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5340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

《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

湖芜天天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大学毕设论文

芜湖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目录)

芜湖绿色农业物流中心规划

撰写时间:

2008-6-15

刘航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物流系,绵阳621000

提要:

绿色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本文探讨了绿色农业的基本含义,以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布局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为基础,简单分析芜湖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分析并设计芜湖绿色农业物流的发展模式,包括由产品体系-产业链-地域结构组成的农业系统,完成这一项目工程的硬、软件建设的要求、水平和功能定位,物流服务的对象和服务内容分析,以及相关结论与建议。

通过绿色农业建设,最终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以及资源利用保护现代化,把传统农业模式改造成现代绿色农业经营模式。

关键词:

绿色农业;现状分析;发展模式;农业系统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示码:

A

1绿色农业

1.1绿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农业[1]它包括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产后农业。

一切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这么一类农业生产都可以被认为是绿色农业。

它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

发展绿色农业要逐步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体系,战略转移的关键是规模和技术,走向是开拓国内外大市场,目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满足新世纪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

1.2国外绿色农业的发展

国外对绿色农业也称作“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或“生物农业”。

国外绿色农业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产品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疯牛病等问题的相继出现,纯天然、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大大刺激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美国、西欧各国绿色食品产业以每年1015%的速度迅速扩大,瑞典、奥地利绿色农业的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0%,德国有6000多个绿色农业经营者,美国有12000个绿色农场,1998年美国绿色农产品产值达35亿美元。

1.3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

我国绿色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0年5月农业部召开了农垦绿色食品工作会议,并成立了绿色食品开发办公室(1992年改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标志着我国绿色农业生产的开始。

我国绿色食品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大促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到2001年,我国己有657种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

绿绿色农产品产量达340万吨。

2我国绿色农业现状

2.1我国绿色农业空间分布现状

我国绿色农业可分为四大类17个品种,现有的657种绿色农产品中,以农业产品为主,占总数的54.6%,其次是林产品,占总数的28.18%,畜产品和渔业产品分别占13.11%、4.11%(表2-1)。

表2-1我国绿色农产品分布表

农产品

林产品

畜产品

渔业产品

合计

北京

44

18

2

0

64

天津

3

3

2

0

8

河北

9

9

2

1

21

山西

14

7

2

0

23

内蒙古

11

4

16

0

31

辽宁

15

5

2

1

23

吉林

25

4

14

0

43

黑龙江

49

0

3

0

52

上海

5

1

1

8

15

江苏

18

4

1

2

25

浙江

0

1

0

0

1

安徽

21

4

0

0

25

福建

22

17

2

0

41

江西

3

1

0

0

4

山东

48

27

5

7

87

河南

10

7

1

0

18

湖北

8

5

3

5

21

湖南

7

3

1

0

11

广东

7

12

7

2

24

广西

0

1

0

0

1

海南

0

6

1

0

7

四川

1

8

2

0

11

贵州

0

3

0

0

3

云南

2

1

1

0

4

陕西

14

18

0

0

32

甘肃

9

6

1

0

16

宁夏

4

2

0

0

6

青海

2

0

13

0

15

新疆

4

12

8

1

25

合计

355

189

86

27

657

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绿色农业分布在29个省区,平均每个省区不足23个品牌,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北方各省区绿色农业品种数量占全国70%以上,以农产品(占全国的64%)和畜产品(占全国的81%)为主,其中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绿色农业品种分别占全国的30%和18%,居各大区的前列。

从全国范围来看,绿色农业品种数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省区依次是山东、北京、黑龙江、吉林福建、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和新疆。

2.2我国绿色农业的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仅生物种类繁多,而且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有许多特有、稀有生物资源种类,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多样化生产。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农业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建立了绿色农业生产的管理机构。

绿色农业品种迅速增多,而且由一般性品种向名、优、特、新方向发展。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的居民有53.8%愿意消费绿色食品,38.7%食用过绿色食品,67%的荷兰人、72%的美国人和80%的德国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2],绿色食品消费量快速增长,非绿色食品己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绿色农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我国绿色农业己由分散的初级产品生产向农工贸一体化的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550余家,产品涉及农、林、畜、渔、加工食品、饮料、饲料等1300多个品种,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正在形成。

我国绿色农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正在兴起的全球性绿色革命浪潮,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全球性绿色意识及绿色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加,将极大地促进绿色农业市场的发育,给绿色农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并进一步吸引区域生产要素向绿色农业聚集,促进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的形成。

全球性绿色革命浪潮一方面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以绿色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农业将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一方面,这将有利于我国绿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促进绿色农业对外资、技术和生产加工工艺的引进;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价廉质优的农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业将产生巨大冲击。

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突出的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

2.3我国绿色农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绿色农业资源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我国绿色农业的规模仍然很小,目前绿色农业的播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1.33%,绿色农业规模占农业总规模不到10%。

绿色农业还没有成为我国农业的成长型产业,没有充分发挥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第二、绿色农业地域分工体系尚未形成

我国绿色农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地纷纷开展绿色农业生产。

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规划,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较多,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性主导绿色农业部门,使本地区绿色农业资源和原有农业基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限制了全国绿色农业分工体系的形成。

第三、绿色农业地域布局分散

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及人多地少的矛盾,使我国现行农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再加上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少,且多为乡镇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很难带动绿色农业规模生产的形成。

使绿色农业在地区分布上规模小,布局分散问题十分突出。

第四、绿色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我国绿色农业主要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原料,由于绿色食品生产经营规模小,资金投入能力低,出现了加工能力弱、贮运条件差和销售手段落后的问题,使绿色食品生产与绿色农业生产相脱节,产品深加工程度低,许多绿色农产品尤其是天然绿色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很难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的附加值也很低。

第五、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推广应用工作薄弱,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造成了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多为A级产品,低于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严重削弱了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4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2.4.1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定位

绿色农业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标志,绿色农业应与绿色食品产业有机结合,实现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化的形成;绿色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础,以获得安全、优质农产品为目标,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绿色农业应逐渐取代现行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我国农业的主导产业部门。

2.4.2绿色农业的结构体系和发展方向[3]

(1)绿色种植业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和杂粮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水果、蔬菜、茶叶、桑蚕等主要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普遍明显。

从产品质量来看,除一些杂粮外,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质量远不如国际上同类产品。

我国绿色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少、总量不足、单产水平不高、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

绿色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

第一,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扩大绿色种植业的生产规模,形成规模发展优势;第二,以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为基础,采用绿色技术,建立绿色种植业生产基地,实现从传统石油农业向现代有机农业种植模式的转变;第三,适当调整绿色种植业的结构,在突出发展绿色水稻、绿色杂粮、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绿色茶叶、绿色桑蚕的基础上,适度开发绿色小麦、绿色玉米、绿色棉花、绿色油料等种植业品种;第四,加强农业基础工程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为绿色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绿色畜牧业我国畜牧业产品的优势均比较明显,但主要畜产品的质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是我国绿色农业生产中一个薄弱环节。

今后绿色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

第一,建立以生猪,肉牛、家禽、禽蛋为主的畜产品生产结构体系;第二,建立以舍饲圈养统一管理饲料方式为主的大型禽产品生产基地;第三,建立低农药、无激素的绿色饲料供应体系,保证畜产品的绿色质量;第四,建立完善的卫生检疫制度,推广使用无公害生产、加大技术和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技术。

(3)绿色林特产品采集业我国林特产资源丰富,野食用菌、中草药、山野菜、山干果都是优质的天然绿色食品,但目前存在着加工程度低、产品保鲜储运水平低、市场范围小、产品价格不高、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

绿色林特产品采集业的发展方向是:

第一,稳定绿色天然林产品的发展规模,重点转向对资源的深度加工,提高资源的转化、增值效率;第二,凭借独特的优势,大力开拓产品市场,尤其是重点开辟国际市场,形成以出口为主和进入发达国家大中城市销售市场的市场定位;第三,扩大产品加工的规模,提高产品加工的深度,形成系列化高档次产品。

(4)绿色养殖业我国养殖业发达,拥有许多名贵的水产品,但由于周围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养殖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养殖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绿色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是:

第一,绿色养殖业的发展重点是形成以名、优、特品种为主体的高档次水产品结构;第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适度扩大养殖规模;第三,加强周围地区污染的治理,提高养殖水体的质量。

2.4.3绿色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应该是以绿色粮食生产为基础,以绿色经济作物和绿色畜牧业为主体,并包括绿色林特产品采集和绿色养殖业在内的综合农业。

近期绿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是:

大力发展以生猪、肉牛、肉鸡、禽蛋为主的绿色畜牧业和以蔬菜、水果、烟叶、桑蚕、油料为主的绿色经济作物,稳步发展以水稻、杂粮为主的绿色粮食作物,适度开发绿色林特产品采集和绿色养殖业。

2.5我国绿色农业布局的主要对策

2.5.1绿色农业布局的原则

(1)比较优势原则绿色农业在布局过程中优先应考虑能否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和社会经济优势,能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2)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绿色农业的结构体系及发展规模,通过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取得市场价格优势。

(3)因地制宜原则绿色农业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在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以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生产优势;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农业基础、发挥已有的产品优势。

(4)地域相对集中原则绿色农业在分布上要形成一定的区域规模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我国农业小农经营的规模不经济的瓶颈,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优势,产生聚集规模效益,提高绿色农产品的比较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农业布局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是通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带动起来的。

2.5.2绿色农业地域类型布局

依据上述原则,结合我国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各种农产品比较优势,参考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我国目前应重点建设14个绿色农业类型(表2-2)。

表2-2中国绿色农业地域类型

绿色水稻

绿色

安徽、四川、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江苏、浙江、福建、广西

 

 

山西、吉林、安徽、河南、宁夏

 

绿色小麦

天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

 

绿色玉米

安徽、宁夏、新疆

 

绿色杂粮

山西、陕西、内蒙古、四川、新疆、河南、河北、贵州、青海、甘肃、宁夏

 

绿色棉花

新疆、河南、安徽、甘肃、辽宁

绿色油料

绿色油菜

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

 

绿色花生

山东、河南、河北、广西

 

绿色肉牛

在全国广泛分布,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黑龙江、辽宁

 

绿色生猪

在全国广泛分布,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广东、广西

 

绿色家禽

在全国广泛分布,集中于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安徽、河南、湖北、广东

 

绿色林特产品

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云南、贵州、湖北

绿色水产品

绿色海水养殖

辽宁、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

 

绿色淡水养殖

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山东、广东

2.5.3我国绿色农业区域划分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表现在绿色农业布局上,由于各地农业生产条件、资源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地绿色农业生产的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为解决区域绿色农业发展的多目标问题,并确定区域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对绿色农业进行区域划分。

按照区域绿色农业的生态环境条件、原有农业基础、现有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绿色农业主导方向等的一致性,在全国范围内可划分为九个绿色农业区(表2-3)

表2-3中国绿色农业分布区

名称

范围 

生态环境特征

主导绿色农业部门

主要绿色农业品种   

1.东北绿色农业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

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但长期开发已出现资源退化的危机

绿色商品粮和绿色林特产品

水稻、大豆、人参、木耳、肉牛、山葡萄、山野菜

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绿色农业区

内蒙古、陕西、和宁夏北部

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过程强烈,草场退化严重

绿色畜牧业和绿色种植业

肉鸡、禽蛋,山养、绵羊、油菜、杂粮、玉米

3.黄淮海绿色农业区

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海河流域

生态环境比较稳定,洪涝灾害频繁,土壤污染严重

综合绿色农业

小麦、大豆、玉米、水稻、花生、棉花、肉牛、生猪、禽蛋、苹果

4.黄土高原绿色农业区

长城以南,秦岭以北,青海湖以东,太行山以西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

绿色旱作农业

玉米、小麦、杂粮、棉花、油菜、苹果、禽蛋

5.长江中下游绿色农业区

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大巴山武陵山以东

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但洪涝渍旱灾害频繁、土壤质量下降

综合绿色农业

 

水稻、桑蚕、生猪、家禽、淡水养殖、茶叶、柑橘

6.西南绿色农业区

贵州、四川、云南大部、湖北南部、陕西南部及甘肃南部

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土层瘦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以经济作物、林特产品为主的绿色立体农业

桑蚕、茶叶、杂粮、生猪、野生菌类、山野菜

7.华南绿色农业区

广西、广东、福建、海南、云南南部

生态环境类型复杂、洪涝旱灾害频繁、土壤贫瘠

绿色经济作物和水果

以橡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和以甘蔗为主的亚热带经济作物,蔬菜,柑橘、生猪、家禽

8.甘新绿色农业区

新疆、甘肃大部分

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荒漠化和盐碱化强烈

绿色畜牧业和节水型农业

羊、骆驼、棉花、油菜、瓜果

9.青藏绿色农业区

青藏高原

以高寒为主要特征、环境生产能力低、受污染程度弱

绿色畜牧业

牦牛、藏羊、青稞

2.5.4我国绿色农业布局的主要措施

第一,加强绿色食品产业建设,以此为龙头,促进绿色农业向区域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现绿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第二,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在生产、技术上的示范作用,带动绿色农业的区域发展。

  第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努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严格绿色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避免产生新的污染;完善交通、通讯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第四,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发展的科技、投资和政策保障机制。

科技和资金是绿色农业发展的两大支撑体系,也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两大限制因素。

围绕绿色农业对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要求,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工作。

建立国家、企业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的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引进外资,扩大绿色农业的投资规模。

第五、现阶段的绿色农业在我国还处于弱化阶段,各地政府应通过税收补贴或注入一定发展资金的形式,从政策上保护绿色农业的发展。

为提高农业劳动力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工作。

3芜湖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可行性评估)

图3-1安徽省芜湖市地图及芜湖市区地图

详图可查

3.1芜湖自然特征

⑴地理位置: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滨江达海,地处东经117°58′~118°43′,北纬30°38′~31°31′之间,东北与马鞍山市毗邻,东南与宣城市接壤,西南与铜陵市、池州市相连,西北与巢湖市隔江相望,是华东水陆交通枢纽和安徽主要的工商业城市。

⑵地形地貌

芜湖市地貌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主要由河漫和阶地构成。

全市总面积3317km2,其中平原面积1509.3km2,岗丘面积1329.7km2,水面478km2。

⑶气候特点

芜湖地处亚热带,纬度偏南,临江近海,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两季风向变化较大,以偏东风较多。

年平均气温15~16℃,冬季最低气温-13℃,夏季最高气温39.5℃,常年无霜期210~240天(4-10月份),全年日照207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

⑷水文

长江从芜湖市区北缘流过,流经芜湖段长约71公里,青弋江、水阳江、漳河大小支流贯穿南陵、繁昌、芜湖三县,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全市水面面积达478km2,占总面积的14.4%。

长江从本市过境,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年泾流总量达8921亿m3。

芜湖市区及三县地表泾流量(不包括过境水量)多年均值为22.44亿m3,同时由于全市均属冲积平原,降雨补给充分,致使地下水资源也极为丰富,单就浅层地下水蕴藏量多年平均为5.60亿m3,沿江丘陵地区还有深层裂隙脉状承压水。

⑸土壤

芜湖市地貌分区为冲积平原、侵蚀残丘和长江古老阶地三个基本地貌单元,土壤类型复杂多样,自然土壤有黄棕壤土和砂质粘土,适合发展林业,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和砂壤土,宜于种植水稻、油菜和各种蔬菜。

⑹生物

芜湖属于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地带,由于人为影响,原生天然植物已不存在,多为次生和人工林,如马尾松、银杏、水杉、香樟等;主要特色农作物有优质水稻、油菜、苗木、花卉、蘑菇、莲藕、茭白、螃蟹、青虾、珍珠等,主要花卉有月季、杜鹃、牡丹、菊花等。

芜湖有山地、丘陵和广阔水面,动物资源丰富,有食用动物、毛皮动物、药源动物和珍稀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扬子鳄、白鳍豚和中华鲟等均在境内生活。

⑺矿产

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至今已查明的矿产有55种,矿产地逾百处,矿产总值达7.5亿元,主要矿种有铁、锰、钒、煤、有色金属、粘土、石砂石、花岗石和矿泉水,此外还有硫铁矿、瓷土、天然气等,其中石灰石储量达42亿吨,为建设大规模的建材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⑻生态旅游资源

芜湖古称“鸠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山水环抱,风光宜人,人文景观荟萃,古迹众多,为著名滨江旅游胜地。

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拟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芜湖拥有“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和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和“购物类”等6大类中的33小类,极具有旅游开发前景,2000年,芜湖市已被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3.2芜湖社会经济

⑴社会经济概述

芜湖市东与长江三角洲连成一体,南依黄山、九华山,北临江淮平原,与马鞍山市接壤,与铜陵市毗邻,是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安徽省“一线两点”重点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市辖芜湖、南陵、繁昌三县和镜湖、新芜、鸠江、马塘四区,总面积3317km2,总人口220万人(其中市区72万人),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52.0%和48.0%,人口自然增长率2.76‰。

芜湖市是闻名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属于沿江双季稻老区,以产稻谷为主,稻谷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90~95%。

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在200万亩以上,2002年粮食产量为68.4万吨。

作物品种资源丰富。

全市有林地面积97万亩,包括成片林、平原绿化等。

畜牧业属农区畜牧业。

工业部门较多,有烟草、纺织、机械、建材、食品等,其中,汽车及配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为芜湖市三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自1991年以来,芜湖市先后获得对外籍船舶开放、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试点城市、世界银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技术援助项目试点城市。

这些环境的取得为芜湖市的经济发展赢得了机遇。

全市人民开拓奋进,GDP平均增幅达12%,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⑵交通

芜湖市交通便捷,是华东水陆交通枢纽。

“黄金水道”长江流经芜湖地区71km。

作为对外籍船舶开放的芜湖港是长江五大港口之一,也是溯江而上的最后一个江海直达的深水良港,朱家桥外贸码头为江海联运、内外贸并举的水陆换装码头,年吞吐量达90万吨。

芜湖长江公铁的两用大桥已于2000年建成通车,是全国陆上交通的重要结点,既是华东铁路第二通道咽喉,又是皖南公路网的中心。

宁芜、沪铜、皖赣、淮南和宣杭等五条铁路在此交流和联接,沟通全国各地,205、318国道在芜穿境而过,芜湖通往合肥的高速公路、合杭高速公路芜宣段己建成通车,合肥骆岗、南京禄口机场,都在1小时车程左右,综合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