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苗族概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1131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顺苗族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顺苗族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顺苗族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顺苗族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顺苗族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顺苗族概述.docx

《安顺苗族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顺苗族概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顺苗族概述.docx

安顺苗族概述

安顺苗族概述

安顺苗学会王国清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省会贵阳90公里,是贵州省现有的四个地级市之一,周边分别与贵阳市、黔南州、黔西南州、六盘水市、毕节地区毗邻。

现辖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西秀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市国土面积9264平方公里,人口267万,其中布依族、苗族、回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0%。

安顺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

秦代即开始修建通马车的“五尺道”,元代开始建镇。

明洪武年间正式定名为“安顺府”(原名为“阿达卜”),明、清期间“商业之盛,甲于全省”。

战略地位重要,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

 安顺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有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有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世称“千古之谜”的关岭“红崖天书”;有号称“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有近年来发掘出的关岭“中国龙”、“海百合”古生物化石群和平坝恐龙化石群;有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王若飞同志的出生就在安顺,王若飞故居已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还有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风情辉映成趣。

安顺素有“西部之秀”的称谓,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中心。

境内汇集了黄果树、龙宫、格凸河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和龙宫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有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还有花江大峡谷、夜郎湖等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安顺府文庙、云山屯古建筑群等28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资源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80%,远高于1%的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4.2%的全省平均水平。

境内岩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安顺气候宜人。

年均气温14.6°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夏季最好的避暑之地;境内最高海拔1850米,最低海拔拔365米,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动植物生存生长,是贵州省优质大米、油菜、茶叶、生姜、油桐、烤烟、蔬菜、水果、地方名畜良禽等大宗农畜产品主产地和各类中草药材的生产及加工基地,是贵阳、昆明等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之一。

 安顺以交通、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境内有安顺黄果树机场,清(镇)镇(宁)、贵(阳)黄(果树)、关(岭)兴(仁)、水(城)黄(果树)等高速、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贵(阳)昆(明)铁路和株(洲)六(盘水)铁路纵贯境内,距省会最近的入海码头镇宁坝草码头正在抓紧建设,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

安顺市是一个多民族的市,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回族、仡佬族、白族等。

各民族世世代代和平相处,相互学习,为安顺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0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0%,其中苗族人口40.9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3%,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8.6%,居少数民族人口第二位。

苗族人口分布:

紫云自治县13.44万人,镇宁自治县3.96万人,关岭自治县3.91万人,西秀区9.2万人、普定县3.5万人,平坝县4.96万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1.8万人。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机关、学校和部份村寨约有2000余人。

历史上,安顺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休戚与共。

但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压迫剥削与奴役,苗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激起包括苗族在内的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1935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先后转战于市境的西秀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历时24天,行程2000多公里,经过700多个村寨,进占两座城市,大小战斗10多次,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宣布全国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团结、互助政策,为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

境内苗族人民取得政治、经济的平等权利和地位,安居乐业。

他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参加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民族乡工作条例》,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

苗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样,从基层到全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都有苗族代表,一大批苗族优秀干部分别担任了从基层到省级的各级人民政府和共产党组织的领导职务,苗族人民享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己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

富有开拓精神的安顺苗族人民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强不息,为建设繁荣、富裕、秀美、文明的新安顺而努力奋斗。

《安顺苗族》分为十五章。

全文历史年代,上至公元六千年前,下至公元2010年。

主要内容涉及安顺市苗族的社会、经济、历史、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

现简述于下:

安顺苗族的族源。

根据现代考古,地下文物揭示,安顺苗族的故土在中国。

她与远古“东夷”和“九黎”有关,“东夷”发祥于长江、黄河和准河的入口处,即东海、黄海、渤海湾岸的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一带,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民族。

后来“东夷”势力扩大,到达安徽、江西、湖北和河南。

6000多年前,“东夷”北渡黄河,挺进中原,其势力扩展到河北、山西和山东全境。

北渡黄河挺进中原部分形成了“九黎”的部落大联盟。

因此安顺市苗族至今仍尊“九黎”之首蚩尤为始祖。

安顺市苗族何时进入市境?

过去贵州史学界有人认为,苗族进入安顺是宋朝以后的事。

我们查阅《史记》、《贵州简史》、《彝族史料》、《安顺府志》、《永宁州志》、《安顺续修府志》等文献,认为安顺市苗族春秋战国末期,从湖南、湖北进入安顺。

秦汉时期,苗族已成为夜郎国的主体民族,当时夜郎王史称庄王(楚将庄跻后裔)族属苗族。

后晋天福五年(940),楚国派龙德寿率两江溪峒的

“八姓兵”攻打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事平后留兵据守,世袭领地。

“八姓”中张姓分土授职在今西秀区旧州镇一带,后演变为张番,元、明时期世袭安顺州知州。

苗民称张番为“阿总”(总领),今西秀区境内有苗族支系、家族尊其为始祖。

南宋末年,史载今贵州中部有个称“桑拓蛮”的部落。

相传今西秀区部分苗民的祖先古时居住在“桑拓”(又名“黑洋大箐”、“格罗格桑”),在与外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战败,部落首领杨鲁(杨楼、杨六)率领部落人马向西迁徙到今西秀区境内定居。

这部分徙入境内的苗族先民,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多,发展形成以苗民为主要居民的、聚族而居的城邑,史称“阿达卜”,苗民称“画眉城”苗语“佳诧仰”jiabchasyangk。

众多史料证明,由于战乱、涝旱灾、地质灾害等因素,使得苗族成为世界上迁徙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迁徙路线最长的民族。

本书认为安顺苗族经历几次大的迁徙进入现安顺市境后,大都定居下来(定居有千年以上),小范围、小规模的迁徙一直延续至今。

安顺苗族的称谓有两种,一种是他称,另一种自称。

他称“苗”,汉语拼音是“miao”。

自称苗语三大方言,也略有差异。

例如川黔滇方言苗族自称“蒙”。

安顺市境内的苗族称谓始见于宋代。

宋开禧二年(1206)年的“清凉洞碑记”就有“苗”字记载。

过去他称的苗族别名繁多。

例如将居住在平坝、安顺、紫云、镇宁、关岭的苗族称为“西苗”;居住在普定的称为“西堡司苗”;居住紫云苗族称为“康佐司苗”;今安顺城郊的苗族称为“阿励苗”。

清代对苗族的称谓复杂交叉,例如称现在居住在平坝、西秀区、镇宁自治县的苗族为“坝苗”、“水西苗”;称居住在现紫云自治的苗族为“四大寨苗”、“洞苗”;称现在居住在关岭自治县的苗族为“永宁苗”;称现在居住在镇宁自治县、西秀区、紫云自治县交界的苗族为“古董苗”。

称居住在深山僻岭的苗族为“生苗”;居住在统治中心地区的苗族为“熟苗”。

还有按不同服饰、头饰的称谓,如“花苗”、“青苗”、“白苗”、“红苗”、“黑苗”、“歪梳苗”等。

上述称谓都是他称,绝大多数苗族自称“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统一用

“苗”作为苗族族称,取消历代对苗族冠以地名、服饰、职业习惯等贬称。

安顺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即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

市境内操川黔滇方言的苗族约占全市苗族总人数的85%。

操黔东方言苗族人口约占苗族总人口的14.4%。

操湘西方言约占0.6%.。

各方言中分数个次方言,例如川黔滇方言中就分滇东北次方言、罗泊河次方言、重安江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贵阳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

在每个次方言中又有数个地方土语。

过去许多学者(包括部分苗族学者)认为苗族自古无文字。

本书在参阅《安顺续修府志》时发现一段文字记述:

“苗人自古有语言无文字,惟《峒溪纤志》载有苗文歌谣,已属罕见”。

这就是苗人自古有语言有文字的证据之一。

安顺苗族有一习俗,就是有字的纸张掉在地下严禁用脚踩踏,否则眼睛会瞎。

苗族人民对文字非常珍惜。

从现在汉语与苗语语法结构来看。

例如汉语中的“红布”来分析,“红布”偏正结构词,而苗语叫“Diulai”,译成汉语叫“布红”是种正偏结构词,与古汉语语法结构相同。

因此,有些苗族学者认为现在的汉字很古时期可能是苗族文字或苗族文字早已经融入汉文字中。

近代外国传教势力进入安顺,英籍传教士党居仁研制了一种以安顺苗族语音为标准音,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笔画的表音文字苗文。

由于国民政府未重视苗文的推广和运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苗文未能在安顺苗族民间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苗族文字问题。

1957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行苗文方案。

试验推行川黔滇苗文的有安顺地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广西的融水苗族自治县。

安顺等地州分别建立了民族语文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民族语文的教学、研究和编译人员。

但是由于安顺市境内苗族分支多,方言土语多等原因,至使这些苗文没有实现普及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WTO”形成的世界经济大循环,人才和劳动力的大流动。

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交工具的语言与文字,统一已经成为大趋势。

在中国,汉字和汉语普通话成为各民族交流的通用工具;在大世界中,英文和英语成为人们交流的通用工具。

因此现在和今后苗文的普及更艰难,不论什么形式的苗文也许只能成为苗学研究专家的课题。

安顺苗族的家庭婚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安顺苗族婚姻一般为一夫一妻制。

婚姻主要是未婚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来实现。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安顺续修府志》描述“山野间恋爱之男女,有男拉女者,有女拉男者,挽劝者,怂恿者笑语喧阗,其乐融融,亲属不加干涉。

此苗人之极乐天、自由地,盖以俗使然,方之西俗自由恋爱,并不稍逊”。

西方国家实行男女青年的自由恋爱始于16世纪中期,资本主义革命胜利后。

而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历史远早于西方国家。

苗族家庭和睦,过去一家四、五代同堂屡见不鲜。

老爱幼,年轻者尊敬年长者,小辈尊重长辈;邻居相互帮助,收养孤儿、赡养非亲孤寡老人是苗家的美德。

安顺苗族的生活习俗。

主要体现在民居与建筑、饮食、服饰、银饰、丧葬、礼仪、禁忌、传统节日等方面。

安顺民居与传统的说法不尽相同,过去研究苗族的学者认为,苗族住在高山上,是高山的民族。

但是从安顺苗族民居的情况看,上述观点不完全正确。

安顺苗族民居在田坝、河谷、台地、高山都有,形成立体分布状态。

例如居在安顺、旧州、平坝、普定、镇宁城郊的苗族就有20多万人。

安顺苗族,大多数村寨为全居,也有与其他民族杂居的。

现在安顺市较大的苗族村寨有平坝县马场镇的凯掌村,一寨全居苗族,有460多户;安顺经济开发区的南马村,全居苗族350多户;西秀区华西办事处的汪家山村全居苗族350多户,东关办事处的大山脚、黑石头寨也都有300多户;关岭自治县上关镇大苗寨有200多户等。

苗族住房建筑形式多样,有人说苗族住房是杈杈房,这不完全确切。

其实苗族住房有杈杈房、木架房、砖混结构房等。

杈杈房主要是过去部分迁徙频繁的苗族住房(临时性住房),木架房主要定居苗族的住房,砖混结构房是改革开放后已经成为大部份苗族的住房。

杈杈房结构简单,建造时间短,主要是避风雨,两三年作废。

木架房是一种永久性建筑,一般可住几十年或上百年。

过去木架房是苗族显富的呈现,因此建房的选址、造型设计都比较讲究。

安顺苗族饮食讲究。

饮食是人类能量摄取的主要来源。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苗族人民在与自然的社会的抗争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

在田多地少地区主食大米,苞谷、小麦等作为杂粮辅之;山区,地多田少主食苞谷,其余视为杂粮辅之。

苗族饮食很注重营养搭配,例如主食大米的地区,做饭时要加部分苞谷米。

季节不同饮食不同,常食新鲜蔬菜,冬天和春天菜谱中味多为麻、辣;夏天气温高,饮水多,菜谱中必有酸类。

招待客人必有酒、腊肉、血豆腐、香肠、糕粑。

菜饭讲究鲜、色、香味。

酒、腊肉、血豆腐、香肠、糕粑蕴等食品一般自制。

制作时,每项各有配方和制作程序。

安顺苗族服饰绚丽多姿,主要表现在女装,男服饰主要为时代的普通型。

安顺苗族女装的约30多种式样,共性是上装短而宽大,下着百折裙;有便装和盛装之分;服饰均有刺绣、蜡染花布镶边;服饰颜色或蓝,或白、或青等。

苗族服饰中含有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

苗族铜饰和银饰。

铜饰有铜项圈、铜手镯,主要是中老年戴,传说戴铜项圈和铜手镯可避邪,人若感冒、风寒用铜手镯括太阳穴可痊愈,现代科学证实人体需要微量铜,它有助于人体新成代谢,所以佩戴铜饰有保健作用;银饰有银项圈、银链子、银背牌、银手镯、银铃铛、银发簪、银锁、银花、银耳环、银戒指等,主要是年轻妇女佩戴,给人美感和富有的印象。

安顺市各地苗族由于方语土语和居住环境的不同,丧葬习俗具有共性但也存在多元性。

成年以上人死后,要举行各种仪式,例如,指路(做道场)、杀牛或马、猪、鸡等祭祀。

过去苗族大都实行石棺墓的土葬,也有实行岩葬(悬棺葬)或实行洞葬;非正常死亡实行火葬。

随着社会进步和居住环境改善,现在农村苗族基本上实行土葬,国家实行丧葬政策以后,靠近城镇的苗族也实行火葬。

安顺苗族讲究文明礼貌,接人待物不论尊卑贵贱,皆以诚相待,若待人不恭,则被人耻笑,受舆论谴责。

苗族礼仪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安顺苗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中碰到许许多多自然的社会的灾难,加之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逐渐形成了许多禁忌习俗,久而久之演绎成一种苗族禁忌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许多禁忌面纱已被揭开,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必然消亡。

本书初步收集归纳苗族禁忌37条。

安顺市苗族共同的节日有春节、跳花节、正月十五(元霄节)、清明节、“四月八”、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地区苗族又有当地节日,例如紫云自治县打郎、妹场一带的苗族,每年过“苗年”都是按十二属相推算的。

腊月下旬的“龙”或“狗”场天开始过“苗年”。

紫云自治县四大寨,则在正月十二、十三过小年,称为“狄梦节”。

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族则把正月十五称作过大年,称“阿年者”。

安顺苗族古代祖先信仰“神”(灵魂)和“鬼”,“神”就是生命,视山、水、土、星星、太阳、月亮、人和动植物均为有生命之物。

凡有生命之物就有“神”存在。

世间有山神、水神、土神、树神、人神等。

一颗星星代表人间一个人;如果一颗星星坠落,表示有一个人生命的结束。

凡有生命之物消亡,就是“神”走了,走了的神就变成“鬼”。

太阳、月亮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木、草(包含粮类)等植物和各种动物是“神”之物,通过“神”的作用进行转换。

另外还有祖先祟拜,安顺苗族祟拜的第一个祖先是杨鲁(亚鲁)。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然崇拜或原始宗教。

1884年英国传教士白德礼到安顺建基督教内地会,开展传教活动。

安顺城郊、普定县、紫云县有部分苗族群众信仰基督教。

安顺苗族文学艺术,大都为口传文学,其体裁多,内容丰富;苗族文学艺术包括民间文学、音乐、乐器、舞蹈、戏剧、工艺美术、乐曲等。

安顺苗族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故事、戏剧、苗语民歌、苗族山歌、苗语叙事词、祭祀词等。

苗族民间故事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本书只收编10篇。

这些民间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大多数为神话故事,故事情节均从动物、植物、天、地、神的情感交融中展现。

苗族戏剧是近代的文化产物。

如西秀区创作的《魂”》、《向月亮》、开发区创作的《孤女泪》、安顺市文化局创作的《我的巴我的家》等属于歌舞式戏剧。

苗族山歌内容丰富,调子动听。

苗族山歌,过去苗族男女青年几乎人人会唱。

这些山歌有统一的调、讲究押韵,一首歌单唱至少有8句,对唱有16句,每首歌词1、2、4、5、6、8句韵律必须相同;一首歌单唱多达96句,对唱192句,分为12段,每段32句,12段的韵律相同。

常言道“山歌无本,全靠嘴狠”,见山唱山,见水唱水、唱星星,唱月亮、唱太阳……,借物传情。

本书收集的山歌中,有些歌和词是从苗语中用汉语直译出来的,与汉语山歌不同,在苗语中押韵,译成汉语就不押韵了。

本书收编的苗族古歌(包含古词)。

这些古歌都是口头传记。

苗族古歌有反映苗族迁徙的歌,有为人处事的歌,有怀念先辈的挽歌(孝歌),有开天劈地人类起源的信奉歌……。

安顺市苗族音乐是一种具有音阶、顺序、符号的声音。

苗族民歌、古歌、芦笙曲、唢呐曲、笛子曲等都是可以用音阶、顺序、符号来描述的声音,这种声音称为苗族音乐。

苗族音乐是苗族人民思想载体之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安顺苗族乐器乐器主要有芦笙、唢呐、笛子、二胡、口弦、锣、鼓、木叶等。

苗族乐曲主芦笙曲、唢呐、笛子、二胡曲、木叶曲。

芦笙曲有四季曲、跳花曲、情歌曲、哀曲等;唢呐、笛子、二胡曲有阿里曲和黔西曲(草谱)等;木叶曲主要有邀请曲、分别曲。

安顺苗族工艺美术主要有蜡染、挑花、刺绣等。

中国蜡染的故乡在安顺,源在苗族。

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苗族刘姓的一座洞藏群棺中,首次发掘了宋代苗族的五彩蜡染衣裙,从裙面上绘染的

“飞凤祥鸣”和“珠钱和壁”的图案中,可看出蜡染工艺,早就在苗族中流传。

苗族刺绣历史悠久,有专家学者认为苗族刺绣图案是人们未破译的苗族文字。

苗族教育。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前人将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技能传给下一代的过程。

苗族的教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家庭与社会教育,一种学校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家庭产生时,苗族的家庭教育就相应产生。

这种教育就是长辈将本民族语言、习俗文化、生产、生活技能传给下一代的教育,这种教育一直持续至今;苗族社会教育就是苗族人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例如从军、经商、打工等受到的教育。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苗族作为他族统治的对象,享受不了学校教育,人生下来到老死,只能接受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他们不识字,饱受无文化之苦。

清朝末,民国期间,苗族个别比较富有家庭的子女进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

绝大多数苗族读不起书,不识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苗族人民的子女从此享受了学校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族以来,国家将教育列入优先发展地位,苗族地区普及初等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书学费。

苗族青、少年儿童接受学校教育,一支有文化的苗族劳动者已经呈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安顺苗族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体制、奴隶社会经济体制、封建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5000多年前,苗族已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涿鹿大战“九黎”的部落大联盟战败后,苗族开始了历史性的大迁徙。

为适应大迁徙的需要,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演变为苗族农村公社,就是后人所称苗族鼓社,鼓社的经济体制称之为苗族鼓社经济体制。

这是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苗族鼓社是一个苗寨或数个苗寨为单位,以一个公共的长鼓为联系媒介的苗族社会基层组织(苗语称为Rerao)。

在每个鼓社集团中,公选或轮流确定寨老(负责人)。

鼓社的社会职能:

加强与周边其它鼓社的联络;武装保卫全鼓社的安全;组织鼓社群体的生产生活。

同一鼓社的人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配生产资源,团结互助、开荒种地,养猪、牛、羊,栽麻织布,过着无剥削,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种经济运作方式称之为苗族鼓社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延续到元朝。

封建领主经济体制。

1279年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在民族聚居区设置宣慰、宣抚、安抚、招讨、长官诸司,史称“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就是一切生产资料归土司所有或掌控。

这样苗族的鼓社经济体制受到破坏,广大苗族群众沦为奴隶。

屯田制经济体制。

明代推选改土归流,建立了屯田制经济体制。

明王朝不仅没收土司占有土地作屯田使用,还公开与世居民族争田争土,失去耕地的苗民,有的向外迁徙,有的留下变为屯民,今天我们还看到安顺周边散布着大大小小的苗寨,有的屯堡寨子还杂居苗族,这是苗族变屯民的遗迹。

土地私人所有制。

清朝康熙初年,改屯田为私田,允许土地买卖,土地私人所有制形成。

当时的官绅借机大量购入土地,成为地主。

绝大多数劳动大众,沦为佃户。

在苗族中,除极少量的人能购买少量土地外,绝大多数无能力购买土地。

无土地苗族,成为地主的佃户;乾隆年间,规定山头地角由居住地各族群众耕种,居住在远离统治中心的苗族,开始涌有属于自己的小块土地,但是,苗族绝大多数佃户的地位没有改变;清朝末年,官僚地主又以“投庄”的形式强占苗族农户土地,苗族农户变成了佃户。

民国年间,大量土地仍然控制在地主手里,苗族人民大都是地主的佃户,经济上受剥削。

苗族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生产条件差,耕作落后,种子退化,土地利用率低,水利资源得不到开发,特别是边远高寒山区,“田野不治,林木不修,童山濯濯,触目荒凉”。

1950年安顺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人,实行土地改革。

人民政府没收地主的土地和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分给贫苦农民。

没有土地的苗族都分得了土地。

苗族人民才真正进入土地私有制的时代。

1952年6月至10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时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安顺广大苗族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各苗族村寨成立生产互助组,生产困难的农户,得到有效的扶持,生产大发展,农村两极分化现象,初步得到遏制。

1956年苗寨都有成立了农业合作社,1957年春,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

1958年8月,中共党中央发表《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安顺地区按照“决议”要求,全面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一乡一社;后扩大为一区一社。

1959年开始,连续三年,苗族人民进入生产生活最困难时期。

  1961年,《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颁布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安顺地区分别采取了一系列纠正“左倾”错误的措施,如调整人民公社规模,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在人民公社内部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以生产队为单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政策。

生产队普遍推行基本口粮、基本肥料、基本劳动日的“三基本”制度,对口粮实行对半开、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等分配办法,使劳动好坏、投肥多少与口粮分配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1979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全区范围内清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农村开始出现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改革。

通过改革耕作技术,普及科学种田等措施,经济得以回升。

苗族人民从改革中得到实惠,生产生活大大改善。

科学技术水平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有史记载,5000年前苗族最早使用铁器。

说明古代苗族是一个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民族。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但又可替代的概念,统称为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分两大类,即社会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技术。

自然科学技术分两种,即古(代)典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

本书为简化陈述,苗族科学技术表示苗族古典科学技术。

苗族的科学技术主要表现在金属冶炼、锻造、测量、计算、劳动工具制作、乐器的制作等方面。

本书列举苗族芦笙、笛子、弩制作;测量技术、建筑技术、色染技术、冶炼技术等。

这些例证充分说明,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崇尚科学技术的民族。

我们说在科学技术中,文字只是记录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符号,文字不等于科学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