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5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6403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5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5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5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5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5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5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5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5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5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山水田园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

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4、背诵这四首小诗。

【教学重点】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

 学会赏析(方法指导:

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课前预习:

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

到了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群,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表现宁静淡泊的情怀,山居生活的悠然自得等。

这类诗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1、主要分类

【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淡泊宁静,志趣高远】【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 

内容:

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艺术特色: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诗人:

孟浩然  王维   储光羲  常建   祖咏

(二)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抓意象),组成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品意境)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悟情感)。

捕捉诗中意象——把握意象的特点或色彩(冷暖明暗)——再现意象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画面(意境)及画面特点——体会画面的作用及诗人的情感。

意象——意象的特点或色彩(冷暖明暗)——组合的画面(意境)及画面特点——体会画面的作用及诗人的情感。

例如: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评析】首联和颔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颈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适潇洒;尾联化用典故,以接舆比友人,以五柳自况,表达了对友人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的赞扬,也抒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评析】全诗前后的写景,色调气氛不同,(前:

冷清灰暗、萧疏暗淡;后:

清新明亮)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巧妙借助景物色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情绪的微妙变化(孤独寂寞——心情明快)。

转换灵活自如,不着痕迹,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三)分析山水田园诗描写景物的手法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1、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

如: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简析】全诗着重由诗人在室内卧榻上对雪的感受出发,从侧面烘托。

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注重细节,全从侧面烘托,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

同时,以动衬静,表现出诗人雪夜独处时的寂寞难眠。

 2、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简析】诗中的第一、二句着意从静态描摹,却写出了春天阳光明媚、草长花开的生机与活力;三、四两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给读者营造出一种静谧安闲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3、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明衬暗是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

如: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简析】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4.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

如: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5.白描:

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简析】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二、简介“山水田园诗”的有关知识

(一)、“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

但这时期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啸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由崇尚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领略玄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

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此后,经过南朝诗人谢眺等人的努力,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朴素、清新的田园诗成为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

( 二)“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形成了山庄别墅化的生活环境,优游泉林、流连山水成为社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脱精神,盛唐人通达的出世原则与人生观念,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极度繁盛的重要的心理根源。

3、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

对唐人来说,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由仕而隐、功成名就而归山置田,也成为理想的人生范式。

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文人始终保持从容幽雅的心境来欣赏田园山水的自然趣味,形成了无论仕隐都加入田园山水诗创作行列的繁盛景象。

(三)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至唐代王孟的诗歌中田园和山水开始合流。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句子并不多,但是在王孟的诗中,秀丽的山水则作为田园的背景不断出现,如王维的《新晴野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对农家的活动的描写就是在山水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孟浩然的田园诗其实很有限,他的诗歌更多是如《秋登万山寄张五》那样,在山水隐逸的题材中插入一些农人活动的影子。

如果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更偏重守拙抱朴的生活态度,那么王孟与山水结合的田园诗则更多士大夫清高闲逸的情调。

这是因为王孟虽然描写田园,向往田园,但他们并不能真正抛弃仕途,回到田园。

王维一直半官半隐,孟浩然也一直念念不忘出仕。

而且他们即使居住乡村,过得却不是农民的生活。

陶渊明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王维却说“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陶渊明与农人“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而王维却是“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我们可以说王孟其实一直是在远远地观望田园,却没有真正融入其中。

这是王孟和陶渊明精神实质上的差距。

但是山水与田园的结合,使诗歌的审美意味更加丰富了。

王孟一方面继承了陶渊明的白描手法,另一方面又用细腻的笔触刻画景物。

尤其是王维,他以画家的眼光来看田园,将绘画的构图、线条、色彩等技法运用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写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等句子。

这样细致的景物刻画和温馨的田家生活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在感受田园的安宁和乐的同时,体验审美的愉悦。

以王孟为代表的诗人们对田园的歌唱,除了对优美的山野风光的欣赏之外,包括了对温馨平和的人际关系、单纯快乐的劳动生活,甚至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留恋和回归。

这样的田园是诗人理想中的田园,是他们最后的避风港,是他们对抗污浊的社会的最后一片阵地。

而只有盛唐升平盛世下的田园,才更接近于那个能够让诗人们“怅然吟式微”的理想田园。

中唐以后,当唐帝国盛世不再,田园失去了以前的温馨祥和,变得一片萧条荒凉,诗人们也开始转而描写农村的凋敝,农家的贫苦,如韦应物的《观田家》、杜荀鹤《山中寡妇》、皮日休的《橡媪叹》等。

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的诗歌,与其说是田园诗,不如说是悯农诗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这四首小诗

※鉴赏《宿建德江》

一、 孟浩然之生平

(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1)主要内容:

   隐居山林的逸趣:

《过故人庄》

   怀才不遇的苦闷:

《岁暮归南山》

   客居在外的愁思:

《宿建德江》

(2)艺术风格:

清幽淡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宿桐……》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江上思归》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夜泊……》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

 三、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

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

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

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四、基本解读

行船停靠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落黄昏,更给游人平添一份新愁。

从船上望去,原野空阔苍茫,远处的天空比树木还低。

月明中天,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于船上俯视,江月与游子是如此的接近。

 五、思考讨论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中说:

“‘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

”请思考

1、这一联的写景“妙”在何处?

“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

原野空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水清澈,故觉月近于人。

2、这一联的“诗外味”是什么?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的诗。

一个“低”字寄寓着诗人沉闷抑郁的愁思,一个“近”字暗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诗中虽不见一个“愁”字,但无处不有羁旅之愁。

这两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阔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明月和他是如此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籍。

 ※ 鉴赏《终南望余雪》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

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全唐诗》编诗一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

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

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的小诗。

 二、基本解读:

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

夜幕降临,长安城中却倍觉寒冷。

 三、思考讨论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没有。

诗人这样写是写初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点。

 2、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明”二字的妙处。

 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

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

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3、“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鉴赏 《田家杂兴八首》

一、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6一约762),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

曾隐终南山。

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遇赦后不久即卒。

《全唐诗》编诗四卷。

 二、基本解读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

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

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

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

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

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

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

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三、鉴赏要点

主旨:

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

艺术特色:

 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知识点回顾: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

在诗歌中,指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四、比较鉴赏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比较,两诗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共同之处在于:

两位诗人都是经历过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情表露无遗;诗人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二诗中都刻画了一位热爱自由、不愿受任何拘束的诗人形象;景物描绘栩栩如生,逼真感人。

不同之处在于:

《游储诗开篇采用对比手法言志,结尾再次明志;陶诗开篇与结尾都直抒胸臆。

陶诗在描写田家风物中表现了归隐的乐趣,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储诗则更多地直说归田之乐和生活情景。

所以,陶诗更冲淡自然,含义悠远;储诗更质朴率真,结构谨严。

 五、拓展延伸

钓鱼湾

                     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鉴赏《终南山》

一、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

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

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潦倒,诗歌内容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

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

凄苦冷涩,奇崛险怪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孟郊《秋怀》

 二、基本解读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

   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

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

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

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

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

“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

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

“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

“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

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

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

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

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

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三、鉴赏要点

1、诗歌主旨

  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

   2、艺术特色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

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

韩愈《荐士》:

“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四、比较鉴赏

吟读王维《终南山》与孟郊的《游终南山》,说说二者在意境与表现方法上的不同

意境方面:

  王诗景象开阔悠远,感情深沉;

  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

表现方法方面:

 王诗以写景为主;孟诗写景兼具抒情。

 写景时,王诗移步换景,在动态中描绘景物,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孟诗立足点未变,写景时以静态为主。

 王诗结句采用暗示手法,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孟诗结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凡俗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王诗以白描为主;孟诗采用夸张、想象、类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