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讲稿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8892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讲稿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古汉语讲稿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古汉语讲稿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古汉语讲稿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古汉语讲稿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讲稿上.docx

《古汉语讲稿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讲稿上.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讲稿上.docx

古汉语讲稿上

古汉语讲稿(上)

第一节绪论

(一)关于教材

内容、怎样读。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

1、工具课程,为阅读古籍打下语言基础。

2、古为今用

(1)知今语之由来

例:

栉风沐雨//沐猴而冠//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缘木求鱼//望洋兴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创作

文言文创作、诗词歌赋、文学研究。

(三)什么是古汉语?

古汉语诸要素?

古汉语(Chineseintheancienttimes):

上古(archaicChinese/theoldChinese)/中古(ancientChinese/middleChinese)/近代(modernChinese/modernMandarin)/现代(contemporaryChinese/contemporaryMandarin)

文字(aletter/acharacter/writtenlanguage)、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语音(phonetics)

(四)怎样学习古汉语?

利用工具书

以今(方言)勘古(典籍)

阅读文献以培养语感

(五)课程目标、要求

能阅读汉代文献

熟悉语法

掌握一定的词汇量(300~500)

第二节文字(基础之基础)

一、汉字之性质

1、表意文字(theideogram):

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词或词素之文字。

戴维·克里斯特尔:

“纯”表意文字系统是罕见的——即一个符号直接对应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系统。

大多数俗称的表意文字系统事实上含有语言学因素,符号代表语言中的词,或符号的部分表音。

(《剑桥语言大百科全书》308页,中国社科,1995)

2、表音文字(phonograph/thephoneticscripts):

用字母表示语音的文字。

姚孝遂

3、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意符-音符文字//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周有光、王蕴智//赵元任

裘锡圭:

二者可以并存,古今文字都适用。

4、词文字(thewordwriting,LeonardBloomfield)//词-音节文字(theword-syllabicwriting/word-syllabify,Gelb)//表词、音节文字//音节-表意文字

二、汉字发展之历史

古文字(paleographic/paleography/paleographer,先秦)→近古文字(篆、隶)→今文字(以隶变为界碑)→简化汉字(anabbreviated[orsimplified]formofacharacter/simplifiedcharacters)

最早成系统的文字:

商代的文字(金文和甲骨文)→西周(西周晚期由块面笔画变成线条笔画,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籀文、古文、篆书、秦隶],隶变则是第二个里程碑)

三、六书(thesixcategoriesofChinese)

有二义:

1、造字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王莽时书体:

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

刘歆《七略》: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

郑众《周礼·保氏》注:

“六书: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许慎《说文序》: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四、“四体二用说”

戴震: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为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

”(《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

四体:

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

二用:

从历史的角度揭示汉字孳乳发展的两种方式。

唐兰“三书说”:

象形、象意、形声。

(见《中国文字学》第十一章“六书说批判”,上海古籍,1979)

五、如何利用“六书”分析汉字本义?

象形(独体)

指事、会意、形声(合体)//指事=象形+(一个或以上)指示性符号//会意=两个或以上象形之相加//形声=声符+形符

形声之省形、省声:

集(雦省形)//塵(麤省形)雷(畾省声)//夜(亦省声)//融(蟲省声)

隶变后的混同和讹变

混同:

春、奏、奉、泰、秦//霸、朔、肥、脂、服、朕

讹变:

賊、思、表、更

六、“六书”与字义的关系

“右文说”(thedoctrineofwhichthemeaningofacharacterwassearchedfromtheindicativesymbolofsound)

明王世贞《调谑编·字说》: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

“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

”//公又问曰:

“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

”坡云:

“《诗》曰: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

’和爷和娘,恰是九个。

”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

//《水骨》:

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意,公曰:

“坡者土之皮。

”东坡曰:

“然则滑者水之骨乎?

”荆公默然。

王子韶(圣美)《字林》:

戔有小义,賤,貝之小者;淺,水之小者;錢,金之小者;殘,

叚有红义:

霞、蝦、瑕、葭、暇、假、遐

七、古今字

同一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写法(或因意义发展变化,或因假借而意义转移)。

例1:

取→娶;説→悦;

例2:

與→歟;莫→暮;辟→避;

八、异体字

义同、音同而形异者。

1、构形相同而结构不同

鵝-鳥我-鵞//慙-慚//胸-胷

2、构形不同

(1)声符相同,形符相异

煇-輝-暉//谿-溪//瓶-缾

(2)形符相同,声符相异

鱔-鱣//蟺-蟮//莕-荇

(3)因隶定而异

怪-恠//刺-刾//兔-兎

九、同形字(homocharacter/homographs/thesame-formcharacters)

形同而音、义皆异的字。

事实上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混同和讹变。

在外文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例如英语:

base=基础/卑鄙的//singer=[siŋə]歌手/[sinʤə]烫毛工。

甲骨文中即见:

六-入//甲-七。

后世文字亦见:

愁-愀;鯉-鯉(野)。

但不如简化字出现后普遍。

胜:

犬膏臭也(勝:

任也)//腊:

干肉也(臘:

祭百神)//蜡:

蝇蛆也(蠟:

蜜滓也)//适:

迅疾(適:

前往)

十、繁(thecomplexcharacters)简(thesimplifiedcharacters)字

爨//鬱鬰//耀-燿//炉-芦//枣(棗)//赵(趙)//风(風)

1、一对一关系

2、一对二以上关系

发=發、髪//钟=鍾、鐘//台=臺、檯、颱//蒙=矇、濛、懞

3、同音替代字

后=后、後//云=云、雲//几=几、幾//才=才、纔//里=里、裏

十一、假借字

1、本无其字的假借(假借)

2、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飛=蜚//伸=信//叛=畔

十二、《说文》简介

1935354014

王宁谓《说文》字头有9431,重文10744。

本节进一步阅读书目:

1、罗君惕《汉文字学要籍概述》,中华,1984。

2、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1998。

3、《语言规范文件汇编》,上海教育,1997。

4、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1979。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1988。

6、郑慧生《中国文字的发展》,河南人民,1996。

7、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2000。

第三节词汇

一、词汇之构成

1、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居多。

由于汉语以“字”作为音节单位,所以在谈词汇的时候,不能完全绕开语音内容。

其实,在谈词汇的时候,完全可以不必考虑词的音节问题。

2、复音节词

复音词,按我的理解,复者,重也,双也,与“单”相对,实际上只是disyllable,是指两个音节的词。

各种语言都有复音词。

在汉语中,复音词可以是两个音节的合成词,也可以是两个音节的借词borrowing,同时也可能是两个音节的连绵词(即:

一个词素、两个音节者。

也有三个音节的连绵词,参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277页,商务,2003年。

步云按:

徐先生所谓的“复音节”,是指多音节词polysyllable,另外,徐先生似乎没有考虑区分借词和连绵词)。

古人把单音节词称为“字”,复音节词称为“辞”。

两个或以上音节的词。

三音节词:

傅住兒(富珠哩、傅桂兒)(见新、旧《五代史》、《辽史》)

(1)联绵词(謰语、联绵字)

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者。

有两个来源:

A.外来音译词或异族同源词。

例如:

李父[li35pa31]、李耳[li35ni31]、契丹[китай]、突厥(Turki)。

B.因复声母(辅音)而衍生双音节。

例如:

於菟、不聿(律)、逍遥、淅沥(以上叠韵)//觱發、栗烈(以上双声)//脊令(鶺鴒)、滂沱、狐疑(以上非双声叠韵)

(2)单纯词与合成词(blend/blendword)

一个词素者称为单纯词。

单纯词可以有多个音节,如上述的联绵词。

两个或以上的词素合成的词称为合成词。

合成词包括复合词、重叠词和派生词。

①复合词(词根root/radical和词根的合成称为复合词acompoundword)

程湘清判断复合词(与词组比较)之标准:

A.语法结构。

B.词汇意义。

C.修辞特点。

D.出现频率。

例一:

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例二:

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贾利。

故曰“平凖”。

(鼂错《盐铁论》)

例三:

乃阴谋曰:

“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

”(《史记·项羽本纪》)

复合词之构成

A.并列式。

例如:

婚姻(女方父“婚”,男方父“姻”)、牺牲(“牺”,毛色纯正的祭物;“牲”,祭祀、享用的猪牛羊)、国家(诸侯国,卿大夫家)。

B.偏正式。

例如:

②重叠词(“叠音”、“迭字”、“重言”reduplication:

完全重叠totalreduplication,部分重叠partialreduplication)

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

例如印尼语:

rumah(house)→rumahrumah(houses)//ibu(mother)→ibuibu(mothers)//lalat(fly)→lalatlalat(flies)

这是totalreduplication。

也有partialreduplication,相当于汉语的双声、叠韵词,例如:

bili(buy)→bibili(willbuy)//kain(eat))→kakain(willeat)//pasok(enter)→papasok(willenter)

(以上阐述及例子请参V.P.Clark,P.A.Eschholz,A.F.Rosa,Language:

IntroductoryReading,St.Martin’sPress,Inc.,1981.)

汉语除了有上述两类reduplication外,还有所谓的brokenreduplication,周法高等先生作“间隔的重叠”。

例如:

悠悠→悠哉悠哉//经营→经之营之

③派生词(词根和词缀affix的合成称为派生词derivative)

派生词包括:

A.前缀(prefix)+词根;B.词根+后缀(suffix/ending);C.词根+中缀

(infix)+词根,例如:

wait-a-bit,wait-and-see。

汉语词缀也有这三种类型:

前缀(词头):

有、不、夫、於、勾、子、阿、老(以上名词)//有、其、斯、思(以上形容词)//薄、于、爰、曰、言(以上动词)

后缀(词尾):

父(甫)、斯、也、子、儿、头(以上名词)//然、尔、、若、而、如、乎、焉、斯、安、诸(以上形容词)

中缀(词腹;中加成分):

之(施、设)、中(仲)

例如:

公罔之裘、介之推、烛之武、石之纷如、耿之不比(以上均见《左传》)、庾公之斯、尹公之他(以上均见《孟子》)、孟设舍(《孟子》)、鱄设诸(即“专诸”,《左传·昭26》)、招摇之山(即“招摇山”,《山海经·大荒东经》)

云中君(《楚辞》,即“云君”、“云之君”,分别见于楚简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鲁仲连(即“鲁连”,均见于《战国策·齐策一》)

3、成语idiom和词组(仂语phrase)

是以、虽然、于是

二、词义(signification//definition//connotation//meaningofaword)

1、词形与词义的关系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字义)。

字形所记录的为该字的原始意义,即为字本义。

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的派生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就是词的本义(theoriginalmeaning//therealmeaning)。

例如:

“亡”,《说文》:

“逃也。

从入从∟。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2)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论语·阳货》)(3)醉寐而亡其裘。

(《韩非子·说林上》)(4)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5)今刘表新亡,其二子不协。

(《三国志·蜀志》)

2、古今词义之异同

(1)古有今无。

指已经消亡的旧词。

例如“黼”(黑白相次文)/。

有几种情况:

或描写之对象消失(如官称),或观念之改变(如宗教信仰),或为新词所替代(如名物,“障泥”、“倡优”、“熭[晒]”)。

(2)古今皆有而义同。

(3)古今皆有而义异。

如:

“今~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词义之发展

发展之途径可归纳为:

扩大(expandingofthemeaningofaword)、缩小(narrowingofthemeaningofaword)和转移(transferringofthemeaningofaword)。

扩大例:

江、河、焚(烧田也)、響。

缩小例:

金、坟、禽、宫、臭(其味甘,其臭香。

{《礼记·月令》}//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

{《荀子·王霸》}//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孔子家语》})

转移例:

酷(酒味浓→程度高→残酷)、快(痛快→快慢)、居(坐→居住)、涕、诛、走。

4、本义与引申义(extendedmeaning直接引申、间接引申)、假借义(borrowingmeaning)、比喻义[metaphor(oranalogy)meaning]

防:

堤壩(本义)→利用堤壩防水(直接引申)→防止(间接引申)

朝:

早晨(本义)→早上看父母(直接引申)→朝君(间接引申)

探求本义之法:

(1)词形;

(2)语境。

本义与引申义联系之方式:

(1)相似。

例如:

斗,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诗·小雅·大东》)//酌以大斗(《诗·大雅·行苇》)又如:

管,乐器→钥匙。

(2)相因。

例如:

虚,《说文》:

“大丘也。

”段注:

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

又如:

危,陡峭,高峻→危险。

(3)相关。

例如:

齿,门牙→年龄。

又如:

饭,动词→名词。

5、词义引申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两个或以上的词,在某个义项上具有同(近)义关系或反义关系或其他相应关系,经过引申,在其他义项上又形成同样性质的语义关系。

(1)同义词的同步引申

例:

举=称:

“于是举酒于亭上。

”(苏轼《喜雨亭记》)//“称彼兕觥。

”(《诗·豳风·七月》)

①举出;提出:

“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

”(《左传·僖23-24》)//“称人之美。

”(《礼记·表记》)//“举人之过。

”(《荀子·不苟》)②兴起;发动:

“敢行称乱。

”(《尚书·汤誓》)//“称兵以害我。

”(《左·襄27》)//“举兵伐徐。

”(《韩非子·五蠹》)③推荐;推举:

“称其雠,不为谄;……举其偏,不为党。

”(《左·襄3》)

(2)反义词的同步引申

例一:

多←→少:

①数量大/数量少。

②称道;称赞/鄙视;看不起:

“君安能少赵人而令赵人多君。

”(《战国策·赵策三》)

例二:

好←→恶:

①女子貌美;泛指美好/貌丑;邪恶: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

”(《战国策·赵策三》)②喜欢;贪爱/厌恶: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礼记·大学》)

6、相向引申

甲词由A义引出B义,乙词由B义引出A义,两者互相朝对方的方向引申,谓之相向引申。

例:

果←→实:

“民食果蓏蜯蛤。

”(《韩非子·五蠹》)//“三湌而反,腹犹果然。

”(《庄子·逍遥游》)//“仓廪实而知礼节。

”(《管子·牧民》)//“草木之实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

7、替补引申

几个语义相关的词,由于词义引申而由乙词替换了甲,再补进一个丙来顶替乙。

例一:

泗、涕、涙: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诗·陈·泽陂》)//目涙下,鼻涕长一尺。

(王褒《僮约》)

例二:

少、稍、渐:

“太后之色稍解。

”(《战国策·赵策四》)//“其後秦稍蚕食魏。

”(《史记·魏公子列传》)//“龙眼树,如荔枝,但枝叶稍少。

”(嵇含《南方草木状》)//“年齿渐长。

”(白居易《与元九书》)

例三:

走、行、跑:

“兔走触株,……”(《韩非子·说难》)//“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姓言,字子游)之室也。

”(《论语·雍也14》)//“性空禅师居大慈山,苦无水,忽有神人告曰:

明日当有水。

是夜二虎跑地作穴,泉水涌出,因号虎跑泉。

”(《临安新志》)//秦人言蹴曰跑。

(《集韵》)

8、假借义

与本义为假借关系。

例一: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

”(《韩非子·五蠹》)

例二:

“置之河之干兮。

”(《诗·魏风·伐檀》)

例三:

“思念北边之未安。

”(《盐铁论·利议》)

9、比喻义

与本义为本体、喻体关系。

例一:

“失牧民之术。

”(《汉书·元帝纪》)

例二: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庄子·逍遥游》)//“手龟笔退不可提。

”(范成大《次韵李子永雪中长句》)[后为此比喻义造“皴”、“皸(皹)”]

例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出师表》)

10、同义词及其辨析

绝对同义词(等义词),相对同义词(近义词)。

例如:

“洗”、“看”。

(1)通过词形;

(2)通过语境;(3)通过各自的反义词;(4)通过各自的引申义;(5)通过语法意义。

例一:

城=郭: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赠友人》)并称时,“城”指“内”,“郭”指“外”。

连用时,泛指城。

(侧重的方面不同)

例二:

宫=室:

宫,室也。

躳省声。

(《说文》)//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

(《白虎通》)//上古穴居野居,後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易·系辞》)

例三:

婦=女:

子之妻曰婦,又女子已嫁曰婦。

(《尔雅·释亲》)//未字曰女。

//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

(《礼·曾子问》)(范围广狭的不同)

例四:

贫=穷:

贫而无谄,富而无娇。

(《论语·学而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古之德道者,穷也乐,通也乐。

”(《庄子·让王》)

例五:

贼=寇=盗=偷:

盗,私利物也。

从氵欠,从皿。

(《说文》:

//取水行潜窃如盗贼也。

(《易·说卦》[疏])//窃贿为盗,盗器为姦。

(《左·文18》)//媮,巧黠也。

(《说文》)//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

(《楚辞·卜居》)

例六:

伐=袭=侵: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左·隐元》)//十年春,齐师伐我。

(《左·庄10》)//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僖4》)(性状情态不同)

例七:

往=適=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小雅·采薇》)//……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適也?

(《庄子·逍遥游》)//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汉书·李将军列传》)(语法功能的不同)

例八:

饑=飢=餓: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飢。

(鼂错《论贵粟疏》)//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

(《韩非子·五蠹》)//宁一月飢,无一旬餓。

(《淮南子·说山训》)(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例九:

诛=杀=弑: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史记·陈涉世家》)//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

(《史记·高帝本纪》)(感情色彩不同)

本节进一步阅读书目:

1、程湘清〈先秦双音词研究〉,《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1992。

2、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遍》,中研院史语所,1962。

3、朱起凤《辞通》或符定一《联绵字典》。

第三节语法(grammar)

句法(syntax)//词法(morphology)

一、句法

从语气上划分:

陈述句(narrativesentence/declarativesentence)、祈使句(imperativesentence)、疑问句(interrogativesentence/interrogation一般、特殊、选择、反意)、感叹句(exclamatorysentence)。

从结构上划分:

单句(simplesentence)、复句(complexsentence)。

从语态上划分:

主动语态(activeform)、被动语态(passiveform)。

单句句型(sentence-types):

判断句(determinative-sentence)、说明句(narrativesentence,LeonardBloomfield谓之叙述句)、被动句(passive-sentence)

句子成分的位置:

宾语的位置、谓语的位置、定语的位置、动量成分的位置。

(二)判断句(determinative-sentence)

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

主语和谓语为对等关系。

上古汉语不使用系动词(linkverb)表判断。

其主要形式为:

……者,……也。

用公式表示,为:

主语subject+名词性谓语predicate(determiner)。

有若干变例,为:

1、……者,……。

2、……,……也。

3、……,……。

也可以使用副词(例如“乃”、“即”、“诚”、“洵”、“亦”、“皆”,等)帮助表判断。

例一:

是乃仁术也。

(《孟子·梁惠王上》)

例二: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

例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例四:

洵游山者之最也。

(袁枚《游武夷山记》)

例五: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

(《荀子·非十二子》)

例六:

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一般认为,汉以后才出现使用系动词(linkverb)表判断的现象。

例如:

是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史记·封禅书》)但是,在先秦的典籍里,偶尔也见使用系动词(linkverb)表判断的现象。

例如:

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

“此何种也?

”对曰:

“此车轭也。

”俄又復得一,问人曰:

“此是何种也?

”对曰:

“此车轭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

(《穀梁·桓6》)

讨论以“为”构成的判断句。

例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17》)//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论语·微子6》)//尔为尔,我为我。

(《孟子·公孙丑上》)

此外,有学者认为:

“惟(维)”、“伊(繄)”等也是判断句的系动词(周法高:

1959~),如:

例一:

吉梦维何?

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诗·小雅·斯干》)

例二:

我罪伊何?

(《诗·小雅·小异》)

例三: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左·僖5》)

关键是,这些词可以和形容词性表语predicative结合构成复合谓语,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