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篇最新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7688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篇最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篇最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篇最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篇最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篇最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篇最新版.docx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篇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篇最新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篇最新版.docx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篇最新版

2022年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浅析: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实验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观察动物”、“水与溶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热与温度”等话题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

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对所教学生的分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所使用的年级有六个。

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

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

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

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四、各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第一单元《观察动物》教学目标

1、认识小蝌蚪和小鱼,运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它们的不同。

了解青蛙的变态发育与鲫鱼的发育区别。

2、认识两栖类和鱼类,归纳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征。

3、认识昆虫类和鸟类,初步建立昆虫和鸟的前概念。

学会比较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4、能描述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特征并根据特征找出它们的同类。

5、知道草地、泥地、海洋、森林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小动物。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蝌蚪和小鱼幼体外形的异同以及青蛙的变态发育与鲫鱼的发育的区别。

认识两栖类和鱼类,归纳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点。

认识昆虫和鸟类的区别,并会区分昆虫和鸟类。

认识小猫和壁虎的区别,知道土地里、海洋里、森林里有哪些常见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1、会区分两栖类和鱼类、昆虫和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区别,并能按照其特点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2、知道草地、海洋、森林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并知道它们具有适应其生物环境的生活特征。

3、建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水与溶解》教学目标

1、知道溶解的三大特点:

均匀、分散、透明,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搅拌、加热、捣碎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加快方糖溶解的方法。

3、知道一杯水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

4、明白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知道溶液溶解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食盐、高猛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捣碎。

3、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4、经历“食盐从浓盐水中分离”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难点:

1、知道像茶叶这样生活中的物品既含有可溶解于水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设计对比实验,明确实验中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控制。

3、能利用有效的材料设计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盐或糖的实验。

4、运用分离和溶解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2、知道液体有确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知道液体有确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3、认识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知道体积单位——毫升。

知道正确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

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空气能够流动,具有质量,且容易被恢复和压缩,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占据空间。

5、知道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改变状态。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水的三态变化的科学道理。

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观察并记录实验的现象。

3、认识测量仪器并学习用它们来测量液体的体积。

4、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出气体具有的特征。

5、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比较,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占据空间。

6、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选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2、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比较并归纳出液体的特征。

3、学习使用仪器测量液体的体积。

4、选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气体的特征。

完成证明空气也能占据空间的实验。

第四单元《热与温度》教学目标

1、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

2、认识到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应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3、知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会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小喷泉。

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制作小喷泉。

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5、知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1、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活动。

3、知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制作小喷泉。

教学难点:

1、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

2、使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成水时的温度变化。

3、通过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判断水的体积变化会不会受温度影响。

4、通过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判断空气的体积大小变化会不会受温度影响。

5、根据设计“小喷泉”需要考虑的因素制定方案。

6、通过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判断铜球的体积大小变化会不会受温度的影响。

五、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角色扮演

实验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参观访问科学欣赏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1、鲫鱼与青蛙。

第2周2、蜻蜓与麻雀。

第3周3、壁虎与小猫。

第4周4、草地里的小动物。

5、海洋里的动物。

第5周国庆放假

第6周6、森林里的动物。

7、网上学习保护动物。

第7周8、物质的溶解。

第8周9、能溶解得更快一些吗。

第9周10、能溶解多少物质。

11、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

第10周12、认识固体。

13、认识液体。

第11周14、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

第12周15、认识气体。

第13周16、它们占据空间吗。

第14周17、它们的状态会变化吗。

第15周18、感受冷和热。

19、测量温度。

第16周20、液体的热胀冷缩。

21、气体的热胀冷缩。

第17周22、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

第18周23、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粤教科技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现有经验出发,通过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开放科学课程,进一步改进评价激励机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浅析: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实验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观察动物”、“水与溶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热与温度”等话题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

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1)、三

(2)、三(3)、三年(4)班的小朋友,纪律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养成。

各班男女比例都是男生多于女生。

男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课堂反应都明显高于、优于女生。

2、已有知识、经验:

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有丰富的课外知识积累,平时注意对各类事物的观察,表现出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但课外书阅读贫乏,无法建立起必要的学习联系;部分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陌然,无法适应。

3、儿童心理分析:

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科学学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做小实验,这种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必将成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科学学习强大内驱力和学习动力。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五、各单元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观察动物》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蝌蚪和小鱼幼体外形的异同以及青蛙的变态发育与鲫鱼的发育的区别。

认识两栖类和鱼类,归纳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点。

认识昆虫和鸟类的区别,并会区分昆虫和鸟类。

认识小猫和壁虎的区别,知道土地里、海洋里、森林里有哪些常见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1、会区分两栖类和鱼类、昆虫和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区别,并能按照其特点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2、知道草地、海洋、森林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并知道它们具有适应其生物环境的生活特征。

3、建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水与溶解》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食盐、高猛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捣碎。

3、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4、经历“食盐从浓盐水中分离”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难点:

1、知道像茶叶这样生活中的物品既含有可溶解于水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设计对比实验,明确实验中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控制。

3、能利用有效的材料设计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盐或糖的实验。

4、运用分离和溶解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重点:

  

1、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观察并记录实验的现象。

3、认识测量仪器并学习用它们来测量液体的体积。

4、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出气体具有的特征。

5、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比较,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占据空间。

6、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选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2、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比较并归纳出液体的特征。

3、学习使用仪器测量液体的体积。

4、选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气体的特征。

完成证明空气也能占据空间的实验。

5、通过实验现象解释物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第四单元《热与温度》教学重点:

1、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活动。

3、知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制作小喷泉。

  

教学难点:

1、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

2、使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成水时的温度变化。

3、通过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判断水的体积变化会不会受温度影响。

4、通过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判断空气的体积大小变化会不会受温度影响。

5、根据设计“小喷泉”需要考虑的因素制定方案。

6、通过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判断铜球的体积大小变化会不会受温度的影响。

六、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方法:

1、结合学校计划和学生实际素质情况,恰当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2、加强观察和实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多操作、多实践,加深对科学知识的领会。

3、密切联系当地条件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操。

4、利用“小学科学网站”进行网上学习。

促进学生收集和事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5、重视学习效果考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好后进生辅导工作,做到教书育人。

七、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大胆创新,在课堂上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改进原来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了解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能够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自己最近的发展区内得到最大的有效的发展。

3、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教学时尽可能的利用好教具、学具,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学改革的主人,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有利的资源,上好每堂课。

4、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时对于相同的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在合作探索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

5、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力求让学生理解科学,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体系,养成善于综合与联系的思想方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八、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PPT、电脑、当节所用到的教材 

             

附: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3.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4.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笔记本、纸、笔、学案(有老师发给学生)。

2.教学器材:

试管(长18cmФ1.8cm)10支、酒精灯2盏、温度计(0~100℃)2支、托盘天平(带纸、带砝码盒)、火柴、药匙1~2把、手纸、烧杯(250mL)2个、量筒(100mL、50mL、10mL)各1只、石棉网2块、玻璃棒2根、平底烧瓶(50mL)1个、铁三脚架2个、乳胶管1根、带导管的单孔胶塞1个、抽气筒1个。

蒸馏水、硝酸钾固体、食盐固体、蔗糖固体、碘单质、无水酒精(密度0.7893g/cm3)。

教学设计过程:

新课导入:

假如一种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你可能会问:

“它能溶多少?

”。

我们能不能定量的表示物质的这种溶解能力呢?

演示实验:

室温下(20℃左右)用两只250mL的烧杯,各取100g蒸馏水,分别加入10g氯酸钾和10g食盐(10g氯酸钾和10g食盐是事先称好的),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

氯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食盐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溶解。

结论:

氯酸钾和食盐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氯酸钾强(或氯酸钾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差)。

教师:

由此可以引出一个概念—溶解度(板书:

溶解度)。

它可以定量的表示(或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指导学生阅读: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P32看第三自然段(给1分钟).

教师:

在溶解度的概念中,有四个要素,请同学们说说有哪四个要素?

学生: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

学生:

达到饱和状态时。

学生:

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教师:

(板书:

在黑板上写出学生回答的四个要素)“100克溶剂”,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时,一般指的是水。

“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因质量的单位是克、千克、吨,在这里特指“克”。

因此,固体溶解度的单位是“克”,或者说:

“…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溶解溶质的克数”。

指导学生阅读:

请看课本P32第五自然段并回答书上的问题,做在书上。

(给1分钟)

教师:

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大小呢?

那么,我们就要看看固体溶解度中的四个要素,哪些量可以改变,哪些量不能改变。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到这所用的时间大约为5~6分钟)

1.提出问题: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2.建立假说:

根据已有的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

固体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

猜测2:

固体溶解度可能与溶剂的不同有关。

猜测3:

固体溶解度可能与溶质的不同有关。

猜测4:

固体溶解度可能与压强有关。

1.设计实验方案并讨论实验方案:

(1)将你列出的变量和班里同学列出的变量进行比较,加入你未列出的。

(2)从你们列出的变量中选出一个做实验(以组为单位)。

(3)根据你们的选择,决定怎样实验?

如果选择不同的温度,你可以在20℃、30℃、40℃、50℃、60℃实验,取水10毫升,取硝酸钾10克。

注意是水浴加热。

主要比较溶质未溶解的量的多少。

如果选择不同的溶剂,注意溶剂的量和温度要相同。

溶剂水取10毫升,取无水酒精12.6毫升(质量约为10克)。

溶质取碘和其他别的物质0.2克。

比较溶质谁溶解的多谁溶解的少。

如果选择不同的溶质,注意取水10毫升,温度要相同(一般取室温),溶质均取4克。

比较溶质谁溶解的多谁溶解的少。

(这是溶质本身性质的不同,即内因不同的缘故)

④如果选择压强,取水20毫升,溶质8克于平底烧瓶中,振荡溶解后,盖上带导管的单孔胶塞,用乳胶管连接抽气筒。

记录时,应当按抽气次数来记。

看溶质的量是否有所变化。

(4)无论你们选择哪个变量,至少安排三次平行实验,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到这用约10~13分钟)

4.进行实验检验。

每组必须先完成一个变量改变实验。

只是定性说明,不具体称量。

实验时,应当注意安全。

(1)写出实验的简单步骤。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并做好分工)

(2)填写数据记录表:

(组里有专人负责填写)

控制的变量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结论

(5)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看看与你们的猜想是否符合。

(到这用约17~19分钟)

4.与同学进行交流,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和结论。

(到这用约7分钟)

你们发现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_____)

教师: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内因(物质本身),也有外因(溶剂、温度、压强)。

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同学们会对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更深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有进一步的体验。

教师点评:

本节课的安排是直接切入正题。

教师在实验方案的讨论和实施过程中能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不可操作性,使实验的目的性更强。

但又不把学生限制的太死,给学生一定的灵活度和较为宽松的实验环境。

小组里的同学应当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这对学生来说,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步骤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本节课在这两点上的讨论是较为充分的。

本节课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等又是有一次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本节课的不足是时间太紧,使有些问题的讨论还是欠充分。

学生在组里的表现不可能是随心所欲,因同一组的学生想要做的实验内容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这一点不能满足学生,必须要少数服从多数。

因此,这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