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课件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0605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课件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课件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课件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课件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课件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课件资料.docx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课件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课件资料.docx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课件资料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表达方式及抒情手法。

2.能准确对诗歌进行表达方式方面的鉴赏。

概念解读:

表达技巧也可称为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第一课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

如:

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

《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主要的描写手法:

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

(会有专题讲解,这里从略)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

秦观的《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柳永的《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例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之抒情手法

一.考查点:

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段

1.设题角度:

一般考查方式是指出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以及有何表达效果。

2.知识储备:

抒情手法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是用来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

二、知识解读:

【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手法解析】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例如: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1.借景抒情(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作用: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例如: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

“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2.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作用: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例如: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

答案

(1)【答案解析】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分)解析:

①审题目——明确鉴赏对象;②审诗句——明确鉴赏对象的特点,“空”是形容词,在诗句中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是这句诗的“诗眼”。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

【答案解析】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解析:

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

①审题干——明确鉴赏点是在“情景关系”;②审鉴赏对象——“汉阳树”与“鹦鹉洲”、“何处是”与“使人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抒情手法。

2.能准确对诗歌进行抒情手法方面的鉴赏。

一、【手法解析】(接上课时)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

作用: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如: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作用是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如: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5.用典抒情:

用典:

也叫用事。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

王勃《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等。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叙事抒情: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

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二、【区别几组概念】

(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规范答题:

■第一步 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第二步 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 简析这种抒情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特别提示:

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

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

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

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

四、牛刀小试

【语文卷•20XX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

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②漫:

空,徒劳。

1.“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

(5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6分)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1、答案和解析】答案:

对比。

(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

(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2分)(也可以答“反衬”)

解析:

解答这类题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燕辞归、客尚淹留”,通过写秋深燕归,来与写自身;这是一种反衬。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2、【答案和解析】答案:

秋景凄清;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解析:

理解诗歌大意,尚缺写凄清的景,下阕写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

①理解词句的意思。

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

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第三课时

描写手法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描写手法。

2.能准确对诗歌进行描写手法方面的鉴赏。

一、考查点: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1.设题角度及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段?

请简要分析。

(2)本诗是如何描写×××的?

(3)请从×××的角度分析本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2.知识储备: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手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工笔、细节等。

二、知识解读

【常见的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主要有:

白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2.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例如:

《石灰吟》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

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例如: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又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4.烘托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5.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6.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渲染和烘托 的区别: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7.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8.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9.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二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三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今夜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规范答题:

■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第三步简析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题范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四、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

(2分)

 

(2)(原创)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1、

(1)(原创)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

(2分)

灵动(跳跃等)(动态特点,从“散聚”“聚”“跳”等词得出)晶莹(润泽、亮泽等)(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得出),1点1分。

(2)(原创)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