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7482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docx

《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docx

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

生命“跑”向无止境――回首《阿甘正传》

  [摘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传播学教授罗伯特认为,电影是工业产品的一种,却又与其他工业产品不同,只因电影对观众更具有情感与精神作用,并要求观众作出情感的回应。

“奔跑”先是阿甘生存的工具,又是其实现自我的追求。

“奔跑”体现了阿甘不屈不挠的坚毅精神,更是阿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透过阿甘的“奔跑”,影片留给观众的人性思索也一览无余:

生命无止境,自己的人生自己去把握。

  [关键词]电影;情感;人性;后现代主义;《阿甘正传》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再次定格于1994年,世界留给世人的是什么?

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波黑内战的重大变化,南非人民国会大会赢得胜利,抑或是俄罗斯的“黑色星期二”,还是令万人空巷的一种强悍的奔跑――美国世界杯?

可能是。

但在1994年,最令人类精神倾倒迷醉的那一种奔跑,却被缩小在微薄而又坚硬的胶片里,成为日后难得的一种经典。

  1993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1994年被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跑”出来的《阿甘正传》正式上映。

阿甘不是此时火爆于绿茵场上的某一队球员,没有标志自己代表哪个国家,代表哪个团体,他的奔跑只代表了他自己。

  一、影片回放

  影片改编自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

在这样一部被当时的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中,通过阿甘这个智商仅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

阿甘是一个美国人的典型,在其身上凝聚着美国的国民性。

他或参与或见证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他见证了黑人民权运动,上了越战前线,目击了水门事件,参与了开启中美外交新纪元的乒乓球比赛;在流行文化方面,他是猫王最著名舞台动作的老师,启发了约翰•列侬最著名的歌曲,在长跑中发明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口号。

  影片表层展示的是阿甘的自传,由他慢慢地讲述着。

阿甘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当次历史的直接图解。

这种视觉化的时空隐喻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就得到了生动的暗示:

一根羽毛飘飘荡荡,吹过居民和马路,最后落到阿甘的脚下,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有必然性。

汤姆•汉克斯把阿甘从历史的投影变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

影片中,阿甘几乎贯彻了其一生的名言,来自他妈妈的教诲: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味道。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又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

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甚至差点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阿甘的“跑”到底执著地为了什么?

  二、镜头聚焦

  

(一)飞翔的狂喜

  小时候,阿甘被坏小子们欺负时,片中女主角珍妮对他说:

“Justrunaway!

Forrest!

RUN!

”在那一瞬间,他发现自己也可以跑到像风一样快,不管他人的嘲笑与挖苦,只是向前飞奔着。

正像他自己所说:

“从那天开始,如果我要去哪里,我就跑着去!

  阿甘从小就被他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但他一直默默地忍受着,他享受着奔跑时飞翔一般的感觉,尽情地宣泄释放着长久以来压抑在心中的情感。

看到阿甘挣脱脚撑的束缚时,观众们莫名却又自然地激动起来。

只因摆脱束缚后的阿甘那狂喜的表情真的很感染人!

这是影片这种艺术表征模态(modality)所带给观众的人性感染。

或者可以说,奔跑使阿甘品尝到了那些普通人每天都可以得到而他却很难得到的幸福,成为他发泄的一种方式,他仿佛在其奔跑时迎面吹来的风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二)点燃希望

  球场上,阿甘那种发自内心地对奔跑的渴望爆发出来的时候,是无比地惊人!

他亦因此被橄榄球教练看上而上了大学。

虽然进入大学的阿甘并没有变得多聪明,别人也依旧叫他傻瓜,但他们更多的是对阿甘寄予了希望,寄予希望给一个对生命有着无比热诚的人,信任他,并为他而欢呼!

  (三)活下去

  阿甘在越南战场上遭遇危机时,他明白,若是死了便无法再继续追寻他的答案,只有活下去才会有希望。

因此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绿茵场”上,观众们还是看到阿甘那熟悉的奔跑身姿,只是时空已由大学里的橄榄球场延伸到了残酷的越南战场。

  不妨把镜头推进一些:

当战场之上只剩他一个人时,他发现他落下了他最好的朋友布巴。

好友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他不能失去这个部分,因此他不顾危险,返身寻找布巴。

在经过一番周折后,他终于发现了布巴,只是此时的布巴已身受重伤,观众从阿甘颤抖的声音中仿佛预见了他将会失去他的好友。

  人生路上的苍凉和苦难在阿甘惊恐的眼神及布巴痛苦的表情中一览无余。

这种痛苦所带来的发自内心的无所适从与迷茫,特别是当布巴说他想回家时,阿甘说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

所以,只有好好活下去,才能真正回家!

  (四)茫茫人生

  当阿甘心爱的珍妮再次离开他时,那一天,他突然决定要去跑一跑。

从缓缓转动的胶片中,观众早已知道,每当阿甘遇上什么问题,他都会向前奔跑着。

每次都会因为奔跑,他总能得到一个答案,不管是他想要的或是接受不了的。

而这次,珍妮的再次离开使阿甘感到了迷惑。

  正是因为阿甘不知道珍妮为什么离去,加之他对人生诸多的疑惑,奔跑,令他再次踏上追寻这些答案的旅程。

  (五)阿甘是人,不是神

  与前几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奔跑相比,阿甘这次长达3年之久的横跨美国的长跑并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就因为阿甘“只是喜欢跑”。

然而这次长跑却比前几次都要轰动。

电视台、各大报纸、推销人员、失意者等的世俗之人皆为阿甘的奔跑套上了诸如“为了世界和平”“女权运动”“动物保护”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没有人相信阿甘只是想跑一跑的初衷。

在这现实的世界中,单纯被看得复杂甚至崇高,而奇迹却趋于平淡,真是极大的讽刺。

这也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在电影这种模态中表达描述世人生活的客观及主观世界时,所用及一时的主旋律手段,以讽刺、以种种的不可能来反对既有的约定俗成。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细节部分的描述:

幽静的码头,一望无际的田野,葱郁的树林和小桥流水,广阔的牧场,嘈杂的城镇,飞沙走石的荒漠,这些景色都用蒙太奇(montage)加以串联,不仅在短短几分钟内让阿甘几尽跑遍美国,加快了叙事节奏,更为观众们展现了美国特有的自然风光。

  阿甘这次的奔跑几乎没有停下来,至少从慢慢转动的胶片上,观众得到了这样的认知。

不论他渴了喝什么,饿了吃什么,阿甘只是向前跑着,几番镜头的切换,阿甘的前方总有路,并且延伸到远方,虽跑至大海时前方暂时没了路,但仍然有着一个方向,有着一个目标让他去?

t望,去努力实现。

而这正是贯穿全片体现阿甘对追求“个体生命意义”这个主题的高潮部分。

  对于那些迷失了自己生活方向或心灵空虚的人来说,阿甘的这种奔跑,这种对生活无比的热诚,有了极大的意义。

他们认为只有那样方可实现自我,“他拥有所有问题的答案”。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阿甘成了一个圣人,一个带领他们前进的圣贤。

  但阿甘不是神,他只是个人。

  透过镜头的接近,观众不难注意到,当阿甘停下来时,所有跟随他的人也停下来了。

为什么?

阿甘一个人是承受不起那么多人的希望的,他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个不断奔跑着跑向下一个前方的人,关于追随他奔跑的那些人渴望得到的回答,则如那首歌唱的“Theanswerisblowinginthewind”一样。

答案在风中飘荡着,是在他们自己的风中,而不是在阿甘的身上。

而这也和前面几段阿甘奔跑的剧情相呼应,充分展示了阿甘在追寻生命意义这条道路上心态的变化。

  阿甘身后虽仍有很长的路,但他决定不跑了,为什么?

承受不起太多人的希望是一个其中的人性原因,而阿甘心态的变化过程则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

  阿甘由最开始渴望释放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到发自内心对这个意义探求渴望的爆发,再到体会了此番过程中需要他承受的痛苦,到最后一个人依旧默默忍耐坚持。

不妨再看看这个镜头,纯蓝色的天空,无垠的荒野。

驻足于此处,刹那间,令观众催生了无尽的孤独感。

在这个镜头里,观众还可以看到,阿甘的身体挡住了观众视线向远方的延伸,看不到路的尽头,这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心理状态的生动写照?

  阿甘之所以不再奔跑,就是因为他感到了孤独,感到了疲惫。

他不是哲学家,整日整夜地去探求人生的真谛,但他有一种天生的发自灵魂深处的对自我意识不断实现的渴望。

即便如此,此时的阿甘也感觉到无尽的奔跑再也不能带给他什么。

因为他明白,再跑下去也只有风景,而再没有了妈妈、珍妮、巴布、丹中尉这些曾在他生命中给予他支持的精神支柱。

  所以阿甘伫立镜头的背后只有一句话,永远地烙在观众的脑海中: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于是阿甘凭借自己的意识也说了一句话:

“我累了,我要回家。

  电影中这句言辞的运用之得体,运用之精妙,同样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阿甘不是救世主。

所以他回家了,这种回归,依如齐秦那首歌里唱的,“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我还在这里耐心地等着你……”

  影片伊始,采用倒叙式的回忆,到这,也结束了。

  三、结语

  阿甘以他貌似简单实则更为简单的头脑、特殊的才能及强大的体魄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生存和发展。

与其说这是一种上帝奖励善良的希望,不如说从阿甘身上更多包含了一种人生基调:

向前,跑!

事实上,希望本来就存在,只是在阿甘身上跑出来,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主流性。

不难推出,导演就是想借此反讽社会,反映当时美国社会之现状,以引起人们对彼此之命运、前途乃至社会的关注。

在这一刻,观众不得不承认,《阿甘正传》已以它独有的方式,实现了影片内外两个世界的沟通,实现了阿甘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回首阿甘,虽没有再无止境地奔跑,但他依然在经历着自己的传奇人生,继续着他的故事,依然能够感受到希望和爱的存在。

这也正是影片透过阿甘想要向观众传达的:

人生的答案在风中,像一片羽毛飘荡着。

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羽毛最后离开阿甘飞向天空也表明,他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书写自己的故事,走属于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ScottStevenD.“‘Likeaboxofchocolates’:

ForrestGumpandpostmodernism”Literature[J].FilmQuarterly,2001(29).

  [2]何东.减法人生――电影《阿甘正传》的启示[J].大众电影,1999(09).

  [3]潘桦.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读解北京[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4]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04).

  [5]周淳.阿甘正传[J].电影文学,1995(08).

  [6]刘浔.《阿甘正传》的后现代主义与美国文化[J].电影文学,2008(07).

  [作者简介]程明静(1972―),女,吉林公主岭人,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应用语言学硕士,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及教学法理论;卓杨(1963―),女,福建福州人,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