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3181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ocx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ocx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教学目标

1.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使学生了解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

2.学习本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理解新词的意思,并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4.理解重点句含义,充分体会作者情感。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从文中描写的纤夫的形象,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图。

这幅著名的油画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名字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的是人物群像,从画中人物的不同衣着、外貌、动作以及神态,我们可以深刻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这幅油画是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时,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经过反复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看图学文。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不认识的字。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些字是多音字。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如:

倒d4o、着zhu$、载z4i勒l5i处ch(、削xu5等。

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在词语中选择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也可以让学生练习用多音字组词。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6个生字。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出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余笔,选择正确的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比如:

“逆”,左边是“辶”,右边是“

”,合起来是“逆”。

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

”的写法,笔顺是、丷

“贱”的左边是“贝”,右边是“戋”,合起来是“贱”,右半部分的“戋”不要写错。

“漠”、“衔”、“肤”这三个生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进行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记忆。

比如:

“衔”和“街”、“漠”和“模”、“肤”和“扶”。

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形近字组词作巩固练习。

比如:

(四)理解词语。

1.让学生轻声读文,并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漠”为例,“漠”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漠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漠”字作为带点宇,查字典,找出“漠然”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漠然”一词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再对照图上人物的表情看一看,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漠然”一词在本课中的意思是指拉纤的老头儿对拉纤这种生活已经麻木冷淡,正无可奈何地熬日子。

以“贱”字为例,“贱”字在本课中组成的新词是“贱价”。

对于这个词,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考虑。

不难得出“贱价”的意思就是价钱低、十分便宜。

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本文是指纤夫拉纤出的力大,付出的辛苦大,而获得的却太少。

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纤夫的同情之心。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纤夫:

纤,拉船用的绳子。

纤夫:

依靠拉船过活的人。

蛮劲:

狠劲,瞎使劲。

课文中是指小伙子虽然肌肉结实有劲,但是他不是真心出力,而是在不满和抗议情绪下的蛮干。

厌倦:

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继续下去。

课文里指的是纤夫对拉纤这种活儿失去兴趣,讨厌,不高兴做,显得没有精神。

诅咒:

咒骂。

在课文中是指纤夫咒骂资本家、咒骂沙俄统治下的黑暗社会。

摆脱:

脱离的意思,这里是指脱离沉重的劳动。

驱赶:

驱,原指赶牲口。

驱赶:

是赶走的意思。

课文中是指货船的老板驱赶拉纤的纤夫。

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货船老板的不满和对穷苦纤夫的深切同情。

重荷:

荷,负担。

重荷:

是指沉重的负担。

课文中是指拉纤这个活儿对这个红衣少年来说是个十分沉重的负担。

这里面也包含着作者对这个红衣少年的怜爱之情。

沉重:

有两个意思。

一是分量大,如“沉重的货船”;一是程度深,如:

“沉重的步子”,指迈步很艰难。

凝视:

聚精会神地看。

在课文中,我们要联系前面的“使着蛮劲”,后面的“充满了诅咒和抗议”来理解,是说这个小伙子的目光集中,死盯着上方,集中了他的反抗情绪。

没精打采:

是指拉纤的那个高个子一点精神也没有地衔着烟斗。

(五)造句训练。

1.弄清词义。

在练习造句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楚词语的意思。

(1)“摆脱”一词有三种意思:

①脱离某种牵制、束缚;②脱离某种困境、困难;③脱离某种不良的情况。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摆脱”一词的句子是:

“他拉了一下把他的肩膀勒得发疼的纤绳,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

”这里应取第

(2)种解释。

2.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练习造句。

谁怎么样摆脱什么困境。

谁怎么样摆脱什么苦恼。

谁怎么样摆脱什么落后状态。

3.学生练习用凝视造句。

(六)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1.看图指名读文,思考都写了什么?

2.通过看图读文,可以知道文章先写了纤夫们拉纤的环境,接着写了纤夫们拉纤的场面,最后写了这幅油画产生的年代和作者。

三个自然段各一为一段,层次结构十分明显清楚。

(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小组讨论应如何来读。

3.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1)“他拉了一下把他的肩膀勒得发疼的纤绳,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

读这句话时语速可稍慢一些,前半句的声调可以低一些,后半句则要高一些。

可以这样停顿:

他/拉了一下/把他的肩膀/勒得发疼的纤绳,/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

(2)“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路还长着哩!

通过“漠然”一词,学生可以体会到此时此刻这个纤夫无可奈何的心情。

他可能在想:

拉纤虽然很艰难,但没有办法,这个罪还得受。

“路还长着哩!

”说明这样的痛苦生活,何年何月才能熬到头啊!

我们在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时,要注意语速应放慢,语调要低沉。

(3)“当时,俄国的劳动人民处在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之下,过着非常贫穷非常痛苦的生活。

这幅油画上的纤夫,为了挣得一块面包,不得不贱价出卖劳动力,终年拉着沉重的货船,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

这两句话出现在课文的结尾,着重介绍了当时俄国人民的生活情况。

第一句写俄国人民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过着痛苦的生活,第二句则写出了俄国人民过着怎样的痛苦生活。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这两句话时,应该强调语速要由慢到快,再到慢,同时声调也应由弱到强再到弱,读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社会的黑暗,读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沙皇统治者的不满,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恨。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使学生了解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沙俄反动派的黑暗和罪恶,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

激发学生对反动统治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按顺序、抓人物特点进行观察。

(二)从纤夫的形象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仔细看图。

1.让学生看图、思考。

(1)图上共画了几个纤夫?

(2)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说一说每个纤夫的外貌、衣着、动作和神情。

2.在学生回答上述思考题的基础上,出示填空练习,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例:

高个子保留着农民的打扮,他直着身子,没精打采地衔着烟斗,好像已经厌倦了拉纤的生活。

肌肉结实的小伙子,他使着蛮劲向前拉,往上凝视的目光充满了诅咒和抗议。

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他拉了一下把他的肩膀勒得发疼的纤绳,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

好像有病的老头儿,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

他正在用袖子拭额上的汗珠。

3.引导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学生看图后,教师可提问:

“看了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

”以此来引发学生质疑。

比如:

学生会提出伏尔加河是欧洲的一条大河,那里景色优美,有许多人曾去游览。

在那里拉纤应该是很高兴的事,为什么图上画的纤夫,神情那么凄惨?

11个纤夫,都是衣着破旧、疲惫不堪的,这又是为什么?

等等。

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问题,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教师第二次引导学生看图。

1.让学生看图思考:

(1)纤夫们在怎样的环境中拉纤?

他们当时又是怎么拉纤的?

(2)图上的11个纤夫,作者是怎样有顺序的抓住他们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呢?

2.学生通过再次观察画面,可以答出:

①船在逆风行驶,所以帆没有张起来,他们身子向前倾,可以看出货重。

②这11名纤夫,每人的穿着打扮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

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将教学过程由看图引入学文。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小声自己读第一段,边读边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地观察画面,想一想都画了哪些景物?

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找到画面上画着晴朗的天空,辽阔的河面,一艘货船,没有张帆。

一群衣着破旧,步履艰难的纤夫在使劲拉纤。

这说明了纤夫们的劳动环境很艰苦,劳动强度很大。

2.抓重点句,理解词语,理解句意。

投影打出重点句,指名朗读后,讨论:

他们大多身子向前倾,可见都在使劲,可见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

(“可见”是什么意思?

“都在使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教师可以根据这句话后面的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可见”在这里有推论而得的意思。

“都在使劲”、“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是从“身子向前倾”看出来的。

因为这是用力拉很重的货物才会有的动作姿态。

“可见”即可以看出,这个词在句中先后出现两次,若去掉有什么不同。

①他们大多身子向前倾,可见都在使劲,可见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

②他们大多身子向前倾,都在使劲,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知:

第一句不仅写出了三个小句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也说明了作者观察时十分仔细、有顺序,同时这句话还表现出了画家列宾对沙俄反动派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句子中体会情感。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范读、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和齐读的方法。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重点观察画面上的纤夫,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和他们每个人所在的位置逐个进行观察,着重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面部表情,抓住各自的特点。

2.明确作者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写了11名纤夫:

老头儿、中年人、高个子、小伙子、少年、老头儿、汉子、秃顶老头儿、士兵、高个子、老头儿。

3.引导学生按顺序说一说这11个纤夫的衣着、年龄、身世、体质、神情、动作分别是怎样的,从而对画面上的内容有个感性认识。

可以列表填空:

4.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注意联系第1段中对纤夫概括描写的句子思考。

学生通过读文看图,不难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即他们的社会地位都很低,命运也相同,十分悲惨,都处在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都过着痛苦的生活。

从而激起学生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恨。

5.引导学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重点描述的4个纤夫形象。

高个子、    小伙子、  少年、     老头。

(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

6.重点分析理解对这四个纤夫形象的描写的句子。

抓住重点句,理解作者情感。

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2后两个重点句展开教学。

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出示重点句,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出示重点句:

①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睛________地望着远方,路还长着哩!

②他使着________向前拉,往上凝视的目光充满了________和________。

(2)让学生读省略后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学生在横线上依次填上“漠然”、“蛮劲”、“诅咒”、“抗议”这些词语后,再让学生读句子,并说一说填写这些词语前后的不同感受。

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不用上这些词语,句子也能读,但用上这些词语后,纤夫的形象会更加鲜明,他们当时的情感会更加突出,从而也会使读者在思想上与他们产生共鸣。

(3)接着让学生回答括号里的问题,体会人物的情感。

“漠然”是不关心、不在意、冷漠的样子。

从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纤夫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清。

引导学生体会他当时在想些什么,他可能在想:

拉纤虽然很艰难,但没有办法,这个罪还得受。

这样的痛苦生活,何年何月才能熬到头啊!

“蛮劲”就是狠劲,瞎使劲。

因为他对自己的痛苦生活、对资本家的剥削有一种反抗情绪,所以不是真心出力,目光充满了诅咒和抗议。

他还是个小伙子,年纪还轻,有力气,但他不愿意把力气用在拉纤上,他想有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大展宏图。

7.看图思考:

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几个形象的纤夫?

作者又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这几个形象的纤夫?

学生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画家和作者爱憎分明,他们有着强烈的同情心,同情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反动统治。

8.指导学生朗读第2段内容。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和齐读的方法。

(五)学习第3自然段。

1.让学生读第3自然段,思考知道了什么?

2.明确这一段介绍了这幅画产生的年代和作者。

这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当时俄国人民的生活情况。

明确这部分也是为了使读者加深对这幅画的理解,在文章结构上与第一段呼应。

(六)整体感知全文。

1.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画面,明确这幅油画画的是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在伏尔加河畔拉纤的情景。

课文着重刻画了纤夫们的形象,表现了纤夫们内心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

2.引导学生通过从整体上观察画面,体会画家和作者的情感。

画家列宾的这幅著名油画,是他经过十多年的构思、绘制和修改才完成的。

这幅油画在反映列宾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

通过仔细观察画面,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每一笔、每个人物身上,也渗透在画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

所以,只要我们细致观察,从画的整体上认真地体会,就会体会出画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即对沙俄反动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在描述这幅油画时,他的观察是从前到后依次进行的,描述时抓住了人物的衣着、外貌、神态的特点,并展开了适当的想象,把人物的外貌特点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个性结合起来,使每个人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

11名纤夫,作者着重描写了4个,从年龄上说,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从职业上说,有破产的农民,有从事拉纤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们代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承受着沙俄时代反动统治者的统治和压迫,都过着悲惨痛苦的生活。

作者这样描述,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七)练习设计。

1.指图说一说油画上所画的纤夫形象,向大家做个介绍。

2.找出文章相互照应的地方。

(1)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

他们大多身子向前倾,可见都在使劲,可见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

(2)这幅画上的纤夫,为了挣得一块面包,不得不贱价出卖劳动力,终年拉着沉重的货船,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

3.教师可以让学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列宾(1844~1930)俄国画家。

创作过许多风俗画和历史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沙皇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他对艺术要求严格,刻画人物性格具有特色。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据说,列宾创作这幅画的意图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了。

那时,他正在涅瓦河上游历,那里拉着货船的纤夫的形象深深地感动了他,因此他画了一些速写。

1870年夏天,他到伏尔加河旅行,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并画了一些写生和草图。

经过反复的思索和修改,到了1873年才完成这幅作品。

伏尔加河 欧洲第一大河,原苏联内河航运干道,注入里海。

全长三千五百千米,流域面积一百三十六万平方千米,它的干流和支流承担全苏河运总量的三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