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植物保护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6337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植物保护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八章植物保护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八章植物保护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八章植物保护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八章植物保护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植物保护DOC.docx

《第八章植物保护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植物保护DOC.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植物保护DOC.docx

第八章植物保护DOC

第八章植物保护

第一节概述

各种病、虫、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常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

植物保护就是研究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流行规律及其预防与防治措施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控制病、虫、草等的危害,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身体健康。

一、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有害生物指那些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以及一些鸟类和兽类等。

以植物为寄主和食物的生物,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都是相当惊人的,他们都可能给植物体造成伤害,并在条件适宜时大量繁殖,使伤害蔓延加重,对人类目标植物的生产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因此这些生物都是潜在的有害生物。

农业生物灾害是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虽然环境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潜在有害生物,但绝大部分对目标植物的伤害都达不到经济危害水平,只有其中极少部分可以较好地适应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植物生产上可见的经济损失,甚至爆发成生物灾害。

二、有害生物及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自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种植活动以来,就存在着病、虫、草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问题。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植物病虫害大发生危及人民生活的记载,例如,1845年北欧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导致的爱尔兰饥谨举世闻名;19世纪法国葡萄酒业因葡萄根瘤蚜的危害而几乎濒临倒闭;1988年以前美国加州柑桔园因吹绵蚧危害而减产;非洲历年遭受沙漠蝗灾而“赤壁千里,饥民载道”。

我国早在三千年以前就有蝗虫为害的记载,自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共记载蝗灾796次,平均每三年成灾一次,人们将蝗灾与旱灾和黄河水患并列为制约中华民族发展三大自然灾害。

现代农业生产中不仅生物灾害爆发的机会和频率比以往都高,绝对经济损失也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各国农作物因病虫草危害所造成的损失高达700~900亿美元。

在这些损失中,估计虫害占40%,病害占33%,杂草占27%。

粮食作物损失量占总产量20%,损失棉花30%,果树损失40%。

我国的农作物经过大力防治病虫和杂草,每年仍损失粮食1500~2000万t,棉花损失30~50万t,油料140多万t。

从总体看来,世界各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损失至今仍占总产量的25%左右。

除造成农作物产量的直接损失外,病害还降低农产品的品质,食用后还可引起人畜中毒。

如甜菜受害,含糖量降低;棉花受害,纤维变劣,纺不出好纱;用感染小麦赤霉病的麦粒加工成面粉,食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抽疯、甚至死亡;甘薯黑斑病病薯被牲畜食用后能诱发气喘病,严重时也会死亡;粮食和油料种子在贮藏期因感染黄曲霉有致癌作用;甘蔗在贮藏期或运输不当发生霉变,误食后会中毒。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病、虫、草种类繁多,危害极大。

如我国已知的水稻病害有100多种,水稻害虫有346种;棉花病害有80多种,棉花害虫有380多种;贮粮害虫有100多种。

每一种农作物从播种、出苗、开花、结果、直至收获、贮藏、运输,都有可能遭受病虫危害,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损失。

三、有害生物防治策略

有害生物防治实际上是防和治两者的结合,但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重点。

如20世纪40年代出现有机合成农药后,人类过度依赖化学防治,一般很少考虑到早期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而大都是进行发生后的治。

3R问题(即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和有害生物抗药性)出现后,人类认识到有害生物防治的艰巨性和单项技术的局限性。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专家讨论会上,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依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与环境间的关系的一种管理系统,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现代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主要是综合治理(IPM),即综合考虑生产者、社会和环境利益,在投入/效益分析的基础上,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经济效益及防治效果,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物理、机械防治等多种有效防治技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以下。

它的主要特点是不要求彻底消灭有害生物;强调防治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强调多种防治方法的相互配合;以及高度重视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吸收国外先进植保学术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1975年春季在农林部召开的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1985年,在全国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讲座会上将综合防治重新规定为: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从内容上看,我国的“综合防治”与国外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

对有害生物实施综合防治有利于作物生产的高产、优质与高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绿色食品的生产。

第二节作物虫害及其防治

作物虫害主要是由有害昆虫蛀食所致,其次是由有害的螨类及软体动物引起的危害。

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虫害对作物生产所造成的损失在亚洲为21%,非洲为13%,南美洲为10%,北、中美洲为9%,欧洲为5%。

为确保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需要对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一、昆虫的器官

昆虫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昆虫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体躯分成明显的头、胸、腹三个体段,具六足,多数还有两对翅(图8-1)。

(一)头部及其附器

头部是昆虫体躯最前面的体段,由坚硬的头壳及复眼、单眼、触角和口器组成,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1.复眼和单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其中复眼1对,位于头部两侧,单眼一般1~3个,着生在两复眼之间。

复眼对光的反应比较敏感,如对光的强度、波长、颜色等都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而且还能看到人类所不能看到的短波光,特别对300~400nm的紫外光有很强的趋性。

2.触角1对,着生在两复眼附近。

触角是昆虫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角、味觉和嗅觉等生理功能。

在触觉上着生有许多嗅觉器,使得昆虫能够嗅到从远方散发出来的化学气味,借以觅食、聚集、求偶、选择产卵场所和逃避敌害等。

雄虫的嗅觉器往往特别发达,可在几百米以外嗅到雌虫分泌的性信息素。

一些昆虫表现出明显的趋化性,也与其特殊的嗅觉器有关。

3.口器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位于头部的下方或前端。

由于各种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构造也不同。

基本上可分为咀嚼式和吸收式两大类,后者又因其吸取方式不同可分为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和锉吸式等。

农业害虫常以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居多。

(二)胸部及其附器

昆虫的胸是由前、中、后胸组成,每胸节有1对胸足,多数昆虫在中、后胸各有1对翅。

各胸节由背板、侧板和腹板组成。

足和翅是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昆虫具有胸足和膜质翅,扩大了其觅食、求偶和避敌的活动范围,也给防治带来困难。

(三)腹部及其附器

昆虫的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稍高等的昆虫腹节减少。

各腹节由背板、侧板和腹板组成,节间连接节间膜,便于腹部扭转和伸缩活动。

腹部两侧着生7~8对气门,末端有外生殖器,雄虫称为交尾器,雌虫称为产卵器,有些昆虫在第11节上还有一对尾须,是感觉器官。

昆虫的内脏大部分在腹腔内,因此腹部是昆虫的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

(四)昆虫的体壁

昆虫体壁又称昆虫的皮肤,由表皮层、皮细胞层和底膜三部分组成。

它就象脊椎动物的骨骼一样,着生肌肉,支持体躯,故有外骨骼之称。

底膜是体壁最里面的一层薄膜;皮细胞层又称真皮层,是一层活细胞,虫体上的刚毛、鳞片及各种腺体都是由皮细胞层转化而来;表皮层是皮细胞层的衍生物,构造复杂,从里向外又可分为内皮层、外皮层和上皮层。

上皮层含有蜡质和脂肪质,具有亲脂拒水的特性。

外表皮含有几丁质和谷蛋白等,其作用是使体壁骨化坚硬,增强对外力的抵抗力。

几丁质既不溶于水和有机溶质,也不溶于稀酸和浓碱。

由于体壁的特殊构造和理化性能,使它对虫体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尤其是体壁上的刚毛、鳞片、蜡粉等覆盖物和上表皮的蜡层及护蜡层,对杀虫剂的侵入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因此,在应用药剂防治虫害时,应考虑到体壁这个特点。

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种类繁多,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长期适应其生活环境,逐渐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生长发育特点、繁殖方式和行为习性,即种性。

掌握昆虫的这些生物学特性,有利于对虫害进行防治。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

1.两性生殖指昆虫必须经雌雄交配,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的个体,否则成虫就不产卵,或产下的卵也不能发育。

两性生殖是绝大多数昆虫的主要生殖方式,而性成熟的成虫则是昆虫繁殖的中心环节。

生产上采用黑光灯、性诱芯等手段诱杀成虫,可有效控制成虫的数量,对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程度有重要意义。

2.孤雌生殖雌虫不经过交配,或卵未受精而产生新的个体,这种方式称为孤雌生殖。

如蚜虫、介壳虫等有这种生殖现象。

孤雌生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虫,受精卵发育成雌虫;另一种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全部或绝大多数为雌性。

3.多胚生殖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几个至几千个新的个体,称为多胚生殖,其卵受精后发育为雌性,未受精则发育为雄性。

这种生殖方式常见于一些寄生蜂。

多胚生殖是对活体寄生的一种适应,可以利用少量的生活物质和在较短的时间内繁殖较多的后代个体。

4.卵生与卵胎生卵被母体排出体外发育成子代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卵生,是昆虫的主要生殖方式。

卵生昆虫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性生殖、单性生殖和多胚生殖等。

卵在母体内即已孵化,产下的不是卵而是新个体(幼虫),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一般由卵黄供给,这种生殖方式叫卵胎生。

如蝇类进行的卵胎生。

(二)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昆虫的生长发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胚胎发育,在卵内进行;第二阶段为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开始至成虫性成熟为止。

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虫转变为成虫过程中,不仅体积增大,而且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也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发育期,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根据变态的特征和特性,昆虫的变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图8-2):

一种是昆虫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称全变态昆虫,如水稻螟虫、粘虫、棉铃虫等;另一种是昆虫的一生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称为不全变态昆虫,如蝗虫、蝼蛄、叶蝉、蝽等。

其中的若虫相当于成虫,之所以要称为若虫,是因为它的外部形态及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个体大小、翅及生殖器官发育不同。

通常情况下,昆虫的变态与蜕皮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蜕皮与变态是昆虫生命活动的重要特点。

(三)昆虫的个体发育阶段

1.卵期卵至产下后到孵出幼虫或若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卵期,这是昆虫胚胎发育的时期,也是个体发育的第一阶段。

通常把卵作为昆虫生命活动的开始。

昆虫卵期长短不一,卵的形状各种各样。

昆虫产卵方式和场所也不一样,有的单粒散产,有的多粒成堆或成块,有的卵上有覆盖物,有的产在植物表面,有的产在植物组织内,有的产在土壤中。

了解昆虫卵的形状、产卵方式和场所,对我们识别昆虫种类,开展防治大有好处。

但一般农药对卵无杀伤作用。

2.幼虫(若虫)期昆虫幼虫或若虫从卵内孵出,发育成蛹(全变态昆虫)或成虫(不全变态昆虫)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称为幼虫期或若虫期。

幼虫孵化后,取食摄取营养,开始了对寄主的为害。

有的昆虫幼虫期是其生命周期中唯一的取食时期。

幼虫的表皮是非细胞物质,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必须将旧皮脱去,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每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龄期。

幼虫每脱一次皮,其食量和体积会显著增大,为害程度加剧,抗逆力增强。

而在刚蜕皮时,其体力和外骨骼还没有完全恢复,是防治的最有利时期。

3.蛹期全变态昆虫由老熟幼虫到成虫,经过一个不食不动、幼虫组织破坏和成虫组织重新形成的时期,称为蛹期。

末龄幼虫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蛹,这种现象叫做化蛹。

蛹在发育过程中,根据体色变化可分为几个发育阶段,称为蛹的分级,进行害虫预报时,根据各级蛹的发育进度,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成虫发生期,为害虫防治提供参考。

同时,由于蛹是不活动的虫期,一般缺乏逃避敌害的能力,内部又进行着剧烈的旧组织解离和新组织发生,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也是我们防治中可利用的环节。

4.成虫期是指成虫出现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不全变态昆虫的末龄若虫蜕去最后一次皮后变为成虫,全变态昆虫的蛹由蛹壳破裂变为成虫,这个过程都称为羽化。

成虫期是昆虫个体发育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时期。

大部分昆虫成虫期较短,羽化时性器官已发育成熟,不需要取食即可交尾产卵,它们产卵后不久即死去;但有些昆虫,由于成虫期较长或幼虫期所获得的营养不够性腺发育需要,成虫期仍要取食危害,这种取食称为补充营养,如蝗虫、金龟子、叶蝉、飞虱等。

许多夜蛾类成虫也需一些补充营养,如地老虎、粘虫、棉铃虫等,可利用糖醋酒等制成诱杀液,诱杀成虫。

(四)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1.昆虫的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简称1代或1化。

一个世代常包括卵、幼虫、蛹及成虫等虫态,但习惯上以卵或幼体离开母体为世代的起点。

各种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间,以及一年内所发生的代数各不相同。

短的一年数代至数十代,长的要一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一代。

1年1代称为一化性昆虫,如大地老虎、大豆食心虫;1年发生2代以上者称为多化性昆虫。

同种昆虫完成一个世代,各种虫态的消长并不是十分整齐,有时会几个世代交替混合发生,称之为世代重叠。

2.年生活史是指昆虫从越冬虫态越冬后复苏开始,到翌年越冬复苏前的全过程。

昆虫生活年史的基本内容,包括越冬越夏虫态和栖息场所、一年中发生的世代、各世代各虫态历期、生活习性等。

昆虫在一年发生过程中,常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进入或接近停止发育的状态,称为休眠。

低温常常是引起休眠的主要原因,有时高温也引起昆虫休眠,例如蝼蛄常在夏季蛰于深土层越夏。

(五)昆虫主要习性

1.昆虫的食性昆虫的食性复杂,有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等。

植食性昆虫多数是以活体植物为食,多为农林害虫。

按取食范围的大小可进一步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3种。

单食性昆虫只取食一种植物,如大豆食心虫只危害大豆,三化螟只取食水稻;寡食性昆虫一般能取食一科或近缘几个科的若干种植物,如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玉米等近缘科植物;多食性昆虫能取食多科植物,如玉米螟可取食40科181属200多种植物。

肉食性昆虫以小动物或其它昆虫活体为食,多为害虫天敌,部分是人畜卫生害虫。

按其取食和生活方式又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种。

捕食性昆虫是靠捕食其他昆虫或小动物为食的一类昆虫,如螳螂、瓢虫。

寄生性昆虫是寄生在其他昆虫或动物体内外取得营养物质的一类昆虫,如寄生蜂类、寄生蝇类等。

以动物尸体、粪便或腐败植物为食的昆虫称为腐食性昆虫,在生态循环中有重要作用。

如埋葬虫、果蝇等。

既取食植物又取食动物性食料的昆虫称为杂食性昆虫。

如蟋蟀、蚂蚁等。

2.昆虫的假死性有些昆虫的幼虫或成虫,在受到突然的触动或振动时,会立即收缩其附肢,吐丝下垂或掉落到地面上,稍停片刻便恢复正常的现象。

这是昆虫对外来刺激的防御性反应,以逃避敌害的侵袭。

人们常利用这种假死性,采取骤然振落的方式来捕杀害虫。

3.昆虫的趋性昆虫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称为趋性,其中趋向活动称为正趋性,背向活动称为负趋性。

趋性主要有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趋色性等。

其中与预报和防治关系密切的有趋光性和趋化性两种。

如灯光诱杀是以趋光性为依据的,食物饵诱杀是以趋化性为依据的,忌避剂是以负趋化性为依据的。

正、负趋化性通常与昆虫的觅食、求偶、躲避敌害和寻找产卵场所等行为有关,在防治中应充利用这一特性进行诱杀捕灭。

4.昆虫的群集性同种昆虫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特性,可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类型。

暂时性群集,往往是由于在有限的最适生境内,个体大量集中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就分散,如有些蛾类幼虫,在三龄前常群集于一片或几片叶上,或共同生活于一个丝网内。

永久性群集往往出现在昆虫的整个生育期,一旦形成群集后很久不会分散,趋向于群居生活。

如飞蝗、竹蝗等。

昆虫的群集时期造成的危害比较集中而严重。

当然,在防治上也是一个有利时机。

5.扩散和迁移性迁移是指某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又叫迁飞。

不少农业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如东亚飞蝗、粘虫、地老虎、稻纵卷叶螟、稻褐飞虱等。

近距离迁移又称扩散,如一些瓢虫、叶甲和蝽象等,可做季节性迁移,在秋末从田间大批迁至灌木林、谷地、草丛等越冬场所,次年春季又迁回田间;甘蓝夜蛾幼虫有成群向邻田迁移取食的习性。

了解害虫的迁移特性,查明它的来龙去脉及扩散、转移的时期,对害虫的预报与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害虫危害症状及特点

作物害虫都属于植食性昆虫,大多是寡食性或多食性种类,少数是单食性种类。

在我国,危害作物的主要害虫有700余种,按口器可分为咀嚼式害虫和吸收式害虫。

咀嚼式害虫按其取食方式又可分为食叶性害虫、食根类害虫、蛀食性害虫、贮粮害虫;吸收式害虫按照口器的不同,又可分为刺吸式害虫(如叶蝉、褐飞虱、蚜虫等)、锉吸式害虫(如烟蓟马、稻蓟马等)、虹吸式害虫(如夜蛾)、刮吸式害虫(如吸浆虫、稻秆蝇、麦秆蝇等)。

(一)咀嚼式害虫

重要的农业害虫绝大多数是咀嚼式害虫。

为害的共同特点是造成明显的机械损伤,在植物的被害部位常可以见到各种残缺和破损,使组织或器官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由于被害部位不同,所表现出的危害状也是千差万别。

1.田间缺苗断垄这是地下害虫的典型危害状,如蛴螬、蝼蛄、叩头虫、地老虎、稻象甲等咬食作物地下的种子、种芽和根部,常常造成种子不能发芽,幼苗大量死亡。

2.顶芽停止生长有些害虫喜欢取食植物幼嫩的生长点,使顶尖停止生长或造成断头,如棉田一代棉铃虫常常取食棉花的幼叶,烟夜蛾幼虫喜欢集中危害烟草的顶部心芽和嫩叶。

由于生长点被食害,植物往往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3.叶片残缺不全这是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典型为害状,不同的取食方式常造成以下不同的症状:

潜食:

潜叶蛾类在叶片的两层表皮间取食叶肉,形成各种透明的虫道。

蚀食:

叶甲类、植食性瓢虫、斜纹夜蛾等取食叶肉,而留下完整透明的上表皮,形成箩底状凹洞。

剥食:

粉蝶类、烟夜蛾、甜菜夜蛾等常将叶片咬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孔洞,严重危害时将叶肉吃光,仅留叶脉和大叶脉。

吞食:

蝗虫和一些鳞翅目幼虫的暴食期,取食叶片时没有任何选择,将叶片吃成各种形状的缺刻,严重时将整片叶吃光,甚至将植株吃成光杆。

4.茎叶枯死折断是蛀茎类害虫的典型危害状。

水稻螟虫、二化螟、亚洲玉米螟、高粱条螟等在螟虫早期危害常常造成心叶枯死或在叶片上形成大量穿孔,后期为害造成茎秆折断,在不同作物上分别形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虫伤株”等。

5.花蕾、果实受害大豆食心虫和豆荚斑螟可蛀入豆荚内取食豆粒,使果实或籽粒受害、脱落或品质下降。

棉铃虫等害虫还取食花蕾,造成落蕾。

(二)吸收式害虫

1.直接伤害是指吸收式害虫对植物吸食造成的生理伤害。

吸收式害虫的口针刺入植物组织,首先对植物造成机械伤害,同时分泌唾液和吸取植物汁液,使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造成病理或生理伤害。

被害部位常出现褪色斑点。

初期受害,被害部位叶绿素减少,常出现黄色斑点,以后逐渐变成褐色或银白色,严重时细胞枯死,甚至出现部分器官或整株枯死的情况。

从内部变化看,生理伤害则是吸收式害虫最主要的危害,害虫取食常常大量消耗植物体内的水分、氨基酸和糖类,使植物营养失调;同时因唾液的作用,积累的养分被分解,如被稻飞虱危害的水稻,叶片中的蛋白质和淀粉的含量减少,而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的含量则明显增加。

由于受唾液的刺激,被害组织不均衡生长,出现芽或叶片卷曲、皱缩,如棉蚜危害棉花。

卷曲、皱缩、畸形和枯萎是比较常见的吸收式害虫危害状。

2.间接危害刺吸式害虫是植物病害,特别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可能这些昆虫的发生数量不足以给植物造成直接危害,但传毒带来的间接危害却是十分严重。

据统计,有397种植物病毒是通过昆虫传播的,其中绝大多数是刺吸式害虫,如黑尾叶蝉可传播水稻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萎病,灰飞虱能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矮缩病等,麦二叉蚜是麦类黄矮病的传播媒介。

吸收式害虫的危害还可为某些病原菌的侵入提供通道,如稻摇蚊危害水稻幼芽可招致绵腐病的发生。

四、环境因素与害虫

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生物因素主要指食物、天敌及种群内和种群间的相互关系;非生物因素主要指土壤和气候条件。

(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食物。

食物的多寡、优劣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均有巨大的影响,直接制约昆虫种群的兴衰存亡。

同一面积上长期单一种植某种作物,有可能引发某种害虫的猖獗,换茬轮作对降低同一地区有害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昆虫的天敌,是生物因素中另一个重要因素。

任何生物都有天敌。

所谓昆虫的天敌是指依赖取食其他昆虫而生存的生物。

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线虫等病原物、寄生性天敌昆虫及捕食性昆虫与动物等三大类。

病原物对昆虫有极强的侵染力,而对植物和其他动物毒副作用很小或根本就无毒副作用。

这些病原物便于大规模人工培养和长期保存,对有害昆虫的防治极为有效。

寄生性天敌昆虫和捕食性昆虫与动物能消灭大量昆虫,对有害昆虫自然种群的抑制起着巨大作用。

(二)非生物因素

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一切无生命的因素都属于此类。

影响最显著的还是温度、湿度、光照、风、雨等气候条件和土壤因素。

昆虫的致死低温一般在零下若干度,致死高温在45℃以上。

昆虫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下或高温临界温度以上条件下,并不死亡,经常是休眠或昏迷状态。

在生存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适宜,对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越有利,其危害性也越大。

环境湿度对昆虫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水分是昆虫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同时对昆虫的新陈代谢产生重要影响。

湿度适宜,孵化、蜕皮、化蛹、羽化则能顺利进行;否则,轻则造成畸形,重则导致大量死亡。

当然湿度适宜,也会促进病原物等其他天敌的生长发育,引起昆虫疾病的流行和大量的被捕食,从而影响到昆虫的数量。

一般昆虫抗高湿比抗低湿能力大,有些钻蛀性害虫孵出的幼虫遇干旱而不能蛀入寄主,有些产在植物上的卵块因湿度过低而脱落干死。

干旱也是造成一些昆虫雄性不育和影响雌虫产卵量的主要原因。

相反,干旱时空气湿度低,植物中含水量少,干物质含量相对增高,会使一些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蚜虫、红蜘蛛等大量发生,引起猖獗。

降水会改变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也会直接影响昆虫的发生和生育。

降雨还会影响昆虫的扩散迁飞,对蚜虫、螨类等体小昆虫和虫卵也有冲刷和杀伤作用。

实际上,温湿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远比单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得多。

一般而言,在湿度较低时,昆虫可以忍耐较高的温度,当湿度较高时,昆虫忍耐低温的能力也较强。

人们掌握了温湿度条件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就可根据气候条件对昆虫的消长进行预测,进行有效的防治。

光对昆虫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昼夜变化。

许多昆虫对日光有负趋性,表现为昼伏夜出,也有些昆虫昼出夜伏或昼夜不分,还有一些昆虫的整个发育过程或某一虫态必须在日光照射下才能正常进行。

光对昆虫的影响还表现在年生活史上,随着一年中光周期的变化,昆虫的生长发育世代也随着有规律的变化,表现出对环境条件的高度适应性。

风力可以帮助昆虫的迁移,扩大其分布范围;风力也可改变温湿度条件,从而间接地左右着昆虫的生长发育。

土壤的温湿条件和理化性状比地上空间优越,安全性强,是昆虫良好的栖息场所。

许多昆虫的整个世代或某些虫态必须在土壤中才能完成。

土壤的结构、酸碱度、透气性等对一些昆虫的发生和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例如,甘薯小象甲在粘土中发生重;沟金针虫喜酸性土壤,而细胸金针虫则喜碱性土壤,蝼蛄、蛴螬在沙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