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基本知识学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5800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5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docx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基本知识学习.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docx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

古体诗(古风、往体、歌行体),一是唐以前的诗作及唐以后仿古的诗作,一是特指不讲究格律的诗歌。

近体诗出现之后,为加以区别,才有古体诗的名称。

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也叫古风。

古体诗用韵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又可平仄互押,还可以转韵、通韵;有平仄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不求严格的对偶,可骈可散;对仗不固定、不工整,字数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杂言等,以五言最常见。

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极严的格律,只有双句押韵的形式。

文人们在使用古体写诗时,在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都不追求格律化,甚至故意用拗句、犯孤平,句尾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

打油诗,唐代有个叫打油的人。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不讲平仄对仗,只押韵脚:

百万贼兵困,

也无援救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门破

又哭爹爹又哭娘!

近体诗,起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的遵守格律的诗体。

近体诗按双音节来排韵律的:

露涤音,风吹故叶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因为现代汉语语音与古代汉语有显著差异,所以在用现代汉语语言写近体诗的时候必须标明是“(新声)”或“(新韵)”,鉴赏者就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赏析了

近体诗格律

韵脚

韵脚:

脚,就是诗句的最后一个字;韵,就是这个字的韵母。

押韵:

诗、词和曲一般要押韵,也就是说韵脚上的字的韵母必须相同或相邻。

如,薛涛的《蝉》

露涤音,风吹故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韵脚字“齐”“栖”的韵母都是i,这就叫押韵。

押韵得形式

1.句句押韵,诗歌每句的句脚都押韵;如《马帮》(新声):

山间铃响马帮来,

茶叶盐巴集上排。

交换兽皮细选筛,

回归满驮市新开。

句脚“来”、“排”、“筛”、“开”的韵母都是“ai”。

2.隔句押韵,不是句句押韵,如果是四句诗歌1、3句脚不押韵,2、4句脚押韵;如果是八句诗歌1、3、5、7句脚不押韵,2、4、6、8句脚押韵。

还有其它押韵形式,就不介绍了。

平仄

为了使诗歌语音顿挫有致音律和谐,一般以双声韵为一个音节,也就是说两个字为一个音节,音节按平仄两声韵交替变化。

汉语有四声,古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格律规定:

古汉语的平声与现代汉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为平声调,古汉语的上声去声入声与现代汉语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为仄声调。

格律,对诗词在格式、声调、音韵上要求。

诗韵形成,唐朝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广韵。

宋词兴之后,才有了词韵。

而戏曲十三辙,则是明清时代形成的。

近体诗格律,清末使用的官韵是“平水韵”。

民国以后就没有官韵了。

但是,平水韵部里的很多字与现代语言已经脱节。

因此有人极力主用现代以汉语拼音为标准的新韵。

因此,当代人吟诗填词有两大分流,一是依照古韵(平水韵)、一是依照新韵(新声)。

而新韵诗词,只要依照汉语字典为准就可以了,但要注明(新韵)。

无论依照古韵还是依照新韵,都必须遵守诗词格律要求。

以七言为例

一、对仗与粘对

1.对仗──对句与出句(绝句的第1、2,3、4句;律诗第1、2,3、4,5、6,7、8,句….)的平仄必须相反,这就叫做“对仗”。

否则,叫“失对”。

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粘对──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绝句的第3、2句,律诗的第3、2,5、4,7、6句….)的平仄必须相同,这就叫做“粘”。

否则,叫“失粘”,这是诗家大忌。

在格律诗中一般是不允许的。

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二、格律大忌

1.三平调──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

如:

平平仄仄平平平

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

莫徭射雁鸣桑弓

汝休枉杀南飞鸿

割慈忍爱还租庸

好恶不合长相蒙

此曲哀怨何时终

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2.孤平──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除句末平声字是押韵之外,面还有两个平声字。

这时,如果第三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只有一个平声字了(“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就叫做犯“孤平”。

孤平拗救──必须把五言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

(仄平平仄平)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例如:

客行悲故乡仄平平仄平

口诀:

平平仄仄平,首字如不平,三字必变平,否则犯孤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但是,必须强调在不犯“孤平”和“三平调”前提下。

三、律诗的颌联、颈联必须在修辞上对偶

1.工对——:

近体诗中用得很严密恰当的对偶,称为"工对"。

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的“两”对“一”“千”对“万”(数词相对),“鹂”对“鹭”(禽类名词相对)、“黄”对“白”“翠”对“青”(颜色形容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2.宽对——:

近诗体对偶中的一种。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偶,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偶。

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儿”便是宽对。

“轻裘肥马”虽然是名词,但与“明月清风”不是同类。

3.流水对──同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意义并不互相对立,如流水般一前后连贯。

所以叫做流水对。

例如: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

唯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意:

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4.借对──在对偶句中,相对的两个词本来要求词性相同,但在实际中有时采用假借的手法修辞。

借义,有时词性不同,但暗含引申意义,于是就借这个引申意义。

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是形容词,“几度”是数量词但暗含“很少”“不常”“非常”意义。

这样马厩假借“不常”“非常”意义来对“寻常”,还避免了“同字”。

借音,有时词性不同、意义不联系,而音素却含同类意义,于是就借这个音素。

如: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

“皇”是名词,“白”形容词,两者不仅词性不同而且意义也不同类。

但是,“皇”与“黄”同音,于是“白”就对这个借音“黄”。

 

对偶修辞中的忌讳

1.合掌对──对偶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

出现合掌对,从诗歌意向看,没有经过精心设计。

因为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义,浪费了句子。

例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虽用两种不同动物叫声,但都体现“以闹衬静”,表达的是同一个意义。

又如:

宋之问《初到黄梅》诗: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

“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注意:

如果不是对偶句,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也叫作合掌。

2.同字对──在对偶句中出现了用同一个字相对的情况。

这是诗所不允许的。

所以在律诗中很难找到例子。

但在词中却是允许用同字对的,所以在词中不难找到例证。

如:

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是用同一个“有”字相对。

四、近体诗与词用韵上的区别

近体诗用韵严格,不许转韵、不许押邻韵。

词用韵较宽松,可押邻韵、按要求转韵。

对联

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律诗中游离出来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无论是制对子还是对对子,上联是基础。

对联格律有两种:

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间(上下联是复句,甚至是一小段)格律。

遵循“马蹄韵”:

每两个音节为一个韵。

无论是句中还是句间,都遵循近体诗的原则:

在不犯“孤平”、“三平调”的情况下,1、3、5不论,2、4、6分明。

下联平仄除了遵循上面的要求外,还必须遵循对仗:

相对应(位置相同)的句子、句间句脚的平仄,与上联相反

下联在修辞上必须与上联对偶。

对偶上的要求与近体诗一样有工对与宽对,不允许有同字出现(无论同位还是错位)。

嵌字诗与藏头诗

 

因为在论坛里,几乎都把嵌字诗歌误认为藏头诗歌。

所以,特别在这里提出来。

嵌字诗歌

《水浒》中,宋江在粉皮墙上题的反诗,不是藏头诗歌,而是“嵌字诗歌”。

嵌字诗歌有两种:

1.就是把人名、地名等特定意义的字词镶嵌到诗歌里;2.在诗歌每句的相同位置镶嵌一个字,连起来或正读或倒读是一句短语。

坛友炮兵的《赞<新文化报>》就是一首嵌字诗歌:

新花俏丽艳屏窗,

文系民生重任扛。

化育嘉风传万里,

报林誉满唱松江。

在每句的第一个字位上分别镶嵌了一个字,连起来正读是“新文化报”。

藏头诗歌

藏头诗,下句首字藏在上句尾字里,最后尾句尾字藏含首句首字。

小角荷莲午撑伞,

人依树下正酣梦。

林中鸟静躲烈日,

一蝶飞来循馥踪。

藏头:

“人”藏在“伞”里、“林”藏在“梦”里、“一”藏在“日”里、“小”藏在“踪”里。

也就是说,下句首字是上句尾字的部件。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

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

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其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

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

《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操父子以及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

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

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

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如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

(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

”其中括号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的话,可以参考阅读文澜先生的《中国文学通史》。

综上所述,诗和词按照格律和声韵,可以作如下分类:

古典诗歌:

1.古体诗(古风):

(1)五言古体诗,

(2)七言古体诗,(3)乐府

2.近体诗(格律诗):

(1)律诗:

a.五言律诗,b.七言律诗;

(2)

排律:

a.五言排律,b.七言排律;(3)绝句:

a.五言绝句,b.七言绝句

词:

(1)平韵格词,

(2)仄韵格词,(3)平仄韵转换格词,(4)平仄

韵通叶格词,(5)平仄韵错叶格词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二)格律诗

1.什么叫格律

格,就是格式。

格律诗是有固定的格式的。

这种格式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数固定。

每首八句的叫律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超过八

句的叫排律。

二.字数固定。

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诗,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

言。

由此可知:

五言绝句的字数=四句×每句五个字=二十个字;

七言绝句的字数=四句×每句七个字=二十八个字;

五言律诗的字数=八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

七言律诗的字数=八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字;

五言排律的字数=大于八句的偶数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

七言排律的字数=大于八句的偶数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

字。

律就是声律和韵律,格律诗要遵守发音规则,讲究声律和韵律美

的。

另外,律诗的八句中,每两句称为一联,共分四联;第一,二句

为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三,四句为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五,六句

为第三联,称为颈联;第七,八句为第四联,称为尾联。

根据诗的

容语气,又分别称第一,二,三,四联为“起联,承联,转联,合联”,

相对应的绝句的第一,二,三,四句分别称为“起句,承句,转句,

合句”。

所谓“起”,就是“起头,开头”的意思;所谓“承”,就

是承接上面的话,继续延伸的意思;所谓“转”,就是话锋一转,提

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所谓“合”,就是最后

将话题一收结尾。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一首诗中要有“起,承,转,合”

的顿挫语气。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绝句就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把律诗拦腰

分成两部分,取其中的一部分的格式就成为绝句,因此绝句只有两联,

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2.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

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有四个:

平仄,相粘,对仗,押韵。

一.平仄:

汉语的绝大多数汉字,都有声调(个别的无声字或称轻声字除

外)。

齐梁时期的约在总结前人对汉字发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

立了“四声”之说,形成了格律诗声律的规则,同时也是现代汉语发

声规则的基础。

约提出的“四声”是:

“平声(包括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入声”;其中“阴平和阳平”的字为平声字,“上声,

去声,入声”的字为仄声字。

在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经被其他

声部所兼并,所以现代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

说“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但是,写作格律诗要遵循约提出的“四声”规则,有一些文友

不了解这些,所以看到别人的诗,就用现代汉语的发声规则去衡量,

就会认为别人的诗没有遵守规则而产生误会。

举个例子:

在下的诗作

之中,有一副对子“远岛归鸥孤影白,青山落日晚潮红”,其中的

“白”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是入声,是仄声字。

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

变为阳平的声调。

容易发生误会的字有三种:

(1)把平声字当作仄声字;例如:

义山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字是平声字,

应读成阴平声调;

(2)把仄声字当作平声字;例如:

“白”“国”“节”等都是仄声字;(3)可平可仄的字。

在古代汉语

中,有相当一部分字是可平可仄的,但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意思不同,

平仄也不同,例如“俱”字,在“行则与俱”(是“一起,一同,共

同”的意思)的时候为平声,在当“都,全”的意思时为仄声;另一

种是意思即使相同,也可平可仄,例如“忘”字。

那么,怎么掌握呢?

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查韵书;对初学者来说,

查韵书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小字典,叫“简

明文言字典”,是教育出版的,不贵,大概不会超过15

元。

这本字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词组一万三千多条。

它的好处

是可以使用偏旁部首查字,而且提供字的现代读法,在古汉语中的韵

部,同时说明字义并举例。

二是经常进行阅读和写作,时间长了,自

然就记住了。

接下来介绍平仄在诗中的运用规则,要说明的是,我以介绍平声

韵脚为主。

首先介绍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有两种:

一种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

字是平声字),另一种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所介绍的是标准格式,但实际运用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

照上述的平仄去写,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

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但这个说法不够精确,虽然我在这里

主要是介绍给初学者,但希望初学者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

我把口诀改为“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也就是说每一句

的第一,三个字不要管平仄(平仄都可以;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这

将在以后的诗病中讲解),第二,四,五,六,七个字要按以上的格

式讲究平仄。

有的初学文友会说,我记不住呀,有没有规律呢?

有的,大家请

看,每一句中,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是交错使用的,即“平,仄,

平”或“仄,平,仄”;而每一联的上下两句中,对应的第二,四,

六个字是相反的,也就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个字如果是“平,仄,

平”,下联的第二,四,六个字则是“仄,平,仄”;反之亦然。

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我把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两联之间呢?

这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两联之间要相粘。

二.相粘

两联之间,上面一联的下联(即上一联的第二句)的第二,四,

六个字要和对应的下面一联的上联(即下一联的第一句)的第二,四,

六个字的平仄相同。

我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二联,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

的上联的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上面一联的下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以第六个字为中

心,左右颠倒一下,就成为下面一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的

平仄了,这种规律俗称“翻跟头”。

我们仍然以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

二联为例,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个字打

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介绍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也有两种:

一种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

个字是平声字),另一种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和七律的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相同,也要“翻跟头”,只是少两个字罢了。

关于五律的平仄口诀,我改为“一不论;二,三,四,

五分明”。

至于七绝和五绝,都各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也要“翻跟

头”,只要把七律和五律拦腰一截即可。

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也与七

律和五律相同。

七绝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绝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什么叫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就是一联的上下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

词义相对或相关。

如“天”对“地”,“深”对“浅”,“大”对“小”等,意思是相对的;再如“山”对“河”,“星”对“月”“风”对“雨”等,意思是相关的;简言之,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这些是单音词的对仗,如果组成词组,则要求词组的结构也要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如果组成句子,则要求句子结构相同。

例如,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中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各自都是对仗。

先从句子结构上看:

第二联的上下句子都是“主-谓-宾”结构;“吴宫”和“晋代”都是历史朝代的名词做“花草”和“衣冠”的定语,而“花草”和“衣冠”都是名词做主语;“埋”和“成”是动词,做谓语。

第三联的上下句子也都是“主-谓-宾”结构,但句式不相同;主语是“三山”和“二水”;谓语是“落”和“分”,“半”和“中”是修饰谓语的状语。

在此需要说明一下,律诗中各联的句式切忌雷同,要有变化,否则就

显得呆板。

在律诗中,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同样,排

律除了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外,中间的所有联都要对仗。

绝句则不需

要对仗。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的律诗首联对仗,甚至整个四联都对仗;

有的排律首联对仗,甚至整个联都对仗;有的绝句首联对仗,有的绝

句两联全对仗。

这些显然不是格律的要求,而是作家的创作需要和艺

术技巧了。

实际上,对仗也不是规定的那么绝对的,对仗从结构上讲分两种;

一种叫工对,即不论结构或意义,都对得非常工整,比如上面举出的

第二联;一种叫宽对,是指个别地方对得不甚整齐,但大体上是对称

的,它追求的是“不以辞害义”的效果;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单看“疑无路”和“又一村”对得不工整,但

整个句子的意思却对得很工整。

另外,从写作技巧上看,对仗还有借对和流水对。

所谓借对,是

在对仗中,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例如:

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

寻》诗中“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梅”,“鸡黍”对“梅”,“”

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鸡”相对。

所谓流水对,是上下句子有相

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例如:

“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曾楼”就是典型的流水对。

此外,从对仗的句义上讲,还分正对和反对。

所谓正对,是并列

的事物相对。

所谓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

在格律诗中,正对

多,反对少。

还有一种叫隔句对,也叫扇对,顾名思义,即上下两副对子中,

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例如:

晚唐诗人谷的《寄裴晤

员外》诗“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

今日还思锦城事,雪

销花梦何如”。

最后介绍一下当句对。

所谓当句对,即一句中自相对。

当句对有

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