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2970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案.docx

《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案.docx

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案

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

要求

1.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条理地写下来。

2.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能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3.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学习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4.和同学交换习作、互评习作。

重点

难点

1.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能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学习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

课时

2课时

1.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条理地写下来。

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学习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多媒体。

一 激趣导入,准备素材

1.做游戏,谈感受。

(击鼓传花)

第一轮,拿到花的同学表演节目,第二轮,拿到花的同学抽奖。

分别说说两轮游戏中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2.除了兴奋、紧张、害怕等情感,你在生活中还有过哪些情感体验?

(依依不舍、心花怒放、喜出望外、怒火中烧)

3.课本中也提供了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4.原来人的情感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怪不得法国作家雨果说:

“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5.小结:

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如果我们善于捕捉内心情感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就能让真情自然流露。

(板书:

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 小组交流,诉说感受

1.你有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感受?

是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和同桌说一说。

2.小组讨论,轮流发言。

要求:

发言的同学说清楚事情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心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针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面对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 学习例文,掌握方法

1.大家刚才说出了自己真切的情感,可谓是真情流露。

但在写作时,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呢?

我们可以从本单元的“习作例文”中找出答案。

2.默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关注文章旁的批注,边读边思考:

“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学生默读课文,作好批注。

(2)集体交流:

“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变化:

由厌恶到喜欢)

(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变化的?

①用具体事例突出变化。

(多媒体出示)

  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

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

作者写了“我”看报纸、温习课文、写生字这三个具体事例,表现出了“我”对语文课情感的变化。

②借内心独白抒发情感。

(多媒体出示)

  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

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

教师指导:

内心独白是指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里,作者让人物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种方法更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心情。

③选典型事例突显心情。

写告别语文课,可能有很多事情可写,作者在这里选择了什么事情来写?

(老师和同学留言、送书)这件事情很好地烘托了气氛,表现出了“我”对语文课的依依不舍。

教师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例文,我们了解到运用恰当的方法能够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让真情自然流露,打动读者。

3.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阳光的两种用法》这篇文章,边读边想:

阳光有哪两种用法?

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画出来,作好批注。

(2)小组交流:

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出阳光有哪两种用法。

①母亲把太阳叠进被窝帮“我”御寒。

②毕大妈把太阳煮在水里面给孩子洗澡。

(3)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

(在艰苦日子里,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多媒体出示)

  ①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如铁,那时家里连个暖水袋都没有。

母亲有主意,中午的时候,她把被子抱到院子里,晾到太阳底下。

其实,这样的法子很古老,几乎各家都会这样做。

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取下来,抱回屋里,赶紧就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晚上睡觉我钻进去时,被子里还是暖乎乎的,连被套的棉花味道都烤了出来,很香的感觉。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冰凉如铁”,体会“我”的家境一般,没有御寒的东西让“我”取暖。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母亲“取”“抱”“叠”“铺”一系列的动作,体会母亲的温暖与慈爱。

  ②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

作者把温暖的被窝与暖水袋进行对比,两者同样能带来温暖,但温暖的被窝更能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③毕大妈的孩子多。

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一个个排队洗澡。

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的,溅起一盆的水花,个个演出一场哪吒闹海。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溅一盆的水花”“哪吒闹海”等词语,感受孩子们洗澡时的欢乐,体会母爱给孩子们带来幸福与温暖。

(4)作者是怎样把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①通过叙述母亲和毕大妈创造阳光的两种用法的事例来讴歌母爱的温馨。

②以“老阳儿”为贯串全文情感的线索,表达出母爱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给人温暖和光明。

(5)教师总结:

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之中,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柔软绵长、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感。

四 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习作例文”,知道了在习作中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

现在,让我们拿起笔写一篇习作,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吧!

1.和同学交换习作,互相说说哪些地方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2.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多媒体。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完成了作文。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评改习作。

在此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次习作的要求。

1.选择生活中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表达出真情实感。

2.能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二 佳作放送

在这次习作中有些同学的文章不但写得生动具体,而且感情真挚动人,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

(板书:

佳作放送)

1.请优秀习作者上台朗读习作,并投影展示。

2.同学观看、倾听并思考:

这位同学主要写了一种什么感受?

他有没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内容来表达情感?

3.学生评析。

(1)你觉得这篇文章写清楚当时的感受了吗?

(2)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

(3)选择了哪些合适的内容来抒发情感?

(4)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请提出合理的建议。

4.教师小结。

三 亮点欣赏

1.分享精彩语段。

佳作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习作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处。

(板书:

亮点欣赏)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写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让其分别说说语句精彩在何处。

注意鼓励写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

四 互评互改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欣赏了这些同学习作中的亮点,你是否有所触动?

是否迫不及待地想修改自己的习作了呢?

(板书:

互评、互改)接下来,我们分小组互评、互改习作。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

2.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欣赏。

3.将修改后的片段,再次集中讲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 金玉良言

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学生:

你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2.小结:

“三分文章七分改”,好的作文都是修改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

这样,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六 誊抄作文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

1.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大方。

2.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写完后,通读整篇习作,再次检查。

七 课堂总结

通过此次习作课,我们知道了对于情感,要用真心去体会、用技巧去渲染、用构思去完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真挚感人的好文章。

教学

要求

1.会写“络、锤、凿、焚”4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诗人表达的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重点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3.了解三首古诗中诗人表达的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

课时

2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寄托的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马的图片,多媒体。

一 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1.把成语补充完整,并说说你的发现。

(多媒体出示)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2.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其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其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其善良谦逊的象征。

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马的图片)(板书:

马诗)

二 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结合注释学习,还可以与同桌讨论,如果还不理解可以请教老师。

(3)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说:

你明白了什么?

你不明白什么?

你最想知道什么?

2.简介作者。

(多媒体出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人称“诗鬼”。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其诗为“李长吉体”。

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

有《昌谷集》。

代表作品有《李凭箜篌引》《燕门太守行》等。

三 体察诗韵,品悟诗情

1.自读前两句诗,探讨问题。

(多媒体出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闭上眼睛想象:

这两句诗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

大漠、沙、燕山、月;这两句诗展现了一个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的画面。

(2)这首诗的题目是“马诗”,诗中却不见一个“马”字,这是否离题了?

为什么?

没有离题。

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以及怀才不遇的感叹。

(3)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

表现了什么?

环境描写;描写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表现了诗人作为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这却是将士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驰之地。

(5)赏析这两句诗,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

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板书:

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

诗意: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的弯月。

(6)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

教师相机点拨:

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异常愤懑的心境。

(板书:

空旷冷峻)

2.自读后两句诗,探讨问题。

(多媒体出示)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已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你读出了哪些不同?

联系李贺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贺一种怎样的心境?

(板书:

慨叹 何)

一个“何”字写出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换为“已”字则表达不出。

李贺才华出众,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但得不到重用,一生抑郁不得志。

从这首诗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2)“金络脑”指什么?

为什么是“金”,而不是铁、木、竹呢?

“金络脑”指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金”象征着马受重用。

(3)为什么是“踏清秋”,而不是“踏春风”?

“踏清秋”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所以字词的锤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学生交流:

“踏清秋”和“踏春风”有什么情绪上的差别呢?

你从“踏”字能读出什么?

用“踩”字好不好?

为什么?

(4)“快走”一词暗示出什么?

“快走”一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5)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这两句诗,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

“金络脑”“快走”形象地暗示出这是一匹轻捷矫健的骏马,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愤之情。

诗意: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6)过渡:

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弃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儿力量。

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

——(学生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

——(学生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

——(学生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板书:

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托物言志)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自学要求,学生运用注释学习古诗,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初步了解古诗之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去挖掘古诗中的意味,增强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分析三首古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多媒体。

一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

(板书:

石灰吟 竹石)

二 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简介作者。

(多媒体出示)

  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治今杭州)人,字廷益。

永乐进士。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

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

万历间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擅写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自称“六分半书”。

为“扬州八怪”之一。

工诗词,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

所写《家书》《道情》,自然坦率,为世称道。

有《板桥全集》。

2.初步感知大意,以自学、汇报为主。

(1)学习《石灰吟》。

①理解古诗题目。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石灰吟,石灰赞歌。

这是诗人少年时的作品,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写照。

②学习前两句诗。

(多媒体出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理解词义。

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头特别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

好像。

  等闲:

平常。

b.理解诗意。

经过千锤万凿开采出深山,熊熊烈火的焚烧好像也是很平常的事。

③学习后两句诗。

(多媒体出示)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理解词义。

粉骨碎身:

身体被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浑:

全,全然。

 清白:

指高尚的节操。

b.理解诗意。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求将高尚节操长久地留在人间。

④整体感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习《竹石》。

①理解古诗题目。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学习前两句诗。

(多媒体出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a.理解词义。

咬定青山:

这里指竹根深深扎在大山中。

立根:

扎根。

 破岩:

乱石,山石的裂缝处。

b.理解诗意。

紧紧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深扎在碎裂的石缝当中。

(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忍不拔的特点)

③学习后两句诗。

(多媒体出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a.理解词义。

千磨万击:

形容经过很多的磨难。

  坚劲:

坚韧刚劲。

  任:

任凭。

  尔:

你。

b.理解诗意。

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任凭你从东西南北刮来什么风。

④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 感悟古诗,体会情感

1.初步感知古诗的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

石灰与竹子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

石灰 竹子)

学生甲:

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临严峻的考验。

(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学生乙:

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遭受了无数磨难却仍然坚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深入感知诗人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和竹子吗?

运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联系诗人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

(1)讨论《石灰吟》。

①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词语。

诗人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

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板书:

不怕牺牲)

②教师小结:

这就叫作“托物言志”。

(板书: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学生交流:

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讨论《竹石》。

引导学生认识到《竹石》这首诗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板书:

要有骨气)

四 总结方法,深化主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在学习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另一方面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

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2.背诵这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上,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效果良好。

10 古诗三首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