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d.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8091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7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d.docx

《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d.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d.docx

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d

2018青岛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18•青岛)“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总结概括出这重要规律的科学家是(  )

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牛顿D.托里拆利

【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答】解:

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的基础上得到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所以此科学规律是牛顿得到的。

故选:

C。

【点评】掌握科学家在物理上的贡献,并且识记这些科学家的名字被命名成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2.(2018•青岛)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

A.初春,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

B.盛夏,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

C.深秋,屋顶和地面出现了霜

D.寒冬,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变干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体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

通过物态变化前后物体状态的变化来判断。

【解答】解:

A、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冰化成水属于熔化过程。

故A不符合题意;

B、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

故C不符合题意;

D、结冰的衣服变干,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过程。

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

3.(2018•青岛)下列关于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如图,表示在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B.

如图,表示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温度与放热时间的关系

C.

如图,表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D.

如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首先对每个选项的图象进行分析,密切所表达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对有关物理规律的掌握,判断图象能否正确反映物理规律。

【解答】解:

A、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即温度不会再上升),故A错误;

B、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的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故B正确;

C、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图象应为倾斜的直线,故C错误;

D、由图象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分析图象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图象变化规律,从图象中正确、迅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需要提高的能力。

 

4.(2018•青岛)下列物体的受力分析,错误的是(  )

【分析】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一定要找到对应的受力物体,否则这个力就是不存在的。

(2)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3)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4)在分析摩擦力时,要注意两点:

①摩擦力的方向:

阻碍相对运动,即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有压力并且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解答】解:

A、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重力和桌面支持力的作用,故A正确。

B、挂在天花板上的小球受到重力和线的拉力的作用,故B正确。

C、静止在斜面上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由于木块有向下滑动的趋势,所以斜面还会给它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斜面还要对它施加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支持力;木块没有受到下滑的力F;故C错误。

D、被细线拉住的氢气球受重力、细线的拉力、浮力三个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

(1)此题考查了对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

(2)要确定物体受到某个力的作用时,一定要找到该力的施力物体,若找不到,则这个力是假想的,并不存在。

(3)找到施力物体的同时,还要根据压力的特点:

垂直于接触面;摩擦力的特点:

阻碍相对运动,确定力的方向。

5.(2018•青岛)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从家到学校要走15min,那么他上学要走的路程是(  )

A.1080mB.108mC.18kmD.0.3km

【分析】根据v=

求出小明上学要走的路程。

【解答】已知:

速度v=1.2m/s,时间t=15min=900s

求:

他上学要走的路程s=?

解:

由v=

得他上学要走的路程:

s=vt=1.2m/s×900s=1080m。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基础性题目。

 

6.(2018•青岛)下列关于电与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与磁的联系,实现了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化

B.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导体中就产生电流

C.感应电流方向只与磁场方向有关

D.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发电机

【分析】

(1)首先发现电与磁的联系,电磁感应实现了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化;

(2)闭合电路时,当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才产生电流;

(3)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和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有关;

(4)发电机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解答】解: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实现了电与磁的转化。

故A错误;

B、闭合电路时,当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才产生电流。

故B错误;

C、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故C错误;

D、发电机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所以D正确。

故选:

D。

【点评】此题考查了磁场和磁感线的区别、地磁场的应用、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和发电机工作时的能量转化,是一道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7.(2018•青岛)研究力的作用时,两个小孩共同提起一桶水,与一个成年人提起同一桶水的效果相同。

下列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

A.研究磁场性质时,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

B.研究物体对光的反射时,将其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C.研究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时,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D.研究并联电阻特点时,用两个15欧的电阻并联替代一个7.5欧的电阻

【分析】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

【解答】解:

两个小孩共同提起一桶水,与一个成年人提起同一桶水的效果相同。

也就是成年人施加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小孩共同施加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A、研究磁场性质时,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采用的是模型法。

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物体对光的反射时,将其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采用的是分类法。

故B不符合题意;

C、研究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时,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采用的是比较法。

故C不符合题意;

D、研究并联电阻特点时,用两个15欧的电阻并联替代一个7.5欧的电阻,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一般含义和特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

 

8.(2018•青岛)下列实验中,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  )

A.

如图,将加有砝码的小桌放在海绵上,小桌腿陷入海绵中

B.

如图,将硬纸片盖在装满水的试管口,倒置后水不会流出

C.

如图,将连通器中装入水,当水不流动时,两边的液面相平

D.

如图,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U形管两边的液面出现高度差

【分析】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相同受力面的形变程度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可以通过受力面形变程度的大小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纸片没有掉下来就是因为受到外界大气压对纸片向上压力的作用进行解答;

(3)连通器是指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连通器特点是:

静止在连通器中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在同一水平面上;

(4)压强计的原理是利用金属盒(探头)感受液体内部的压强,通过观察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来判断压强的大小。

【解答】解:

A、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不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故A错误;

B、杯口朝下时,由于杯内没有空气只有水,而杯内水柱产生压强远小于外界的大气压,故纸片就被大气压给“顶”住了,故B正确;

C、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称为连通器,连通器内盛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不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故C错误;

D、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后,受到了水给予的压强,使U形管中产生一定的高度差,并通过观察高度差的大小来判断压强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大气压,连通器,压强计的原理及使用,是一道综合题。

9.(2018•青岛)我国最新研制的“复兴号”列车,实验的最高时速超过400km/h。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它和普通列车相比,动能一定大

B.路旁的树相对于高速行驶的列车是运动的

C.列车高速驶过时,飘落在车旁的树叶被卷入车底

D.列车匀速行驶时,同车厢的乘客看到竖直向上跳起的人落回原处

【分析】

(1)动能的大小由质量和速度共同决定;

(2)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气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4)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能说受到惯性、惯性力、惯性的作用等;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并会用惯性解释现象。

【解答】解:

A、不知道两列车的质量关系,所以不能确定它和普通列车动能的大小;故A错误;

B、路旁的树相对于行驶的列车在不断发生位置的变化,因此以列车为参照物时,路旁的树是运动的,故B正确;

C、列车高速驶过时,列车附近的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故飘落在车旁的树叶被卷入车底,故C正确;

D、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的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仍将落回原处;故D正确。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动能,运动的相对性,气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以及惯性,是一道综合题。

二、不定项选择题

10.(2018•青岛)下列关于物理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动摩擦力和压强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有关

B.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D.“吸热升温”中的“热”代表热量,“摩擦生热”中的“热”代表温度

【分析】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有关,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2)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之一,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特点去分析;

(4)根据三个物理量的概念进行分析。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热量是指在热传递或做功的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

【解答】解:

A、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粗糙程度有关,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故A错误;

B、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故B正确;

C、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故C正确;

D、物体吸热升温,是指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增加,所以这里的“热”指的是热量;摩擦生热是通过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所以这里的“热”指内能;故D错误。

故选:

BC。

【点评】此题涉及到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强的影响因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特点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11.(2018•青岛)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时闭合开关S1和S3,则电路会出现短路

B.同时闭合开关S1和S2,则R2被短接,只有R1接入电路

C.只闭合开关S1,则R1与R2串联;再将滑片P向左移,电路的总功率变大

D.同时闭合开关S2和S3,则R1与R2并联;再将滑片P向左移,电路的总电阻变小

【分析】A、同时闭合开关S1和S3,根据电源短路的含义分析;

B、同时闭合开关S1和S2,分析电路的连接回答;

C、分析电路的连接、根据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由电阻的串联,根据P=

,确定电路的总功率变化;

D、分析电路的连接,根据并联电阻的规律分析。

【解答】解:

A、由图知,同时闭合开关S1和S3,导线将电源两极连接起来,则电路会出现短路,故A正确;

B、同时闭合开关S1和S2,则R1被短接(被短路),只有R2接入电路,故B错误;

C、只闭合开关S1,则R1与R2串联;再将滑片P向左移,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根据电阻的串联规律,总电阻变小,根据P=

可知,电路的总功率变大,故C正确;

D、同时闭合开关S2和S3,则R1与R2并联;再将滑片P向左移,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根据电阻的并联规律,电路的总电阻变小,故D正确。

故选:

ACD。

【点评】本题考查串联、并联电路的规律及电功率公式的运用,关键是电路的分析。

12.(2018•青岛)在相同的水平地面上,用水平力F匀速推动重为G的箱子,移动距离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箱子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B.在此过程中重力做功为Gs

C.若撤去推力,箱子仍向前滑行,则滑行过程中摩擦力小于F

D.若水平推力改为2F,仍使箱子移动距离s,则推力做功为2Fs

【分析】

(1)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做功必须符合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4)根据功的公式分析。

【解答】解:

A、在水平地面上匀速推动箱子(箱子处于平衡状态),则箱子所受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即f=F,故A正确;

B、箱子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没有在重力方向上通过距离,所以重力不做功,故B错误;

C、若撤去推力,箱子仍向前滑行,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改变,摩擦力大小不变,仍然等于F,故C错误;

D、若水平推力改为2F,仍使箱子移动距离s,则推力做功为:

W=2Fs,故D正确。

故选:

AD。

【点评】能正确的对箱子进行受力分析,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2018•青岛)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电功,电动机工作时两端电压为6V,通过的电流为1A,在5s内将质量为4kg的重物匀速提升0.6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物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B.重物增加的机械能是由电能转化来的

C.此过程屮电动机消耗的电能为30J

D.此过程中电动机对重物做的功等于电流做的功

【分析】

(1)

(2)电动机工作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根据W=UIt求出消耗的电能;

(4)根据W=Gh求出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然后进行比较。

【解答】解:

A、重物上升过程中,速度不变,动能不变,不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A错误;

B、电动机提升重物,重物的机械能变大,消耗了电能,故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B正确;

C、电动机消耗的电能为:

W=UIt=6V×1A×5s=30J,故C正确;

D、电动机对重物做的功:

W'=Gh=mgh=4kg×10N/kg×0.6m=24J,电动机消耗的电能为30J,电动机对重物做的功不等于电流做的功,故D错误。

故选:

BC。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量的转化、功的计算,属于基础知识。

三.解答题

14.(2018•青岛)实验探究

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

过程

结论

如图,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

①轻敲256Hz的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丘乓球也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

②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振幅 有关;

③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音调与发声体的 频率 有关。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

(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当与乒乓球接触时,会把乒乓球弹起;

(2)当敲击音叉的力增大时,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振幅是不同的,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故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音叉振动的更快,故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这说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故答案为:

①振动;②振幅;③频率。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是一道基础题。

15.(2018•青岛)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数据

结论

如图,M是小平面镜,E、F是两块粘接在一起的硬纸板,且E、F在同一平面,并与镜面垂直。

用激光笔和量角器进行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入射角i/°

25

40

60

反射角r/°

25

40

60

①在图屮标出入射角i的位置。

②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

③如果要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硬纸板的右半面F 以法线为轴逆时针旋转 。

【分析】

(1)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

(2)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结合实验中的具体现象可逐一做出解答;

【解答】解:

(1)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

(2)由实验测得的数据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要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需要将反射光线所在的平面旋转通常应将硬纸板的右半面F以法线为轴逆时针旋转。

故答案为:

(1)如图示;

(2)等于;(3)以法线为轴逆时针旋转。

【点评】本题考查入射角定义;以及反射定律的相关内容,是一道中档题。

16.(2018•青岛)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

数据

如图,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给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测得数据如下表:

升高的温度t/℃

20

30

40

50

加热水的时间t/s

60

90

120

150

加热煤油的时间t/s

30

45

60

75

结论

①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比煤油吸收的热量 多 。

②一定质量的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 质量与升高温度 乘积之比,叫做

水的比热容。

它在数值上等于 1kg 质量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分析】①我们使用相同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化法;

②根据比热容的下定义回答。

【解答】解:

①根据转换法,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加热时间长,故水比煤油吸收的热量多。

②一定质量的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与升高温度乘积之比,叫做水的比热容。

它在数值上等于1kg质量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故答案为:

①多;②质量与升高温度;1kg。

【点评】本题考查转换法、比热容的定义、数据分析的能力。

 17.(2018•青岛)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是因为水分 蒸发 从人体吸热的缘故。

【分析】液体蒸发时吸热,温度降低。

【解答】解: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是身上的水汽化成水蒸气,这种汽化方式为蒸发,水蒸发吸受热量。

故答案为:

蒸发。

【点评】本题考查蒸发吸热,属于基础题。

18.(2018•青岛)如图,F1、F2分别为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焦点,且两透镜的左焦点重合,请画出图中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完整光路。

【分析】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该光线正好是通过凸透镜的焦点,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如图所示:

【点评】

(1)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

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2)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

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

19.(2018•青岛)质量之比为2:

3的甲、乙两种液体,当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7:

5时,升高的温度之比为6:

5,则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 7:

4 。

【分析】知道两物体的质量之比、升高的温度之比、吸收的热量之比,利用吸热公式求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关系。

【解答】解:

由题知,m甲:

m乙=2:

3,△t甲:

△t乙=6:

5,Q甲:

Q乙=7:

5,

因为Q吸=cm△t,

所以

=

=

=

解得:

=

=7:

4。

故答案为:

7:

4。

【点评】本题采用公式法求比值,学生要灵活的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20.(2018•青岛)实验探究:

探究杠杄的平衡条件

数据

如图甲,利用钩码和刻度尺测量出杠杆平衡时各个力及其力臂,测得数据如下表:

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0

10

2.0

5

2

1.5

5

0.5

15

3

2.0

15

1.5

20

结论

作图

①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F1L1=F2L2 。

②实验进行3次的目的是 c (只有个选项正确,填写对应字母)。

a.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归纳出物理规律

③如图乙,若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作动力,进行实验,请画出其动力臂。

【分析】

(1)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2)实验中为得出普遍性规律,应多次测量分析得出结论;

(3)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据此画出力臂的垂线。

【解答】解:

①第一次数据:

F1L1=F2L2

1N×0.1m=2N×0.05m,

F1L1=F2L2,

第二组数据:

F1L1=F2L2

1.5N×0.05m=0.5N×0.15m

第三组数据:

F1L1=F2L2

2N×0.15m=1.5N×0.2m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F1L1=F2L2。

②如果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实验结论必须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得出,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实验结果偶然性出现,故选c;

③画出其动力臂:

故答案为:

①F1L1=F2L2;②c;③如上图。

【点评】此题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同时考查了杠杆力臂的画法。

21.(2018•青岛)探究浮力的大小

数据

结论

如图,甲、乙、丙、丁是用同一金属块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①图丙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比图乙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 大 (填“大”或“小”),说明浮力的大小与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

②图丁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人小等于 0.3 N

③比较图 丙、丁 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