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opgi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2851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uopgi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buopgi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buopgi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buopgi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buopgi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uopgi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docx

《buopgi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uopgi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uopgi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docx

buopgi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

沈瑞芬

说明

为了统一工作方法,提高煤田野外工作及地质编录质量,保证取全取准第一性地质资料,我们以1991年6月闽西地质大队总工办编著的《煤矿普查勘探原始地地质编录工作细则》(试行)为蓝本,综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2003年3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7412.1.2.3—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及福建省地质局《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细则》(1980年12月),结合矿区实际情况,修订了本工作细则,望各煤矿地质项目人员照此执行。

本细则未涉及的部分,以上级有关规定为准,但应做到本矿区内统一。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补充和修改意见,请及时提出,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矿区(井田)地质填图

前言

地表地质填图是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手段,是地质普查勘探的基础工作。

野外工作应根据批准的勘查设计书来进行。

地质填图目的是通过对自然露头(地质体)进行系统的地质观测、调查研究,达到提高矿区以煤为主的矿产地质研究程度,大致查明地质及含煤特征,发现新矿产地,着重解决含煤地层的层序,分布范围,含煤性及影响煤系发育程度的地质构造特征等。

为了解矿区煤炭资源远景、找煤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它是在勘查阶段工作开始时进行的填制的,所形成的实际材料图又是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的基础资料,而地质图的成图,贯穿了勘查工作的始终,一张高质量的地质图,是综合了全矿区地质成果的客观反映,配合了其它手段取得各项成果的集中表现,因此整个地质工作中,从填图阶段就必须认真细致,并不断修编,深部与地表结合,去伪存真,才能提高其质量。

填图研究内容:

1.地层

大致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及接触关系,重点查明含煤地层的含煤性及时空分布变化等,厘定地层层序。

2.构造

大致查明构造的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

观察褶皱、断裂构造对沉积作用、成矿控制作用的影响,尤其注意观察推覆、滑脱构造对含煤地层的保存或破坏的资料收集。

3.煤

初步了解含煤地层时代、层序,分布范围;大致了解煤层层数、煤层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大致了解煤类和煤质的一般特征。

4.其他矿产

填图中还必须坚持《以煤为主,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大致了解其他矿产及矿化蚀变带特征。

本细则只对煤田勘查中常用的1:

1万和1:

5000地表地质填图作简要说明,其它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未提及,需要时可参照有关规范要求执行。

地质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尽可能采用数字填图技术,使用GPS定点,提高填图质量。

填图方法

一、精度要求

煤田地质工作的地质填图应突出煤系,煤系范围内必须达到相应阶段和比例尺的要求,非煤系范围也应有适当的控制。

各种比例尺的精度要求见表1。

(一)1:

1万地质填图

1.1:

1万地质填图是指用于预查阶段或普查阶段的草图。

其地形底图采用同比例尺1:

1万的航测地形图。

2.填图单位及精度要求见表1,重要地质界线和含煤地层、煤层及对影响井田划分的主要断层和褶皱轴等必须有足够的地质点控制,(地表至少应有2—3个点控制)。

同时对重要地质现象、煤、其他矿化蚀变应有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

3.野外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但对主要地质界线,标志层适当使用追索法。

地质填图定点一般采用半仪器法结合地形地物确定,有条件的尽量采用GPS直接定位。

4.对地表及深部均有探矿工程施工的矿区(井田)可采用以填为主,编填结合的方法进行。

(二)1:

5000地质填图

1.适用于详查—勘探(含普终、详终)阶段,地形底图应采用同比例尺的地形图。

由于煤矿区范围一般较大,精测1:

5000地形图耗时又耗资,所以详查阶段也可直接采用1:

10000正规航测出版图作底图。

2.填图单位划分及控制精度见表1,对构造极复杂地段应适当加密控制。

3.野外填图采用以编为主,编填结合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探槽、公路、沟谷及生产硐地质资料和原地质填图资料,进行综合整理。

在此基础上,采用以追索法为主,配合穿越法开展野外填图。

4.定点方法以半仪器法为主,主要界线点应用经纬仪或卫星定位仪(GPS)定测,其图上误差不应超过1mm。

 

表1不同阶段不同比例尺控制程度要求一览表

填图

比例尺

阶段

预查

普查

详查

勘探

备注

填图

对象

填图

单位

控制程度

填图

单位

控制程度

填图

单位

控制程度

填图

单位

控制程度

沿走向(m)

点密度

(点/km2)

沿走向(m)

点密度(点/km2)

沿走向(m)

点密度

(点/km2)

沿走向(m)

点密度

(点/km2)

1:

1万

童子岩组

500

24

段或带

250

80

翠屏山组

500

20

500

30

非煤系

1000

10

500

10

主采煤层

250

1:

5000

童子岩组

段或带

250

80

250

100

125

150

翠屏山组

500

40

500

40

500

非煤系

500

10

500

10

500

主采煤层

250

125

125

二、野外填图工作

(一)野外填图前的准备工作:

应全面收集工作区内所有资料(包括野外踏勘),并进行综合整理,编制工作计划,统一工作方法和实施措施。

地质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应规范化,做到矿区统一。

(二)野外填图

1.路线选择:

选择一定的路线和界线控制点进行系统的野外观察是野外填图的基本方法。

观测线路分为穿越法和追索法两种形式,穿越路线的布置,原则上应垂直主要岩层走向或构造线走向,按一定的间距横穿整个矿区;追索路线则是沿地质体、地质界线或构造线的走向方向,用于追索一定的地层层位,如标志层、化石层,主要煤层露头及构造线等,对以上重要地质体是必须沿走向进行追索。

在穿越或追索中应注意矿区内是否有出露相对齐全、层序完整、构造简单、顶底清楚、化石较多相带清晰的连续基岩(露头)和人工露头(如简易公路)剖面,填图中可结合对地质剖面的测制,便于掌握地层层位,发现标志层和化石层。

2.观察点的确定应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界线、构造点、标志层、化石点、岩相和岩性变化点及代表性产状点上。

3.矿区(井田)基岩露头少时,为满足填图精度要求应布设槽探工程进行揭露。

4.观察点之间要进行路线地质观察和连续地质记录。

观察点和观察路线上全部地质现象原则上都应仔细观察,详细记录,不放过一个有意义的地质现象。

5.地质观察记录格式:

(1)点号(地质点编号);

(2)点位(地质点位置)

(3)点性(基岩、残坡积或浮土)

(4)岩性地质描述

(5)地层层位及产状

(6)标本及样品号(含化石)

(7)点间描述(点面及路线地质情况)

除上述文字记录外,必要时应辅以放大示意图或照片。

6.各种原始记录必须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在野外现场完成,文字记录要准确、完备、重点突出,切忌概念含混。

定完每一个地质点撤出前,由标图人和记录人及时进行互检、校对,严禁在室内凭记忆进行记录和修改。

7.所有观察点、样品、标本等,均应统一编号,不得重复,野外地质点位置、编号要用红漆标注,产状、化石采集点也要用红漆标注。

做到实地标记、图面、记录三者一致。

(三)原始记录资料整理

当天野外填图资料必须当天整理完毕。

主要整理内容包括:

野外记录、素描图、各种样品、标本,并根据工作进展,随时整理实际材料图及地形地质图,将肯定的地质界线、观察点上墨。

填图工作结束后应编写填图工作小结。

附地质填图资料清单,除完成工作量外,其内容要突出地质界线的有效控制情况,煤及其他矿产或矿化蚀变的情况,重要化石鉴定结果等。

三、检查验收

严格执行三级检查验收制度。

(一)填图人员室外、内均应100%自检、互检、发现疑问及错漏应进行实地及时校正、补充。

(二)项目负责人(含副项目负责)须进行至少50%的室内检查,并对主要地质构造、代表性地质剖面和重要地质界线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核查。

四、提交主要资料

(一)野外记录本及实物标本

(二)实际材料图

(三)地形地质图

(四)填图工作小结(阶段填图后提交)

(五)各级质检卡片

地表地质填图工作是勘查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指导地表和深部工程布置的依据,所以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重要地质体不仅要注意在矿区内的出露情况,对矿区外邻近的重要地质体,如灰岩体的出现也要高度重视,否则会直接影响到钻探工程的设计布置及施工成果。

 

原始地质编录

在找矿勘查工作中,把对地质体的直接观测和进一步的研究成果,用文字、图件、表格等形式反映出来,称为地质编录。

它分为原始地质编录和综合地质编录两项。

前者指对天然露头或探矿工程揭露的地质体、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并通过采样、化验、鉴定、水文地质、物探等工作,以直接取得有关数据、图件、文字记录等第一性原始资料的过程。

综合地质编录是根据各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分析编制出各种图表及地质报告的工作过程。

这两项工作是贯穿勘查全过程,其成果也是评价一份地质报告优劣的主要标准。

地质编录要求:

(一)内容要真实、客观、重点突出;

(二)编录格式要统一;(三)编录工作应及时。

钻孔地质编录

现有煤矿勘查工作多在半隐伏或隐伏区开展,所以岩心钻探是目前最主要的探矿工程,钻探所取得的岩矿心资料以及所揭露的地质和水文工程地质现象,是研究地质、矿产和开采技术条件的重要依据,矿区项目负责人及所承当的地质编录人员应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按本《细则》进行。

一、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一)理想柱状图的编制

开孔前,钻探地质编录人员应根据地质填图或地表探槽所揭露的地质剖面图及邻近钻孔地质资料,结合区域(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编制1:

500或1:

1000钻孔理想柱状设计图,其格式按局探矿处提供的统一格式并填写相关地质内容,经项目负责人审定后交水文和探矿人员再填写水文及生产部分内容。

理想柱状图的具体作法:

1.将地质剖面图上各地层界线,主要断层,煤层位置等,按孔深放入理想柱状图上。

2.在上述各界线之内根据综合柱状图或邻近钻孔施工成果插入相应部分的岩性花纹。

近期已施工的钻孔资料应尽量利用,以求更接近实际情况。

3.附上图例及有关要求。

4.理想柱状图一式二份,交钻机一份,项目自留一份。

编录人员应根据钻探施工进度,不断修正和补充理想柱状,并及时把主要含煤段、主要煤层的变更情况反馈给钻机施工人员,钻机施工人员必须遵守钻探操作规程,参照钻孔设计书进行施工,共同把好质量关。

(二)填写开孔通知书

按通知书参照设计要求填写各项内容。

(三)参加机场安装验收

验收内容:

钻孔位置是否位移,其方位、天顶角是否与设计相符,岩心箱、岩心牌、测绳是否齐全,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岩心存放场地是否符合规定。

验收合格后,签发开孔通知书交施工单位,并向施工单位介绍钻孔施工目的、要求及主要地质(煤层)情况。

此外,应记录孔口与线、桩的方位、坡度、距离,以便将孔位初步展绘在有关图件上。

还应注意观察机场壁基岩出露产状、岩层特征等,为浅部岩心编录作参考。

二、岩心地质编录

野外岩心地质编录之前应首先核对下列各项内容:

(一)检查核实钻探班报表

钻探班报表应用墨水笔填写,要字体端正、清晰、数字准确,不得任意涂改,查对班报表应着重了解、核对以下几点:

1.检查各项记录内容是否齐全、数据是否准确。

如进尺、岩心、校正孔深、测斜、简易水文观测、残留岩心等。

2.了解钻机生产情况如纯钻进时间、孔内涌水或漏水,掉块,岩心脱落,扫孔时间,见软,见硬,冒煤花等情况。

3.回次编号:

下钻——钻进——提钻,称为一回次,无论取上岩心是否,均算作一回次,无岩心时岩心栏内标“0”。

回次取上岩心的,班报表上回次可用分式表示,分子表示本回次编号,分母表示本回次岩心总块数。

(二)核实岩矿心长度及排列顺序

1.岩心自岩心管取出后,应用清水冲洗干净,一律自左而右按由上而下的顺序排列,不得倒放,并于回次末块岩心放上木质岩心牌一块,岩心牌除按格式填写外,应于背面用红漆写明岩心回次(岩心牌上孔深应连续)。

2.根据岩心粗细,石英脉及断裂面的连续性,断头的形状等核实岩矿心排列顺序,若发现放乱,应予纠正。

核实岩矿心长度时,应注意把岩矿心挨紧后才丈量,当岩矿心破碎成小块时,不能依小块排列丈量,应按钻孔口径大小适当推紧后再量。

岩粉及坍塌掉块不能当做岩心,若报表有丈量应予以扣除。

误差应及时在班报表、岩心牌上加以改正。

3.回次中发现有煤层煤线时,必须重新核实煤心及顶未、底初的回次岩心长度,以重新核实的数据为准记录以进行室内计算用。

(三)测定岩层标志面与岩心轴之垂面的夹角(以下简称夹角)

上述核对完成后,编录开始之前应首先测量岩层的倾角,即测定岩层标志面与岩心轴之垂面的夹角,以便计算各地层的沉积厚度。

1.选定测量夹角的一般要求

(1)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标志面进行测定,一般选择清晰的水平层理或缓波状层理,且岩心粗细一致。

如果较长地段无法满足上述条件,则应尽可能根据下面几种特征来测量夹角:

植物碎片化石定向排列面;结核夹层;岩层中的缝合线等。

(2)在选择标志面时勿把斜层理面,节理面或裂隙面误认为岩层标志面。

?

(3)一般要求5m左右测定一个夹角,如果突然变陡或变缓,应适当加密控制,断层上、下盘应各测一个夹角,煤层顶、底板应各测一个夹角,并尽量选取靠近煤层的夹角,一般不在煤层本身测量夹角。

测量夹角应用红铅笔标出测量位置及角度。

可能的话,其夹角选取在回次顶(底)或分层的界面处,以便减少其孔深的换算时间。

(4)量取夹角的所在岩心不能破坏,留待终孔后野外再次核实和确认。

2.测量方法

采用量角器直接在标志面与岩心轴之水平面夹角上直接丈量,其倾角位置同时用红色铅笔标注,误差不得大于3度。

(四)分层及分层描述

根据岩石类型进行分层,大类分为碎屑岩、可燃有机岩(煤)和少量的碳酸岩。

分层界线应用铅笔在岩心箱上作记号,并丈量分层岩心长度。

对照钻探班报表,在野外现场于地质记录本上抄录其日期,班次,回次起止孔深,进尺,岩心长度及残留岩心。

同一回次内有多分层时,应按分层的各岩心长度分别记录(分层起始孔深待室内计算)。

然后自上而下敲打观察,注意各分层的特征予以详细描述。

敲打观察时,注意不要把量有夹角的岩心打碎,以便今后留待检查。

1.分层原则

岩石的分类和命名(省略,见专门材料即可)。

正常沉积碎屑岩的分类和命名是以大于50%碎屑颗粒大小为基准来命名(化学岩、侵入岩的分类命名参照矿物岩石学)。

碎屑颗粒分级标准见表2:

若碎屑含量在于25—50%者,可称×质×岩,如砂质泥岩,如果其它粒级含量在10—25%者,则称为含××岩,如含砾粗砂岩。

表2沉积碎屑岩粒级划分

碎屑颗粒直径(mm)

岩石名称

8—2

细砾岩

2—0.5

粗粒砂岩

0.5—0.25

中粒砂岩

0.25—0.06

细砂岩

0.06—0.03

粗粉砂岩

0.03—0.004

细粉砂岩

<0.004

泥岩、砂质泥岩

(1)一般真厚度大于0.50m的不同岩层应单独分出,但标志层、煤层及顶、底板不论厚度大小都要单独分出。

分层的假厚度不宜过大(建议不超过20米),即便岩性相同,应尽量按其它特征(如化石含量、层理类型、结核含量、鲕粒等)进行分层。

最终综合整理时再合并。

(2)破碎带、挤压带、侵入岩、其它矿层等要单独分出,连续4m以上未采上岩心的回次要单独分出,作为单独的分层对待(有利丢煤时的插入)。

分层的位置、化石、结核等一些重要标志要用红铅笔在其相应位置的岩心箱隔板上标注记号。

2.地质描述

(1)沉积碎屑岩

A.岩石名称和各自的颜色情况。

B.成分及胶结物:

对细砂岩以上的碎屑岩,野外应按肉眼(放大镜)初步鉴定,描述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含钙特性(用10%盐酸点滴新鲜面,观察其对酸的反应情况)。

C.结构:

除颗粒大小外,还应描述磨圆度(可分为圆状、次圆状、次棱角状、棱角状等)。

对于粗碎屑岩还应说明碎屑磨圆度与颗粒大小、成分的关系。

D.分选性:

分为好、中等、差三种。

E.构造:

应着重描述层厚度、层理。

(a)层厚分类:

>100cm巨厚层状

50—100cm厚层状

30—50cm中厚层状

10—30cm中层状

1—10cm薄层状

(b)互层、夹层、条带

互层——两种岩性比大于1:

3,并且连续出现大于5cm不同岩性重复的才叫互层。

夹层——两种岩性比小于1:

3。

条带——小于5cm。

(c)层理

层理是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特征,其显示原因:

主要由粒度不同,颜色不同,成分不同,结构不同,或云母片排列,植物碎片化石排列等来确定。

层理分类:

交错层理—主要由水流作用下形成的,又划分为下列几类:

(也即斜层理?

直线型斜层理

收敛型斜层理

交错型斜层理

楔型斜层理

槽形斜层理

波状层理—主要是在波痕(潮汛)作用下形成的,又划分为下列几类:

断续波状层理

连续波状层理

脉状层理

透镜状层理

水平层理—相对的静水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又分为:

水平层理

断续水平层理

缓波状水平层理

微细水平层理(<0.2cm)

块状层理(在较安静的环境下,供应的物质较单一时形成的)

除上述三大类外,由于生物活动破坏了原有的沉积构造所形成的构造称混浊状层理,属准同生变形构造。

F.古生物化石(含痕迹化石):

古生物化石是煤系的重要地层特征,更是煤层主要对比方法之一,因此编录人员要化较多的时间来敲打寻找,尤其终孔后项目负责还应组织人员专门重点敲打补充,做到取全第一性地质资料。

描述中可初步鉴定化石种属,化石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保存完好程度,特别对同一分层,不同种类化石应特别注意其详细位置,个体大小,埋藏情况(与层面关系,原地还是异地)。

化石数量按其含量分为丰富、较多、少量、偶见四种。

较好的化石要作为标本保全,以备野外验收和审查地质报告之用。

G.结核及包裹体(包括鲕粒)是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

应着重描述其形状、大小、数量、成分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形状:

椭球状、透镜状、扁平状、豆状、枕状、似层状、层状、不规则状等。

大小:

三轴大小(长×宽×高)。

数量:

丰富、较多、少量、偶见。

成分:

黄铁矿、菱铁矿、硅质、钙质等。

与围岩的关系:

长轴方向与围岩平行、斜交、垂直等。

鲕粒分布:

分星散状、团块状、似层状等。

上述黄铁矿结核形成于强还原条件,一般为静水滞流、缺氧的环境,多呈椭球状、似层状,且所在的泥质岩或粉砂岩常含有生物化石,另结核中还包裹有生物化石,所以应予仔细观察。

H.层间岩层接触关系:

分为逐渐过渡、明显接触、急剧接触和冲刷接触四种。

(2)煤层及其顶底板

A.煤层—主要是宏观煤岩特征的观察和描述。

(a)煤层的主要物理性质:

颜色、光泽、裂隙。

颜色:

正常煤呈灰黑色、钢灰色,不染手,经构造作用后的煤层可呈黑色且染手。

光泽:

正常煤呈似金属光泽,硬度在摩氏3—4之间,断口以阶梯状为主,次为参差状及贝壳状。

裂隙:

内生—一般指形成时与煤层面斜交的较大裂隙,常少见。

外生—受构造影响多发育,一般见两组交叉且与层面近于垂直的裂隙。

(b)煤层结构:

分简单、复杂,对于复杂结构煤层应分为各分层(夹层)厚度,描述夹矸岩性。

煤岩结构:

童子岩组煤层一般都具很好的条带状结构,且以中—宽条带为主(正常煤)。

受构造影响,才常呈碎裂结构,变为粒状(>1㎜)、角砾状、粉粒状、粉状(<1㎜)、或鳞片状集合体。

编录中要说明各种结构的厚度分布。

(c)煤的构造:

除较厚的暗淡煤表现块状构造外,多具清晰的条带结构而呈现层状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当受强烈破坏后可出现“层间揉皱构造”呈“花卷状”等。

(d)煤岩的宏观类型:

主要根据煤岩宏观组分来划分,童子岩组煤层中煤岩组分主要由亮煤和暗煤为主,镜煤次之,丝煤再次及少量无机组分构成。

一般可分光亮型、半亮型、半暗型和暗淡型,但基本上分为二种:

半亮型—半暗型条带状块煤和半暗型—暗淡型粒状粉煤。

编录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并描述。

B.包裹体:

煤核、黄铁矿结核等,即属宏观类型中的无机组分(含石英细脉)。

C.煤的机械强度:

指抗碎强度,一般要做专门试验才能确定,视>25㎜块煤重量百分比。

按类比法估计确定,分为高强度、中强度、低强度、特低强度四种。

D.后生构造影响和破坏,石英脉穿插程度及其他充填物等。

E.煤心保存情况:

注意煤层与顶底板接触关系,分完整、较完整、不完整(碎成小块)。

F.煤层顶底板:

煤层顶、底板特征也是煤层对比的主要依据之一。

首先从岩性、岩相、化石及其它特征判别正倒,然后进行描述。

顶板注意岩性的质纯情况,化石位置,垂直分布,以哪种为主,哪种次之,保存情况,结构及层理特征。

底板注意岩性,层理,根茎化石,结核分布及与煤层接触关系。

(3)侵入岩

A.侵入岩本身特征

B.与围岩接触关系,变质程度及影响范围,倾角。

(4)构造岩

A.构造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排列方向、胶结物等。

B.构造面的特征:

如滑动镜面、擦痕。

C.构造岩两侧的特征:

如挤压,褶皱,石英脉穿插方向,上下产状,并尽可能在备注栏画示意图。

(5)其它

劈理应与层理联系起来,是同向还是反向,同向哪个倾角大,需要测量倾角;云母片特征,富集程度要描述;对判断构造有用的石英脉、方解石脉应描述;对判断正倒或确定岩相、旋回有用的资料应重点描述。

注意其它的矿化或蚀变情况。

(五)岩心箱登记

岩心箱上应写明孔号、回次号、孔深及箱号等,同时在野外做好每箱岩心的登记工作。

三、室内整理

(一)换层孔深计算

如果分层在回次的底界,且无残留岩心,那么回次终止孔深就是该分层的换层孔深。

如果分层不刚好在回次底界(一个回次有二种以上不同岩性),且有残留岩心,则先求出回次采取率,按回次采取率反算该回次各分层岩心所代表的进尺数,再计算求得换层孔深。

如89回次残留岩心0.75m,90回次自190.20m,进尺3.6m,取出岩心3.00m,本回次残留岩心0.20m,在90回次取出岩心自上而下分成:

细粉砂岩2.00m,砂质泥岩0.36m,泥岩0.64m,计算方法如下:

回次采取率=

×100%=72.3%(一般取四舍五入后的整数即可)

=2.77m(细粉砂岩进尺数)

=0.50m(砂质泥岩进尺数)

=0.88m(泥岩进尺数)

细粉砂岩换层孔深=190.20-0。

75+2.77=192.22m

砂质泥岩换层孔深=192.22+0.50=192.72m

泥岩换层孔深=192.72+0.88=193.60m

以上计算方法是假设不同岩性的磨损程度相同的前提下一般所常用的,当岩心不完整、软硬不同时应结合钻进情况及岩心的的磨损情况来考虑,需采用特殊处理来计算时,应在备注栏内加以说明。

如用合金钻进,进尺较多,取上来岩心,自上而下为泥岩、细砂岩,唯泥岩岩心较破碎,不完整,则在可能情况下,了解钻机现场见硬孔深来定,或直接把细砂岩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