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9034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x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送审稿)

鄞县龙观乡人民政府

鄞县风景管理局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二000年七月二十八日

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王宏祥中共鄞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俞安鄞县风景

沈权中共鄞县龙观乡委员会书记

芦世泽鄞县风景

规划编制组

组长:

施国弘浙江省科学研究所浙东分所所长

成员:

沈锋伟峰陈淑君薛长青樊一士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1.规划目标

2.规划区范围

3.规划原则

4.规划阶段划分

5.规划依据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1.景区概况

1.1自然环境

1.2社会人文

1.3风景旅游

2.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3.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5.总体评价

第三章风景区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

景区性质与主题定位

规划指导思想

功能分区与布局结构

分区规划

4.1天井岙俗民文化博览区

4.2龙潭飞瀑观光游览区

4.3观顶湖观光度假区

4.4龙顶山地运动中心

游线组织

第四章专项配套规划

1.风景区保护规划

1.1风景资源的保护

1.2景区环境保护

2.风景区绿化规划

2.1景区植被现状与问题

2.2规划措施

3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3.1现状

3.2规划措施

4.旅游交通规划

5.水、电、通讯规划

6.旅游商品开发策划

第五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1市场资源

1.1宏观产业背景

1.2区域旅游市场走势

2.客源市场定位

3.市场开发策略

3.1基本对策

3.2旅游产品策略

、3.3宣传促销策略

3.4价格策略

第六章分期建设计划与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交通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旅游功能分区图

5.景区保护规划图

6.旅游交通规划图

7.景区分期建设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总论

1.规划目标:

l确定五龙潭风景区景观系统构成

l建立风景区旅游度假产业体系

l调整完善规划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2.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五龙潭风景区位于宁波市鄞县西北部,龙观乡境内(小部分属樟水镇辖区),距宁波市区约35km。

根据区域的自然地貌、风景资源分布状况及景观空间的完整性和管理上的可行性,规划将景区边界确定为:

自上古山村西始,沿山脊连线向北经鲤鱼山、捣臼岗、大丘田,顺龙观与章水分界线过茶坛岗、流树洪岗至箭路头村,再折向南沿龙箭公路至岔口,再沿山脊连线经九龙山、竹济岗回上古山西。

包括天井岙、青草湾、上下茶坛、箭路头、上下茅湾、葡萄湾、观顶共9个村庄,景区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

3.规划原则

3.1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规划方针,强调景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景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

3.2综合协调原则

协调景区保护与建设、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避免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冲突,强调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3.3市场导向原则

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景区旅游开发的方向,注重市场预测与旅游产品功能定位。

根据主流客源群体追求“回归自然、亲近山水“的总体趋势特征,突出景区的自然风光,同时结合历史文化,浙东山乡风情等人文景观,引导开展山水观光、民俗采风等旅游度假活动。

3.4.可操作原则

景区规划、旅游项目策划避免华而不实,力戒片面追求项目的新、奇、特,而忽视与规划区域自然条件、市场基础及社会经济水平相协调的弊端。

总之,本规划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着力塑造山明水清、树茂林丰、鸟语花香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鸡犬相闻、邻里相亲、恬静淡雅的人文生态环境,重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风光,实现旅游行为与自然景观、地方文化、生态环境四者之间合理平衡和协调发展。

4.规划阶段划分

风景区建设是一项长期、渐进的过程。

本项规划针对五龙潭风景区近期建设的需要,结合中远期发展目标,提出规划期限为:

第一期:

2000年

第二期:

2000年—2002年

第三期:

2003年—2005年

同时延展考虑2005年以后规划区中远期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取向和项目建设,强调远景发展的时空结构及产业体系组织。

4.规划依据

①《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6.国务院发布

②《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12.建设部发布

③《浙江省风景名胜管理条例》1996.7省人大常委会公布

④《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1992.中科院·国家旅游局主编

⑤《浙江省鄞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1999-2010年》1999.3.鄞县人民政府

⑥《宁波市旅游业发展规1996—2010年》1996.9宁波市旅游局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1.景区概况

1.1.自然环境

五龙潭风景区位于鄞县西北部,四明山脉天井山之中,龙观乡境内(小部分属樟水镇辖区),居鄞西旅游线中部。

风景区属山地型旅游区,区内群山环抱,峰峦挺拔,悬崖耸立,溪谷深陷,地形变化丰富,最高峰雪头岗海拔799.9米。

发源于了景区西北箭路头的龙王溪纵贯全境,区内总长7.49km。

从地质构造上看,风景区地处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北东端。

1.95—1.37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早期,大面积火山侵入活动奠定了境内地貌的基本骨架,岩质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次火山岩,以流纹岩为主。

景区内土壤属山丘坡地土壤,海拔200米以下为红壤,500米以上为黄壤,200—500米为过渡型红黄壤亚类土壤,并与红壤穿插。

景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

由于地貌垂直程度的差异,山地每上升100米,气温递减0.47℃,形成冬冷夏凉的山地小气候,同时由于山地对气流的抬升作用,降雨量大于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宕波平原1386.1),最大降水段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54%左右,其中尤以9月为最。

景区内年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以百分率表示(实照时数应照时数之比)为44%,各月日照时数以8月份最多,2月最小。

年平均气温12.5℃,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0.5℃;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4.4℃,比平原地区低4℃左右。

年无霜期为237天。

景区地处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带,动植物资源丰富。

主要植物有:

樟树、山茶、马尾松、杉木、金钱松、短叶松、池杉、香樟、毛竹、茶叶、油茶、杜鹃等。

野生动物有:

穿山甲、蛇、鹿、野猪、豪猪、野兔、雉鸡、黄鼠狼、山鼠、石蛙等。

1.2.社会人文

天井山五龙潭在历史上成名已久。

自古以来宁波民间笃信五龙潭龙王灵验,到天井山请龙求雨,祈求风调雨顺已成习俗,并留下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

历代志书对五龙潭亦多有记载,而这与“龙”又有密切的关系。

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明州刺史李伉因祈祷(龙王)灵验,在天井岙建五龙神堂。

宋乾道二年建显济庙,俗称关龙庙,祀龙神,每年于农历六月十六祭祀。

宋开庆初年,曾敕封五王龙潭:

第一井龙神孚显佑候

第二井昭泽显利候

第三井广济应惠候

第四井和泽候

第五井应泽候

元至正二十六年,江浙行枢密副使张启原又请旨封五龙潭:

第一井广佑孚泽候

第二井广利昭泽候

第三井广济润泽候

第四进广惠利泽候

第五井广施显泽候。

可见五龙潭被“神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天下名山僧占多。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僧人道凝喜爱天井岙“峰林深秀”始建“天井院”。

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宋英宗登基,因是年为龙年,大封与龙有关的寺庙,钦赐天井院以“天寿”额,从此改称“天寿院”。

至明洪武初年又改称天井寺,并成为鄞县历史上的名寺之一。

天井寺在教派上属禅宗之临济宗。

寺院香火颇盛,僧人多时估计有百人之数。

此后天井寺屡经兴废,到建国后自行衰败,现仅存遗址。

目前景区内有9个自然村,共户人,其中多数村民因山高路远,生活不便,而搬迁至景区外居住。

仅天井岙、青草湾、观顶村有较多常住人口。

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山林作物,工业和商贸业基本为空白,产业结构相当简单,处于资源导向型阶段,且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许多有优势的资源还处于待开发状态。

1.3风景旅游

五龙潭形胜壮观、风光秀美,自古就是宁波的风景名胜之一。

且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的508年间,宁波最主要的行政机构一-句章、贸县、明州的府治,一直设在仳邻景区的鄞江镇一带,当时区域社会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历代文人雅士来此探幽揽胜,抒怀吟咏,为五龙潭留下许多诗赋美文。

北宋末年(公元1122年)鄞县进士周诛在天井岙盘桓累月,撰《天寿院记》,上载“四明山盘亘千里,隐如叠浪,而西南诸峰灌顶、定光为最高。

旁有瀑布,泻于两山万叠之间。

峭壁参云,足不可到。

其下有三井焉,泓然澄深,清澈见底,是为天井。

”明代诗人杨承鲲有诗:

万壑趋天汉,千盘到寺门;

远山存殿古,小姓见僧尊。

想望真龙窟,寻常紫气屯;

来朝上五井,霜日看雷奔。

清代文人万斯同在《贸西竹枝词》中更赞曰:

天井山高不可攀,龙藏五窟绝人寰;

鹿亭樊榭无多路,定有仙人此往还。

随着宁波和鄞县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五龙潭风景还渐被冷落。

目前只有少数附近居民及自发的游客前去游览观光、远足踏青,每逢春节及春暖花开之际,沿途游客倒也络绎不绝。

2.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按照国家旅游局最新颁布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对五龙潭风景区内的风景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其资源构成如下:

五龙潭风景区旅游资源分类表

资源类型资源名称

地文景观类百丈岩、塔尖峰、千秀峰、龙头岩、仙人洞、重叠岩、纺花岩、巨石谷

水域风光类龙王溪、龙潭五井十二瀑、百丈瀑、一线瀑、龙门瀑、水门岩瀑布、万福泉、观顶湖

生物景观类:

杜鹃岭、香蕙谷、观顶竹海

古迹与建筑类天井寺、五龙神堂、西湾电站、清代摩岩石刻、青云梯、观顶铁矿

消闲求知健身类祭龙仪式、山乡风情

购物类竹、茶叶

合计6大类共45景观资源单体

4、风景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4.1山奇水秀谷幽涧碧自然山水风光迷人

景区峰峦起伏,山势险峻,柱峰形态各异,群峰相连如画卷,移步换景,别具风韵。

每至云蒸雾绕,山峰宛如空中楼阁,点缀于缥渺云海之间,望之心旷神怡。

澈润如玉的溪流是风景区中最富灵性的景观。

区内拥有溪、瀑、潭、泉、涧、湖等多种水域风光。

其中龙王溪源自人迹罕至的箭峰峡谷深处,沿山谷奔流而下,形成十二级阶梯状瀑布群,龙潭五井位于其中。

久旱季节,瀑布如轻纱拂面,若大雨初霁,则如蛟龙出谷,蔚为壮观。

此外,百丈岩、水门岩等处瀑布姿态各异,万福泉甘冽异常,观顶湖碧波万顷,让人美不胜收。

漫步景区,只见青山如黛、幽谷叠翠、瀑布飞泄、野花丛生,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长卷,给人以极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理享受。

3.2人文荟萃渊源流长民俗文化积淀深厚。

五龙潭祭龙祈雨民俗已延续千年,仪式隆重,有关古迹和史料众多,当地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其中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

禅宗名刹天井寺历经兴废,在周边地区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如今古迹犹存。

而四明山又是道家第九洞天,乃神仙所居的名山胜境,宗教文化值得深入发掘。

景区民风质朴,小村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绿树掩映,粉墙黛瓦,清溪绕村,山径通幽,具有浓郁的浙东山乡风光。

村民生活劳作而展现出来的风情画卷,使景区更具乡士田园气息。

茶园采新芽,竹林挖嫩笋,湖畔垂钓,山岭采蕨,乃至喂鸡养羊等生活场景如加以系统的整理,使之成为参与性民俗活动,相信对久居城市的游客会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3.3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旅游度假条件优越。

景区山岭绵亘,山色葱翠,更有茶岭、竹海、烂漫山花点缀四季景观。

区内没有带来污染的工矿企业,因而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小气候宜人。

加之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由于山林调节和海拔差异,夏季平均气温较宁波市区低4℃左右,非常适合避暑度假和开展山健身运动。

而山区特产的山珍野味则更会令游人大快朵颐。

景区地广人稀,观顶湖周边有大片平坦谷地适合开发建设旅游度假项目。

而上下茶坛等村落由于村民外迁,留下相当数量的村舍和宅基可供利用,区域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为开发旅游度假产业提供了较好的先天条件。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通过对景区的风景资源、整体环境、客源市场、开发建设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五龙潭风景区在旅游开发方面存在四点优势和三点不利条件:

4.1.优势:

l资源相对集中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便于开发

景区主要景点基本集中在龙王溪沿线,数量多,景点组合好,具有六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适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

风景区相对封闭,开发建设牵涉单位较少,且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便于开发。

l区域生态环境良好

景区山体完整,植被良好,虽不见大面积古树名木及原始森林,但绿化覆盖率很高。

放眼四周,青山披绿,溪水清澈,空气清新,鸟语蝉鸣,追求“无人处即佳景”的城市游客,在此可以领略远离尘嚣的逍遥自在。

这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开发强度较大的浙东地区更具有环境优势。

l区位优势突出客源市场广阔

景区地处浙东沿海,长江三角洲富庶地区,人口稠密,城市水平高,区际交通便捷,客源市场相当广阔。

且景区居鄞西旅游线中段,东借樟溪漂流与国家级文保单位——它山堰相连,西邻库容1.2亿立方米,风光优美的皎口水库,与周公宅、杖锡四明山心隔山相望,可共同构成鄞西历史文化一自然生态旅游区,并成为浙东黄金旅游线上重要一站。

l地区经济实力雄厚旅游开发正当其时

宁波是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鄞县为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一,有实力、有条件投资开发高档次、上规模的风景旅游区。

目前地方乡镇对发展旅游业热情高涨,景区内各村对旅游致富予厚望,因此景区开发能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

4.2不利因素

l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

现状缺乏高品位。

高知名度的景点。

且长期以来山林缺乏保护,导致区内没有成片景观树林,封山育林任务较重。

l景区知名度不高。

由于缺少系统的开发与宣传,目前尚景区“养在深闺人未识”,造成目前“门前冷落车马稀”,给下步的营销宣传带来一定的难度。

l基础设施薄弱。

景区地处鄞西山区,条件相对落后。

现有公路虽能通达各村,但路况离发展旅游业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一级电站至观顶公路急需打通。

此外区域通讯、供电、给排水等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5.总体评价

五龙潭风景区峰峦叠翠,瀑布飞泄,谷深涧碧,清溪娟秀,自然风光优美;区域浙东山乡风情浓郁,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土特产品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具有良好的发展风景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基本条件。

通过合理规划,重点发展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人文内涵,着力加强营销宣传,可望成为宁波市最具魅力的风景旅游区之一。

从远期看,本区可通过与周边风景名胜:

如它山堰、百梁桥、樟溪漂流皎口水库、杖锡四明山心等的有机组合,实现资源与区域功能互补,有条件发展成为在华东地区有较大知名度,对沪、杭、甬及周边城市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第三章风景区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

1.景区性质

1.1.性质

以山奇水秀林茂、山乡风情浓郁为特色,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礼佛朝圣、山地健身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型风景旅游区和宁波市郊野公园,可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山水、品味山村风光、感知浙东地方文化、享受休闲世界的需求。

同时,深入发掘“龙文化”主题,营造具有浓烈华夏“龙崇拜”民俗文化特色的游览氛围,树立“龙的传人”游龙潭、观龙俗、祭龙祖的品牌形象。

1。

2主题定位

奇山秀水揽胜

民俗风情探秘

龙文化溯源

休闲度假乐园

1.3游人规模

3.功能分区与布局结构

3.1功能分区

根据景区的资源特点、景点分布和主题构思,规划在景区内设置四类功能区。

l民俗文化博览区

主要安排在天井岙民俗文化博览区。

l山水观光区

主要安排在龙潭飞瀑观光游览区。

l旅游度假区

主要安排在观顶湖观光度假区。

l山地运动区

主要安排在龙顶地运动中心。

3.2布局结构

五龙潭风景区总体布局采用“一心两翼,四个组团”式结构,即以天井岙民俗文化博览区为中心,沿山谷自然走势将风景区划分为南北两翼。

南翼观顶湖观光度假区,北翼龙潭飞瀑观光游览区和龙顶山地运动中心。

同时,根据功能和游览主题的不同,风景区又形成四个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组团,便于分期开发和经营管理。

组团内部各二级景区及组团间有公路或游步道相连,以便捷沟通。

4.分区规划

4.1天井岙民俗文化博览区

本区位于上古山以西、天井岙村周边区域。

由古山岙、天井岙及两侧山岭组成,面积4.80km2。

区内两块山谷地宽阔平坦,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较大。

清代摩岩石刻和天井寺遗址是风景区主要的人文景观。

本区旅游内容以人文景观游览为主,满足游客体味民俗风情,感知地方文化,通过旅游丰富人生的目的。

景区建设要结合区域历史和传统文化特点,通过传统村落、街市、典型生活场景、纪念地、博物馆等形式,渲染怀旧和朝圣的氛围。

同时适当布置旅游购物和接待服务设施。

区域主题特色:

故乡的回忆。

规划要点:

(1)本区分祭龙坛景区、天井岙游客服务中心、天井寺佛教文化区、龙王溪观光农业长廊四部分。

(2)祭龙坛景区规划在古山岙,安排景区入口门楼及内外集散广场、祭龙坛、龙宫博物馆、龙王祠四座重点建筑。

其中入口大门、祭龙坛、龙王祠布局在东—西主轴线上,轴心以步道相连,三座建筑递次升高,分别构成近、中、远景。

龙宫博物馆布置在主轴线南侧山坡、绿树掩映之中。

整个景区主题鲜明,气势恢宏,配合每年一次的祭龙大典,以浓墨重彩手法将其塑造成炎黄子孙祭龙祖的“圣地”。

(3)改造天井岙为浙东民俗风情村兼游客服务中心。

现状村落按传统浙东小镇格局重新规划,布置街市、祠堂、戏台、牌坊、庙宇、私塾及传统民居院落等,主体采用明清建筑风格,构成完整的传统村落体系。

沿溪临街可开设酒店茶馆,酿酒、制茶、烤烟作坊,中药铺、南货店等特色店铺,浓缩明州古城市井风貌于方寸之地,形成一处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观光购物场所。

(4)天井寺在原址重建。

寺院按佛教寺庙“伽蓝七堂制”布局,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楼、鼓楼为主体,依山而建,层层递进,体现纯粹的宗教氛围。

寺院西南山顶(海拔158米处)建释迦牟尼坐像,青铜或花岗岩材质,面朝东方,趺容端坐莲花台上,同时在周围山坡布置佛像千尊,形成千佛山景观。

(5)对天井岙至青草湾干道两侧农田及山坡进行综合规划,改善现状零乱的自然景观,鼓励并扶持农民发展观光林果业,苗圃和无公害蔬菜种植,提高农林业的综合收益,并构成富有特色的龙王溪生态农业观光长廊。

景点设置:

(4个二级景区11个景点)

·祭龙坛景区:

入口门楼、祭龙坛、龙宫博物馆、龙王祠

·天井岙游客中心:

清代摩岩石刻天井古镇

·天井寺佛教文化区:

天井寺、千佛山

·龙王溪观光农业长廊:

龙门瀑布、香黄谷、观光农业园。

4.2龙潭飞瀑观光游览区

本区包括青草湾经箭峰峡谷至箭路头区域,总面积6.2km2。

区内有龙王溪一水中流,两侧危崖高耸、奇峰叠出。

龙潭十二瀑喷珠吐玉,气势不同凡响;五井清澄碧绿,让人深不可测。

西南角雪头岗海拔799.9米,乃风景区最高峰。

西侧龙头岩山势险峻,峭壁耸立,是登高俯瞰整个景区的最佳位置。

天气晴朗时,宁波市区高层建筑历历在目。

作为整个风景区自然风光的核心部分,本区的旅游内容以自然景观游赏为主,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山水的需求。

开发建设中要严格保护景区原有的自然地貌特征,恰当增加人文景观,控制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规模,开辟景点和设置游览项目要做到浑然天成、野趣横生。

区域主题特色:

山水揽胜

规划要点:

(1)本区分青草湾山乡风情区、百丈岩、箭峰峡谷、石头寨、西山五个二级景区。

(2)本区为风景区一期开发区域。

规划在青草湾村西、百丈岩山谷口建景区一期入口区,对首批开发的景点实行封闭式管理。

入口区建门楼、售票房、小卖部、公厕及小型内外集散广场。

(3)引导青草湾村向山乡风情旅游村发展。

按旅游接待要求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村庄布局,规范和控制民居建筑风格,完善给排水系统,整修溪流和道路。

同时在村落周围布置水碓、水车等富有山乡情调的设施。

适当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办农舍旅馆,在乡土气息浓郁,但设施现代的农家院落中,为久居城市的游客提供独特的山村生活氛围。

同时利用山区特产的山珍野味,整理成特色鲜明的系列地方菜肴,进而创制整套“龙潭山珍宴”,使之成为独具一格的名牌旅游产品。

(4)自青草湾至箭峰峡谷修游步道至龙潭五井十二瀑,方便游客安全观赏各级瀑布,增加其登山远足的兴趣。

沿线适当位置修建亭阁,供游人休息。

在显泽潭东侧山坡恢复古祭龙坛景观,树石雕龙纹图腾柱作为标志,并立五龙潭碑,铭刻《五龙潭记》。

峡谷沿线适当增加摩岩石刻,重修五龙神堂,以丰富景区人文景观。

(5)在箭峰峡谷口,昭泽潭与润泽潭间分级筑坝拦水,建造建梯级人工湖,丰富峡谷水面景观。

人工湖北侧地势平坦处可依山自然造型的小型商业用房,作为区内旅游服务点,供游人购物、休息、品茗、观山景。

对峡谷中的溪流进行适当整理,在龙潭各井中可放养少量色彩斑烂的鱼类及其他珍稀鱼种,以增加游览观赏趣味。

在箭峰峡谷第十与十一瀑之间,选择适当位置构筑小型水库,以调节瀑布流量,便于以丰补歉。

水库可命名为“应麟湖”,以纪念《三字经》作者王应麟。

(建议景区中新建的亭、台、楼、阁、道路、桥梁等建筑系统地以宁波历史人物命名,并树碑或塑像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导游客作宁波历史游,更可作乡土教育的教材。

(6)利用下茶坛村原有宅基地修建特色景区——石头寨,按古代山寨格局布置,有石寨门、石头街、茶坊酒楼、聚义厅等建筑。

规划时要注意做到结合地形特点紧凑安排,保持景观效果与实用功能的统一,使景区兼具观光游览与旅游服务功能。

石头寨山外围山岭多种枫树,形成石寨秋红景观。

(7)西山景区相对僻静,山顶地势平坦,开发利用余地较大。

规划期内从箭峰峡谷修步道至望云峰,再后连通龙头岩和龙顶山地运动中心,构成风景区西环线,供游客登山探险。

远期可考虑在望云峰建五龙塔,丰富峡谷景观,并构成千秀峰的对景。

同时考证道教九洞天的有关史料,在山顶区域布置道教文化区,使风景区形成儒、释、道三教并举,诸子百家各占一席的厚重传统文化氛围。

景点设置:

(5个二级景区24个景点)。

·青草湾山乡风情区:

青草湾村、水碓、水车。

·百丈岩景区:

百丈岩、百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