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0429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1

 

教学

目标

1.通过交流和探究,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

2.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用加法意义说明为何用减法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814km,1142km,1956km,?

km)

一、童子功

二、课前检测

1、根据已知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2+3=58+7=15

根据减法算式,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18-7=1120-7=13

2、出示解决问题课件(见课件)

(1)、根据图中所给信息,自拟题目,并解决问题。

预设: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一共长多少千米?

 

814+1142=1956(千米)

(2)、修改已知条件,尝试解决问题。

预设:

已知西宁到拉萨和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求格尔木到拉萨

的距离。

1956-814=1142(千米)

三、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和探究,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第一题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小组讨论)

(2)小结: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加数+加数=和

2.理解减法的意义。

(1)第二题为什么用减法呢?

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减法?

(2)小结: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出示减法的意义)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被减数-减数=差

3.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上述两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

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师归纳并小结: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五、巩固拓展,解决问题

1.基础题:

(p3)做一做

 

2.巩固题:

(P4)练习一1、2题。

 

 

3.提升题:

 

 

六、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3.童子功:

两数合并成一数,这样运算叫加法。

两数和减一个数,这样运算叫减法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七、课后检测

(1)、根据4000-3578=422,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4000-422=()

3578+422=()

(2)、在一个减法算式中,差是258,减数是230,被减数是()。

(3)、两个数的和是650其中一个加数是185,另一个加数是()。

 

 

达成度:

四(5)班:

四(6)班:

问题成因: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1956-1142=814(千米)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页例2、3

教学

目标

1.通过交流和探究,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用除法意义说明何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童子功

两数合并成一数,这样运算叫加法。

两数和减一个数,这样运算叫减法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二、课前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70+180=760-490=

三、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和探究,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乘法的意义

(1)出示例2

(1)

(2)用加法算:

3+3+3+3=12

用乘法算:

3×4=12

(3)思考:

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

(4)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因数×因数=积

2.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1)出示例2

(2)(3)

(2)问:

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列式计算:

12÷3=412÷4=3

(3)思考:

怎样的运算是除法?

(小组讨论)

(4)小结: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被除数÷除数=商

3.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观察:

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

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想一想: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6.做一做,P7-2。

7.关于0的运算。

加法:

0加任何数还得这个数。

减法:

任何数减还得原数。

乘法:

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除法: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不能做除数:

①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

相乘得5。

②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五、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基础题:

 

巩固题:

被除数

除数

余数

225

21

18

23

6

478

13

10

变式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48×27=102×85=754÷29=876÷73=

六、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3.童子功:

乘号前后叫因数,等号后面叫做积;

商乘除数加余数,得数就是被除数;

被(除数)减余数除以商,计算结果是除数。

七、课后检测

达成度

 

问题成因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4=1212÷3=412÷4=3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3课时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9页例4

教学

目标

1.通过计算、对比、交流等活动,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熟练计算。

2.经历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童子功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二、课前检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对比、交流等活动,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熟练计算。

2.经历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分小组合作完成下面内容:

1.说说96÷12+4×2的运算顺序,并尝试计算。

2.说说96÷(12+4)×2的运算顺序,并尝试计算。

3.说说96÷[(12+4)×2]的运算顺序,并尝试计算。

4.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展示交流

汇报:

96÷12+4×296÷(12+4)×2

=8+8=96÷16×2

=16=6×2

=12=12

96÷[(12+4)×2]

=96÷[16×2]

=96÷32

=3

2.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五、巩固拓展,解决问题

1.基础题: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六、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童子功:

一看得数,二找相同,三替换,四加括号。

七、课后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

72-4×6÷36000÷75-60-10

(72-4)×6÷36000÷(75-60)-10

(72-4)×(6÷3)6000÷[75-(60-10)]

达成度:

四(5)班:

四(6)班:

问题成因: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296÷(12+4)×2

=8+8=96÷16×2

=16=6×2

=12=12

96÷[(12+4)×2]

=96÷[16×2]

=96÷32

=3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4课时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页例5

教学

目标

1.经历计算、对比,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合作交流、学会倾听并能合理表达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童子功:

一看得数,二找相同,三替换,四加括号。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课前检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经历计算、对比,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合作交流、学会倾听并能合理表达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面内容:

1.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有几种方法租船?

3.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省钱?

展示交流:

分组汇报,集体交流

方案一:

大船每个座位5元,小船每个座位6元,租大船便宜。

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

30×5+24×1=174(元)

方案二:

把小船上的2人和1条大船上的6人都安排坐2条小船,还可以省钱。

4条大船:

30×4=120(元)

2条小船:

24×2=48(元)120+48=168(元)

答:

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

五、巩固拓展,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3.童子功:

七、课后检测,

 

达成度:

问题成因: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页练习三

教学

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理解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比、观察、计算来提高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童子功

二、课前检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理解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比、观察、计算来提高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

四、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一)出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梳理本单元知识点并完成复习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计算57-42+53、45×2-28÷4、(57-26)×20,想一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能根据12+8=20写出两个减法算式,根据24×2=48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思考,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四则运算中0不能作什么数?

为什么?

学生自主复习(学生对照复习提纲,整理本单元知识点并完成复习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复习检测

1.填空

47-()=472×56-()=0

0+()=190 ()÷47+18=18

2.45-45×20(45-45)÷20

(75-8)×(56+4)(240+18)÷3

3.24+()=4757÷()=19

(复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想法)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将不同的想法和不懂的问题进行展示)

2.教师让同学汇报自己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并作必要指导。

五、巩固拓展,解决问题

1.基础题:

 

2.巩固题:

 

2.提升题:

 

六、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3.童子功:

七、课后检测,

 

 

达成度:

四(5)班四(6)班

 

问题成因: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二)

第1课时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教科书13页例1例2

教学

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交流等活动,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或可能相同,培养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以及空间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模具

一、童子功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课前检测: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

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

(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三、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交流等活动,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或可能相同,培养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以及空间想象的能力。

四、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面内容: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展示交流

(一)学习例1。

 

1.出示视图1:

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

(学生分组操作)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

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

相同吗?

2.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3.总结:

同样的物体,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一样的。

(二)学习例2:

1.出示课件:

刚刚我们已经学了从不同方位看同一物体,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从不同方位看多个物体。

2.交流:

你能用正方体摆出这样的形状吗?

能分别画出这些物体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图形吗?

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

从左面和前面看呢?

3.总结:

从同一个方位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相同,但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

物体的开关不同,但有时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

(板书)

总结巩固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

(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完成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在教材上,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五、巩固拓展,解决问题

1.基础题:

 

2.巩固题:

 

3.提升题:

 

六、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3.童子功:

七、课后检测,

 

 

达成度:

四(5)班:

四(6)班:

问题成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二)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页练习四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或可能相同,培养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以及空间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画多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并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模具。

一、童子功

二、课前检测(出示课件)

 

三、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或可能相同,培养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以及空间想象的能力。

四、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面内容:

1.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1题。

组织学生借助学具先摆出左边的立体图形,再分别从三个方向观察,然后连线,集体订正。

2.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3题。

学生小组合作,先摆出这2个物体,然后从三个方向进行观察。

教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出画出图形,集体订正。

展示交流

1.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4题。

(1)教师指导学生摆出这3个物体,并提问: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2)组织学生对摆出的物体进行观察,并让学生画出3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

(3)小组合作,对组内组员画出的形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五、巩固拓展,解决问题

1.基础题:

 

2.巩固题:

 

3.提升题:

 

六、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3.童子功:

七、课后检测,

 

 

达成度:

四(5)班四(6)班

问题成因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17页例1、18页例2

教学

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及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童子功

二、课前检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及观察能力。

四、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

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2.获取信息。

师:

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3.小结信息,引出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

“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

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305+49=()+305

b+100=()+b47+()=126+()

m+()=n+()13+24=()+()

第二环节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

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

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___)

(560+___)+___=560+(140+70)

(360+___)+108=360+(92+___)

(57+c)+d=57+(___+___)

巩固发散

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五、巩固拓展,解决问题

1.基础题:

 

2.巩固题:

 

3.提升题:

 

六、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3.童子功:

七、课后检测,

 

达成度:

四(5)班四(6)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