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精编6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7720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精编6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精编6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精编6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精编6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精编6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精编6份.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精编6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精编6份.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精编6份.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精编6份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豪放词派的词人是()

A.李煜

B.苏轼

C.柳永

D.辛弃疾

答案:

B

2.苏轼的《前赤壁赋》的语言特色是()

A.感情充沛

B.欲扬先抑

C.骈散相间

D.感情充沛

答案:

C

3.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

B.《论毅力》

C.《季氏将伐颛臾》

D.《论快乐》

答案:

C

4.《马伶传》的作者侯方域生活在()

A.清代中期

B.明末清初

C.明代中期

D.晚清

答案:

B

5.《门槛》一文是()

A.寓言诗

B.散文诗

C.抒情诗

D.哲理诗

答案:

B

6.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是()

A.《天问》

B.《离骚》

C.《九歌》

D.《九章》

答案:

C

7.《张中丞传后叙》一文的表达方式以下列哪种为主?

()

A.叙述和抒情

B.议论

C.叙述和议论

D.叙述

答案:

C

8.下列诗句中化用《诗经》中诗句的是()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答案:

C

9.下列句子中“焉”字作兼词用,相当于“于之”的是()

A.予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答案:

C

10.“易安居士”是指()

A.苏东坡

B.李清照

C.王安石

D.辛弃疾

答案:

B

11.下列哪位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

A.契诃夫

B.泰戈尔

C.屠格涅夫

D.伏尔泰

答案:

A

12.《论毅力》的作者是()

A.欧阳修

B.康有为

C.梁启超

D.王安石

答案:

C

13.《楚辞·九歌·国殇》之“国殇”的含义是()

A.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B.感伤楚国国势的衰败

C.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志

D.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

答案:

A

14.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1)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2)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3)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是劳动人民。

(4)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A.比喻拟人设问夸张

B.拟人比喻设问夸张

C.拟人对偶反问比喻

D.对偶拟人反问比喻

答案:

A

15.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中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

呼中丞之名而置之,谈笑(以)死

B.辞不许,(乃)归白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帝欲(为)娶贵族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答案:

D

16.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

我和徐公比,谁更美?

B.君安与项伯有故

译文:

你怎么和项伯有旧交情呢?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

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

哪管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答案:

C

1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称:

适合

B.遂除田禁,悉以授民除:

解除

C.主上向我,为首为讳乎首:

自首

D.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直:

值得

答案:

D

18.下列各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C

19.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

A.茅盾

B.赵树理

C.老舍

D.巴金

答案:

C

20.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A.曹禺

B.巴金

C.鲁迅

D.茅盾

答案:

C

二、文言文阅读:

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21~23小题。

冉有日: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日:

“求!

君子疾夫舍日:

“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1.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观点?

(4分)

答案:

驳斥冉有为攻打颛臾寻找借口,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22.这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色?

(2分)

答案:

驳中有立,驳立结合,通过立论来驳斥对方的观点。

23.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4分)

答案:

“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啊!

指出季氏伐颛臾的危害:

季氏专权,又要扩张势力范围,这必然激化与鲁君的矛盾,发动不义之战,授鲁君以柄,后必有灾,这才是季氏真正的忧患之所在。

(二)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24~26小题。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4.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共建功业的心情。

25.哪几句用了比喻手法?

(4分)

答案:

这八句中,前六句都是比喻,前四句以乌鹊择枝比喻贤才寻找明主,后两句是以山不厌其高,海不厌其深比喻明主不厌贤才之多。

26.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中的典故。

(4分)

答案: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用周公礼贤下士的典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招揽人才。

(三)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27~29小题。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7.作者揭露“弃城图存者”和“擅兵坐观者”的作用是什么?

(4分)

答案:

揭露“弃城图存者”和“擅兵坐观者”可以与张、许的爱国行为构成对比,从而驳斥了那些小人不批评坏人而专门指责君子的卑劣用心。

28.这段文字是怎样概括张、许的守城功绩的?

(2分)

答案: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29.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4分)

逆:

就:

滋:

淫辞:

答案:

逆:

事先转移。

就:

接近。

滋:

增多。

淫辞:

夸大失实的邪说。

三、现代文阅读:

30~38小题。

共30分。

(一)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30~32小题。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小孩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

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30.作者从什么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

(4分)

答案:

作者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体会来论证这一观点,强调人的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最重要的根据。

31.在这一片段中作者运用了修辞方法来说理论事,其作用如何?

(4分)

答案:

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来说理论事,比喻的使用增强了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2.在这一片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

(2分)

答案:

一切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

(二)刚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33~35小题。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3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4分)

答案:

运用了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

34.在这段文字中,从哪几处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我”对父亲的感情?

(4分)

答案:

三处描写。

一是“我”看见父亲翻越站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二是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三是父亲的离去,其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

三处描写都突出了作者“我”对父亲爱子之情的体悟。

35.这段文字是选取什么角度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2分)

答案:

选取“背影”为角度。

(三)阅读小说片段,回答下列36~38小题。

那三位麦琪,诸位知道,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带来礼物,送给生在马槽里的圣子耶稣。

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

他们既然有智慧,他们的礼物无疑也是聪明的,可能还附带一种碰上收到同样的东西时可以交换的权利。

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

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

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

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

他们就是麦琪。

36.为什么作者又称他们为“笨孩子”?

(4分)

答案:

他们各自为对方卖掉了最宝贵的东西,买回了对方并不需要的圣诞礼物。

37.这段文字中麦琪的原意是什么?

而结尾“他们就是麦琪”中的“他们”指的是谁?

答案:

原意是为基督初生送礼的三位贤人。

作品中比喻男女主人公吉姆和德拉夫妇。

38.作者为什么说“他们是最聪明的”?

(2分)

答案:

因为他们都向对方奉献了一颗真挚的爱心,这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

四、作文:

50分。

39.题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求:

A.文体:

议论文;

B.字数:

不少于800字;

C.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答案:

作文(略)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代表沈从文艺术创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说是()

A.《长河》

B.《湘西》

C.《边城》

D.《萧萧》

答案:

C

2.“分崩离析”、“贻笑大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A.《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B.《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

C.《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D.《陈情表》、《庄子·秋水》、《季氏将伐颛臾》

答案:

A

3.冰心擅长写散文,其文体被誉为()

A.冰心体

B.工艺美文

C.白话文西化

D.新文艺腔

答案:

A

4.《种树郭橐驼传》中,与“长人者好烦其令”构成对比的种树方法是()

A.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B.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C.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D.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答案:

A

5.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名历史著作是()

A.《国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答案:

D

6.屈原《国殇》描写战斗的进程,主要表现方法是()

A.象征暗示

B.对比描写

C.场面描绘

D.侧面烘托

答案:

C

7.鲁迅著名的杂文集有()

A.《呐喊》

B.《朝花夕拾》

C.《坟》

D.《野草》

答案:

C

8.散文诗《门槛》全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象征

B.类比

C.比喻

D.对比

答案:

A

9.主张文章应该“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文学家是()

A.王安石

B.韩愈

C.柳宗元

D.欧阳修

答案:

A

10.《米龙老爹》在叙述角度和叙述方式上的特点是()

A.顺叙方式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

B.倒叙方式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C.顺叙之中有插叙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

D.倒叙方式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

答案:

D

11.《报刘一丈书》中“权者”暗指()

A.宗臣

B.刘一丈

C.顾秉谦

D.严嵩

答案:

D

12.在下列诗作中,以弃妇为抒情主人公的是()

A.《关山月》

B.《国殇》

C.《氓》

D.《短歌行》

答案:

C

13.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A.比喻夸张设问拟人

B.拟人比喻设问反问

C.拟人设问对偶比喻

D.对偶拟人夸张比喻

答案:

D

14.下列句中括号内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苟全性命(于)乱世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答案:

B

15.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译文: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很难吗?

B.函梁君臣之首

译文:

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

C.久不见若影

译文:

很长时间看不见你的身影。

D.古之学者必有师

译文:

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答案:

D

1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除:

授予官职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寻:

不久

C.端士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遗:

赠送

D.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课:

严重,严厉

答案:

D

17.对下列句子中双音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日之事何如(怎么样)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但是)

C.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怎么)

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

答案:

B

18.七斤、八一嫂、赵七爷是鲁迅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阿Q正传》

B.《灯下漫笔》

C.《风波》

D.《药》

答案:

C

19.梁启超的《论毅力》贯穿全文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答案:

D

20.《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

A.记事散文

B.寓言故事

C.神话传说

D.传记散文

答案:

B

二、文言文阅读:

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21~23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1.这段话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4分)

答案:

排比、对偶。

增强文章气势,极富文字的对称美与音韵的节奏美。

2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案:

逐客的危害:

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23.分析这段议论的论证方法。

(4分)

答案:

前一部分运用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法。

前后两部分之间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二)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24~26小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4.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分)

答案:

诗中直接抒发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出直抒胸臆的风格;形象地再现了一个内心怀有强烈痛苦的诗人形象;句式长短相间,随着诗人的情感波动而变化。

25.如何理解诗中比喻句的含义?

(4分)

答案:

这首诗使用比喻手法有两处,一处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表面上看来是写离开京城所要走的路途的艰难,实际上比喻仕途之艰险,常常事与愿违。

一处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直接以行路之艰难比喻人生道路之艰难。

26.如何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整首诗的思维是跳跃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变化的,诗人想摆脱目前的困境,但又有所不甘,所以有愤激,有茫然,有希望,有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这首诗在情感线索上的变化跳跃。

(三)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27~29小题。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

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

“相公倦,谢客矣。

客请明日来。

”即明日,又不敢不来。

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

门者怒日:

“为谁?

”则日:

“昨日之客来。

”则又怒日:

“何客之勤也!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日:

“亡奈何矣,姑容我入。

”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又立向所立厩中。

27.这段文字中描写了几种形象,分析其形象特征。

(4分)

答案:

“干谒者”:

奴颜婢膝;“门者”:

狐假虎威。

28.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2分)

袭:

盥栉:

答案:

袭:

熏染。

盥栉:

洗脸梳头。

29.文中“今世之所谓‘孚’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4分)

答案:

反语。

三、现代文阅读:

30~38小题,共30分。

(一)阅读小说片段,回答下列30~32小题。

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

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地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

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

”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

贾政道:

“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喀些什么?

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

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

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

无故这样,却是为何?

”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

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地站着。

30.从贾政训斥宝玉一事上,可以看出贾政是个怎样的人?

(4分)

答案:

贾政期望宝玉走上仕途经济道路,能光宗耀祖。

贾政是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

31.这段文字塑造人物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

(2分)

答案: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32.从这段文字看,贾政为什么要训斥宝玉?

(4分)

答案:

因为宝玉讨厌贾雨村这类贪赃枉法的“禄蠹”,他不愿走仕途道路。

(一)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33~35小题。

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

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

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

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

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起眼睛做梦。

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

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手挣扎。

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

我只有一个渴望:

飞!

飞!

那些熬煎着心的日子!

那些可怕的梦魇!

但是我终于出来了。

我越过那堆积着像山一样的十八年的长岁月,回到了生我养我而且让我刻印了无数儿时回忆的地方。

我走了很多的路。

33.“但是我终于出来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分)

答案:

表达了作者思想觉醒后自觉选择自己人生之路的欣慰之情。

34.作者姐姐的故事与爱尔克姐姐点灯的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4分)

答案:

借用传说中爱尔克姐姐毫无结果的等待,最后失望地死去这一欧洲传说作类比,因为爱尔克姐姐的命运和作者姐姐的命运是相似的:

她们都是希望破灭,绝望地进入坟墓的。

35.从这段文字看,作者从姐姐的死一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4分)

答案:

姐姐的死以及她的悲惨命运是封建家庭和礼教束缚、摧残的结果。

只有挣脱封建旧式家庭的束缚,冲破家的牢笼,才能有光明的出路。

(三)阅读全诗,回答下列36~38小题。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36.本诗的最后一句: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用此句主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4分)

答案:

象征手法。

诗人用前半句中的“心”来象征着他一腔爱国主义的情感。

诗人满怀爱国的热情和美好的梦幻踏上故土,但亲眼见到的现实却让他产生失望之情。

在不停的追问和悲伤的哭叫声中,诗人呕出自己的心,才发现原来“祖国”仍在自己的心里。

诗人用此句再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至爱情感。

37.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答案:

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懑情绪,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痛至爱的复杂情感。

38.这首诗在抒发诗人的浓烈情感时采用了什么艺术技巧?

(2分)

答案:

将炽热奔放的情感内敛于严谨的形式之中。

四、作文:

50分。

39.题目:

谈“学无止境”

要求:

A.议论文;

B.字数:

不少于800字;

C.字迹工整,卷面整沽。

答案:

(略)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号的货号内。

第1题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采用的驳论方法是 ( )

A.反驳论证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