.因材施教  B.不搞“一刀切”  C.量力而行  D.抓住关键期

  

 

二、材料分析题

 1.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培育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孔子在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理论。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请分析这句话蕴含了怎样的教学理念,并分析它对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有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其字面意思为:

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道理;才智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了。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每个人由于遗传、后天影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应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均获得最佳的发展。

(2)这一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

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长处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做到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做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觉、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让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位置;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为其补课。

做到了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

 

2.上课时,有些平时不受老师重视的学生总是会捣乱,有的爱讲话,有的爱做小动作,特别是坐在窗边的学生则爱把窗帘拉开又合上,合上又拉开,老师发脾气,他反倒做鬼脸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试运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说明这些学生上课做出这些动作的原因。

如果你是教师,如何处理为好?

【参考答案】

(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七种: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这些学生上课时有的爱讲话,有的爱做小动作,坐在窗边的学生把窗帘开了又合上,是为了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因为这些学生平时受教师关注较少,在同学中一般地位不高,所以,他们总想要寻找机会表现自己,以获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

(3)如果我是教师,将采取以下办法: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合适的机会表现自己;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长,给这些学生提供适当的表现机会;在学习中,只要他们有了进步,有了成功,就及时表扬,以满足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

 

3.小乐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平时成绩不好,但上课爱举手回答问题。

有时候,张老师的问题还没有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又答不出来。

张老师课下和小乐聊天,问原因,小乐说:

“班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举手,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不笨。

”张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小乐,而是和他定下君子协议:

“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

”在以后的课上,张老师抓住小乐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并经常表扬他。

从那以后,小乐在学习上很有起色,不久就跨入了“先进生”的行列。

请你根据“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材料中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这位教师的做法尊重了学生,给学生在班上表现自己的机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陈老师上地理课时发现课代表王刚心不在焉.特别不耐烦。

于是他下课之后和王刚进行了交流,他发现王刚已经掌握了课堂上的内容。

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

对于陈老师的设想,学校表示非常支持,对王刚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

陈老师的工作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给王刚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刚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问题:

运用学生观的知识,评价陈老师的行为。

(14分)

【参考答案】

陈老师的做法比较恰当,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具体要求。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是有发展潜力的。

材料中,针对王刚上课心不在焉的情况,陈老师没有武断地认为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表现、一味批评王刚。

而是耐心调查了解情况,给他发展和提升的机会。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人。

材料中,对于王刚在地理方面的特殊才能,陈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差异性,采用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最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

材料中,老师亲自指导王刚,改变了他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增强了他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促进他自主学习。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实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具有主体性的人、发展潜力的人、有差异和个性的人,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5.小明今年上五年级,班主任对他印象一直不好。

其实他的学习成绩不错,在学校也没犯过什么大错,就是平时有点顽皮,不太自觉,但班主任对他很有偏见,小明的家长也侧面和班主任  沟通过,提了些意见,最终非但没改变什么,反而发展到班主任经常故意地挑小明错的程度。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一下老师的做法。

(14分)

 【参考答案】

材料中班主任的做法不合理.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

  首先,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

材料中。

班主任因为对小明的印象不好而有偏见。

并且故意挑错。

给小明贴上顽皮的标签.没有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虽然现在很顽皮,但将来是可以改变的。

并且没有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老师应该予以指导。

而非指责。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具有自身独特性。

材料中,班主任对小明有偏见。

还不听家长意见,变本加厉,没有认识到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要认识到主体性的积极作用,通过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育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6.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黑格尔读书时外号“懒狗”;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他俩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在这个班级中恰恰是他们两个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即使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小时候也曾被学校视为差生,老师对他的总评价是:

学分中等的,希望不大的,近乎懒学生的那一种类型。

问题:

(1)你怎样理解材料中出现的“笨蛋”“差生”?

(2)从现代学生观的角度谈谈这则材料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一般而言,所谓“差生”指的是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可以分成学习成绩不良与道德品质不良两大类。

尽管材料中那些被教师定义为“笨蛋”“差生”“一窍不通”的牛顿、马克思、海涅等人在一定时期中表现出学习不良的问题,但并不能以分数机械地将他们认定为“差等生”而加以歧视。

(3分)

事实上,某一阶段的学业不良问题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智力水平。

学生的学业成绩只有进步快慢之分,而无优劣之分,现在成绩或品质不良不等于永远不良。

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对象,都能成为优秀学生,都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正如材料中的牛顿、马克思、海涅等人,尽管被教师称作“笨蛋”“差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伟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分)

(2)启示:

(8分)(如不结合材料说明,酌情扣1—3分。

①现代学生观认为: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4分)

②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差生”“笨蛋”,维护他们的尊严;

③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一分为二地看待“差生”,因材施教;

④关爱“差生”,给差生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自信;

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潜能。

7.语文课上,开始上课时老师说道: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鉴于这篇文言文很长,我们将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篇课文。

“我不同意!

”一个调皮的同学突然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