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0340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历史试题.docx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历史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历史试题.docx

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历史试题

凌源市高中学生抽测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2019.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A与农业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无关;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答案为B项;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指农业生产力提高,包括工具、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改进,都江堰是水利工程,不属于农业革命性的突破,排除C;东汉时期出现一牛挽犁,排除D。

2.秦始皇宣布:

“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

A.皇位世袭

B.天命神授

C.皇权至上

D.以法治国

【答案】C

【解析】

皇帝制度最大特点是皇权至上,材料“皇帝之土”“万物之纪”体现出皇帝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地位,故C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B是权力来源问题;D不符合古代治国理念。

【点睛】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3.下图方框中的文字体现中国古代一种文学形成的特点。

这种文学形式是

A.楚辞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它用的字必须合乎规定的平仄格式……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可以看出是四句五言作品,由此可以联想到唐诗中的五言绝句,所以可以断定是唐诗,所以答案B正确。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句式较为灵活,以六言为主,间杂五言、七言,同时句式参差错落,故排除A项。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故排除C。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散曲形式自由相比宋词有更大的灵活性,不像唐诗字数平仄有严格要求,所以D项错误。

4.我国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并曾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相继崛起了十大商帮。

其中最著名的商帮是。

A.浙商和苏商

B.晋商和浙商

C.徽商和浙商

D.徽商和晋商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十大商帮有山西商帮、徽州商帮、陕西商帮、山东商帮、闽商、洞庭商帮、广东商帮(广府、客家、潮汕)、江右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潮商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故D项正确;ABC项排除。

5.中国必须把他们的“长技”学到手,“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才能富国强兵,有效地抵御侵略。

上述观点的提出者是

A.严复

B.康有为

C.魏源

D.陈独秀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必须把他们的‘长技’学到手”,“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能富国强兵,有效地抵御侵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提出此观点的主要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魏源,所以C正确。

严复和康有为则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排除A项和B项。

陈独秀主要是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学习西方的思想而不是技术,所以D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看材料中“必须把他们的’长技’学到手”,“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总结出是学习外国人的技术,对于同样“师夷长技”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抵抗派,一个是洋务派,但是抵抗派是“制夷”,抵御侵略。

而洋务派是“自强”,利用西方技术创办军事企业,“求富”则是创办民用工业,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6.下图所示是一句屡屡被近代历史验证的西方谚语。

按照这一逻辑,西方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A.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B.清朝的自大心态

C.清朝军队袭击英军

D.中英贸易被禁绝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西方谚语可以理解为经济贸易是基础,当经济扩张受到阻碍时就要用战争来解决。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广大的市场,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所以此题答案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故A项正确。

B项与材料没有体现。

C项与D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不能选。

7.梁启超认为:

“欲强国必有女学……今夫言治国,而必推本于学校”;严复说:

“自中日议和之后,忧世之人,竞言学校……可以挽回颓势,转弱为强乎?

”上述维新派主张

A.彻底改变了近代女子的地位

B.有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中国摆脱殖民掠夺的命运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欲强国必有女学”“治国,而必推本于学校”“学校……可以挽回颓势”中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发展女学,发展教育,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改变”;材料中强调的是发展教育,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历史漫画具有还原历史、生动再现历史的作用。

下面这幅漫画所反映的背景事件是

A.清帝退位

B.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甲午战争失败

D.武昌起义爆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漫画中找到关键点是解题的突破口,从城墙上“武昌”很容易联想到武昌起义,从题目“瑞澂逃上兵轮”联想到所学知识:

武昌起义爆发前由于孙武等人制造炸弹时爆炸被巡捕搜出起义名册,当时湖广总督瑞澂照单抓人。

得出此漫画就是指“武昌起义爆发”,正确答案是D。

A项是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与材料无关。

太平天国兴起于1851年金田起义,与材料无关,B答案错。

C项甲午战争失败与漫画中武昌和瑞澂没有关系,答案错误。

【点睛】在解答漫画题时,首先要做的基本工作就是看懂漫画。

不放过漫画中的任何一个关键点,特别是漫画名称、时间、人名和地名等,从而能更好地了解漫画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而找出试题中的重要提示信息。

同时将漫画题中漫画所反映的主题与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为解题做准备。

9.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为一大能事”,但丁在“世俗文学”的影响下,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

这说明两人都

A.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B.倡导文学应平民化、世俗化

C.主张反对封建权威

D.起到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知识。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出文学“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

“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目的都是创建一个“平民文学”的新时代,体现文学平民化、世俗化,所以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属于资产阶级在文学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故A、C、D均与题干无关。

10.国民党曾对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如下表述:

“暴动”、“是中共企图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一次以国民党名义对国民党暴动”、“从此中共走上布尔什维克道路”。

该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秋收起义

D.南昌起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符合“一次以国民党名义对国民党暴动”。

而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的农民工人起义,所以C项错误,正确答案是D。

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与“暴动”和“是中共企图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均不符,所以A、B项错误。

11.1934年4月,国民政府规定对“应用机器或改良手工制造货物,在国外市场有国际竞争力者,减低或免除出口税,减低或免除原料税”。

这一规定

A.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B.是为了抵制美国的商品倾销

C.便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服务于全面抗日战略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国民政府对于在国外市场有国际竞争力者,减低或免除出口税,减低或免除原料税,显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A正确;美国商品进入中国在解放战争时期,B错误;材料中目的是鼓励企业发展,C错误;全面抗战是1937年,D错误。

12.“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奉命东进徐州、蚌埠地区,中野与华野会合,共同作战,

遂发展成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

”材料中的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野与华野会合,共同作战”“以徐州为中心”“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可以看出,这次战役是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A项是战略反攻,不符合题意;B项的地点是东北,排除;D项的地点是北平和天津地区,排除。

点睛:

从材料“中野与华野会合,共同作战”“以徐州为中心”“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可以分析出这次战役是淮海战役。

13.阅读下面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A.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

C.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考查1953-1957年即“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从表中重工业产值指数1953年为136.9、1956年为262.3、1957年为310.7,能够看出是重点发展重工业,故答案为B项。

“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与A项不符。

“出现急躁冒进倾向”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应的时间是1958—1960年,与题干不符,所以C项错误。

材料提供的农、轻、重生产总值的变化,属于纵向比较,不能看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错误。

14.根据2001年的统计,支持两岸统一的台湾民众由18.9%上升到24.4%,赞成“一国两制”的台湾民众从3%上升到15%。

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得到了台湾认可

B.支持两岸统一成为时代的主流

C.美国因素成为统一的最大障碍

D.港澳回归有助于推动两岸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支持两岸统一和赞成“一国两制”的台湾民众比例均上升可知,“一国两制”逐步得到台湾民众的认可,而香港澳门的回国证明“一国两制”的可行性,更有助于台湾民众对该制度的认可,故正确答案为D。

支持统一的为24.4%、支持“一国两制”的为15%,并没有达到大多数,所以A、B项不正确。

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继香港澳门成功回归祖国后台湾问题提上历史日程。

“一国两制”提出就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伟大构想。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5.下图是2017年2月,深圳2016统计年鉴统计关于深圳1980~2015年GDP绝对值的变化情况。

出现此变化的主要政策原因是

A.南方谈话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深圳1980~2015年间GDP绝对值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深圳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导致GDP绝对值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A项是1992年,排除;B项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是21世纪初建立的,排除。

16.“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

材料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只有真正的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材料的观点是“知识即美德”,这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17.随着罗马平民社会地位的提高,一个新的呼声也就跟着出现——让拥有少量财产的人也享有法律上的地位,这一呼声促使古代罗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法律产生。

这部法律是

A.习惯法

B.《民法大全》

C.《卡拉卡拉救令》

D.《十二铜表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随着罗马平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古代罗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法律产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的是《十二铜表法》,它是在平民斗争的强大压力下,古罗马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所以正确答案为D。

ABC项均不符合题意,都排除。

【点睛】公元前449年,在平民斗争的强大压力下,古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因镌刻在12块铜牌上而得名。

积极影响:

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消极影响:

它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18.教会认为,人们要获救,只有通过教会。

因此教会规定了许多所谓教徒获救必经的手续和仪式,这些仪式统称为“圣事”。

对此,马丁・路德提出

A.简化宗教仪式

B.信仰教会即可得救

C.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信徒有直接解释《圣经》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为的是将西欧人从天主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提出:

信仰得救、人人有权读《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简化宗教仪式等内容。

材料中提出“教会规定了许多所谓教徒获救必经的手续和仪式”正好与马丁・路德提出的简化宗教仪式项对立,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B、D也是马丁・路德的主张,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故不选。

材料主要强调宗教仪式的简化,而没有涉及到世俗权力的问题,故不选C项。

【点睛】从16世纪开始在德意志国家出现的宗教改革运动。

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

原因是①教会腐败②资产阶级的兴起③教权与王权斗争④平民怨恨等。

代表认为是马丁・路德。

他的主张主要体现在《九十五条论纲》中:

人的灵魂得救无需教士作为中介,不能靠买赎罪符,而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即信仰得救;人人有权读《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圣经》代表理性,代表思想自由;简化宗教仪式等。

意义:

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到来做了思想准备;对后来的资产阶级产生了重大影响。

19.165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的法案,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

由此引发的殖民战争是

A.英西战争

B.英法战争

C.英荷战争

D.英葡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知此题中的“165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的法案”是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

因为荷兰在1581年独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造船业和对外贸易发达,在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

由于成立一些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对英国的殖民扩张起到阻碍作用,英国为了发展本国航运业和对外贸易,打击荷兰航运争夺殖民霸权颁布了《航海条例》,由此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故正确答案为C项。

A、B、D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20.这一科学体系,简单说来,是以四个绝对化的概念,即空间、时间、质量和力为基础,以三个基本定理为核心,并用微积分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因果关系。

这是一个立足实验和观察基础上的、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

该体系是

A.相对论

B.生物进化论

C.自由落体定律

D.经典力学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以三个基本定理为核心,并用微积分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因果关系”提到的“三大基本定理”和“微积分”知识联想到牛顿利用他自己创立的微积分做计算工具,成功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以及牛顿创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三大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可以知道此题答案为D项。

A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的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与题干不相符。

B项是达尔文观点,与文中内容不相符。

C是伽利略的提出的,牛顿在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基础上得出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也不符合题意。

21.下面反映的是英国不同时期政府(内阁)议案在议会被否决的数量变化情况。

其变化反映出

A.内阁取代议会成为立法机构

B.内阁在议会中影响日益增强

C.内阁与议会的矛盾日益加剧

D.议会已转向对内阁首相负责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表信息显示内阁所提出的议案在议会被否决的数量越来越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成为内阁首相,内阁在议会中的影响日益增强,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内阁只是行政机构,并不是立法机构。

“议案在议会被否决的数量”说明内阁与议会日趋一致而不是矛盾加剧,C项错误。

英国责任内阁制是首相对议会负责,D项错误。

【点睛】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

特点: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一旦内阁遭到下院反对,首相及其阁员就要总辞职,或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向。

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国王“统而不治”,知识最高权力的象征。

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22.1895年12月28日,巴黎大咖啡馆通过公开售票的方式,在黑暗中的一块白布上,逼真地再现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动态画面。

这次影片的拍摄者是

A.柴可夫斯基

B.卓别林

C.奥斯卡

D.卢米埃尔兄弟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显示的是电影的诞生。

根据所学知识。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

故答案为D。

A是音乐家,B是电影演员,C项是电影界最高奖项,都不符合题意。

23.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

“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十月革命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二月革命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可知,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本题应选A项。

“四月提纲”发表时,掌握政权的仍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题目中的信息“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不符,故排除B选项。

二月革命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政权落入了资产阶级手中与题目中的信息“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不符,故排除C选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于1918年,此时的苏维埃政权早已建立,故与题目中的信息“苏维埃组织将建立”不符,故排除D项。

24.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

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日本向世界组织的捐款和出资,希望安理会改革,反映日本提高国际地位,成为政治大国的愿望,C项正确。

ABD项本身错误,且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25.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一只掺了黄沙的香馍馍,是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遭到了各国多数民众的反对

B.发达国家处于更为有利地位

C.导致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

D.世界各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一只掺了黄沙的香馍馍,是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

”,这是强调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各国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所以正确答案为D。

经济全球化利弊共存,反对者有但是“遭到了各国多数民众的反对”显然绝对化,排除A。

由“是发达国家的一只掺了黄沙的香馍馍”说明对于发达国家国家也是有利有弊的,不没有处于更为有利,答案B不正确。

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排除C。

【点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性表现在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全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性为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际为主导。

它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际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才能达到共同繁荣和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吕思勉认为,“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致而百虑”,社会的重重矛盾,即一致引发了士人阶层的百虑,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新社会应该是如何运转进行了自己的理论构建和大讨论。

——摘编自刘子贤《论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

材料二如果说,每个时代的思想都如尼斯贝所说的那样,“是对危及社会秋序的巨大变迁所造成的挑战和回应”的话,那董仲舒的思想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汉社会现状.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

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贵族官燎“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日削月胺,寝以大穷

——摘编自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封建礼教作为统治阶级摧残个性、茶毒性情的理论武器,在晚明的发展达到极致。

一些有识之士在对理学进行认真反思的同时,为了维护新兴市民阶层的切身利益,提出了一系列同理学相悖的思想。

这股新异的思想一经出现,就显示了它特有的力量,给腐朽的理学以强有力的冲击,从而在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

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拂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明末清初的士人阶层不仅在思想领域探讨伦理道德,人生理想,并且对人生价值由理想的分析探讨转入深刻的自我实践.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崭新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像一股强劲的庵风在晚明城市和乡村鼓荡,原本宁静的世界开始变得躁动不安,市民文化生活愈来愈多彩多姿,歌馆酒楼,流连忘返,酣歌醉舞,百态竟陈。

传统的“美德”几乎荡然无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